首页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 历史解析——文学理论

    即使创作抒情诗成为衡量文人地位的标尺,作家们仍然力图证明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追求。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曹丕《典论》中留存下来的关于文学的一些片段中。
    曹丕认为文学不是为道德服务,而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是衡量一个人人生的首要方式:...

    魏晋风度 2020-07-24 795 0
  • 历史解析——抒情诗

    抒情诗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多为无名氏所作乐府诗和“古诗”。前者描写了精英和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各个方面,后者则多感慨伤怀于人生的短暂,而声色犬马所能带来的愉悦感又那么短暂。在这些诗歌形式的基础上,署名的抒情诗出现了,但乐府诗和古诗仍以匿名诗歌的方式继续发展。这种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在中国南北分裂以后,南方与北方的乐府诗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

    魏晋风度 2020-07-24 212 0
  • 历史解析——探索神秘

    “玄学”大概指的是3世纪中期一群文人的思想活动以及他们的弟子们的相关研究。汉朝灭亡后,官方经典文献的正统性动摇了,这些作者便开始探究《易经》《道德经》和《庄子》,从而对语言、社会和整个宇宙产生新的领悟。他们围绕着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展开论辩:存在与虚无、名与实、言与意、一与多、性与才。这些辨析在名教(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说教)与自然(事物在不被有意干涉时的自然发展)两者的论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键的思想家包括何晏、王弼、向秀、郭象、钟会,以及作为诗人、散文家的阮籍与嵇康,他们是竹林七贤中最重要的两位。
    ...

    魏晋风度 2020-07-24 1513 0
  • 历史解析——驯服荒野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场所设在荒野地区、无人居住的山区与南方内陆,在山上与林中建设宗教建筑。要将这些地方纳入文明世界,同样需要驯化当地的宗教权力。道教与佛教对这一过程的叙述有两种形式:对野兽、恶魔居住地区的征服与感化的故事,以及对接受血祭的当地神的征服与转化的故事。...

    魏晋风度 2020-07-24 1017 0
  • 历史解析——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叠加与借用

    尽管道教与佛教来源不同,但是在中国的实践中,它们却经常能交融在一起。这两种宗教都规定了宗教专家,建立了住宅机构,编制规范的经文,并阐释了其神学系统。这些都是互相借鉴的,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是佛教为完全成熟的道教体制及其实践提供范式。这两种信仰中发展出可观的常用词汇,所涉及的事物包括信众组织,佛教和道教的雕像,以及在雕塑与绘画中佛、道神灵的联合。某些铭文认为佛教是“授人以道”,反过来也可以说道教是“授人以佛”。
    ...

    魏晋风度 2020-07-24 1555 0
  • 历史解析——制度化的佛教

    历史解析——制度化的佛教

    有组织的道教以一种流行运动开始,以成为国家宗教组织而结束,佛教却沿袭了相反的轨迹。它随着精英进入中国,却成为大众的宗教。中亚的商人与从海上而来、到达江苏的贸易者率先将新的宗教带入中国。我们不知道佛教被引入中国的确切时间,但是第一个关于佛教的文字记录是在公元65年,在皇帝的某位兄弟的照顾下,建立起了佛教僧侣的社区。这个文本将皇帝的这位兄弟对佛教的崇拜与他对黄老的崇拜联系起来。在汉代的墓葬中,一个与老子密切相关的道教神通常会与佛陀在一起,佛陀有时取代了西王母的位置。166年,皇帝自己也开始信佛,此时佛教还与对...

    魏晋风度 2020-07-24 1369 0
  • 历史解析——制度化的道教

    长生不老的观念出现在战国晚期,在激励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封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生不老同样是汉代墓葬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对西王母朝廷、骑着神兽翱翔在天空的神仙或在峰峦叠嶂中博弈的神仙的描写。哲学与养生保健文献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观念,人能够通过改变身体形态来实现长生不老。公元1世纪时候,王充的著作批判了这种观念。
    ...

    魏晋风度 2020-07-24 865 0
  • 历史解析——女性的新角色

    历史解析——女性的新角色

    在几个世纪中,中元节背后的故事被一再重述和阐释,成为中华文化中对母子关系最为有名的叙述。目连的形象从佛教开始向大众宗教信仰与传统的祖先崇拜领域传播,这个故事也成为葬礼上表演最流行的主题。在这些方面,它通过正式的文字点出了中国家庭中最基本的一条纽带,而在此之前的文献都忽视了这条关系线。
    由于颂扬了母子关系,目连救母的故事和中元节在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强调界定家庭的这种情感纽带。...

    魏晋风度 2020-07-24 960 0
  • 历史解析——亲戚关系与佛教

    历史解析——亲戚关系与佛教

    南北朝时期大家族的不断发展与国家结构中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有关。这一时期的家族也越来越信任宗教组织,并从宗教仪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佛教秩序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对来世的重视。为确保死者能够转世投个好胎,一些佛教仪式变得非常重要,它们对于维系家庭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也至关紧要,因此不断强化了家族的结构。在某些时代与某些地方,道观——特别是灵宝派的传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魏晋风度 2020-07-24 1872 0
  • 历史解析——书写血统

    有自我意识的亲属集团通过新的写作方式进一步发展,最著名的新形式写作要数“家训”与家谱。尽管早期文献记载了一些口头的或简短的书面遗言,少量的汉代文献中也提到了“家规”,南北朝时却产生了现存最早的传给后代的详细作文,它规定了家族的独特家风,这对家族的繁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最经典的是颜之推(531—591)所写的《颜氏家训》。
    这部书以书面写作的形式教导儿子,在家庭中要夺去妇女身体上与言语上的权力。因此,它旨在强化父系血统,不仅要在单个的家庭中这样做,在拥有共同祖先的同姓氏族之间都要做到这一点。...

    魏晋风度 2020-07-24 652 0
  • 历史解析——墓地与节日

    在汉朝末年与唐朝之间的时代里,家庭与祖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家族墓地群的建立,一是分散至各地的同宗家族成员在寒食清明节时,会在墓前进行定期的聚会。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把更多人当作亲属联系在一起。...

    魏晋风度 2020-07-24 1711 0
  • 历史解析——在中国的外国人

    历史解析——在中国的外国人

    在南北朝时期,除了把商品与信仰带入中国,这些僧侣和商人自己逐渐也成为中国一个巨大的、长期存在的异族人群体,他们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生活。有关中国佛教社会最早的记录并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僧侣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是几乎可以确定是后者。有关外国僧人的最早记录是2世纪中叶定居在东汉都城的译经者。这中间还有一些外国商人,他们选择皈依佛教,所以这两类人很明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国僧人同样也参与到3、4世纪南方世家大族的“清谈”圈子中。...

    魏晋风度 2020-07-24 1017 0
  • 历史解析——贸易与佛教

    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式中,最重要的还是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最初只是官府政策的一个副产品,而由于官府一直对商人存有疑虑,贸易大多为外国人所控制。在中华帝国早期,来自中亚绿洲城镇的客商们通过边境集市或朝贡的方式购买中国丝绸,再将丝绸运到邻近的城镇进行交易,这里的商人再把丝绸转卖给更靠西的城镇。沿着这条“丝绸之路”,经过无数次的转手贸易,丝绸到达印度、波斯,最终抵达罗马。无论在哪里进行贸易,丝绸都是贵重的商品,并常常在宗教仪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

    魏晋风度 2020-07-24 384 0
  • 历史解析——定居的邻邦

    历史解析——定居的邻邦

    当北方的游牧部落以劫掠、进贡或征战与中华帝国发生关系时,东北的族群(生活在今天的朝鲜与日本)、东南的族群(生活在今天的越南)以及西南的族群(生活在今天的云南与贵州)定居下来,他们通过模仿中华帝国与其联系起来。如同“中国”这一称谓,韩国、日本和越南这样的称谓也不合时宜,因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后来将这些地区统一的政权实体的雏形,他们之所以能够诞生也是和中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风度 2020-07-24 1355 0
  • 历史解析——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首先,游牧民族的政权有两种形式:在北方与西北生活的是纯游牧民族,他们生存于汉地之外,定期贸易,需要朝贡,还经常进行劫掠;另一种位于东北,他们有双重性,把游牧军队和汉人的官僚机构结合起来,并向农民征税。
    前者以匈奴为例,汉朝统治的多数时期,他们控制着中原以北地区;后者以拓跋鲜卑为代表,其所建立的北魏在5世纪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

    魏晋风度 2020-07-24 593 0
  • 历史解析——关于乡村生活的作品

    在东汉灭亡后的几百年里,中国的乡村变化非常大,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化上。在陶潜(365—427)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现存最早的以个人名义写著的关于农业生活的诗歌。
    钟嵘在其《诗品》(完成于517年之前)中称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中年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在畅快的饮酒中逃避人生。虽然相对富裕的陶渊明以贫穷农家的语气来写诗,被嘲笑为虚伪之举,但他的诗文描绘了他所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乡村生活的兴衰。...

    魏晋风度 2020-07-24 1943 0
  • 历史解析——国有土地

    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朝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在北方,人们对国有土地有一种特有的依赖。早期的秦汉帝国留下大量土地在自耕农手中,他们向国家交税并服役。其次就是国家拥有土地,由奴隶或佃农耕种,以提供财富来支付当地政府的开支。然而,汉朝时出现的地主所有制已经在挑战这个体制,汉朝灭亡之后的内战又迫使更多农民寻求强大部族的庇护,即在他们的土地上做佃农。这些地产变成经济和军事周转中心,这些地主既可以给中央政府提供潜在的支持,也可以对其造成威胁。...

    魏晋风度 2020-07-24 1771 0
  • 历史解析——南北方家庭的社会结构

    历史解析——南北方家庭的社会结构

    南朝与北朝的家庭结构也有所区别。首先,妇女在家务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6世纪时的学者颜之推提到:...

    魏晋风度 2020-07-24 464 0
  • 历史解析——新型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历史解析——新型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后世对汉唐之间几个世纪新型农业生产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齐民要术》。这本书由贾思勰写于533至534年间,时值北魏爆发内战,东面的北齐还没有建立。我们对于该书作者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担任过高阳郡(靠近今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太守。他还提到了自己的农耕经历,有一次养了200多只羊。虽然他是一个文官,但书中的文字质朴而又直白,他根据个人的观察和对早期文献的深入研究,重点讲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

    魏晋风度 2020-07-24 765 0
  • 历史解析——城市经济

    除了新的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在经济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南北朝时期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北方的城市和贸易开始衰落,而南方则出现了充满活力的城市商业网络。这个网络是建立在沿江贸易、沿海和海洋商业,以及未开发腹地对外开放的基础之上的。...

    魏晋风度 2020-07-24 1172 0
  • 历史解析——作为半公共空间的佛寺

    历史解析——作为半公共空间的佛寺

    尽管《洛阳伽蓝记》对园林进行了丰富翔实的记载,它的主题还是在讲寺庙。除了园林和修禅之处,寺庙中还包括和尚、尼姑的居所,以及装饰有雕塑与壁画的宗教大殿。在这里,僧侣和俗家弟子聆听说法或进行沉思。这样的寺庙在中国的每座城市都能找到,还有一些零星分布在乡村中。许多寺庙的大殿渐渐向公众开放,这也体现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大创新。...

    魏晋风度 2020-07-24 308 0
  • 历史解析——城市景观、别墅和园林

    历史解析——城市景观、别墅和园林

    南方都城建康把半公共领域的兴起当作展现文化力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的背景,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园林与乡村庄园。这些自然景观的人造复制品,将新近被赋予重大意义的山林景观移入城市,反过来,也将文明的范畴延展到山峦之间。由于这些空间为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世家大族所拥有,它们也提供了新的展示场所。园林与附近的庄园成为都会中地位的象征,就像在汉代社会中,塔楼、院墙与宅邸等从空间上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阶级一样。重要的是,诗赋就是在这些场所被创作出来并进行交流的。随着诗歌与清谈逐渐成为精英的标志,园林与庄园也从地理上给权力...

    魏晋风度 2020-07-24 1382 0
  • 历史解析——地方城市与风俗

    历史解析——地方城市与风俗

    汉代关于城市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朝堂上所做的赞美都城的抒情诗。到了汉末,有少量的诗歌对城市有了一种新的探索,将城市当作获得个人体验的场所。与汉赋不同,这些诗歌将城市甚至都城看成是碎片化的——这里一个家庭,那里一处街景,或者干脆描绘城门外乡村生活的场景。还有一些诗歌从普通人甚至是凄苦的穷人的角度来描绘城市。...

    魏晋风度 2020-07-24 783 0
  • 历史解析——北方的军事王朝体制

    历史解析——北方的军事王朝体制

    有人可能会过于笼统地说,在4世纪时候中国南方还有一个没有军队的王朝,而中国北方却只有军队没有王朝。异族人的国家——被称为十六国——统治着北方的不同地区。这些国家是按照部落联盟的方式建立的,最高首领在战争中、在战后分配战利品时展现其权威。形形色色的部落或联盟成员追随那些军事胜利者,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要靠统治者的部落集团来标识国家身份,另一方面国家在实质上却是由多种多样的人组成的。
    ...

    魏晋风度 2020-07-24 445 0
  • 历史解析——南方军事王朝的统治

    随着晋朝廷的南迁,统治者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军事争夺重演了北方的悲剧。然而,北方国家的最高军力依赖的是游牧骑兵,南方则是依赖流民。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政治权力都落入控制着军队的首领与将军们之手。...

    魏晋风度 2020-07-24 1517 0
页次:11/437 每页25 总数1091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