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气象

历史解析——世界性帝国:唐朝
881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这不仅终结了唐帝国政权苟延残喘的局面,也终结了长安千年来作为重要战略中心和首都的地位。起义军在占据首都之后的几天里疯狂杀戮,洗劫有钱人的住宅,屠杀官吏。然而,如同中国诗歌中常常表现的,女性是战乱主要的受害者。韦庄在其不朽的诗篇《秦妇吟》中,描写了女性牺牲者的苦难,她们因为和被屠杀的大臣的关系而被卷入其中:...
历史解析——唐代传奇
20世纪早期,伟大作家鲁迅指出今天被称为“传奇”的唐代经典短篇故事是中国最早的作者有意识创作的小说。实际上,这些故事里通常包含着重大事件发生的详细时间、城市的准确布局,甚至还有真实的人物,这说明当时的作者和现代的小说家不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虚构故事。然而,从“小说”一词源于“设计”或者“制作”这一点来看,“小说”确实描绘了唐传奇的新意所在。与更早的“志怪”相比,唐代故事不仅仅提供了消遣和娱乐,还是一种需要技巧的文学形式,可以通过写作它们的方式对其进行美学鉴赏。
...历史解析——不断变化的诗人形象
某种程度上诗歌是宫廷生活的一个方面,诗人只不过是廷臣或政治家的一个侧面。如同被要求写政令、奏折或策论一样,唐代朝廷的君主或大臣被要求会吟诗作赋。这一点在之前定义了当时重要文学体裁的《文选》中就有所体现。将看似个人的诗歌当作政治寓言来理解,和将《诗经》中的诗当作政治隐喻的传统一样,都是思想论域的一部分。...
历史解析——盛唐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
唐代摆脱了以往带有道德和政治色彩的诗歌批评,那些评论谴责近几个世纪文学作品的颓废,而唐代则发展出了一种审美的态度,认为过往的文人和风格为当代文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用的模型。这种转变既与宫廷之外诗歌创作的空间变动有关,也与诗人含义的再定义有关。...
历史解析——初唐诗的基调和辞藻
在汉代,诗歌是宫廷创作的产物,其内容或褒贬或揭露国家的道德状况。南北朝时期,这种说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起初,诗歌通过与国家及其道德标准的分离而被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中诗人发现了许多主题,精心创作了关于隐逸(脱离现实世界)、风景和道教哲学的诗篇。然而,5世纪晚期之前,南方的宫廷和贵族名流支配着诗歌,长期拥有文学教养传统的世家大族认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评论诗歌的优劣。大多数诗歌不过是优雅的消遣和精英们宴乐的一种方式,在那里儒家道德说教和隐士的遗世独立都是不可容忍的粗鄙。...
历史解析——儒教经典的重新解读
国家信仰之外,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在唐朝儒教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几个世纪的分裂中,这些经典主要由士族高门保存,他们自认为应当被授予官职,同时还要保有不可动摇的社会威望,这都建立在他们对汉朝创造的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上。许多士族通过阐释儒家经典和诗文写作来教育后代。这些知识传统,尤其是与礼相关的文献,直到唐代都继续塑造着世族的社会生活,尽管大部分精英在哲学或信仰上致力于佛教或道教的教义或修行。唐代的世族将儒教教义看作皇权国家和社会等级秩序的体现。虽然佛教和道教也许指导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对生死的看法,但...
历史解析——国家和地方的儒教礼仪
唐代三教中的最后一个是儒教,它是国家和地方的民间信仰,其特点是对国家经典不断精进的研读。这些领域的发展,与9世纪儒学思想的哲学复兴一起,有助于在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上占主导地位的新儒学的兴起。...
历史解析——中国化佛教的出现
虽然按照唐代的官方说法,道教是帝国境内地位最高的宗教,但佛教仍旧是中国信徒最多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佛教与道教一起成了中国政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对它们进行资助和控制。在唐代,佛教通过和中亚、印度教派的分离,以及建立新的本土流派,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化,并让中国成为佛教的核心区域。
...历史解析——道姑和女仙
像社会的其他方面一样,在道教层面上,对于杰出女性来说,唐朝仍旧是一个缺乏平等机会和承认的朝代。据杜光庭所述,他的主要目的是记载其他资料所忽视的道教女仙以及她们对道教各派(主要是他的上清派)的贡献,以此来证明实现道的方法有千千万。虽然没有明说,他的著作还是清楚反映出,他渴望能将各种(有很多女性信徒)地方信仰融入道教,并使其成为道教相对于佛教的优越性之一,很多女性的经历都能说明这一点。...
历史解析——唐代的道教
在中国不断分裂的数世纪中,道家与国家及文人的关联在南方和北方都曾经出现过。随着隋唐再次统一中国,各地区传统的信仰被统合在一起,并且得到了朝廷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形成了一个足以与佛教相抗衡的宗教。这个新近构建的信仰体系被称为道教,与佛教和儒教并立。它的教义起源于5世纪南方人陆修静(406—477)整理的最初的道家经典,并且在6世纪得到扩充。
由于陆修静属灵宝派,这个学派提供了统合各种不同道家传统的框架。它在教义和仪式上也包含了佛教的主要因素,因此迎合了从朝廷及显赫官宦家族到乡间社区农民的各个阶层。
...历史解析——大族的终结
当解释大族失势的原因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这是一个倒果为因的例子。唐朝初期,社会以族谱为基础进行分等,而在大约400年后的宋代初期,要想进入政府任职并获得相应名望得通过科举才能实现。然而,科举不能作为唐代士族衰落的原因,理由如下。...
历史解析——唐代大族
唐代亲属关系最重要的转变是大族的消失,大族在朝代初期就已经形成,是在整个帝国范围内以社会地位来定义的超级精英家族。有着极高声望家族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他们的认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唐代的显要地位通过与同阶层或者那些提供丰厚聘礼的对象联姻而得以加强。阀阅之家虽然仍然存在但已趋向衰落的看法也出现在唐代。因此苏冕在他于803年完成的典志类史书《会要》中提到,所有的朝代创建者和在朝代早期能够做到高位的人都来自“贵族”。他观察到中国早期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阶层,但其地位在他的时代正在减弱。...
历史解析——祖先祭祀的变化
唐代中国的亲属关系也被埋葬死者和祖先祭祀方式的变化所影响。唐代以前,没有在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之外集体祭祀祖先的证据。孩子们在父母或祖父母坟前进献供品,但是更远祖先的共同后代并没有为这类的祖先敬奉而聚集,事实上这可以把他们凝结成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团体。然而,在7世纪末期或8世纪早期的10年中,父系亲属开始在清明节(也称为寒食节)会面,在冬至日后第105天清扫四至五代祖先的坟墓,并为他们进献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