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郑国

郑国(战国水利家)

精于修渠

郑国简介

郑国生平: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人,水利专家。韩国为了削弱秦国国力,派郑国到秦国游说,说服秦王政修渠。秦国国君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主持修筑了郑国渠。

历史评价:郑国渠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了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约26万公顷)。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也开始变得富庶甲天下。

郑国大事记

公元前246年 秦王政派郑国修筑郑国渠。

人物关系

郑国传记

郑国与郑国渠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又毗邻秦国东侧。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想兼并东方六国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为间谍,游说秦国,让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实则要耗竭秦国实力。秦王政刚即位,他原本也很想发展水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很快地采纳了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政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能建万世之功。”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利工程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对郑国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画像

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郑国在麓谷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着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同时水里大量的细泥也进入渠中,进行淤灌。横向环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粗砂堵塞的问题就解决了。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的灌溉效益,还在于它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著名的有汉代的白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

郑国渠遗址在中国水利史上享有“天然博物馆”的盛誉,遗址内除保存有历代故渠外,还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具有重要意义。现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