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历史解析——道姑和女仙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4 10:45:07 0


像社会的其他方面一样,在道教层面上,对于杰出女性来说,唐朝仍旧是一个缺乏平等机会和承认的朝代。据杜光庭所述,他的主要目的是记载其他资料所忽视的道教女仙以及她们对道教各派(主要是他的上清派)的贡献,以此来证明实现道的方法有千千万。虽然没有明说,他的著作还是清楚反映出,他渴望能将各种(有很多女性信徒)地方信仰融入道教,并使其成为道教相对于佛教的优越性之一,很多女性的经历都能说明这一点。

杜光庭的传记作品中最能表现女性特点的是他对自己的早年生活如何导致他入道的叙述。他的作品描述了女性幼年在孝道和过早出现的宗教使命之间选择的焦虑感,有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或是道教经典中的那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影响。其中心主题是面对婚姻时的抉择,也就是结婚的必要与通过献身宗教达到自我完善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一些妇女为了逃避婚姻而成为隐士或云游四方的道姑,另外一些人则进入了道观。驾崩皇帝的妃子和亡故贵族的妾经常被迫进入道观,有时一些女孩也被她们的父母送给道观,借此让她们远离疾病和饥饿。对于一些道姑而言,进入道观则是一个追求教育或文学生涯的途径。

在皇室女性中,做道姑也是为了逃避不想要的婚姻或是为了能从事主妇以外的其他职业。太平公主暂时做道姑就是为了避免嫁给吐蕃国王。而其他公主成为女道士则更多是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有名的是711年睿宗的两个女儿出家。那次仪式耗费巨资,每位公主都被赐予她们自己的道观,离皇宫很近。在唐代总共有十几位公主出家,她们不在朝堂,却可以参与政治。她们到处周游,致力于文学艺术,根据敌视道教的儒生的说法,她们生活放荡。成为道姑也有助于洗清先前皇室婚姻的污点,例如杨贵妃,做道姑就是从结束先前与寿王李瑁的婚姻到嫁给皇帝中间的过渡阶段。在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中,杨贵妃死后成了蓬莱岛的道教女仙。

在部分墓碑铭文中也描述了一些精英女性做道姑的经历,其中一篇讲述了一位8岁的尼姑在845年排佛期间被迫成为道姑的事例。同尼姑和尼姑庵住持一样,一些留存至今的道姑的墓志铭暗示,一名妇女能献身宗教是由于家族积累了超过百年的功德。

女性善于创建地方教派,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黄灵微(约640—721,俗称“花姑”)与其他人类似,在12岁时出家,花费数年时间找寻魏华存(252—334)的仙坛。魏华存是上清派的创始人,她的衣钵后来传给了杨羲(331—386)。黄灵微复建了魏华存的仙坛,在此地举行斋醮仪式,收女徒弟,她们延续她的香火数十年。882年,在地方官员呈给皇帝的陈情书中记录、赞颂了后来一位著名的道姑薛玄同之死。作为回复,皇帝下旨赞扬她的成就堪比魏华存和黄灵微,为当地和整个帝国增辉。在所有人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当属祖舒(活跃期为889—904年)。在一些不同的道教门派下修行后,她遇见了一位神仙,神仙教她驱邪术和雷法,这些法术在宋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具有这种法力,她被尊为清微派的始祖。

许多对道教做出贡献的女性并没有被文字记载下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大概猜测出她们的数量:玄宗时有1137座道观,550座尼姑庵。我们可以从唐诗中的习惯描写中了解她们的活动。诗人们描写了他们认识的一些通常和宫廷有些关联的女性,她们离弃世俗生活,进入道观成为新道姑。这些诗歌通常关注诸如剃发素颜之类的事,她们用道士装束取代了精致的宫廷装束:

休梳丛鬓洗红妆,头戴芙蓉出未央。

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

他们通常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结束诗歌,即新道姑们在沉思中翱翔于天际。另一些人认为道姑出家的目的是得道升仙(这和佛教中的修炼成菩萨类似),运用法力来拯救众生。

诗歌描写女道士的许多用语一般也适用于男性,然而诗人经常暗示他自己和他的描写对象之间的情愫。大多数的诗歌描写她们为优雅的女性大师,具有超凡的神赐魅力,她们不需要管理道观,她们的存在本身就会为道观带来威望。诗歌还描写了女大师们的曼妙年华、精神上的造诣,以及她们飞升的天界。还有一些诗歌则讲述了诗人四处旅行来找寻那些隐居在深山中的著名道姑。诗人们描述了女道士的苦修,例如斋戒,有助于使身体变得轻松和产生幻象。

最后,在许多描写道姑的诗中,诗人把她们描述为爱人或伴侣,而她们和道观的关系则不明确。虽然许多女性保持独身,借此追求宗教的目标,但杜光庭认为婚姻也是升仙的一种途径。男女神仙之间的婚姻是上清派的一种主要仪式,也被记录在经文之中。一些有关道姑成为情人的诗歌把诗人和道姑的风流韵事描写成同伴游天界。这首李商隐创作的绝句《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就是寄给自己的道姑两姐妹的: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诗人假想与姐妹俩分享仙桃和长生不老药,他把自己的卧室变成了琼楼玉宇。

最后,道教中的女神仙形象被用来赞美与宗教完全无关的女子的美丽。“女仙”作为情色形象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诗集《楚辞》。作为典型的道教女仙的西王母,在其与汉武帝私通的故事里,同样成了一个充满情欲的形象。在唐代,文学传统被融入新兴的诗歌创作中,这些诗歌或描写名妓和舞女,或由她们创作。最引人注意的例子是一首关于女同性恋的诗歌,这首诗是关于三位成为名妓和著名歌女的孤儿姐妹的故事。这首诗是由同为名妓、道姑和诗人的鱼玄机创作的。鱼玄机借用古典美女西施和西王母来称颂三位美人。其他一些诗歌使用相同的意象来描写舞女和娼妓,并使用了一系列可以同时描述性行为和得道成仙的词语。最能表现这种道观生活和风月场所重叠的,就是道教神祇西王母成了充斥在唐代的花柳巷中的妓女和歌女的守护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9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