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契丹灭后晋之战

契丹灭后晋之战(耶律德光建辽)

契丹灭后晋之战简介

契丹灭后晋之战:契丹灭后晋之战,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7年),契丹军数次南下,攻灭后晋的战争。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契丹灭后晋之战过程分析——

后晋军民反抗契丹军

石敬瑭死心塌地投靠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引起朝廷内外和官员百姓的强烈反抗。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二月,耶律德光自潞州返回契丹,经过云州,抓走后唐云州节度使沙彦珣,想另派契丹人来当云州节度使。云州节度判官吴峦领导全城军民坚决抵抗,契丹军队围攻云州城七个月未破。这时,石敬瑭使出诡计,一面请契丹假撤围,一面调吴峦为武宁节度使。吴峦刚离开,契丹军就占领了云州城。朔州节度副使赵崇,杀掉契丹节度使,要求回归后晋。契丹派褭古只领兵前来攻打,朔州军民同仇敌忾,守城半年不失,将契丹将领褭古只击毙在城下。最终因寡不敌众,被契丹军攻破朔州城,全城壮丁全被契丹屠杀。各地藩镇接连发生叛乱,都想推翻后晋石敬瑭傀儡政权,取而代之。后晋陷入连年战乱,人民遭殃,成为五代最黑暗的一段岁月。

石重贵反契丹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石敬瑭死于邺都。石敬瑭侄子(一说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出帝。石重贵是反契丹的。石敬瑭死了,要向契丹报丧。后晋宰相景延广更是个强硬的反契丹派,他对石重贵说,告哀书中只能称孙,不能称臣。石重贵同意。有些大臣说,最好不要惹怒契丹,还是按照旧例称呼的好。景延广说不行,就照我说的写。耶律德光见书大怒,遣使前来责问,新帝即位,为何不提前禀报?景延广强硬地回答说,先帝是契丹所立,所以向契丹称臣奉表;新帝是中国所立,向你们通报已经是不忘旧恩了,再无称臣之理。从此,后晋与契丹的矛盾日益加深。

刘知远在一旁把形势看得透透的,他觉得景延广对契丹过于强硬,不讲斗争策略,一定会引发战争。一旦后晋与契丹交战,后晋难以抵挡。于是,他把保全河东作为核心,“益募兵,奏置兴捷、武节等十军以备契丹”(《资治通鉴·后晋纪四》)。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后晋遭受严重蝗灾,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平卢(治今山东青州)节度使杨光远暗中与契丹勾结,密告耶律德光说:“晋主负德违盟,境内大饥,公私困竭,乘此际攻之,一举可取”。

契丹军第一次南攻后晋

当年十二月,契丹兵分三路南攻后晋:(一)西路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北)攻打忻州、代州;(二)中路从幽州(今北京)出发,经魏州,直逼黎阳;(三)东路从德州(今山东陵县)、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间过黄河,与驻扎平卢的汉奸杨光远会合,争夺德胜渡口。自从被契丹割走了燕云十六州,后晋只能以黄河为基本防线来部署兵力抵抗契丹进攻。从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契丹军与后晋军先后进行了贝州之战、马家口(今山东东平西北、杨刘之东)之战、戚城(今河南濮阳北)之战,双方互有胜负。戚城之战时,石重贵亲率晋军增援,契丹上将金头王在戚城战死,被迫退兵。

契丹军第二次南攻后晋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闰十二月,契丹第二次大举入侵。耶律德光使出“以华制华”策略,把五万人交给后晋降将赵延寿指挥。对他说,这次若把后晋军队打败,“立汝为帝”。从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底至翌年三月,契丹与后晋在河北境内先后经历了邢州之战、榆林店之战、白团卫村之战。

白团卫村之战时,后晋军被围于村中,当天大风,飞沙走石,折树摧屋,天昏地黑。村中无水,士兵们把湿泥裹在衣服里绞着啜饮。耶律德光乘坐大奚车来到,下令全部擒获后晋军,然后南攻大梁(汴京),消灭后晋。契丹军顺风,后晋军逆风,利于敌方。但后晋军将士们为了求生存,强烈请求出战。主帅杜重威想等风小一点再出击,副帅李守贞说:“彼众我寡,风沙之内,莫测多少,惟力斗者胜,此风乃助我也。”他请杜重威留下守寨,由他率兵前去冲杀。李守贞率领将士猛冲敌营,契丹军猝不及防,大乱溃逃。耶律德光骑上一匹骆驼单身逃脱。这次战斗,后晋军能够取胜,靠的是将士们同仇敌忾、殊死拼杀。但是,由于这次战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侥幸胜利,后晋出帝石重贵滋长了轻敌情绪,为后晋灭亡埋下了祸根(《资治通鉴·后晋纪四至五》)。

契丹灭后晋

后汉开国之君刘知远,此人工于心计,也是沙陀人,生于晋阳。他与石敬瑭同为后唐明宗李嗣源部将,石敬瑭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他为后唐北京(晋阳)留守押衙。石敬瑭向契丹称儿、割地时,他主张只称臣、不称儿,只贿金帛子女、不割地。石敬瑭称帝后,他先后任河东节度使、邺都留守、加侍中,封太原王、北平王。石敬瑭死后,他以功臣旧将自居,心中另有打算。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出帝石重贵令他出兵救援,他以种种“理由”推托,一次都没有出兵,坐观后晋灭亡。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后晋发生严重灾荒,民变四起,耶律德光出动三万兵力进攻河东。刘知远在阳武谷(今山西原平西北)设伏,歼灭契丹兵七千人。定州张彦泽也歼灭契丹兵两千人。这时,后晋将领中的轻敌情绪抬头。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监军王峦表奏朝廷再次北伐,夺回瀛、莫二州。石重贵立刻准奏:“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并出榜悬赏:“有擒获虏主者,除上镇节度使,赏钱万缗,绢万匹,银万两”。十月下旬,以杜重威为主帅、李守贞为副帅,会兵于今河北大名。十一月攻瀛州,受挫。后晋彰德(治今河南安阳)节度使张彦泽引兵来会,认为可以战胜契丹军。耶律德光亲率契丹军开往恒州,杜重威以张彦泽为前锋,沿滹河向西往恒州前进。耶律德光派部将萧翰、刘重进沿太行山麓南进,抄断后晋军粮道及退路。十二月上旬,契丹军将后晋军全部包围在恒州地区。杜重威无心再战,率全体将士向契丹缴械投降,“军士皆恸哭,声振原野”(《资治通鉴·后晋纪六》)。至此,后晋军彻底瓦解。年底,耶律德光进军至汴京城下。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率契丹军进入汴京,后晋出帝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

耶律德光汴京称帝建辽

耶律德光进入汴京后,二月在汴京按照汉族礼制称帝,史称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从此,契丹改称辽国,对中原百姓实行野蛮残暴的统治。为了防止中原人民反抗,黄河沿线各镇均由辽国契丹族将领充任节度使。中原的大量兵器、战马、财货被源源不断运回辽国。辽军以抢掠中原财物作为后勤保障来源,怂恿骑兵以牧马为名到处抢掠,名为“打草谷”,汴京周围数百里内公私财物被抢掠一空。辽太宗堂弟、辽国大将麻答,带着各种刑具和被处死者的尸体,四处抢掠民间珍宝和美女,对不从者施以披面、剜目、断腕、焚炙等酷刑,被残杀的老百姓不计其数。辽国统治者在中原的野蛮残暴行径,激起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原后晋军队纷纷拿起武器和百姓一起抗击辽军,“东方群盗大起,陷宋、亳、密三州”。辽太宗耶律德光对左右大臣感叹道:“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

辽太宗耶律德光深感在中原难以立足,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三月宣布北返。撤离汴京时带走后晋文武官员数千人、军吏士卒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把后晋府库劫掠一空。三月下旬自白马津北渡黄河,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守将梁晖组织全城军民顽强抵抗。辽太宗下令攻城,屠杀全城男子十万余人,掠走全部妇女,残暴至极。辽太宗耶律德光北返途中得病,四月二十一日病死在今河北栾城以北的杀胡林(《资治通鉴·后汉纪一》)。

刘知远晋阳称帝

耶律德光在汴京建大辽国后十五天,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为了安定人心,他保留后晋国号,并恢复石敬瑭后晋天福年号,称该年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刘知远是反辽的。他称帝第二天,立即诏令各道一律停止向辽国交纳钱帛,诛杀辽国官员兵将。对后晋官员担任辽国各道节度使者,他概不追究,召唤他们回归后晋。辽太宗病死在北返途中时,河东各州基本上都被刘知远控制。

五月,刘知远引兵南下,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可是,刘知远只当了半年皇帝就死了。后汉朝廷秘不发丧,按照刘知远临终遗嘱,杀掉石敬瑭妹夫杜重威父子,以绝后患。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二月,刘知远十八岁的次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隐帝即位后,枢密使杨邠“总机政”;枢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中书令史弘肇“典宿卫”;同平章事王章“掌财赋”(《资治通鉴·后汉纪四》)。但是,朝廷大臣形成了两个派系:一派是杨邠、史弘肇、郭威、王章等实权派;另一派是以中书侍郎苏逢吉为首的文臣、宦官,两派斗争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