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历史解析——世界性帝国:唐朝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4 10:47:56 0


881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这不仅终结了唐帝国政权苟延残喘的局面,也终结了长安千年来作为重要战略中心和首都的地位。起义军在占据首都之后的几天里疯狂杀戮,洗劫有钱人的住宅,屠杀官吏。然而,如同中国诗歌中常常表现的,女性是战乱主要的受害者。韦庄在其不朽的诗篇《秦妇吟》中,描写了女性牺牲者的苦难,她们因为和被屠杀的大臣的关系而被卷入其中: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损,婴儿稚女皆生弃

……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韦庄描述出被强暴的妇女和被烧毁的房屋所构成的末世景象,这景象象征着唐朝的灭亡。诗的最后描述了在普遍的混乱无序之中,只有南方“湛然一境平如砥”,这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在唐朝崩溃后,中国南北分裂,各自又分裂成为对立政权。如同更早更久的分裂时期战国(前481——前221)和南北朝(220—581)一样,这一被称为“五代”(907—960)的时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首先是统治唐朝政府和社会的大族的消失,世家大族确定了精英衡量自身风格和理想的标准。这些大族无可争辩的霸权之所以终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和唐帝国捆绑在一起。他们放弃了地方基础,举家迁入都城长安和洛阳,在那里购置自己的新产业,当灾难来临之时,他们无路可退。洗劫都城不仅导致了大族主要成员的死亡和他们赖以为寄的王朝的灭亡,同时也摧毁了他们的物质财富。

大族的衰落和消亡的第二个因素不那么显著,即几百年来的家族后裔数量的增加。唐朝后期和10世纪地方精英很大比例上,如同墓志铭所显示的,是出自大族中不那么显赫的房支,他们没有真正的地方基础。唐朝大族,如同其南北朝时期的前辈,撰写族谱时只记录在京城持续任职的房支亲属关系。仕途不成功的支脉被排除在外。然而,他们并没有消失,而似乎是通过投靠东北部地区的节度使或在南方担任地方官或经商找到了新的晋升途径。 因此,虽然身为世家大族后裔的自豪感到11世纪仍然存在,如同宋代撰写的史书所显示的,大族的郡望不再被用来区别帝国精英和地方精英。

一个相关的重要变化是新的伦理价值观的出现,即才能被普遍接受为社会地位的基础。在中国历史记录中,从以家世为标准到以才能为标准的转变,经常被描述为从唐到宋的变革的核心内容,但事实上这种转变在唐朝就开始了。科举考试把美德和才能的标准引入唐朝官员的选拔,尽管科举的特性以及与科举相关的礼仪更有助于维持特权家族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朝廷在招募南方地区晚唐的财政基础的盐铁使和东北部地区节度使幕僚班底时都看重才能。这些职位因此为出身寒微的才子提供了得以掌握实权的渠道。在唐朝最后百年里,他们的幕府甚至为最有名的诗人提供了可选择的入仕路径。

当敌对政权在各地出现后,对才能的强调在10世纪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军人出身的北方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统治者和南方十国(吴、吴越、闽、楚、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唐、北汉)的君主依据军事、财政和管理能力来选拔部属。当来自东北部地区的军队拿下如洛阳、开封这样的北方大城市并将其作为新都城时,藩镇士兵和官员涌进了这些新地方。923年,由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后唐占领洛阳,这使很多来自东北部地区的人才进入了洛阳新政权的官僚体系之中。在藩镇政权中掌权的人涌入原帝国的中心,改变了主要城市的行政文化,使之更注重选贤任能。柳开(947—1000)是一名来自东北部地区追随后唐王朝开创者到洛阳的官员,他对996年的一次葬礼有如下描述:

唐季盗覆两京,衣冠谱牒烬灭。迄今不复旧物,以冒姓古名家,已称后者,淆混无别,吾宁效乎?苟其材,负贩厮役,得时用为王公卿士,是须古名家子耶?其不材,纵名家子,今何谓?

晚唐相互竞争的政治中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统治者,也影响了精英的价值和行为,因为这些政治中心给他们提供了新的仕途机会。更高程度的地域流动性成了晚唐精英的新特性,当成功的家族成员迁进都城时而不显赫的支脉转向了藩镇,后者或服务于东北部地区的节度使,或去经济发达的南方谋出路。当家族定居于新地区时,那些在南方任官的人经常用俸禄购入土地或把它们转成贸易资本。很多南方9世纪的墓志铭关注的是死者的财产,显示出很多南方家族不再或者从来没有与政府相联系。这些墓志铭经常强调墓穴的风水可以增加家族的财富:“其茔东临津界,西辅长堤,前倚朱神,后隈岗阜。茔安此处,万代千秋,后代子孙,早加荣禄。”

10世纪众多地方政权遍布中国,各个新权力中心逐步控制了其直接治理地区的资源,以致精英成员经常不得不通过获得政权的官职来确保自己的地位。那些不能从一个地方统治者获得官位的人可能在另一处获得更大成功,因此家族会从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城迁往别处以寻找更多机会。越来越多的地方统治者模仿北方节度使,直接任命他们的重臣,而非通过科举和其他有助于固化原精英群体的行政程序。通过诏令任命官员,使得高级职位有机会被授予那些被文学考试埋没的人才。因此,虽然唐朝科举制度至少确立了选拔官员以才能为基础的观念,宋朝科举将精英选拔的新形式制度化。但在10世纪时,选拔人才有意回避了科举制度。

重视能力的价值观自其原本在东北部地区的中心扩展到全中国,改变了10世纪精英的构成。在墓志铭中,将士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政府官员认可另外一套,而与官府没有关系的富有人家则持第三套。虽然多数唐后期的家族经常与自己同一个社会圈子的人联姻,但在10世纪他们开始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这包括教育子嗣从事不同职业,与不同类型的精英家庭联姻以延伸社会关系网,并让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社会环境。

王勖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试图讨好一位节度使来为其子弟同时谋取文武官职:“子潜,好学慎密,可任以事;弟子稔,有气节,可为将。”这种模式首度出现在东北部地区的军事文化背景下,当地文官武职紧密相连,也没有任何压制武将的传统。到10世纪军事政权肢解了唐帝国,并且君主的继任者通常是禁军将领,或产生于他的亲兵中,这种家庭成员职业多样化的情况在中国精英中变得很普遍。

除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倾向和精英阶层地域流动性的加强,唐朝后期和10世纪也见证了中国文明中心的持续南移。这一长期趋势始于4世纪,在南朝时期加速,在唐朝持续发展。在唐朝的头百年里,通过大运河以及地方河流把生产力最高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市场连接起来,更有效的漕运得到发展,令有着肥沃土地和更充足降水的南方地区地位持续上升。“安史之乱”后,北方的残破和南方经济的繁荣加速了人口的迁徙。迁移没有导致北方人口的下降,相反北方人口继续增长,但南方人口的增长更加显著。742—1080年间(两年中大量人口调查记录保留下来),北方人口只增长了26%,同时南方增长了328%。在这一历史进程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口的大多数生活在南方,这一地区的人口优势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继续增长。

唐朝后期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北方的混乱,使得大族中不太显赫的支系,以及没有在朝中为官但仍有雄心的家族,选择迁往长江流域平原,寻找更大的机会。文献记载表明,人口从北到南的快速迁移开始于9世纪,加速于10世纪。墓志铭也显示精英迁移在“黄巢起义”后大大加快,这不仅是为了逃避北方的动乱,也是为了能够在新建的南方政权中获得官职。我们有证据证明南方政权的大多数官员是来自北方的移民。因此,10世纪众多南方政权的短暂出现是精英迁入长江流域的另一个诱因,这加强了长时段的发展趋势。

最后一个重点是这些新的更加富有的移民倾向于把早期自南朝和唐朝初期就已南迁的大族从长江下游和大运河沿线的大城市中排挤出去,把他们赶到边缘地带。因此,9世纪和10世纪的南方人口膨胀是一个填补更边缘地区的过程,而大城市周边已经发展的地区保持相对稳定。墓志铭资料证实南方精英大多数是更晚近的移民而不是长期定居的家族,后者逐渐出现在边远城镇。

总之,再度统一的隋朝及初唐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城市规划和商业限制等在唐代逐步消失。10世纪发生了多种变化,包括大族统治的终结、更注重才能的风气、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永久性南移。这些变化不仅为宋朝,也为晚期中华帝国的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新制度创造了舞台。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960.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