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斯坎德培

斯坎德培(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

斯坎德培简介

斯坎德培:提到阿尔巴尼亚,很多人印象里是那个二战后才建立的小国。但在500多年前,阿尔巴尼亚曾在历史上拥有一个伟大的时代——斯堪德培时代。在有“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之称的斯堪德培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全力反抗奥斯曼人,并取得了24次辉煌胜利。

斯坎德培传记——

0007-01

0008-01

宣誓词原文,摄于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斯坎德培纪念馆

如果我们的编年史没有说谎,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叛乱。你们要知道,在我们脚下这个地方,我们的先辈曾与罗马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沉默是耻辱的,奋起才是我们的荣耀!

——斯坎德培,1444年的号召独立宣誓词

提到阿尔巴尼亚,相信很多人头脑中的第一反应都是二战后才建立的那个小国。不过呢,在这里笔者要讲述的并不是这段人人皆知的历史,而是500多年前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斯坎德培时代,为大家展开一幅少有人知的画面。

那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正在这位有“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之称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全力反抗奥斯曼人。斯坎德培一生指挥了25场战役,其中仅仅只有一次败绩,甚至有一次他曾经领导8000人打败了10万奥斯曼人。因此奥斯曼人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斯坎德培与罗马尼亚的弗拉德三世、塞尔维亚的杜尔德·布拉科维奇公爵并称为中世纪末期反抗奥斯曼统治的三大传奇领袖。他们三人各领风骚20年,都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今年,恰好是斯坎德培去世550周年。下面,笔者就来为您讲述他的故事。

开端:早年的阿尔巴尼亚

纵观世界历史,有很多小国都存在感很弱。可以说,这些国家的特征往往是从建国之初便被周边大国牵着走,大国视它们为棋子,拉拢它们,将它们作为缓冲地带、谈判筹码。而阿尔巴尼亚绝对算是其中一个最没存在感、最命运多舛的国家。或者说在斯坎德培出现之前,阿尔巴尼亚一直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被团灭的噩梦。

最早在阿尔巴尼亚定居的是伊利里亚人,据说他们的故乡在奥地利,公元前10世纪左右来到阿尔巴尼亚定居。在希腊人的影响下,公元前7世纪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早期城邦国家,但从未出现过强权。公元前168年,强权罗马将这些小国踏平,阿尔巴尼亚在罗马治下度过了六七个世纪。

6世纪末,斯拉夫人占领阿尔巴尼亚,却由于这里3/4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大的政权。与此同时,周边的斯拉夫国家建立并壮大起来。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阿尔巴尼亚被首先强大起来的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和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多次争夺,大量城市被毁,民不聊生。11世纪以后,十字军的多次入侵令该地区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周边各国的合力碾轧下,阿尔巴尼亚人也曾经像弹簧一样小小地反弹了一下。这次反弹的代价是百余年里身陷大国之间的“击鼓传花游戏”。

据说,一个叫普洛格里的人曾于1190年建立起名叫阿尔贝里的小公国。那时,在亚得里亚海东岸一共建立起4个小国,阿尔贝里公国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这个国家刚建立没多久就又被按了下去,伊庇鲁斯君主国(拜占庭崩溃后由皇帝的弟弟建立)在1216年便把该国收入囊中。14年后,强大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打败伊庇鲁斯君主国,阿尔巴尼亚成了保加利亚人的战利品。1258年,尼西亚帝国又占领此处,阿尔巴尼亚再次易主。1266年,神圣罗马帝国前来,从已经晋升为拜占庭帝国的尼西亚帝国那里抢走阿尔巴尼亚。神圣罗马帝国颁发给阿尔巴尼亚人许可证,称阿尔巴尼亚人可以自己建立西欧那样的封建制度,大地主们可以自称伯爵。于是,阿尔巴尼亚的村长们都摇身一变成了伯爵,就像是黑铁上镀了一层金。当然,正是这个原因,阿尔巴尼亚遍地伯爵,让伯爵这个称号迅速贬值。

这时候,安茹的查理一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1266年,他成为西西里国王,旋即打败德意志国王康沃尔的理查德。结果,都拉斯附近的土地就这样到了查理的手中。1272年,安茹的查理一世将部分德意志领主迁到了阿尔巴尼亚,以巩固他的统治。但是这些德意志领主横征暴敛,令阿尔巴尼亚人非常愤恨。他们举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义,最后于1286年将那不勒斯的查理二世(安茹的查理一世之子)和他的领主们赶出了阿尔巴尼亚。1304年,查理一世的孙子菲利普回到了阿尔巴尼亚。他一改祖父的习惯,与阿尔巴尼亚的伯爵们合作,自称可以协助后者抵御日渐羽翼丰满的塞尔维亚人。都拉斯也改为阿尔巴尼亚自由公爵领。

但这只是一句空话而已。1343年,斯蒂芬·杜珊的塞尔维亚帝国兴起,阿尔巴尼亚“很荣幸地”又成了塞尔维亚帝国的领土。只有都拉斯因为一直有西西里王国的军队才没有被攻下。之后,直到1368年安茹人被赶出阿尔巴尼亚为止,安茹的君主们都很少来都拉斯,任凭其自生自灭。

1355年,斯蒂芬·杜珊去世,塞尔维亚帝国轰然倒塌。阿尔巴尼亚的伯爵们见不能依靠外力,索性凭借这个机会各自攻略地盘,一堆小国也就此出现。

其中较著名者有如下几个:

瓦罗纳公国(1332—1417年)

0010-01

中世纪时阿尔巴尼亚的疆域

由保加利亚末代王朝希什曼王朝的家族成员约翰·科穆宁·阿森建立。他的领地原本在东边的维丁附近,后来塞尔维亚攻占其领地,他被放到阿尔巴尼亚南部,做当地的长官。在斯蒂芬·杜珊时期,该地已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杜珊死后,阿森建立瓦罗纳公国。阿森与他的后裔统治该地区直到1417年被奥斯曼征服为止。

布拉特君主国(1335—1444年)

由阿尔巴尼亚南方贵族安德鲁·穆扎卡建立,一个以布拉特为中心的小国家。14世纪80年代,奥斯曼帝国曾经占领过该国,但很快退出。鉴于奥斯曼人的强大实力,布拉特君主国此后便成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庸国,直到1444年被奥斯曼吞并。

安吉鲁卡斯和利盘陀专制君主国(1358—1374年)

仅有约翰·斯帕塔一人在位,占领的城市也仅有4个而已。1374年,该国成为伊庇鲁斯君主国的领土,不过斯帕塔仍旧是该地的长官。1399年,斯帕塔去世,其子被伊庇鲁斯君主国掳走,国家灭亡。

阿尔塔专制君主国(1358—1416年)

由来自伊庇鲁斯的阿尔巴尼亚贵族彼得·洛珊和约翰·斯帕塔 在南方建立。1374年彼得·洛珊因瘟疫去世,之后由约翰·斯帕塔独立领导该国。1380年,该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并改信伊斯兰教,直到1416年10月才被奥斯曼消灭。

阿尔巴尼亚(托皮亚)王国(1368—1444年)

因首任君主卡尔·托皮亚亲王的姓氏,阿尔巴尼亚王国也称托皮亚王国,以区别于后来的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王国(即卡斯特里奥蒂王国)。该家族的名字来源于托皮亚的坦乌索·托皮亚,据说他在1329年获得了公爵之位,之后又与那不勒斯国王联姻,成为当地的一大贵族。1368年,其孙子查理·托皮亚在前人扩张的领土基础上发展出了强大的海军。他依靠海军,占领了都拉斯,从而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中部的大国——阿尔巴尼亚王国。1372年,他消灭了中部的所有割据政权,自称阿尔巴尼亚公爵。阿尔巴尼亚王国的领土基本以都拉斯和奥赫里德湖为中心,向四方扩展。

吉诺卡斯特王国(1387—1444年)

由保罗·杜卡吉尼和兰克·杜卡吉尼共同建立。他们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德意志的吉尼公爵的后裔。这些人在阿尔巴尼亚生根发芽,逐渐融入阿尔巴尼亚人。14世纪初,该家族出现两个分支,其一与威尼斯联盟,另一个后来建立了吉诺卡斯特王国。15世纪上半叶,该国与卡斯特里奥蒂家族联合对抗奥斯曼帝国。1444年,该国最后一个君主保罗二世·杜卡吉尼放弃与斯坎德培的联盟关系,转向奥斯曼帝国。结果该王国成为奥斯曼的领土,王国灭亡,保罗二世也被奥斯曼人软禁。1454年,保罗二世在埃迪尔内去世。也是在1444年,尼古拉斯·杜卡吉尼成为杜卡吉尼家族的首领。

阿尔巴尼亚(卡斯特里奥蒂)王国(1389—1479年)

前期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当托皮亚王国灭亡后,称阿尔巴尼亚王国。该王国即由卡斯特里奥蒂家族建立,也就是本文主角斯坎德培所在家族。

奥斯曼帝国历史学家吉奥·马祖卡的《编年纪事》一书称,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祖先是阿尔巴尼亚的土著小贵族。约在14世纪初,其与马其顿的大贵族帕里格结亲,继而拥有了两个村庄的土地。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建立者吉奥·卡斯特里奥蒂这一代,才开始乱世称雄。1386年,吉奥参加了波斯尼亚的战争,获得了一些荣誉;而后,吉奥向奥斯曼称臣,作为附庸。1389年,苏丹赐予吉奥地方长官职位。1402年安卡拉战役后,阿尔巴尼亚诸国重新独立。尽管暂时没有奥斯曼人的压迫,但它们还是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与威尼斯的战争以及相互战争中,并未出现一个统领性的国家和伟人。眼见在与威尼斯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吉奥又向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一世伸出了橄榄枝,然后将长子斯塔尼撒送到了埃迪尔内做人质。1420年,斯塔尼撒逃回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协助父亲向北、向南征讨其他阿尔巴尼亚国家。

下面,本文的主要人物之一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就出场了。

1421年,穆拉德二世即位。他是帖木儿大帝入侵后的奥斯曼苏丹,他的主要功绩是在奥斯曼帝国衰败之时令其中兴,并将其推向全面扩张时代。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教出一个儿子——“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正是这个人灭亡了千年帝国拜占庭。

0012-01

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家徽

1423年,穆拉德二世发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已经占据了大量地盘,很有可能建立一个统率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王国,便要求吉奥将他的前3个儿子——斯塔尼撒、康斯坦丁和乔治都送到埃迪尔内,第四个儿子莱诺斯得出家为修士。迫于奥斯曼的强大力量,吉奥照办了。但他还在积蓄力量,希望能有朝一日成为整个阿尔巴尼亚的领导者。当时威尼斯和热那亚都保持中立,因为它们之间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海战。

这为吉奥赢得了不少时间和环境优势。1430年,吉奥领导了一次全阿尔巴尼亚的大起义,表示抛弃奥斯曼人给予的附庸地位,成立独立的阿尔巴尼亚王国。可是,如此弱小的阿尔巴尼亚哪里是强大的奥斯曼人的对手:没过多久,穆拉德的军队就扫平了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除了西南部的山区还在吉奥手里,其他地方全部成了奥斯曼人直接管辖的土地。接着,奥斯曼人又扫荡了塞尔维亚的约阿尼纳和塞雷两公国。吉奥·卡斯特里奥蒂的王国处于被奥斯曼三面包围的境地,未来十分堪忧。

1432年,穆拉德二世在新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土地上实行了蒂玛制度。蒂玛的意思是采邑,蒂玛制度简单说就是一种封建军事采邑制。蒂玛领主从奥斯曼苏丹那里获得土地,拥有封建权利,同时也要对苏丹尽义务,在苏丹征兵之时提供军队与军饷。尽管蒂玛制与欧洲的封建制很相似,但蒂玛制下的土地最终还是归苏丹所有,苏丹在不高兴的时候可以直接收回土地,而不必与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商量。总之,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纷纷转到奥斯曼人手中,大家失去了部分甚至是所有的土地。而且,在实行什一税的地方,奥斯曼人几乎不用交税,税收几乎全部转嫁到了阿尔巴尼亚人头上。为此,阿尔巴尼亚人愤怒了。

1432年,托皮亚王国的国王安德烈·托皮亚领导人民揭竿而起。他领导一支军队在阿尔巴尼亚中部战胜了奥斯曼的一支军队。这一胜利鼓舞了阿尔巴尼亚的其他王公们,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和奥斯曼人干到底。其中有一个著名的领导者——乔治·阿里安提安,他从埃迪尔内逃回,领导了最开始的几场战争。1432年12月,穆拉德二世为了惩戒不听话的阿尔巴尼亚人,命令阿里贝伊率领1万人的军队,顺着塞尔维亚的维安纳大道向阿尔巴尼亚进发。不料,在中途通过沙卡比山谷时,阿里贝伊被乔治的埋伏击溃,残兵败将撤回埃迪尔内。

1433年年初,塔拉汗贝伊率兵卷土重来,步步为营地将乔治·阿里安提安获得的城池一个个抢到手中。年中,塔拉汗到达乔治所在的巴萨立克城,围困该城达十余日,最后乔治被俘虏。

在阿尔巴尼亚北部,也出现了起义浪潮。1433年8月,吉诺卡斯特王国的王室成员尼古拉斯·杜卡吉尼宣布与威尼斯人联盟,要求威尼斯人派遣战船和士兵,协助吉诺卡斯特王国独立。但是,威尼斯人评估了情况后,不同意派遣战船。很显然,他们一方面在准备未来的瓦尔纳十字军战役,一方面也害怕触及奥斯曼人的权威而没有生意可做,因此拒绝了尼古拉斯的提议。此时,尼古拉斯成了孤家寡人。不过,他很快与安德烈·托皮亚取得了联系,一起抗击奥斯曼人。就这样大概坚持了一年多,1435年年初,奥斯曼人还是将尼古拉斯打败,他兄弟的吉诺卡斯特王国因为承认了奥斯曼人的君主权,才没有一同被消灭。就在这时,安纳托利亚出现了反叛,奥斯曼人暂时没工夫继续在阿尔巴尼亚征伐,军队主力立即退回安纳托利亚。

1435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沙皇后裔弗鲁茨·希什曼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发信,希望联盟发动一次新的十字军战争,以阻挡奥斯曼人在欧洲的扩张。这时候的教皇尤金四世也有此意,希望开会组织一次十字军。从1431年起,教皇一直在开会,协调和组织西欧各国建立十字军,但各国都在忙于国内战争,故而收效甚微。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此时到西方各国求援,一下子令有兴趣获得拜占庭领土的几个国家兴奋起来。当然,教皇也表示将为他们能上天堂付出自己的力量。那么阿尔巴尼亚呢?对了,它是作为威尼斯协助战胜奥斯曼的附赠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十字军胜利了,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土地就是威尼斯人的。

没错,在大国的谈判桌上,小国永远是没有发言权的。而轰轰烈烈的阿尔巴尼亚早期起义也就此降下了帷幕。

蛰伏:斯坎德培的服役生涯

现在,笔者就要开始讲述本文的主角——斯坎德培的故事了。他的原名叫作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如前文提及的,他是卡斯特里奥蒂国王吉奥·卡斯特里奥蒂的第3个儿子。据传他生于1405年5月6日(他的后人也曾经拿出资料,称其生于1403年),他的母亲是一位塞尔维亚的公主。他一共有3个兄弟和5个姐妹。

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对奥斯曼帝国表示了臣服,所以1423年,乔治18岁的时候,被当作人质送到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都城埃迪尔内,以服从奥斯曼帝国的德米舍梅制度。德米舍梅是突厥语,意思是统治者占有征收战利品的权力。德米舍梅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奥斯曼帝国将被征服地区的非穆斯林孩子转变成穆斯林,同时将他们指派到奥斯曼军队中服役。如果服役过程中战功赫赫,则不仅可以得到高职位,还能获得封地。这些服役的人就被称为德米舍梅或德米舍梅派。

德米舍梅制度来源于突厥人早期的战利品分配制度,后来逐渐演变成对战俘的征收权力。这些被征收的战俘一般都会被送到专门学校训练,成为苏丹的贴身侍卫,即加尼沙里,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前身。

在穆拉德二世统治末期,因德米舍梅制度进入近卫系统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是苏丹直属,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与奥斯曼土耳其原有的旧突厥贵族抗衡的阶级,即德米舍梅阶级。不久,连作为枢机魁阁的大维齐也基本都是由德米舍梅担任了。

据《编年纪事》称,乔治·卡斯特里奥蒂长相英俊、身材魁梧,特别是对一些新生事物非常好奇,所以他一开始就被苏丹看中。穆拉德二世直接将其送到了最好的培养德米舍梅们的学校。那里不仅讲授《古兰经》以及伊斯兰传统,也进行军事训练,以保证学员未来能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也可以说,是穆拉德二世将他培养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杀人机器。

为了使乔治能更好地融入奥斯曼社会、学习奥斯曼传统,苏丹赐予他一个名字——斯堪德。说到这个名字的意思,意大利史学家查理·弗朗茨称,其翻译为英文就是亚历山大;德国历史学家C.摩尔也在他的著作中称,斯堪德应该念作斯科堡或者斯科伯格,意思就是占有斯科(阿尔巴尼亚中部的一个地区)这块土地的人。总之,这个名字成了乔治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再加上他后来被苏丹授予“培”这一军衔称号,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斯坎德培。

1430年后,斯坎德培进入奥斯曼军队。接下来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为穆拉德二世南征北战,仅有很少的时间回家探亲。不过,在各类编年史和原始资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确实在战争中英勇无敌的事迹——据说他曾经救过穆拉德二世的命,但不清楚真假。最后,还是因为他有王公贵族的血统,才获得了一支5000人的部队来统领。1438年5月,穆拉德二世为了奖赏他的忠诚,将他父亲土地上的包括克鲁雅城在内的9座城市(全部属于克鲁雅城)交给了他,作为他的封地。同时,斯坎德培也获得了苏巴什(即司令官)的称号。而在前一年,其父因起义失败而去世。

1438—1440年,斯坎德培利用其父与威尼斯的关系,再次对威尼斯派出了使者。不过目的是督促威尼斯与奥斯曼联合,对抗教皇与欧洲各国组织的十字军,而并非重新建立阿尔巴尼亚王国。

1440年,由于塞尔维亚的反攻,斯坎德培所在的地方已经接近前线。奥斯曼人害怕斯坎德培与塞尔维亚人里应外合,所以将斯坎德培派到南方的迪贝拉城,继续为奥斯曼人服务。奥斯曼人在斯坎德培走后,立刻调来了重武器,准备围攻贝尔格莱德,但最终奥斯曼人还是以失败告终。

0016-01

德米舍梅制度挑选儿童的仪式

这里的迪贝拉可不是《上古卷轴》游戏中的那个。现实中的迪贝拉城位于今阿尔巴尼亚南部,是前伊庇鲁斯君主国的一座海港城市。它的战略位置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却有相当多的粮食作物。当时苏丹能让斯坎德培来守卫这座城市,也算是并未将他看成敌人,而是看成可用之才了。

0016-02

斯坎德培在竞技场打败鞑靼人

1441—1442年,匈牙利内战结束,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其大臣匈雅提成为匈牙利事实上的领导者。同时,匈牙利在塞尔维亚君主杜兰德·布兰科维奇的一再要求下,来到斯梅代雷沃,再次与奥斯曼人争雄。结果,匈雅提的军队在战斗中取胜,俘虏了奥斯曼贝伊伊萨克。1442年3月25日,匈雅提以巨大的代价在与奥斯曼人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为了接下来的战斗,1442年末匈雅提派出使者与斯坎德培联络,希望获得他的协助,在接下来的几年对奥斯曼人进行总攻。现在让我们直接跳到促成斯坎德培英名的导火索事件。

扬·德鲁哥茨的《波兰编年史》记载,1443年7月22日,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集合贵族们的队伍,由切色里尼和乔治·布兰科维奇率领,前往布达城集结军队。夏秋之交时,波兰和塞尔维亚的军队也到达了,据估计共有2万多人,另有600辆胡斯战车作为运输和作战车辆。10月,这些人抵达贝尔格莱德,与先期驻扎在此地的匈雅提的军队会合。瓦迪斯瓦夫三世将军队分为两部分,由匈雅提和乌拉基分别统领。

0017-01

匈雅提戎装像

这支军队离开贝尔格莱德,开到了尼什。在尼什,匈牙利的十字军遇到一支小型奥斯曼军队。10月底,两军相遇,随即开始近战。匈牙利军队使用刚从胡斯军队那里学来的阵法,挖下战壕,然后将胡斯车堡摆在最前面,车堡中间插入大炮,弓箭兵紧随其后,其他军队都在后面待命。这时候的奥斯曼军团正军心涣散。他们已经打了几个月的仗,所有人都希望在11月前回家,根本无心战斗。

因此,3个奥斯曼军团的总首领——鲁米利亚(南保加利亚)地方长官卡斯木帕夏根本无法统领他的军团。本来可以与匈雅提的军团一次决战的他,将整场战役分为了5次小型战斗。前3次战斗,他都被匈雅提打败。不得已,卡斯木帕夏退到鲁米利亚,与其长官图拉汗会合。11月3日,一支集合了残兵败将的军队从鲁米利亚赶来。他们进入尼什附近的平原,迅速向正在此驻扎的匈雅提军队的左翼发起进攻。匈雅提虽未曾防范,但奥斯曼军队并未给他造成多大损失,他尚有时间退守尼什。在尼什待了几天,匈雅提率军反攻,将奥斯曼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即第5次战斗)。11月9日,他在写给尼古拉斯·乌伊洛基 的信中说,这次战斗他取得大胜,他的军队总共俘虏了4000余奥斯曼人,其中不乏一些达官显贵;而且他还获得了9顶奥斯曼帐篷。编年史作家希尔维斯则对这场战斗大加发挥,称在11月3日这一天,匈雅提大败奥斯曼人,打死打伤3万余人,匈雅提是基督教世界的英雄。

也许您会问:这件事和本文主角斯坎德培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斯坎德培正好参加了这次战斗,而且就是在这次奥斯曼人的军队大败后开小差逃跑了。于是,他接下来的伟大演出拉开了大幕……

雄起:建立联盟与初期战争

1443年11月,斯坎德培与侄子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率领300名奥斯曼军队里的阿尔巴尼亚籍士兵一起开了小差。是的,就像历史上或者战争游戏里新出现的割据政权一样,他们先要获得一块根据地,然后才能对其他地方徐徐图之。

那么什么地方最合适呢?很显然就是其父的领地之一、斯坎德培曾经做过苏巴什的地方——克鲁雅城。但现在克鲁雅城已经由另外一个奥斯曼军官驻守,如何才能夺取过来呢?经过深思熟虑,斯坎德培决定伪造一份苏丹穆拉德二世的诏书,然后赚进城去。斯坎德培真的依靠这个方法在11月15日正式被迎进了城内,成了克鲁雅城的苏巴什,旧的苏巴什在当天便撤走了,只留下奥斯曼兵马在城内驻守。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奥斯曼人没有察觉。要知道,那段时间奥斯曼的军队调动非常频繁,大家已经习惯到处奔走上任。而且,奥斯曼人被匈牙利人打得惨败,在各个前线换人巩固防守也有可能。因此斯坎德培才有机会进入城内。15日晚上,斯坎德培偷偷放自己的300人进了城。趁着夜色,这300人颇有斯巴达300勇士的劲头,将熟睡中的守城奥斯曼官兵全部捆绑起来,换上了自己人。

第二天一早,斯坎德培命令竖起代表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鹰旗,然后约法两章。这两章很有意思:第一章,跟我斯坎德培的活着,不跟我的就死;第二章,信基督教或者改信基督教的活,还信伊斯兰教的死。总之,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和斯坎德培一起建功立业。

之后,在斯坎德培的游说和恐吓下,11月28日,他过去统领的其他8座城市悉数归降到他麾下。这天,在克鲁雅城的白色城堡上,红底的黑色双头鹰大旗随风飘扬,仿佛布告天下,阿尔巴尼亚的卡斯特里奥蒂王国重新独立了。做了20年奥斯曼走狗的斯坎德培,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了。

关于克鲁雅城,笔者觉得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克鲁雅城位于今阿尔巴尼亚的中部,首都都拉斯以北,城筑在半山腰上,背山面水,城墙用坚硬的石块砌成,厚达5—6米,可抗炮火轰击,古时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该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始建于5—6世纪,内城则是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所建。比起外城城墙的5—6米,内城城墙更为坚固,足有10米之厚。在城市最高处有一座塔楼,高约20米,下可鸟瞰整个城市,上可发现远处的敌人,及时报警。就是这座城池,在斯坎德培起事后20年里,一直未被奥斯曼人攻破,也一直矗立在亚得里亚海的东岸。

受到斯坎德培行动的鼓励,阿尔巴尼亚其他地区的王公贵族也纷纷驱赶当地的奥斯曼人,建立起阿尔巴尼亚人的割据政权,一时如火如荼。1444年年初,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已大部分回到阿尔巴尼亚人手中。人们各怀不同打算,但都选择斯坎德培为共主,希望他能领导大家一起恢复各自的领地。

1444年3月2日,一次全阿尔巴尼亚王公贵族参与的大会召开。比起教皇和匈雅提召开的会议,该会议只能算是个小会。会议的召开地点是一个中立城市——属于威尼斯人的列扎城。与会者有阿尔巴尼亚传统贵族穆扎卡家族、托皮亚家族、斯帕塔家族、杜珊曼尼家族、阿里安提安家族、杜卡吉尼家族、斯班尼家族,以及斯坎德培代表的卡斯特里奥蒂家族,还有泽塔诸王公以及塞尔维亚的斯蒂芬家族等。在会上,他们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阿尔巴尼亚联盟”,盟主为斯坎德培,大家同意为斯坎德培提供人员和资金,一起抗击奥斯曼人。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评论说:“这群阿尔巴尼亚人在伊庇鲁斯的小小土地上自发战斗,他们将与他们的君主一起死去。”

0019-01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的斯坎德培雕像

0020-01 0020-02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的山顶城堡遗址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鸟瞰图

虽然斯坎德培成为盟主,但他仍旧只能在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领地行动,其他王公的领地事务他不能干涉。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外敌入侵,在很短的时间内,斯坎德培便组织起一支8000人的义勇军,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常备军队。其中的3000人被混编成“禁卫军”,即由步兵与轻骑兵组成的、追随斯坎德培左右的护卫军队;其他5000人分属重骑兵、步兵与弓兵部队,主要用来坚守东部边境。除此外,其他王公贵族许诺可以提供8000—10000人。也就是说,在理想状况下,整个阿尔巴尼亚同盟可以有15000—20000人参加战斗。

果然,很快奥斯曼人的军队就来了。1444年6月,穆拉德二世在亚德里亚堡宣布将与基督徒们媾和,匈雅提和他的军队撤回了匈牙利。接下来,穆拉德二世要做的就是收拾反水者——斯坎德培了。

据卡尔顿·西蒙的《特尔维里战役》记载,6月中旬,穆拉德二世的得力干将、曾参加过和指挥过数十场战役的阿里帕夏率领4万精英部队,从奥赫里德湖迅速杀来。6月28日,阿里帕夏的主力与斯坎德培刚刚组织起的1.5万人(骑兵8000人,步兵7000人)在阿尔巴尼亚东部的特尔维里平原相遇。该平原长11.2公里,宽4.9公里,西面是众多河流,东面和南面是森林和山谷交错的地形。

不过,两军并未马上进行激战,而是各自寻找有利地势扎营,等所有军队到达再战。阿里帕夏在东面山顶扎营,斯坎德培则选择了靠近北面森林的一片空地。6月28日下午,阿里帕夏巡营,发现斯坎德培的军队悉数在山下扎营,便决定第二天一早率领军队从山上冲下去,将斯坎德培杀个片甲不留。斯坎德培当然也知道阿里帕夏的打算,便命令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9000人在营内守候,另一部分6000人藏身在附近的森林里,等听到斯坎德培的战鼓声再出击。

奥斯曼人见阿尔巴尼亚人人数很少,放松了警惕。在酒足饭饱后还进行了余兴活动,唱歌跳舞,饮酒作乐。当天夜里,阿里帕夏使用声东击西之术,多次派出小分队到斯坎德培的营地骚扰,希望能将阿尔巴尼亚人引出营地,可是却并未起任何效果。

第二天一早,斯坎德培的军队先期准备就绪。9000人共分为三队:第一队步兵在山下,拿着长矛和长戟,冲着奥斯曼军队的方向,引诱奥斯曼人前来;第二队在左翼,由安德烈·托皮亚的族弟塔诺什·托皮亚率领,这边有骑兵和弓兵部队,在与奥斯曼人接战后他们将冲杀和放冷箭;第三队在右翼,由穆萨·科尔米率领,包括1000名骑兵与2000名步兵。

阿里帕夏见己方人数占有压倒性优势,便指挥军队冲下山坡。他们举着弯刀和长矛,前面是斯帕西骑兵,后面跟着步兵。很快,两军便接上战。人声呐喊,马声嘶鸣,奥斯曼人显然占了上风。不一会儿,斯坎德培的军队向着西面的平原和森林交界处逃窜,阿里帕夏的军队紧追不舍。中午,烈日当头,阿里帕夏的兵士开始汗流浃背。正当这支军队冲杀过森林的时候,斯坎德培那些以逸待劳的部队突然从森林中杀出,将阿里帕夏的军队杀得大败。其中,斯坎德培的3000重骑兵给予敌军的伤害最深。就差一点,阿里帕夏也被斯坎德培俘虏。

就这样,斯坎德培以损失4000人的代价获得了胜利。奥斯曼方面损失2万余人,大败而归。当天下午直到夜间,斯坎德培的军队都在收集战利品以及大量补给品。他们收集完毕后,也离开了战场,向西撤退回自己的根据地。

阿里帕夏回到亚德里亚堡,向苏丹解释说,这场战争不是他自己想要输,而是一系列战争的命运使然。换句话说就是,我军很厉害,但敌军更狡猾。穆拉德二世看到阿里帕夏的失败,感觉斯坎德培已经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心腹大患。因此,与匈雅提等人一起,斯坎德培上了奥斯曼的黑名单。这同时也开启了接下来长达1/4个世纪的战争的序幕。

尽管如此,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奥斯曼人并未向阿尔巴尼亚人再次发动进攻。他们是忘了吗?不!他们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瓦尔纳战役。

瓦尔纳战役获胜后,穆拉德二世志得意满,他希望能和平解决与斯坎德培的争端,因此于1445年年初与斯坎德培通信。在信中,他历数奥斯曼人对斯坎德培的“栽培”,因有奥斯曼人的训练,斯坎德培才能成为“伟大的指挥官”;奥斯曼人虽然与阿尔巴尼亚人是敌人,但奥斯曼人宽宏大量,给予了斯坎德培一切。穆拉德二世在信中还提醒斯坎德培,奥斯曼军队十分强大,并恫吓他,与奥斯曼人对着干无异于以卵击石。斯坎德培当然不会被这些吓倒,他马上回信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人民的拥戴,“确信耶稣基督已经帮助我选择了人生最伟大的一面”。斯坎德培在回信的同时,向所有阿尔巴尼亚人发出警告:奥斯曼人即将前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

0023-01

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

1445年9月,正在前线督战的弗鲁茨帕夏被任命为攻打阿尔巴尼亚的指挥官。弗鲁茨知道,穆拉德二世的目的是锁住斯坎德培东进的可能,特别是占领马其顿的可能。因此他率领1.5万人从斯科普里出发,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到达阿尔巴尼亚前线。可他沿着黑鲁山谷前进,一直走到普里茨伦,竟然都没发现斯坎德培的主力。原来,斯坎德培在上次战役后就将军队暂时解散,只留下自己的3000名禁卫军(不久增加到3500人,其中骑兵2000人,步兵1500人)驻守普里茨伦西面的莫克拉森林。斯坎德培认为这里是伏击的最佳地点。恰好,10月10日,弗鲁茨帕夏也来到附近区域。

0022-01

奥斯曼人惯用的进攻路线(箭头所示)与贯穿阿尔巴尼亚的主要通路(红色点线所示)

这天,斯坎德培的2000名骑兵突然出现在奥斯曼人面前,引诱奥斯曼人进入莫克拉森林。求战心切的奥斯曼骑兵随即追踪进入,没多久阿尔巴尼亚人消失了,奥斯曼人这才发现自己被困住了。四周的道路崎岖难行,而且大部分步行道路已经被阿尔巴尼亚人堵塞,无法前行。就在弗鲁茨帕夏一筹莫展之际,一队阿尔巴尼亚步兵杀出,他们专砍马腿。一片混乱中,弗鲁茨帕夏的军队死伤无数,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奥斯曼的1.5万名骑兵就这样报销了。

莫克拉战役胜利的喜讯不胫而走,教皇尤金四世认为斯坎德培是继匈雅提后上帝赐予人间的又一位基督守卫者。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表示,希望能与斯坎德培结成同盟,斯坎德培欣然接受。不久后,他们签订了《加拉塔条约》,斯坎德培成为阿方索五世的封臣。

第三次战事发生在1446年,史称奥德耐德战役。这一年的9月,穆拉德二世派穆斯塔法帕夏率领1.5万名骑兵从匈牙利出发,向阿尔巴尼亚挺进。这时候的穆拉德二世正在为其他战场的战事焦头烂额,因此他不希望在与斯坎德培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他觉得,只要用强大的军队掠夺阿尔巴尼亚、对阿尔巴尼亚人多加恐吓,最终就能不战而胜。

尽管穆拉德二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但仍旧敌不过斯坎德培的以逸待劳之计。9月27日,穆斯塔法帕夏到达马其顿附近的莫拉克。在这里他兵分两路:一部分与他继续西进;另一部分在原地扎营守候,用以增援。就在穆斯塔法走后没多久,斯坎德培的军队就到了穆斯塔法留守部队的营地。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大胜,奥斯曼军队5000人被杀,200人被俘,大量物资被劫掠。

穆斯塔法帕夏当即回援,但当他赶到时斯坎德培的军队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散落满地的杂物和残兵败将。

战争的失败令穆拉德二世大为恼怒,但他在小亚细亚琐事缠身,无法脱身,只好命令穆斯塔法帕夏继续守卫边境。

联军:英勇的两线作战

1447年,奥斯曼帝国与阿尔巴尼亚联盟各守其地,没有发生冲突。可是,斯坎德培却与威尼斯产生了嫌隙,与威尼斯的战争就此开始。

1444年,当阿尔巴尼亚联盟建立之时,杜卡吉尼家族是阿尔巴尼亚北部首屈一指的大家族。杜卡吉尼家族的首领尼古拉斯·杜卡吉尼对邻近亚得里亚海的扎卡里亚家族的领土垂涎欲滴,一直在想办法获得这片土地。1445年年初,尼古拉斯收买亡命徒杀害了扎卡里亚家族的首领莱卡·扎卡里亚,并占领了莱卡在亚得里亚海边的城市达尼姆。

可尼古拉斯不知道的是,莱卡的母亲巴夏尔是威尼斯人。她在莱卡死后,希望威尼斯来接管扎卡里亚家族的这片土地。

同在1445年年初,杜珊曼尼家族的长女艾琳·杜珊曼尼挑选夫婿,尼古拉斯·杜卡吉尼和托皮亚家族的玛祖卡·托皮亚成为最热门的候选人。在饮宴中,玛祖卡喝醉了,他指责尼古拉斯曾经杀害联盟成员莱卡·扎卡里亚,因此尼古拉斯根本没资格来此争夺婚配权。尼古拉斯和玛祖卡两人旋即厮打起来,虽然很多人为他们拉架,但尼古拉斯还是受到了道义上的谴责。因此,他愤然离去,宣布退出阿尔巴尼亚联盟。不久,杜卡吉尼家族就转向了威尼斯。

1445年3月,威尼斯表示接管包括达尼姆在内的数座城市和城堡。斯坎德培马上与威尼斯人接洽,希望他们能参加到与奥斯曼人的战争中,协助阿尔巴尼亚人。但威尼斯人断然拒绝,他们认为生意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不能和奥斯曼人撕破脸皮,只要做个墙头草就可以了。斯坎德培非常气愤,他表示绝对不能把威尼斯这样的国家当作盟友。

从1447年秋季开始,斯坎德培多次用兵,希望能夺取达尼姆等城。但因为威尼斯人严密防守,以及阿尔巴尼亚人没有大炮,斯坎德培一次都没有成功。

1447年12月,斯坎德培在根据地留下4000兵马,携带其他的1.4万人开赴达尼姆。在达尼姆城外,他首先给威尼斯人发了信,要求他们投降,并将达尼姆归还给阿尔巴尼亚人。当接到威尼斯人拒不投降的回信后,斯坎德培立刻下令数千人将该城团团围住,希望能困死城内,迫使他们投降。接着,他率领剩余的数千人开赴都拉斯。都拉斯属于玛祖卡·托皮亚,当时,玛祖卡拥有海上武装,能够协助斯坎德培从海上对达尼姆城发动攻击。

威尼斯人听闻斯坎德培的行动,立即慌了神。他们派出两艘武装大帆船,在都拉斯附近待命,希望能延缓玛祖卡出击的速度。结果,对达尼姆的围攻就这样拖了4个月的时间。1448年3月4日,威尼斯人对外发布告示,宣布能够暗杀斯坎德培的人,将获得每个月100杜卡特金币的可观赏金,直到去世为止。即便如此,斯坎德培仍旧在努力围攻达尼姆,没有丝毫损伤。

意外总是来得很突然。5月,奥斯曼人又组织起一次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目标是斯维格拉德。斯坎德培料想不好,想要回撤;但是已经围了很久的城市眼看就要到手,他不想丢掉这次机会。正处于两难境地之时,威尼斯人派来了使者,希望与斯坎德培讲和。从使者安德烈·维尼尔的口中,斯坎德培获知,原来这次奥斯曼人的突然侵袭是威尼斯人搞的鬼。威尼斯自称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商业港口,不想与斯坎德培为敌。另外,威尼斯人还积极撮合杜卡吉尼家族重新加入阿尔巴尼亚联盟,以求获得斯坎德培的宽恕。斯坎德培可不这么想,他不仅拒绝了威尼斯人的提议,还留下4000人继续围困达尼姆城,剩下的1万人(6000轻骑兵,4000步兵及弓兵)与自己一起,往威尼斯人在巴尔干的主要城市斯卡德尔而去。

1448年7月23日,斯坎德培率领1万人跨过德尔河,来到黑山。在黑山边的沼泽地边的奥西尼亚,斯坎德培的军队与威尼斯的丹尼尔·伊洛琪和安德烈·维尼尔的雇佣军部队相遇。这次战役史称奥西尼亚之战。

威尼斯军队约1.5万人,中线由当地的7大祖潘(小王公)的部队组成,左翼为安德烈的达尔马提亚军队,右翼为意大利本土军队,总指挥为丹尼尔。见到这个阵势,斯坎德培也马上排兵布阵。他命令塔诺什·托皮亚镇守中军,自己去了右翼,左翼由摩西斯·格莱米率领。

0026-01

奥西尼亚战役战场今景

战斗一开始,斯坎德培命令后排的弓兵先向威尼斯人的左翼齐射,引诱威尼斯左翼向前推进。就在安德烈率领的左翼推进到距离斯坎德培右翼一半路程的时候,斯坎德培的骑兵突然冲出,向着对面踩踏过去。威尼斯人左翼开始混乱,中线部分祖潘的军队转去营救左翼。这时,斯坎德培下令阿尔巴尼亚军的中军和左翼全线出击,顺着威尼斯军队援助的路途从后方追击。威尼斯军队彻底乱了阵脚,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威尼斯已经败了,纷纷逃离战场。没错,这就是雇佣军,任凭你威尼斯给出每人1金币的高额报酬,他们也是保命要紧。

这时,斯坎德培的军队开始追击,一直从河边追到海边才罢休。这一战,斯坎德培以400人的伤亡换取了威尼斯军队2500人死亡、1000人被俘的丰厚战果。解决了威尼斯的威胁,斯坎德培开始回援本土,准备下面与奥斯曼人的战斗。

这场战争后,威尼斯在巴尔干西部的诸多城市叛变,令其在亚得里亚海南部的实力大减。

当时,威尼斯人失去了奥西尼亚、斯科图里、达尼姆诸城,等于是失去了整个达尔马提亚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城市,损失可谓相当大。为了止损,威尼斯的安德烈·维尼尔表示希望与阿尔巴尼亚联盟马上签署和约。10月4日在斯科图里,阿尔巴尼亚方面的乔治·阿里安提安与威尼斯方面的安德烈·维尼尔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威尼斯仍将拥有达尼姆城,但其他诸城全部归阿尔巴尼亚所有;威尼斯每年支付1500杜卡特金币给斯坎德培,都拉斯的盐税全免。另外,威尼斯将送给斯坎德培两件猩红大衣,尊称斯坎德培为真正的双头鹰。

之后,达尔马提亚的威尼斯人坐着大船去了克里特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殖民地。这个殖民地首府在干地亚,还是使用与母邦相同的政治制度。在未来的16—17世纪,这里将会发生一场威尼斯人与奥斯曼人足足打了20余年的惨烈战争。这是后话,本文暂且不提。

现在,让我们回到阿尔巴尼亚本土,看看在威尼斯战争期间,斯坎德培指挥的另一场战争。

如之前所说,1447—1448年,阿尔巴尼亚与威尼斯战斗正酣,威尼斯人害怕斯坎德培占得上风,便偷偷与奥斯曼人接触,希望奥斯曼人能在斯坎德培出击威尼斯时,占领他的老窝。因此,穆斯塔法帕夏立即向苏丹申请,准备对阿尔巴尼亚的侵攻。1448年6月,穆斯塔法帕夏率领1.5万人的军队,再次从马其顿踏上了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不料,他发现在沿途的斯维格拉德竟然出现了一个据点。这是斯坎德培在出击威尼斯前建立的,约有2000人在这里据守,领军者是威廉·科洛提,他们的目的就是抵挡奥斯曼人。斯维格拉德正处于山地间的谷地,是通往阿尔巴尼亚腹地的必经之路。所以说,穆斯塔法帕夏想要向前进发,就必须啃下这个骨头。

没想到,这2000人竟然拖了穆斯塔法帕夏足足2个月的时间。之后,斯坎德培带着6000人的军队回援了。8月14日,在穆斯塔法帕夏的驻地奥尔尼卡城发生了战斗,史称第一次奥尔尼卡战役。这场战斗打得非常匆忙,两军几乎是刚一入战场就开始了肉搏战。阿尔巴尼亚军队士气高涨,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很快便将奥斯曼军队打败。在逃窜的路上,穆斯塔法帕夏不幸被抓。这一战奥斯曼损失了3000余人,斯坎德培这边几乎没有伤亡。

与威尼斯的战争结束后,穆斯塔法帕夏也被释放。他见威尼斯已经战败,立刻要求用重金赎回被俘虏的奥斯曼人。伴着大量金币的声音,近2.5万奥斯曼军人被释放。可能有人会问,奥斯曼人不是一直以战争恐吓为主的吗?怎么这下愿意送钱给斯坎德培了?这是因为奥斯曼的另一场大战需要人手。

扬名:八千破十万

这场大战就是著名的第二次科索沃战役,发生于1448年,是奥斯曼人与匈牙利人的一次大战。作为抗击奥斯曼的一员,斯坎德培也收到了匈雅提的信件。他同意处理完内部事务就马上参加匈雅提的十字军,与奥斯曼人进行决战。

1444—1445年瓦尔纳战役失败后,匈雅提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机会报仇雪恨。由于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没有留下继承人,所以改由前任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遗腹子拉斯洛五世来继承,匈雅提则被大贵族们选为拉斯洛五世的摄政王。刚成为摄政王,匈雅提需要一次胜利来使自己的位子更稳固,因此他决定再进行一次十字军战争。

1446年,匈雅提被提升为“总督”,拥有了20万公顷的土地,几乎成为当时基督教国家中获得封地最大的封臣。不过即便这样,他还是没有安心当个“富家翁”,而是在努力扩充军队,准备下一次的远征。

1447年6月,匈雅提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签订了和约。9月,匈雅提找到阿拉贡国王阿方索,要求其加入十字军,阿方索没有同意。12月,匈雅提的部分军队进入瓦拉几亚,获得了弗拉德三世的4000人支援。1448年2月,摩尔达维亚君主约翰表示将出兵协助匈雅提。6月,匈雅提的信件终于到达斯坎德培手中。匈雅提称斯坎德培与他一样是抗击奥斯曼人的一盏明灯,如果能合兵一处,一定能将奥斯曼人打个落花流水。斯坎德培表示自己正被威尼斯人和奥斯曼人两面夹击,实在无法脱身,等与威尼斯的战争结束就马上来协助匈雅提。匈雅提表示可以理解。

1448年9月8日,匈雅提决定提前发动战争,他在誓师时说:“我们的人民被奴役,妇女被奸淫,物资被掳掠……现在我们要驱逐整个欧洲的敌人!”

誓师完毕,匈雅提带着他的1.6万人开始南下。3天后,瓦拉几亚骑兵4000人加入。这时斯坎德培也准备动身,带领6000名步兵和骑兵去加入匈雅提的队伍,其他与威尼斯签订和约有关的事情交给外甥乔治·阿里安提安解决。但奥斯曼人,在他东进的路上设置了重重阻碍,几乎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处要塞阻挡他的军队。

匈雅提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1444年还与他联合的塞尔维亚君主杜尔德·布拉科维奇公爵现已转向奥斯曼人。后在奥斯曼人的要求下,他不仅拒绝匈雅提从塞尔维亚通过,还聚集大量兵马,阻挡匈雅提前行。就这样,奥斯曼成功阻挡住了北方与西方两支军队的夹攻,为集结军队赢得了时间。

0028-01

科索沃战役

10月17日,聚集了6万人大军的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在科索沃强行阻断了匈雅提的前行道路,要求进行决战。没有斯坎德培的协助,匈雅提的军队仅有不到3万人,还不足奥斯曼大军的一半。虽有英勇的弗拉德三世压阵,但从波兰和匈牙利远道而来的军队明显被奥斯曼人的阵势吓怕了。

在科索沃平原上,奥斯曼军队摆开阵势:中线是骑兵与苏丹亲兵,由穆拉德二世亲自率领;左翼是鲁米利亚步兵;右翼是安纳托利亚步兵,由未来被称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在中线后面,还有奥斯曼刚刚造好的巨炮和大量其他种类大炮。十字军见势,也同样展开:匈雅提指挥中线军队,左翼是波兰步兵,右翼是瓦拉几亚骑兵;同样地,匈雅提也将野战炮放在中间靠后的位置。

第一天,因为已经天色太晚,所以两军都没有任何动作。夜晚,各自巡更、造饭、休息。第二天一早,两军再次摆出了这个阵势。这回可就不能再光说不练了。

清晨,战斗开始。匈雅提命令左右翼的混合骑兵(轻骑兵与重骑兵)一起向奥斯曼人的左右翼前进,但是奥斯曼人的骑兵在弓箭和火炮的掩护下,竟然将十字军的骑兵逼退了。而后,匈雅提要求全军压上,对奥斯曼的中线进行毁灭性打击。当时穆拉德二世的军帐就在中线军队的后面,如果能攻破中线,等于就大获全胜了。匈雅提想得好,但是穆拉德二世早已做好准备,因为瓦尔纳战役中,他已经受过一次这样的打击。一层一层的手持盾牌的步兵与西帕希骑兵聚拢过来,将中线挡住,匈雅提的军队根本就冲杀不过去。一时间,战斗竟然在这里陷入胶着。

这时,奥斯曼军队突然火炮齐发,加尼沙里军团开始反攻,十字军大骇,立刻向后退却。当十字军退到自己阵营时,才发现根本无法抵挡人数多于己方一倍的奥斯曼人的反攻。于是,大家不顾匈雅提要求队伍重整的命令,纷纷开始逃命。结果,6000人被杀,1万人被俘,第二次科索沃战争以匈雅提全军覆没告终。基督教徒们恢复东南欧的最后希望就此破灭,匈牙利也沦为未来奥斯曼长驱直入的突破口。

在逃窜的路上,匈雅提被塞尔维亚君主杜尔德·布拉科维奇公爵逮住,后者向匈牙利要价10万杜卡特金币。匈牙利人凑足赎金后才发现,布拉科维奇公爵已将这些金币送给了奥斯曼苏丹,从而换取塞尔维亚暂时依附于奥斯曼而不受打击。

匈雅提败了,可斯坎德培并不知道,他还在赶往战场的路上。他确信匈雅提这盏明灯不会熄灭,也相信匈雅提能坚持到他赶到。匈雅提败绩之时,斯坎德培离战场仅有20英里而已,如果他加快速度,也许历史的走向将会完全不同。当他赶到战场,发现早已满地狼藉,十字军的失败竟然如此之快。于是他只能踏上回乡的路,去单打独斗,只希望能保存下阿尔巴尼亚的一方净土。

他不知道,很快他将迎来一场8000人对10万人的伟大决战,而他的名字将会传遍整个基督教世界。

1448年年底,斯坎德培收到了匈雅提的来信,匈雅提在信中说自己已经心力交瘁,无力再组织下一次十字军,希望斯坎德培这个年轻人能继续奋战下去。匈雅提同时也说了这次战败主要是因为奥斯曼的强大与塞尔维亚的反叛,如果这些都不存在,他的军队就能与斯坎德培的军队会合,将奥斯曼人赶出欧洲的土地。但是这一切已经晚了……

斯坎德培接到信后,举起旗号为基督教徒们复仇。他在1449年多次蹂躏塞尔维亚的土地,将这个奥斯曼的附庸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于是,布拉科维奇公爵向穆拉德二世求援,奥斯曼立刻派出博雅尔帕夏去援助塞尔维亚人。之后的几场战斗,斯坎德培并未亲自指挥,而是在本土守卫,战斗由乔治·阿里安提安来指挥,结果这些战斗无一胜利,阿尔巴尼亚人的士气逐渐下跌。斯坎德培深知如果再不改变,他一手创立的阿尔巴尼亚联盟将不复存在。

在根据地克鲁雅,斯坎德培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准备迎接奥斯曼人的下一次攻击。而战争就是这么快,1450年3月,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与其子穆罕默德二世一起,率领10余万人,浩浩荡荡开向克鲁雅。

0030-01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4月5日,斯坎德培召开大会,对军队训话。他自称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使与基路伯(小天使)飞过阿尔巴尼亚的上空。当时,圣乔治从空中降下,落在他面前,把一把燃烧的剑交给他,让他“用剑摧毁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敌人”。这一演讲获得了包括神职人员在内的诸多人的欢迎,阿尔巴尼亚的战士们认为,自己是由上帝特别拣选的,最终必将取得胜利。这下,斯坎德培的军队士气立时高昂起来。

0031-01

奥斯曼人在战斗中用的巨炮复制品

然后,斯坎德培将克鲁雅的妇女和儿童们转走,转到刚刚签订和约的威尼斯城市去。之后他又获得了一些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来的雇佣兵,他们和斯坎德培的军队,共8000人(2000步兵和6000骑兵),组成了阿尔巴尼亚军的主力部队。接着,斯坎德培在附近调查了战斗的地点,发现土门斯特山(今斯坎德培山)附近正适合开战。于是,他希望将奥斯曼人引到这里,再次全歼之。为了以防万一,斯坎德培还在克鲁雅城内准备了至少够16个月用的粮食。

可奥斯曼方面这次的行进非常缓慢,因为他们配备了新武器——巨炮,而且一共10门。这种巨炮每门3米长,重5吨左右,可以发射重0.2吨的巨型炮弹,不过装填非常麻烦,一天只能发射几次而已。这种巨炮是1453年奥斯曼用以攻击君士坦丁堡的巨炮的前身,毁灭性还没有那么大。为了运输方便,这种火炮还特意制作为两截,在使用时安装起来就可以投入战斗。

1450年5月14日,奥斯曼大军10万人抵达克鲁雅,第一次克鲁雅战役开始。穆拉德二世要求斯坎德培交出城池,否则将用大炮轰击,斯坎德培当然选择了拒绝。于是,穆拉德二世将大炮抬出,开始连续轰击克鲁雅的城墙。克鲁雅的城池几乎是与后面的石山建在一起的,奥斯曼的大炮根本无法撼动。

之后,奥斯曼大炮连续轰了4天,克鲁雅城的城墙终于被轰开了一个缺口,奥斯曼军迅速从这个缺口冲了进去。穆拉德二世原指望利用缺口击败斯坎德培的守军,但没想到守军非常勇猛,竟然将奥斯曼军从缺口赶了出来。接着,大量石块被运来,城墙竟很快被修复如初。

14日当晚,穆拉德害怕斯坎德培会袭击奥斯曼营地,因此派出了几个小分队,到处巡逻、警戒。可即便奥斯曼人如此谨慎也没逃得过斯坎德培的劫营。晚上,斯坎德培亲自带了一个100人的小队,从城池的后门出发,绕圈袭击了对着正门的奥斯曼大营。在混乱中,至少有数百奥斯曼人被杀、大量军粮被劫。而斯坎德培方面只有10个人没有回来,他自己因为奋勇作战,看起来已经不像个人样,盾牌更是碎成了数片。

接下来的几天,斯坎德培每晚必出,声东击西,将奥斯曼人搅得不得安宁。

6月初,穆拉德二世的援军到达,他们立刻开始了又一波的猛攻,但是同样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6月10日,穆拉德二世宣布暂时休战。他发起会议,所有的将军们都集中在帐内。穆拉德二世表示,要注意斯坎德培的继续劫营,于是穆罕默德二世被任命为总指挥,每晚继续提防斯坎德培偷袭。

果然当晚,斯坎德培派摩西斯·格莱米偷偷劫营。后者带领500名骑兵从正面到了奥斯曼军营的门口,但是还未进入军营就被奥斯曼人发现。从营地的四周,不少埋伏着的奥斯曼人冲杀出来,围攻摩西斯。摩西斯的骑兵花了很大力气才逃回城内,但人员损失过半。到这里,第一次战役就此结束。

6月下旬,奥斯曼军队的粮草快要用完了,穆拉德二世决定暂时休兵,要求威尼斯与塞尔维亚人为其准备粮草。

0032-01

斯坎德培的头盔

7月中旬,穆拉德二世的粮草纷纷到来,第二次战役开始。其间,斯坎德培虽然进行了多次掠夺,但因为奥斯曼人防守严密,他并未取得多少粮草。粮草到达后,奥斯曼人又进行了下一步对克鲁雅城的进攻。这次他们没有直接炮轰或者冲击城墙,而是改为从下面挖洞,希冀进入城内。可是,克鲁雅城是依山势而建,城墙与山石混为一体,奥斯曼人根本无法通过这道屏障。

7月24日,穆拉德二世表示不再挖洞,而是准备再一次对克鲁雅发动进攻,并掩护自己撤退。可是,斯坎德培并未留给穆拉德二世这个机会。几乎在奥斯曼人准备撤离的同时,斯坎德培便率领塔诺什·托皮亚与摩西斯·格莱米一起从城中杀了出去。他们都戴着羊角帽,羊角帽的两个角上都插了点燃的蜡烛,以便让对方感觉非常骇人。斯坎德培的8000人全部出动,对措手不及的奥斯曼人大加砍杀。当奥斯曼人开始重新集结、包围斯坎德培的军队时,斯坎德培命令军队撤退到山上。在山上,他根据对当地的熟悉,击败了敌人,并杀掉了数千奥斯曼人。第二次战役至此结束。

到这时,斯坎德培仅仅损失1000人,而穆拉德二世已经损失了近2万人。因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斯坎德培将羊角帽定为阿尔巴尼亚军队的必备装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奥斯曼人继续围攻克鲁雅,但并未发动进一步的攻势。与此同时,威尼斯与奥斯曼签署了和约,威尼斯获得了地中海东岸的贸易权,奥斯曼则获得了威尼斯每年数万杜卡特金币的进贡。

10月12日,穆拉德二世不想如此下去了,便派出使者与斯坎德培和谈,只要斯坎德培每年交付1万金币,奥斯曼就可以保证以后不再侵略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马上回复说:“穆拉德不要妄想获得我的投降,我将与所有奥斯曼的敌对国家联合,不让奥斯曼人玷污阿尔巴尼亚人以及国家。”

10月26日,穆拉德二世放弃了对克鲁雅城的围攻。他不希望在这块小地方继续损失更多的兵员。这时,威尼斯人又跳出来,表示可以在穆拉德二世与斯坎德培之间斡旋,保证两国未来不再发生战争。即便如此,在奥斯曼人撤退的路上,阿尔巴尼亚民兵还是继续攻击奥斯曼人的残兵败将。

11月23日,奥斯曼帝国与阿尔巴尼亚联盟签订和约,进行了半年的克鲁雅围攻战以奥斯曼人的大败结束。奥斯曼人共计损失2万余人;阿尔巴尼亚只损失1000余人。斯坎德培以8000人将穆拉德二世的10万人打败,一战扬名。这一战也使得穆拉德二世气急败坏,突染重病。他就此退位,将苏丹之位再次传给穆罕默德二世。次年,穆拉德二世因病去世。

1451年2月18日,穆罕默德二世第二次即位,成为新的奥斯曼苏丹。这一年,他19岁。

阿尔巴尼亚人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此前1450年的战争中,奥斯曼军队在围攻斯坎德培的同时,到处扫荡,几乎将整个阿尔巴尼亚都变成了焦土。由此,1451年阿尔巴尼亚发生了大饥荒。这次大饥荒引得杜卡吉尼等阿尔巴尼亚联盟的叛徒们再次倒向了奥斯曼帝国。他们私下与穆罕默德二世签约,表示可以内部倒戈,里应外合打败斯坎德培。

对此,斯坎德培岂能不知?他立刻开始联络附近与奥斯曼有仇隙的各国。首先,他去了西北方的拉古萨。1451年初春,斯坎德培亲自到达附近的拉古萨共和国,要求联盟。拉古萨共和国不仅参加了阿尔巴尼亚的联盟,而且还拉来了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尼古拉斯五世希望为斯坎德培戴上一个冠冕——一个国王的冠冕。罗马、匈牙利、勃艮第、那不勒斯等国都派来了大使,要求组成联盟。远在西方的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不愿与奥斯曼形成冲突,但也希望在斯坎德培胜利后分一杯羹,因此他只同意了斯坎德培成为其封臣的条件。同时,那不勒斯表示可以提供给斯坎德培各种物资以及武器,而且在阿尔巴尼亚被进攻时,他们将派出兵力协助救援。不过,直到次年(即1452年),阿拉贡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派驻到阿尔巴尼亚的军队也不足1000人。很显然他们只是做个样子,主要的问题还得斯坎德培自己解决。恰在同年,斯坎德培娶了阿尔巴尼亚西部一领主乔治·阿雅提之女多妮卡为妻,加强了西边的联盟。

1451—1452年年初,斯坎德培一直在为军队武器和粮食到处举债,但收效甚微。的确,阿尔巴尼亚这么一个小国,怎么可能成为西欧各国心目中的新“十字军”组织者?各国都担心自己提供任何援助都会泥牛入海。毕竟,比他实力雄厚得多的匈雅提都败在奥斯曼人手下,斯坎德培这点有限的土地和兵员就更不被那些国家看好了。他们甚至认为,资助斯坎德培还不如继续资助匈雅提,至少能有些许希望,而这就促成了未来的贝尔格莱德战役。

0034-01

阿方索五世

1452年4月,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命令泰西帕夏率领25000名骑兵快速奔袭阿尔巴尼亚。从4月5日到20日,他们几乎把斯坎德培新占领的阿尔巴尼亚东部土地全部收回。附近的人民一时骇然,他们纷纷放弃基督教信仰转向了伊斯兰教。

23日,泰西帕夏率领的先头部队12000名奥斯曼骑兵到达克鲁雅城外。斯坎德培见敌军站立未稳,便想出了引敌而去、选择优势地点全歼的计策。当天中午,斯坎德培率领14000人出城,与奥斯曼骑兵短兵相接。刚一接触,斯坎德培就引军队西逃。不过泰西帕夏还是比较谨慎,只派了5000人跟随,可就是这5000人竟然在山谷里被斯坎德培全歼。

此后,泰西帕夏按兵不出,一心等待剩余的军队到来。5月初,哈姆扎帕夏带着剩余的13000名骑兵前来会合。5月和6月两个整月,两军都没有厮杀。

7月,泰西帕夏终于按捺不住,希望与斯坎德培进行一次真刀真枪的厮杀。两人商定,会战于7月23日在克鲁雅城东面的莫德里奇堡垒附近进行。当日两军摆好阵势,但战斗还没开始,斯坎德培的轻骑兵与步兵就向着泰西帕夏的军阵冲了过去。说起来,泰西帕夏并没有指挥过多少战斗,这一下子就懵了。当他反应过来时,自己已经被斯坎德培俘虏了。这一战,奥斯曼人几乎没有抵抗就逃跑或投降了。泰西帕夏害怕自己受到严厉的惩罚,一个劲儿地向斯坎德培赔罪,表示自己将永不犯境。8月初,泰西帕夏与13000名残兵败将被释放,悻悻地回到了奥斯曼帝国。

在阿尔巴尼亚人与奥斯曼人战斗正酣时,塞尔维亚的杜尔德·布拉科维奇公爵袭击了威尼斯在巴尔干的城市——卡特罗城。尽管威尼斯人并未向斯坎德培求援,但斯坎德培在结束与奥斯曼人的战争后还是去了。他的大军离卡特罗城还有十几英里的时候,塞尔维亚人就退了。的确,斯坎德培的威名在外,布拉科维奇公爵也害怕与他硬碰硬。

虽然威尼斯人的城市夺回来了,但威尼斯人还是对阿尔巴尼亚人的联盟提议不予理睬。之后,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从中斡旋,两国的关系才稍稍有所缓和。可1453年3月5日,阿方索五世发信给威尼斯,要求将以前答应的提供给阿尔巴尼亚的物资尽快交付,这令威尼斯对阿尔巴尼亚生出愤恨。

4月22日,易卜拉欣帕夏率大军14000人卷土重来。但他们还未入阿尔巴尼亚边境的莫戈拉山谷,就被埋伏在此的斯坎德培的军队一举打败,连易卜拉欣本人也被俘了。这本来是一场大胜仗,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所有欧洲人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没错,就是穆罕默德二世指挥的君士坦丁堡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斯坎德培取得大胜的同时。经过5周的围攻,奥斯曼帝国最终战胜了拜占庭帝国,成为君士坦丁堡的新主人。这件事,几乎引起了全球性的大波动。如文艺复兴开始,新航路得以开辟,欧洲殖民活动开始,新大陆被纳入世界的发展体系之中,亚欧两洲的力量转变……当然,这些都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主要说的还是发生在小小的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的故事。

鉴于东方的重大变故,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的协助下,阿尔巴尼亚、威尼斯和阿拉贡再一次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以防止奥斯曼势力西扩。

反叛:错误的抉择与奥斯曼的再次失败

1455年,在布拉特城正酝酿着一场战斗。前面说过,布拉特城曾是穆扎卡家族建立的布拉特君主国的首都,后来被奥斯曼人攻取,最后一任君主西奥多·穆扎卡被奥斯曼人吊死。此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扼守着阿尔巴尼亚至希腊的一条主要通道,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斯坎德培也看中了此地的战略位置,希望在奥斯曼人一心向北推进、顾不到此地时,能以偷袭获得布拉特城。他相信,奥斯曼人如果1个月无法获得给养就会投降。

斯坎德培从阿方索五世手里获得了火炮,从威尼斯获得了兵员补充。凭借这些,他一路杀向布拉特城。1455年6月,斯坎德培率领15000人到达布拉特城外。他并不与城内的官兵讲和,而是直接围困城市,等待城内守将投降。

说起来,斯坎德培成为阿尔巴尼亚人的统帅已经12年了,他本出自奥斯曼军队,应该对奥斯曼人的战术战法相当熟悉,并且在平常的操练中也应该与他的将士交流这些相关的东西;但很奇怪的是,他的将领们好像对奥斯曼人的战斗习惯并不熟悉,在很多时候,必须依靠斯坎德培一个人的指挥,才能有胜利可言。如果脱离了斯坎德培,那些人往往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而现在,就是如此。

在围困布拉特城之际,斯坎德培因一些事务暂时离开,由他的副手瓦罗纳·孔蒂率领军队继续围困。瓦罗纳·孔蒂原本是阿拉贡人,后来仰慕斯坎德培的英名,投入其麾下,几乎参加过斯坎德培指挥的所有战役,1452年他成功成为斯坎德培的副手。虽然他一直在斯坎德培身边,但却对军事指挥并不是很了解,更多的是遵从斯坎德培的意见。当斯坎德培走后,他并不能完全掌控下属们。已跟随斯坎德培很久的玛祖卡·托皮亚蠢蠢欲动,他自诩追随斯坎德培已久,对斯坎德培的军事思想已能融会贯通,他希望速战速决,在斯坎德培回来前给他一个惊喜,因此与瓦罗纳渐渐不和。

6月底,玛祖卡不顾瓦罗纳的阻拦,领兵2000人到布拉特城下叫阵。布拉特城的守将尔萨·伊万诺茨见敌军人数很少,害怕是斯坎德培的计策,引他出城,所以一直按兵不动。不过,当天晚上伊万诺茨就获得了密报,原来斯坎德培走后,群龙无首、将帅不和,也就是说玛祖卡并无后手。第二天,当玛祖卡再次来叫阵时,伊万诺茨立刻率兵5000夺门而出。他在弓箭兵的协助下,很快就将这2000兵马斩杀殆尽,玛祖卡也在这场战斗中身中数箭而亡。

瓦罗纳·孔蒂愤怒异常,他立即命令大炮轰击布拉特城,可是伊万诺茨仍旧坚壁不出。

7月中旬,苏丹的援军到达。由伊萨克·贝格率领的2万援兵见阿尔巴尼亚军队正在围攻布拉特城,立即展开进攻。获得援军的伊万诺茨也从城内杀出,希望从两面一起夹击阿尔巴尼亚人。虽然,瓦罗纳·孔蒂与斯坎德培的老丈人乔治·阿雅提设法挡住了奥斯曼人的第一波进攻,但他们没能抵御住奥斯曼人接下来的进攻。

接下来的混战,毫无章法可言,几乎就是面对面的肉搏。7月17日(可能是这个日期)晚些时候,战斗结束,阿尔巴尼亚这边损失5000人以上,而奥斯曼这边几乎没有多少损失。

战斗发生的同时,斯坎德培正在布拉特西南的港口边督战,防止奥斯曼的援军从海上直扑。可他没想到,几乎每次奥斯曼人都是从陆上发送援兵,这次难道就因为布拉特城离海上更近,奥斯曼人就会选择走海路?当斯坎德培反应过来时,布拉特城的战斗已经临近尾声。当他赶到时,战斗早已结束。布拉特城仍旧在奥斯曼人的掌握之中。

布拉特城之战的失败,对阿尔巴尼亚人是一次致命打击。阿尔巴尼亚军队精锐死伤过半,很多以前的联盟国家开始与斯坎德培产生罅隙。尽管斯坎德培尽力弥补,但收效并不大,阿尔巴尼亚联盟分崩离析的前兆已经出现。12月,联盟中的小领主穆萨·迪贝拉发表声明,带着一些联盟中的成员倒戈去了奥斯曼人的阵营。斯坎德培害怕穆萨·迪贝拉会将自己这边的军事部署全部透露给奥斯曼人,便开始采取守势,提防着奥斯曼人的再次卷土重来。

为什么斯坎德培会如此谨慎呢?原来穆萨·迪贝拉是他的姐夫。穆萨·迪贝拉是拜占庭科穆宁家族的后裔之一,家族成员一直隐姓埋名。到穆萨这代,该家族到阿尔巴尼亚已经有300年历史。穆萨·迪贝拉的妻子原本是祖卡尔·托皮亚,她是玛祖卡·托皮亚的妹妹。后来穆萨希望与斯坎德培亲近,便与祖卡尔·托皮亚离婚,娶了斯坎德培的姐姐玛丽亚。两人婚后生了2个儿子与4个女儿,儿子皆早死,4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那不勒斯贵族保罗、威尼斯指挥官、斯坎德培的侄子和另一位阿尔巴尼亚贵族领主。这个穆萨真可谓长袖善舞,左右逢源。

1455年年底,他见斯坎德培“大势已去”,便与几个领主商量,想领军离开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联盟。但是,他的军队并未被带走,而是转交给了他的下属迪米特里·贝尔沙。

在奥斯曼苏丹那里,穆萨·迪贝拉算个反叛者,因此穆罕默德二世并未将他放在眼里,但穆罕默德二世还是非常希望阿尔巴尼亚人能自相残杀。叛徒与叛徒互相掐架,这可是奥斯曼人最喜闻乐见的事情。穆罕默德二世宣布,为了试验穆萨的忠心,可以交给他15000人的兵马去打败斯坎德培。但穆萨只是作为总指挥,下面的将领们还是奥斯曼人。

1456年5月,穆萨·迪贝拉这个处于奇怪地位的人,领着从奥斯曼人那里获得的15000人,向着阿尔巴尼亚前进。进入阿尔巴尼亚,穆萨并未受到多少阻拦,相反各地的人民好像都希望他能快点向西行进似的。原来,斯坎德培充分考虑到穆萨的身份,不愿意与他结成仇家,所以希望穆萨能深入自己的包围圈,最终俘虏他才好。

5月18日,在阿尔巴尼亚内地的奥尔尼卡,穆萨·迪贝拉率领的奥斯曼军队终于与斯坎德培的军队相遇。第二次奥尔尼卡战役就此展开。

斯坎德培的10000余人与穆萨的15000余人在奥尔尼卡城东边相遇。因为两方的指挥官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因此两方决定先由将官们一一单挑,然后再进行战斗。

奥斯曼首先派出的将官名叫艾哈迈德,阿尔巴尼亚方面首先派出的则是扎哈利亚·葛罗帕。扎哈利亚本是保加利亚教区主教所在地奥赫里德的贵族,他的家族曾受那不勒斯与塞尔维亚分封,是阿尔巴尼亚西北部最著名的家族之一。这时的扎哈利亚刚刚从军没多久,希望获得尺寸之功,以在斯坎德培的军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扎哈利亚和艾哈迈德先是互相致敬,而后下马开始搏斗。在搏斗中,艾哈迈德落败,被扎哈利亚一剑砍中颈部,失血过多倒地身亡。扎哈利亚斩下其头,向两方展示。斯坎德培这边的军队一声声欢呼,士气高涨。

第一场过招,奥斯曼人落了下风。之后,穆萨·迪贝拉骑马走了出来,他举枪向阿尔巴尼亚军队指过去,要求斯坎德培派人上阵。斯坎德培见状,亲自上阵。但当他的马慢慢向穆萨移动时,穆萨竟然拨转马头,跑回了奥斯曼阵营中,任凭怎么叫骂也不再出来。

这时,奥斯曼人重新排兵布阵,横着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是步兵与火器兵,第二集团是奥斯曼骑兵,第三集团是穆萨·迪贝拉的阿尔巴尼亚步兵。与之相应地,斯坎德培也将军队重新分为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6000人的骑兵,第二个集团是4000人的步兵。

在变阵的混乱中,斯坎德培一马当先,率领着6000名骑兵冲向奥斯曼军队。一场本来应该有军事思想在内的战役,就这么变成一场像极了两群毫无组织的帮派的混战,大家从冲击到肉搏,最终到互相厮打。不过,斯坎德培的军队还是略胜一筹,在几个小时的混战后,奥斯曼军队损失了3000余人,另有近5000人逃离了战场。

穆萨·迪贝拉见大势已去,带着自己的亲随偷偷逃跑。最终,斯坎德培以损失1000人的代价将奥斯曼军队击垮,获得了又一次的胜利。

穆萨逃跑后,先到了埃迪尔内。在这里他并未见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相反被奥斯曼人斥责为叛徒。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埃迪尔内,投往威尼斯人,希望在地中海的岛屿上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威尼斯人也没有收留他。没办法,他只剩下一条路——向斯坎德培负荆请罪。

1456年12月,穆萨·迪贝拉来到斯坎德培当时驻扎的迪巴尔城,表示自己已经悔罪,希望斯坎德培能网开一面,让自己重新回到抵抗奥斯曼人的阵营中。斯坎德培表示,愿意接受穆萨的悔改,并将他接回,让他官复原职。同时,斯坎德培也告知大家,以后不要再提起这段阿尔巴尼亚人内斗的悲伤往事,未来还是要靠自己去开创的。

就在穆萨·迪贝拉与斯坎德培内斗的同时,他们的东方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战役——贝尔格莱德战役。

自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破起,斯坎德培与匈雅提就成了穆罕默德二世最大的心病。在与本文主角斯坎德培战斗的同时,他将主力置于匈雅提那边,因为从任何方面来计算,匈雅提都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大威胁。因此穆罕默德二世集中力量征讨匈雅提所在的匈牙利王国,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匈牙利王国东部边境要塞贝尔格莱德。当时负责守卫要塞的正是匈雅提。他在之前20年里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多次交手,此次贝尔格莱德之战恰是他期望已久的一次摊牌。

本来,匈雅提想集结一支军队,但是没集结完成,穆罕默德二世的大军就杀到了。据说,当时斯坎德培本要参加匈雅提的军队,可他因为正在国内与反叛者战斗,暂时脱不开身。这次匈雅提如果能得到斯坎德培的协助,他获得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大。

1456年6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开始了围城战。处于劣势的匈雅提最终还是将围城演变成对攻战。期间,匈雅提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逆袭,直捣奥斯曼军营地,使形势发生戏剧性逆转,最终迫使受伤的穆罕默德二世放弃包围,全线撤退。贝尔格莱德一役“挽救了基督教的命运”。为纪念这次胜利,教皇卡林图斯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鸣钟。这个习惯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续到今天。

匈牙利人为这次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由于军营中爆发鼠疫,匈雅提在3个星期后(1456年8月11日)死去。虽然奥斯曼帝国仍然于1480—1481年侵占奥特朗托海峡,并在1493年偷袭克罗地亚和奥地利的施蒂利亚,但这次胜利基本上使天主教欧洲免于土耳其进犯70年。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奥斯曼人有了工夫来专门对付斯坎德培。

匈雅提去世后,西方各国正准备发动一次新的十字军战争之际,有一个远在东方的君主正在联合各个与奥斯曼有世仇的君主,想一起发动一次对奥斯曼帝国的夹击战。

这名君主叫亚伯拉罕二世,是安纳托利亚卡拉曼王国的君主。卡拉曼人本是西突厥汗国撒鲁尔部落的一支,后来西迁至安纳托利亚。在塞尔柱人式微时,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当奥斯曼人到来后,他们逐渐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奥斯曼与十字军的数次战斗,特别是贝尔格莱德战役,让亚伯拉罕二世看到了希望。他希望能借助西方的力量从两面夹击奥斯曼帝国。从这点出发,他致信阿尔巴尼亚的斯坎德培、阿拉贡的阿方索以及其他诸位反奥斯曼的君主,希冀他们与自己一起出兵。但不幸的是,匈雅提的去世令西方那本就松散的联盟趋于瓦解,并没有人响应亚伯拉罕二世的提议。更为不幸的是,他的信竟然有一封被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拦截到。当穆罕默德二世于1456年年底回军时,立即将亚伯拉罕二世宣布为叛国者,将其打入监狱。就这样,一次本来可能出现的联盟彻底胎死腹中。

而阿尔巴尼亚方面,由于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斯坎德培已经损失了太多的军队,因此在1457年年初,他致信教皇卡林图斯三世,要求教皇能协助借兵。毕竟只有拥有更多的士兵,阿尔巴尼亚才能将奥斯曼人抵挡在欧洲东部,让他们无法进一步推进到欧洲内地。作为著名的意大利博尔吉亚家族的一员,卡林图斯三世传承了家族的扩张习惯,一直致力于组建一次新的十字军运动,并想依靠这支十字军将君士坦丁堡夺回来。然而西欧各国正处于民族国家建立的关键时期,几乎没有君主响应他的号召。结果他只好把前任教皇用以赞助艺术的资产,用来建造军舰,以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与奥斯曼的海上战争。

作为阿尔巴尼亚的主要盟友,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的使者也告知斯坎德培,阿方索已将目光投向西方,对东方不再感兴趣。也就是说阿方索五世也不会再提供给养、兵员与武器。眼见内外交困,斯坎德培不得已宣布,各同盟成员可以自己去筹措粮草武器。结果阿尔巴尼亚北方的一些领主为了获得给养,偷袭了威尼斯的殖民城市,造成了威尼斯与阿尔巴尼亚的再次不和。

几乎与此同时,威尼斯再次宣布与奥斯曼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联盟。不过,奥斯曼人的俘虏屠杀政策以及对基督徒的伤害,也令威尼斯不敢与奥斯曼太接近。他们一直处于墙头草状态,在各大国之间斡旋腾挪。可是对阿尔巴尼亚,威尼斯人还是比较有恨意的。原因之一是,刚刚成为威尼斯总督的斯卡里提曾经参加了1448年的阿尔巴尼亚—威尼斯战争。对这场战争他一直记忆犹新,希望有朝一日与阿尔巴尼亚人再较量一下。在他的支持下,威尼斯间谍到处活动。他们成功地策反了斯坎德培的侄子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

哈姆查是斯坎德培最亲近的人,也是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人。斯坎德培曾说,如果自己没有子嗣,就将卡斯特里奥蒂王国的继承权传给侄子。可是,斯坎德培结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哈姆查眼见王位离他越来越远,不免产生一些懊恼的情绪。这时候威尼斯间谍的鼓动,令他心思活络:既然继承无望,为何不能自己把王位抢过来呢?1457年3月,他带着自己的亲随兵马投入了威尼斯人的阵营,继而又在威尼斯人的帮助下,成为奥斯曼的一名将军。

1457年5月底,穆罕默德二世命令曾经攻陷了卡斯特里奥蒂王国的伊萨克帕夏为主官,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为副手,一起率领一支至少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向阿尔巴尼亚进发。依据奥斯曼帝国的习惯,超过5万人的军队,一般必须由苏丹指挥,但穆罕默德二世正在匈牙利方向指挥新的战斗,故由伊萨克帕夏来率领。而即将迎战这支军队的斯坎德培军队,仅有不足1万人而已。

鉴于之前在阿尔巴尼亚失败的经历,在到达阿尔巴尼亚边境前,伊萨克帕夏就决定先扎下营地。然后,他派出一个先遣队摸索着前进。这支先遣队先摸到了迪贝拉城,在当地探索后发现竟然无人,便要求大部队继续跟上。实际上,迪贝拉城并不是没人,此乃斯坎德培的计策。斯坎德培发现这次奥斯曼军队不再冒进,而改为稳扎稳打,一点点蚕食,于是,他针对性地选择了游击的形式,将1万人化整为零,放到各个重要地点,没有接到通知就不许向奥斯曼人发起进攻。比如,在迪贝拉城的游击部队至少有2000人,但这些人没有收到斯坎德培的命令,都在附近的山上和树林里按兵不动。接下来几天,奥斯曼人都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伊萨克帕夏便放弃了稳扎稳打的战法,将军队集合起来,一起向斯坎德培的老巢克鲁雅城进发。

在克鲁雅城,伊萨克帕夏仍旧没有见到斯坎德培。但他害怕斯坎德培躲藏在附近,因此放弃了围城,选择在城市附近的阿尔布莱因镇扎营,好像是在等待斯坎德培的到来。每天晚上,他都亲自在附近侦查,不过每次侦查都没有发现任何敌人。

哈姆查见叔叔总不出现,疑心是不是出了变故。他向伊萨克帕夏明言,自己推测斯坎德培可能是得了重病,无法指挥军队,否则他绝对不会如此躲藏。伊萨克帕夏虽然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他与斯坎德培的几次交锋失利令他不得不害怕斯坎德培这是在诱敌深入,只待他放松警惕就会突然杀出。之后,他从6月一直等到8月初,斯坎德培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伊萨克帕夏吩咐先加强北部和东部的防守,然后分兵向北进发,准备吞并整个阿尔巴尼亚。

其他的阿尔巴尼亚联盟成员其实也在怀疑这件事情,甚至传出了斯坎德培已死的说法,使得阿尔巴尼亚联盟的成员开始左右摇摆。恰在此时,奥斯曼军队占领了威尼斯在阿尔巴尼亚的一座城市。这一行为令威尼斯人十分恼怒,他们立即宣布与奥斯曼人断交,继而同意与教皇一起修建战舰,协助阿尔巴尼亚人抗击奥斯曼人。

实际上,这时的斯坎德培正在都拉斯附近的山上。他带领着数千人在那里扎营,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正在搞些什么。教皇并不相信斯坎德培会怯战,他心里明白斯坎德培正在等待时机,但是奥斯曼人在阿尔巴尼亚横行,斯坎德培却不出现,也令他摸不着头脑。为了证实斯坎德培正在积蓄力量,他派人送去了一封信。信件没有回音。

9月17日,教皇与威尼斯一起建造的战舰完成。他怀着高兴的心情,要求威尼斯军队重新冲向阿尔巴尼亚,结果他获得了一则消息——斯坎德培又赢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场被叫作阿尔布莱因战役的战事发生在9月2日。这天,奥斯曼人的主力仍旧在阿尔布莱因镇扎营。他们已经因为长时间没有见到斯坎德培的军队而放松了警惕,不再像两个月前那样每天小心谨慎。可就在9月2日夜间,斯坎德培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克鲁雅。这些人脸上画着各种颜色,手中敲打着武器,骑兵在中间卷起大量尘土,步兵则从尘土中间钻出。这一阵势立刻吓坏了奥斯曼人。尽管奥斯曼人迅速集结起来,但他们认为斯坎德培的军队一定远远多于他们,纷纷吓得呆若木鸡,站在原地不敢动弹,任凭斯坎德培的军队杀死他们。

伊萨克帕夏这时向正在北方守卫的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发出信号,要求其立刻赶回,参加到战斗当中。但斯坎德培的弓箭手偏偏出现在北方,他们射出如雨般的箭,令奥斯曼军队更加惊惧。眼看败局已定,伊萨克帕夏扔下辎重,在护卫的保护下逃离了战场。

这场战争斯坎德培再次以少胜多,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干掉了奥斯曼近3万人。这2000人被斯坎德培埋葬在了附近的圣玛利亚教堂。另外,这次战斗中,斯坎德培还抓住了他的侄子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

阿尔布莱因战役对于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作用非常重要。奥斯曼帝国历史学家弗朗茨·巴宾格曾经描述说,这是斯坎德伯格最辉煌的胜利。首先,阿尔布莱因战役增强了斯坎德培军队的士气,后来很少再有像哈姆查这样重要的人物离开他的军队。哈姆查被俘后,立刻与14名奥斯曼高官一起被送到罗马囚禁。

一名奥斯曼帝国特使被苏丹派去,希望能赎回那14名奥斯曼高官。同时,特使也试图解决穆罕默德二世与斯坎德培停战的问题。但后者回应说,除非奥斯曼人愿意从所有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土地退出,否则没有和平可言。看到穆罕默德二世没有接受这样的条款,斯坎德培便在东部地区加强了他的驻军。

不过,在1460年,穆罕默德二世还是与斯坎德培签署了为期3年的停战协议。这让斯坎德培有机会在意大利登陆,帮助阿方索的儿子——那不勒斯的斐迪南德一世获得王位。这场战斗也为奥斯曼—阿尔巴尼亚战争开辟了新阶段,我们也在这场战争中看到了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最高水准。

远征:战斗在意大利

下面,我们的目光将离开巴尔干半岛,到欧洲最著名的半岛——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上去继续讲述接下来的故事。

1456年,当斯坎德培的盟友——匈牙利摄政王匈雅提得病去世后,其子马提亚·科尔瓦努斯被选为匈牙利的国王。马提亚一上台便发布了一系列公告,仅用了两个星期就将匈雅提死后匈牙利的混乱状态结束。同时,他一改其父的对外战争政策,改为防守积蓄力量,待未来与奥斯曼帝国一战成功。就在匈牙利人战略收缩之时,1457年9月,斯坎德培又一次战胜了奥斯曼人,反而成了众望所归的“继承”匈雅提遗志的人。

当时,教皇卡林图斯三世正在等待这样一次大胜。他在1457年9月17日获得斯坎德培大胜的消息后,马上派出使者,希望斯坎德培能到罗马接受封圣。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希望斯坎德培能够组织下一次十字军。斯坎德培表示,自己不愿意被封圣,但可以加个称号,而且现在时刻要小心奥斯曼人卷土重来,无法去罗马。卡林图斯三世并未怪罪斯坎德培,而是立即宣布斯坎德培为“罗马执政官”,享有统率天主教世界军队的权力。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名头。斯坎德培为了表示诚意,将刚刚俘虏的14名奥斯曼高官送往罗马。另外,他还派出数名使者去往西欧各国,要求他们派出军队,参加教皇正在组织的新一次十字军战役。可斯坎德培忘记了,现在的教皇已经不是100多年前的如日中天状态了,不能一呼百应了。除了阿拉贡王国表示有些兴趣外,其他国家仍旧是置若罔闻。就这样,1458年来到了。

1458年9月27日,阿拉贡王国的阿方索五世,这个在《加列塔条约》签订后对斯坎德培最重要和最有帮助的盟友突然去世,其子若昂二世即位成为新的阿拉贡国王。要知道在1448年,出于友谊,斯坎德培派遣了一支由德米特里奥斯·雷尔斯将军指挥的阿尔巴尼亚部队到那不勒斯的克罗托内,平息了那里爆发的叛乱。第二年,即1449年,这些人被允许在西西里岛的4个村庄定居。

1458年,在听到盟友去世之后,斯坎德培便马上派遣使者到那不勒斯的新王斐迪南一世那里,为其父亲的离世表示哀悼,也祝贺他能继承那不勒斯地区(今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的王位。然而,那不勒斯地区马上开始了动荡,因为斐迪南一世的家族在阿拉贡控制之前控制着那不勒斯地区,因此在阿方索五世死后,他立刻自称那不勒斯王。

那不勒斯人却并不承认斐迪南一世为自己的王,他们更爱戴法国的安茹—瓦卢瓦伯爵安吉温茨,希望安吉温茨能成为那不勒斯的新王。安吉温茨也希望如此,因此他特意邀请了意大利著名雇佣兵将领雅各·帕克诺诺一起来争夺王位。雅各·帕克诺诺原本是意大利佩鲁贾人,与其兄弟到处征战,曾经做过米兰和威尼斯的雇佣兵将领,并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封地。后来因为意大利北部斯福尔扎家族的崛起,其封地一一被兼并,他只好流落到意大利南部来碰碰运气。

0045-01

斐迪南一世

另外,与安吉温茨一样,不承认斐迪南一世的还有塔兰托领主吉维尼·安东尼奥·德·巴洛茨·奥尔斯尼,他也正蠢蠢欲动。当然,意大利北方新近崛起的斯福尔扎家族也对即将开始的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该家族的领袖弗朗西斯科·斯福尔扎派侄子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率领士兵去南方等待时机。身为西班牙人的教皇卡林图斯三世,虽然希望自己的西班牙同胞斐迪南一世在后面的战斗中获胜,但他自己手中没有军队,只能眼看着一场混乱在意大利南部上演。截止到1458年年底,那不勒斯地区只剩下6个城市独立,其余的已经全部成为安吉温茨与雅各·帕克诺诺的囊中之物。不得已,教皇只好派人到东方找到斯坎德培,希望他能派出援军,协助斐迪南一世重新夺得那不勒斯。

0045-02

教皇庇护二世

斯坎德培自知曾从斐迪南一世的父亲阿方索五世那里获得了很多援助,并且直到现在仍然是阿拉贡王国的附庸,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协助斐迪南一世。于是,他接受了教皇的请求前往意大利帮助斐迪南一世。实际上,斯坎德培愿意转战意大利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打算,他希望在西方有盟友的忠诚支持,如果安吉温茨攫取了那不勒斯地区,他们或有可能与奥斯曼人结盟;更有可能转向阿尔巴尼亚,然后建立一个王国,从而与威尼斯争夺海上权利。斯坎德培知道,在对安吉温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必须采取措施缓和与威尼斯的关系。他马上派遣使者去威尼斯,要求双方友好。威尼斯人看到意大利南部处在冲突中,根本无暇顾及阿尔巴尼亚这边的情形,所以便不再担心阿拉贡与阿尔巴尼亚人联盟,威尼斯参议院遂决定对阿尔巴尼亚采取更加友好的态度。

可就在1459年,斯坎德培已经料理好各项事务准备出发之时,教皇卡林图斯三世去世了,庇护二世继任为新教皇。眼见意大利南部的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庇护二世害怕殃及池鱼,万一哪个领主不高兴打到罗马,就不好办了。他便首先说服塔兰托领主吉维尼,希望他能与斐迪南一世联合抗击安吉温茨。恰在此时,法王路易十一世也派出使者,希望说服庇护二世承认让法国人接管那不勒斯,并提出废除当地的一些税收——这破坏了教皇在意大利的权力。尽管法王宣称能够为教皇未来组织十字军提供7万人,但庇护二世认为法国人是不诚实的,因而忽视了这些建议,只期待着斯坎德培早点到来。另有一个人则在努力阻止斯坎德培的到来,这个人是西西里的里米尼领主锡吉斯莫多·潘道夫·马勒泰斯塔,人称小暴君。他竟然试图发信邀请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到意大利,代价是将整个阿尔巴尼亚与几个西西里城市送与苏丹,另外还附有亚得里亚海的详细地图。不过,信件从来没有到达苏丹那边,而是落入了庇护二世的手中。

实际上,斯坎德培预料得也不错,穆罕默德二世的确有兴趣与阿尔巴尼亚人停战。他现在已经把战线放到波斯尼亚与特兰西瓦尼亚,并不想这么快就再碰到阿尔巴尼亚这根钉子。穆罕默德二世感到,在阿尔巴尼亚战线还是按兵不动的好。

前文说过,保罗二世·杜卡吉尼在1444年放弃了与斯坎德培的联盟关系,转而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在奥斯曼人与阿尔巴尼亚人进行战争期间,尼古拉斯·杜卡吉尼着力往北发展,力争获取更多的土地。斯坎德培一方面怕尼古拉斯坐大,另一方面也希望将其收入联盟之中,在战争期间曾多次发信要求和解,甚至于教皇也一直帮忙希望两家和解。可是尼古拉斯并没有任何加入联盟的意思,一直在实行自己的扩张政策。1459年,斯坎德培将尼古拉斯南部的数座城市归为己有,迫使尼古拉斯缴械投降。同时,新任教皇也一起施压,要求他与阿尔巴尼亚人共进退。看到斯坎德培大兵压境,尼古拉斯不敢再奉行扩张计划,便向斯坎德培示好,表示自己可以加入阿尔巴尼亚联盟。

0046-01

斯坎德培航行示意图

庇护二世与前任教皇一样,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斯坎德培。不过他不像前任那样既支持财力,又去到处借兵。他只进行财力支持,人力他完全不管。因为在庇护二世眼中,斯坎德培是不可战胜的战神,支持军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同是在1459年,塞尔维亚对奥斯曼的所有抵抗力量都被铲平,穆罕默德二世开始思考下一步对策,并提出与斯坎德培讲和。斯坎德培深知,穆罕默德二世根本没有诚意,讲和只是缓兵之计,如果不加以防备,未来一定会在奥斯曼大军的铁蹄下被干掉。他不想成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十字军的领袖,也不愿意在教皇之下为一些不相干的人南征北战,因此他选择了不与奥斯曼人讲和。教皇听到该消息,认为他不想出兵意大利,在震惊之余,斥责他是上帝的罪人,并且说不会为他提供军队,西方其他国家也不会协助他。斯坎德培虽然心里说,谁稀罕你的军队!但他还是恭敬地说自己将会尽身为阿拉贡封臣的职责,当然他真正的目的还是能从那不勒斯获得军队支持。

1460年年初,拉古萨共和国提出支持斯坎德培,他们认为斯坎德培的所作所为正好能杀杀新任教皇的锐气,他们还保证可以提供战舰和运兵船,支持阿尔巴尼亚军队通过亚得里亚海直抵意大利南部。斯坎德培的使者马丁·穆扎卡到达罗马,向教皇透露了拉古萨共和国即将协助斯坎德培的消息,教皇终于软了下来。庇护二世称,只要斯坎德培能帮助斐迪南一世打赢这场仗,他就将使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斯坎德培与奥斯曼人较量到底。马丁·穆扎卡将教皇的信带给斯坎德培,斯坎德培非常高兴,他也退了一步,自称将会与奥斯曼人媾和。

一年后的1461年6月,穆罕默德二世与斯坎德培签订和平协议,确定将会有3年的和平。在这3年中,穆罕默德二世灭亡了拜占庭各王国中的最后一个——特拉布宗王国。拜占庭帝国至此全部被奥斯曼人收入囊中。

1460年9月17日,斯坎德培的第一支军队登陆意大利。这支军队由500名阿尔巴尼亚骑兵组成,带队者是斯坎德培的族侄康斯坦丁·卡斯特里奥蒂,当时此人正好刚过23岁生日。这些人上岸后,立即被编入了斐迪南一世的军队,这时的斐迪南一世总共拥有区区7000名步兵、500名骑兵。更为糟糕的是,斐迪南一世的领土仅剩下那不勒斯城附近的3座城市与十几座堡垒,其他那不勒斯地区的领土则归安吉温茨与雅各·帕克诺诺,以及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所有。

见到阿尔巴尼亚的援军,帕克诺诺暂时放弃继续攻打斐迪南一世,而是转向最为弱小的塔兰托领主吉维尼的领土,决意在吉维尼与斐迪南一世联手之前先消灭一个再说。吉维尼立即向帕克诺诺臣服,表示可以一起对付斐迪南一世。斐迪南一世害怕腹背受敌,便使用各种方法翻转腾挪,希望能借阿尔巴尼亚骑兵的势力,让自己反攻成功。因此,首先斐迪南一世派人找到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请他不要去帮助安吉温茨与雅各·帕克诺诺。然后,斐迪南一世要求康斯坦丁·卡斯特里奥蒂的军队急行军,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塔兰托进发,雅各·帕克诺诺的军队行军最快速度只有每天15—20公里。最后,斐迪南一世对外宣布,斯坎德培已经与自己结成联盟,下一步必将大举进攻,完成那不勒斯地区的统一。

塔兰托领主吉维尼,这个斐迪南一世的竞争对手,曾几何时是阿方索五世忠实的盟友与封臣,曾帮助阿方索五世保证意大利南部的稳定。他对斯坎德培本人非常钦佩,但是却不愿意看到斯坎德培与斐迪南一世联盟。他向还在阿尔巴尼亚本土的斯坎德培发信称,斐迪南一世完全没有其父的魄力与领导才能,未来也将无法统治这块土地;而且,如果斯坎德培与斐迪南一世的联盟失败,那么斯坎德培积累的荣誉将会被这次失败抵消;如此一来,还不如参加到与安茹家族的联盟之中,承认安吉温茨对那不勒斯地区的统治。斯坎德培回信说自己并没有兴趣将那不勒斯的战事搞得更加复杂,只是觉得自己就像当年的皮洛士:远道而来,为和平而战。斯坎德培表示一定会让斐迪南一世重新回到他应该在的位置,即那不勒斯之王。

斯坎德培同时将这封信的副本转给了斐迪南一世,并附信道:“塔兰托领主给我写了一封信,其中一份副本,以及我给他的答复,我寄给陛下。我感到非常惊讶,他竟然如此奚落我。在此,我只想说一句话:上帝可以保护陛下免受伤害和危险。而且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变成我的美德,而非荣誉。”

1460年10月,在康斯坦丁的协助下,斐迪南一世夺回了贝内文托,而后又向北、向东进军,夺下多座城市。

1461年年初,那不勒斯地区以北的安迪亚伯爵转向斐迪南一世,率领3万余士兵加入,斐迪南一世的实力大增。接下来的3个月里,斐迪南一世又扩张了不少领土,本来势颓的他转为反攻。

1461年5月28日,斐迪南一世与雅各·帕克诺诺进行了一场会战,即韦诺萨战役,斐迪南一世大败。他匆匆往北逃到了阿普利亚。在这里,他竟然碰到了斯坎德培的使者乔约克·伯尔萨。乔约克告诉他,斯坎德培即将自己提兵前来,不过现在正在寻找合适的船只。

乔约克是斯坎德培派往教皇庇护二世处的使者,能遇到斐迪南一世也纯属偶然。实际上,在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正为船只的募集而伤透了脑筋。原本说可以提供船只的拉古萨共和国突然不再提供船只。斯坎德培只能去求助于教皇。教皇同意从下一次的十字军筹备款中拨出1/3给斯坎德培的大军使用,先期付款1000杜卡特金币。但教皇并没有如此多的钱,他便向拉古萨共和国借款。拉古萨共和国虽然有更多金币,但他们借口即将受到奥斯曼侵袭,不予支付。船只问题因此又落到了斯坎德培身上。花了不少时间后,斯坎德培终于在泽塔诸国那里获得了一些小型船只。可这时已经是1461年的下半年了。斐迪南一世虽然英勇,但他的军队不够,越打越少,已经接近山穷水尽之际。

1461年8月,斐迪南一世的军队只剩下2000余人,只能全部退守亚得里亚海边的城市巴列塔,等待斯坎德培的援军。外面是雅各·帕克诺诺的大军正在围攻。这时,斯坎德培的军队已经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卡耶亚集合完毕,共有2000名步兵与1000名骑兵。在教皇的协助下,一些征调来的船只已经靠岸,只待运粮船从阿尔巴尼亚南部到来,斯坎德培就能去帮助斐迪南一世扭转战局了。

1461年8月21日,第一艘阿尔巴尼亚运兵船到达巴列塔,接下来的5天中,其他船只也陆续到达。8月22日开始,阿尔巴尼亚士兵开始出现在巴列塔城,他们到处宣扬:斯坎德培和他的军队来了!尽管这时斯坎德培还没正式到达,但雅各·帕克诺诺的大军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耳语,害怕之情溢于言表。塔兰托领主吉维尼马上找到帕克诺诺,告知了他这件事情。帕克诺诺其实也听说过斯坎德培的英勇与料事如神的运兵技巧,自认绝对不可能赢,便宣布撤军,不再对该城进行围攻(事实上没有撤军)。24日,斯坎德培到达拉古萨共和国,在这里他虽然没有获得援助,但却受到了人民的普遍欢迎。很多人夹道欢迎,并提供武器和钱财,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和平而战。29日,斯坎德培因大雨受阻,只能停靠在达尔马提亚。9月3日,斯坎德培终于到达巴列塔。

见斯坎德培到来,斐迪南一世当即将指挥权让给他,自己甘于做他的一个副手。斯坎德培获得军权后,马上对军队重新进行了调整,将骑兵统统换为阿尔巴尼亚式的轻骑兵,而非欧洲传统意义上的重甲骑兵。这样一来,骑兵冲锋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接下来的反攻中,阿尔巴尼亚骑兵屡建功勋,他们利用骑兵机动性强、方便配合的特点,扭转了战局。从9月到10月,双方有多次的小接触战,最终都是斯坎德培的军队获得胜利。在一次战斗中,斯坎德培的士兵甚至俘获了附庸于雅各·帕克诺诺的诸个领主,这些领主都被监禁在巴列塔的堡垒当中。

眼见斯坎德培节节取胜,雅各·帕克诺诺并不愿意就这样认命。他与安吉温茨商议,希望能获得法国的援助,一举打败斯坎德培。但法国对现在的战局已经完全看不清楚,不愿意将军队投入这个无底洞中。不得已,雅各·帕克诺诺只好宣布退出那不勒斯地区,不再染指这片土地。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见帕克诺诺退兵,也率领士兵离开了这里,重新回到自己家族的土地上。

强大的靠山都走了,这时的塔兰托领主吉维尼反倒成了孤家寡人,成了斯坎德培最迫切需要消灭的对手。尽管吉维尼发出了大量信件,想要斯坎德培原谅自己,但斯坎德培不仅没有兴趣听他的辩解,反而加快速度接近塔兰托。他在途中将军队分为三部分,自己率领一部分,穆萨·科尔米和瓦兰达·乔洛卡各率领一部分。三支军队从三个方向一起向位于东南方的塔兰托进发,一路上所向披靡,破城无数。10月27日,斯坎德培的军队到达塔兰托城外。吉维尼再次求斯坎德培罢兵,但他根本不理。与此同时,雅各·帕克诺诺找到斯坎德培,希望两方能签署和平条约,斯坎德培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快要完成了。

斯坎德培知道,帕克诺诺并不是一个能够忠诚于协定的人,所以他并未与帕克诺诺签订和平条约。11月,斯坎德培放弃围困塔兰托,反而到北方帕克诺诺的驻扎地,准备决战。他袭击了帕克诺诺的大营,却发现那是一座空营,原来帕克诺诺早已接到通知,提前撤离了此地。找不到帕克诺诺,斯坎德培只能回到巴列塔。在巴列塔,他兴奋地发现,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已经转为与斐迪南一世合作。但他也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法国出兵了!简·安茹的军队正在与雅各·帕克诺诺合兵,不久将会出现在附近。亚历山德罗还带来了帕克诺诺的准确位置,并且同意协助斯坎德培将帕克诺诺打败。

11月20日,一场战斗在卢切拉发生。这次是由斯坎德培与亚历山德罗·斯福尔扎的联军对阵雅各·帕克诺诺和简·安茹的联军。有趣的是,两军在彼此相隔8公里的地方就扎下了营地。斯坎德培派出人去寻找帕克诺诺的大营所在地,想活捉此人;而帕克诺诺竟然和斯坎德培想的一样,也派出人马,寻找斯坎德培的大营,想活捉斯坎德培。当天黄昏时分,两军开始朝对方靠近,终于在卢切拉镇附近,两军开始了接触战。这次战斗一直打到夜间,最后以雅各·帕克诺诺的负伤与简·安茹军队的逃窜为结束。斯坎德培杀死对方200余人,获得胜利。

接着,斯坎德培又转战向南。塔兰托领主吉维尼不待斯坎德培到达,就亲自在途中拦截其军队,表示自己已经悔过,并投降。这时,那不勒斯地区的全部城市已经完全收回,斯坎德培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斐迪南一世扶上了那不勒斯的王位。也许,这次战争的最大成果便是,在1494年斐迪南一世去世前,他已经占据了罗马以南,除贝内文托以外的所有土地。

总之,斐迪南一世很感激斯坎德培,他将巴列塔附近的一座城堡改称斯堪德城堡,并赠送了斯坎德培大量金银。斯坎德培作为中间人,调和了意大利南部诸邦国之间的矛盾,并协助斐迪南一世在1461年12月签订了和平协议,各方都表示不再继续战斗。为了纪念斯坎德培,斐迪南一世亲自执笔写下了《那不勒斯战争》这本书,其中将斯坎德培塑造成一位顽强而不可战胜的英雄,大大赞扬了他在那不勒斯地区统一过程中的中坚作用。

1462年年初,斯坎德培离开了意大利,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他路过拉古萨共和国时,受到盛情款待,拉古萨人为他提供了不少粮食和其他物资。不久后,西西里人也为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物资。就此,斯坎德培在意大利不仅获得了荣誉,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物资及其他,名利双收。但他还要继续与奥斯曼的抗争,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聚众:未成形的十字军战役

在斯坎德培远征意大利的时候,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也没闲着。已经在欧洲取得诸多胜利的穆罕默德二世,其实很希望暂时结束欧洲的战局,腾出手来稳定自己在安纳托利亚的后方。可是,当他将拜占庭的所有残余消灭后,却发现自己又制造了两个敌人:一个是在摩尔达维亚的斯特凡大公,另一个是在瓦拉几亚的弗拉德四世。在奥斯曼人的根据地——安纳托利亚附近,一个大帝国正在建立:白羊王朝的乌祖·哈桑击败黑羊王朝后,在马穆鲁克的协助下,在伊朗组建他自己的政权。

1461年,弗拉德四世被穆罕默德二世打败,“漂亮的拉杜四世”继承了其兄弗拉德四世的王位。因为拉杜四世是在奥斯曼宫廷中长大的,所以甫一即位,他便与穆罕默德二世签订了条约,保证承认奥斯曼人的宗主权。

1462年年初,正在斯坎德培到处寻找联盟、兵员和粮食物资之时,他的妻子多妮卡·阿雅提派人为他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奥斯曼人已经完成对南方莫利亚公国和东边特拉布宗帝国的吞并,现在很可能会撕毁和平协议,准备下一次对阿尔巴尼亚的进攻。听到妻子的告诫,斯坎德培将接洽盟友的事情交给属下,星夜兼程地返回克鲁雅。6月末,斯坎德培到达克鲁雅。

0052-01

斯坎德培与军士群像,克鲁雅斯坎德培博物馆摄

斯坎德培没有想到,奥斯曼人根本没给他时间组织抵抗,仅在几天后的7月7日,便悍然发动进攻。这时的斯坎德培,除了跟随自己在意大利战斗的3000人,还有5000名留在本土的步兵战士。而来犯者辛纳贝伊的兵力有23000人。这又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不过阿尔巴尼亚人早已熟悉了这样的战斗,他们相信,只要斯坎德培在,就没有赢不了的战争。

这次的故事仍旧发生在莫克拉森林,因此名为第二次莫克拉战役。有趣的是,这次的战争进程几乎与1445年的第一次莫克拉战役完全相同。奥斯曼人再次被引入歧途,但斯坎德培这次的兵力不是3000人,而是8000人,因此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将奥斯曼人置于死地。不出所料,这次奥斯曼人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几千人逃出生天。

穆罕默德二世对这次战役的失利感到前所未有的恼怒,他恼怒自己的将领们怎么可以一再犯错,竟然在同一地点被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战略击败。他也恼怒斯坎德培,只要是他领导的战役,竟然能够做到,无一次败绩。当初自己的父亲为何不直接将其升为禁卫军领袖,否则也不会将这样一个人才放走,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痛定思痛,穆罕默德二世马上派出三路人马8万余人,他要求这三路人马无论如何一定要生擒活捉斯坎德培。

斯坎德培的内应提前得到消息,向他汇报了这件事。他当即决定,不再坚守阵地,而是打出去。

8月,斯坎德培来到马其顿,遇到了正在往阿尔巴尼亚赶的第一路奥斯曼大军,共2万人左右。这路大军的领导者是哈桑贝伊,他在与斯特凡大公的战斗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不过,这些在斯坎德培面前好像都没什么用处。8月7日,哈桑贝伊的军队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边境处的平原地区驻扎。夜半时分,奥斯曼人都进入了梦乡,守卫的士兵也是哈欠连天。他们怎么都没想到,斯坎德培竟然主动出击,早在3天前就在附近的山头上秘密扎营。这天晚上,斯坎德培的军队发起进攻,先是偷偷杀了守卫,继而点着了奥斯曼人的营地,很多奥斯曼士兵还没逃出帐篷就被熏死或烧死。哈桑贝伊在战斗中被一支阿尔巴尼亚的箭射中右肩,匆匆逃离战场。第二天清晨,斯坎德培发现了他的踪迹,将正在处理伤口的他生擒活捉。哈桑贝伊见回天无力,跪在地上乞求斯坎德培的饶恕,斯坎德培心软,并未杀掉他,而是将他带回营地,严加看管起来。

8月15日,约瑟贝伊带着他的18000人小心翼翼地向前逼近,在哈桑贝伊失败之地南边的塔托夫镇,他也遭受了败绩。不过幸运的是,他成功逃跑。

8月19日,第三路奥斯曼大军34000人姗姗来迟,领导这路大军的是斯坎德培在奥斯曼服役时的老上司卡拉泽帕夏。出于对这位老将的尊重和战略需求,斯坎德培故意退避三舍。斯坎德培对外说是为了报答卡拉泽帕夏的知遇之恩,其实真实目的是将其带入阿尔巴尼亚的多山和森林地带,利用地势以少胜多。不料,卡拉泽帕夏也不傻,他并未延续前几人的进军路线,而是从南方的平原地区绕道而行,在奥赫里德,他分兵4000人侦察,边探索边走。在到达阿尔巴尼亚山区之前,他向斯坎德培发出信件。他称,斯坎德培总是躲藏在山林里的游击战术根本不是大丈夫所为,作为一个曾经的英勇奥斯曼士兵,战死沙场才是荣誉。斯坎德培明白,这是在攻心,但他还是要求部队藏身在山林之间,就是坚决不出来。22日,在奥赫里德以西30公里处,双方终于接战。

这次战斗其实本不该发生,只是天公作美,迫使战斗发生。这天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平地扎营的奥斯曼人纷纷躲进营帐,等待雨停。藏身在森林里的阿尔巴尼亚人一直以逸待劳。斯坎德培见大雨来临,马上发起进攻。借着奥斯曼人的骑兵在雨中无法快速推进,阿尔巴尼亚军队先诱敌倾巢而出,继而弓箭手发动箭雨攻势。待奥斯曼人赶到近前,斯坎德培的军队又躲进森林,设立陷阱,打击奥斯曼人。眼见斯坎德培的战术再次成功,卡拉泽帕夏要求奥斯曼军队不再紧追不舍,以防再次落入敌人圈套。第二天,雨停后卡拉泽帕夏带着剩余的2万余人返回埃迪尔内,避免了再次被全歼的宿命。穆罕默德二世见卡拉泽帕夏几乎全身而退,并未对他进行责罚,反而对他进行了赏赐,希望以后其他人也能像他一样,知道抓住战机,不要一味送死。

整个8月,斯坎德培仅用不足1万人挡住了奥斯曼人足足8万人的3次攻击,极大地鼓舞阿尔巴尼亚人。不过,战争造成的伤害也让阿尔巴尼亚人记忆犹新。次月即9月,阿尔巴尼亚联盟大会召开。在会上,塔诺什·托皮亚建议斯坎德培迅速与奥斯曼人签署和平协议,最好在5年以上,如果再这样打下去,阿尔巴尼亚这个小地方终究会把老本打光,那时候强大的奥斯曼人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吞并阿尔巴尼亚了。这个建议得到了相当多人的赞同,但斯坎德培还是否决了。他认为,奥斯曼人一向仗着自己强大,不会守信,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以战养战,收集奥斯曼人的物资,以满足自己的物资需求。斯坎德培的说法不无道理,在之前的战役里,每次阿尔巴尼亚人都能从奥斯曼人那里获得相当多的物资,包括武器、帐篷、盔甲、粮食和马匹等,确实令本就物资匮乏的阿尔巴尼亚人获得了不少补充。而穆罕默德二世好像也特别喜欢在农忙季节组织战斗,造成1444年开始阿尔巴尼亚几乎没有一年能收获种植的庄稼,完全在战争中毁了。明白了这些,联盟的成员不再要求和平,反而要求起战争来。

不过和平还是到来了。鉴于与斯坎德培战斗十余次仅有一次成功,穆罕默德二世宣布将与阿尔巴尼亚人订立为期10年的和约,苏丹愿意保证不再撕毁和约。斯坎德培也同意了,他想阿尔巴尼亚确实应该有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了。1463年4月27日,阿尔巴尼亚与奥斯曼签订了和约。

威尼斯见阿尔巴尼亚竟然与奥斯曼和解,马上想到自己的处境:威尼斯曾两次三番与阿尔巴尼亚翻脸,说不定斯坎德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威尼斯了。这时候,恐怕最管用的只有教皇。庇护二世其实也怕两国打起来,一个是他组织十字军的中流砥柱,另一个是他经济上的来源。因此,庇护二世想方设法让两国联合起来。1463年8月20日,阿尔巴尼亚与威尼斯也签订了联盟条约。

0054-01

克鲁雅战役的全景绘画

1463年9月12日,教皇庇护二世宣布新一次的十字军运动开始。据说当时聆听他讲道和宣誓参加十字军的人足有8万之众,庇护二世也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能够像200年前的前辈一样,发动一连串的十字军运动,最终夺回圣地。他承诺,如果这场新的十字军运动获胜,威尼斯将获得亚得里亚海附近的领土以及整个莫里亚;斯坎德培可以获得马其顿;匈牙利则可以获得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君士坦丁堡周边区域交给逃亡到意大利的拜占庭后裔。不久,乌祖·哈桑派来了使者,承诺愿意从东方进攻奥斯曼。

9月底,威尼斯夺取了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以及莫里亚的绝大部分土地。接着,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开始了,史称威尼斯—奥斯曼战争。

1464年年初,威尼斯的舰队开往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占领了兰诺斯岛和滕尼多斯岛,以防止奥斯曼将军队与物资运到莫里亚去。同时,威尼斯人还扬言,将在占领所有爱琴海岛屿后进攻君士坦丁堡。当时的穆罕默德二世正在应付安纳托利亚的战争,听到威尼斯的豪言,也感到有些担心。因此,他命令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用于对抗威尼斯的舰队。1464年3月,依靠这支舰队,奥斯曼的大维齐在莫里亚打败了威尼斯。穆罕默德二世在获悉此消息之前,还在努力组织更为强大的陆上军队。当他听说威尼斯已经被赶出莫里亚,便将军队送往波斯尼亚,与匈牙利人一决雌雄。可是在贝尔格莱德,穆罕默德二世再次遭遇失败。

与此同时,教皇庇护二世正在罗马誓师。1464年6月18日,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宣布接受十字架,然后第二天他离开罗马,表示要亲自指挥这支即将组织好的十字军。7月,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的舰队纷纷抵达,一场新的十字军运动看似已经准备成熟。但不幸的是,一场瘟疫向十字军袭来,庇护二世竟然在安科纳染病悲愤去世。这一天是1464年8月15日。

此前,为了协助庇护二世,斯坎德培与威尼斯的联军13000人(斯坎德培12000人,威尼斯将军塞玛勒斯陀1000人,全部是骑兵)已经动身前往马其顿的奥赫里德。在奥赫里德近郊,他们碰到了正在修筑工事的萨利梅特帕夏。萨利梅特帕夏有14000人马,大部分是步兵,全部驻扎在奥赫里德城外。见如此阵势,斯坎德培暂时按兵不动,在附近扎营,等待时机。不幸的是,就在他等待时机的时候,教皇庇护二世去世的消息传来,令他震惊不已。但斯坎德培终究还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他并未被这个打击击倒,而是改变策略,试图与奥斯曼人进行决战。9月14日,斯坎德培终于与萨利梅特帕夏的一支小分队碰上了面。斯坎德培利用自己的优势骑兵,将萨利梅特帕夏的军队冲散,继而一个个歼灭。斯坎德培获得胜利后,仅仅简单清扫了一下战场,就向着马其顿腹地继续前进了。

15日,斯坎德培到达奥赫里德。他先占领了城池,然后又反身出来攻击萨利梅特帕夏的军队。这场名为奥赫里德战役的会战就像一场突袭,两军进行了3个小时的战斗,先是奥斯曼人占据上风,但不久他们就被斯坎德培利用诱敌深入的计策打败。这次会战中,1万名奥斯曼士兵被杀,血流成河;12名奥斯曼将军被俘,其中包括萨利梅特帕夏的儿子。

第二天,斯坎德培幸运地从附近的河里钓上来一条鱼,一条曾由拜占庭皇家养殖的鳟鱼。他感到非常高兴,将鱼与许多从奥斯曼军处俘获的粮食一起分给了下属。这一天的晚些时候,一个奥斯曼使者到来,他希望能用4万杜卡特金币换回被俘的12名奥斯曼将军,斯坎德培同意了。事后,巴莱班贝伊顶替了萨利梅特帕夏的位子,成为新的奥赫里德驻军将军。

巴莱班贝伊也是一个阿尔巴尼亚人,是斯坎德培父亲的一个臣下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一名典型的德米舍梅。他与斯坎德培的经历非常相似,也曾经参加过瓦尔纳战役,不过他在奥斯曼的军营里待久了,也就不愿意离开了。我们不能说他缺乏阿尔巴尼亚民族的自豪感,他只是希望更安稳一些而已。但这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却让他的安稳受到一丝挑战。

巴莱班贝伊当然清楚斯坎德培的能力,他见到过去的20年里,即便是优秀的老将都在他这里败下阵来。所以巴莱班贝伊未雨绸缪,不愿意与斯坎德培公开决裂,可能这也是为他自己考虑——将来战败时不至于被杀。因此在守卫期间,他经常给斯坎德培送一些小礼物——军粮,对此斯坎德培也乐于接受,但却并没有将他当作自己的朋友。当然,礼尚往来还是很重要的,斯坎德培送了对方一个镐和一个犁,让对方不要忘记自己阿尔巴尼亚人的身份。

从1464年9月到1465年4月的半年间,奥斯曼人未再发动一次战争,斯坎德培认为这是巴莱班贝伊怯战,否则他不会如此轻易地让自己休养生息这么久。因此在4月间,斯坎德培制定了计划,即继续诱敌深入,然后再全歼敌人。

1465年4月14日,斯坎德培率领4500人对奥斯曼人的驻地——奥赫里德的瓦尔喀尔镇发动了进攻,史称第一次瓦尔喀尔战役。正当他从山上的隐藏地冲下时,没想到奥斯曼军队竟然立刻发动了反击。也就是说巴莱班贝伊早就等待着这一天,并在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但阿尔巴尼亚士兵们好像并不害怕,他们敲起盾牌,一个个充满怒气,这着实让奥斯曼军队吃了一惊,反倒有不少人临阵退缩。巴莱班贝伊竟然还有后手,他偷偷袭击了在山下接应的一队阿尔巴尼亚骑兵,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袭击阿尔巴尼亚接应部队的同时,巴莱班贝伊并未进攻,而是借着队伍害怕假装自己也害怕,命令军队后撤。斯坎德培以为巴莱班贝伊退缩了,便带着人马一起冲向奥斯曼军队。正当阿尔巴尼亚军队追赶奥斯曼军队时,奥斯曼的骑兵竟然从附近的森林里突然窜出。阿尔巴尼亚人腹背受敌,斯坎德培立即明白,自己中了埋伏。虽然在接下来的近2个小时里,阿尔巴尼亚人以一敌十,奋勇作战,可惜寡不敌众,穆萨·科尔米、马丁·穆扎卡、尼古拉·贝里沙等18位将军被奥斯曼人俘获。

这次战役,斯坎德培惨败,他失去了将近3000人,被奥斯曼俘获18名将军,这场战争真是太划不来了。而且,巴莱班贝伊示弱的能力也令他很恼怒:为何之前就没看出来呢?巴莱班贝伊虽然损失了5000人左右,但却俘获了多名阿尔巴尼亚将领,这个功勋是以前所有人都没有过的。他将这些俘虏们送到穆罕默德二世所在的君士坦丁堡,听候苏丹的发落。

穆罕默德二世嘉奖了巴莱班贝伊,并且罚那些被俘虏的阿尔巴尼亚人受刑15天。也有资料称这些人被穆罕默德二世剥皮、枭首喂狗,但后来的战斗中这些人又出现了,证明该资料应是错误的。的确,斯坎德培也害怕穆罕默德二世会杀了这些人,派使者迅速到达君士坦丁堡,要求赎回这些人。穆罕默德二世当然乐于做个顺水人情,也就放回了这些人。

6月,巴莱班贝伊接到命令,继续对斯坎德培的战争。苏丹要求,巴莱班贝伊要用自己的阿尔巴尼亚人身份,招募一些阿尔巴尼亚联盟成员反水,最终将阿尔巴尼亚联盟一网打尽。巴莱班贝伊自认为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6月10日,巴莱班贝伊探查到梅卡德城的领主奥尔尼克其人有归顺奥斯曼的倾向,便秘密接洽,希望能快点将其纳入自己的阵营。但正在北方休整的斯坎德培也听说了奥尔尼克与巴莱班的事情,马上带兵穿过奥赫里德,向南进发。巴莱班并不知道斯坎德培会来,没有做更多的准备,结果很快便被斯坎德培打了个措手不及。

巴莱班贝伊悻悻地回到君士坦丁堡,向穆罕默德二世详细陈述了这些事情。苏丹并未责怪他,相反还给了他2万兵马,指示他继续去动摇斯坎德培的根本。7月,另一位阿尔巴尼亚人雅各布贝伊领着这2万兵马与巴莱班贝伊合兵一处。这时候,巴莱班贝伊麾下的奥斯曼军队到达4万人,出征人数仅次于穆罕默德二世与其父那次。但雅各布与巴莱班两人因为一些矛盾,分兵两处,并未合成有效战略。

8月初,斯坎德培发动了第二次瓦尔喀尔战役。战役发生前,巴莱班贝伊买通了瓦尔喀尔的守卫,让他们晚上协助自己进城,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该城。不过,斯坎德培早已看透巴莱班的诡计,撤换了守卫。接着,斯坎德培将自己的军队分成五部分,其中四部分各由一个将军带领,另外一部分作为后援。斯坎德培的军队急行军8公里,终于在森林边找到了巴莱班贝伊的军队驻地。他命令四部人马分开骚扰奥斯曼人,直到把他们引入事先预备好的战斗场所。当奥斯曼人来到斯坎德培预先准备好的战场,阿尔巴尼亚人转而向奥斯曼人进攻,包围并歼灭了数千人。巴莱班贝伊逃出,率领残兵败将返回君士坦丁堡。

几天后,雅各布贝伊的军队移动到卡沙里城附近。在这里,他希望能挽回巴莱班贝伊的败局。可不幸的是,他制造了另一次更大的败局。

8月20日,斯坎德培进入战场。他先是组织了一个500人的骑兵部队,继续使用骚扰政策。雅各布贝伊也没有上当,他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部分,其中两部分负责追击,另外一部分负责接应。见状,斯坎德培也改变了策略,他将自己的1万余人全部压上,对着奥斯曼的军队冲杀过去。在肉搏中,斯坎德培发现了雅各布贝伊,他冲上前去,用足力量击打对方的下巴,将其打下马来。一个贝伊竟然就这么跌下马摔死了。奥斯曼军队见主帅已死,纷纷逃亡。这次奥斯曼人的进攻又失败了。

斯坎德培的军队这次获得了无法计数的物资,当他们回到克鲁雅时,几乎全城军民都出来欢迎他们。斯坎德培将胜利的消息通告了其他联盟者,并将一部分物资送给他们,准备下一次的战斗。

斯坎德培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战役将是他最后的战役。而雪上加霜的是,从1465年开始的连续3年,阿尔巴尼亚受到旱灾影响,几乎连年颗粒无收。

结束:最后的战斗

1464年教皇庇护二世死后,欧洲各国能够组织十字军的“共主”消失。尽管庇护二世在位时,一直希望斯坎德培能够成为匈雅提之后的中坚力量,可是由于欧洲各国对斯坎德培的支持率并不高,而且都忙于内战,所以并无多少人响应。庇护二世一死,权力真空随即出现。

穆罕默德二世及时发现了这个权力真空。他希望拉拢周边的国家,打压已经征服的国家和地区,将欧洲各国,特别是东中欧各国收为奥斯曼的领土。他首先和匈牙利、威尼斯接触,虽然两国一直摇摆不定,但最终还是偏向共同对抗奥斯曼。再加上斯坎德培一直坚持与穆罕默德二世敌对的政策,所以,奥斯曼人在莫雷和奥赫里德两座城市驻扎了重兵,随时防止前面这几个国家的单独或联合进攻。

可是,1465年穆罕默德二世数次对阿尔巴尼亚用兵,却饱尝败绩。虽然奥斯曼人与阿尔巴尼亚人多次签订和平条约,但两国却时常同时撕毁条约,再次发动战争。新任教皇保罗二世看到东方的战事一直没有间断,他也想就此再发动一次十字军运动。奥斯曼人发现了保罗二世的企图,开始寻求与阿尔巴尼亚人达成和平。为了尽快签署和平协议,穆罕默德二世撤走了莫雷和奥赫里德的驻军,可是斯坎德培仍旧没有兴趣与他讲和。相反,威尼斯人还在保罗二世的督促下,为斯坎德培送来了500人的军队、4门大炮和若干火药。

1466年上半年,整个巴尔干都在流传着奥斯曼人要与阿尔巴尼亚人开战的传说。虽然一开始大家对流言都嗤之以鼻,但后来越传越真,最后竟让穆罕默德二世与斯坎德培自己都不得不相信,1466年一定要打一场仗才行。

1466年5月,斯坎德培在都拉斯留了3000名士兵,斯科普里也建好了要塞,只待奥斯曼人前来了。穆罕默德二世也“不负众望”地做好了准备,他已经尽快结束在巴尔干其他地方的战争。拉古萨共和国探得消息,称奥斯曼有3万人前来,但三人成虎,在传递过程中,3万人还是变成了10万人。

穆罕默德二世觉得,消灭斯坎德培的最简单方法其实就是消灭他能动员的有生力量。没错,就像1450年的那场战役一样,穆罕默德二世增加了奥斯曼后备军队,大约2万人在阿尔巴尼亚周围清野,让克鲁雅就算是继续坚壁,也无法长久。接下来的1个月里,奥斯曼人在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和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多次大屠杀,约14000人被杀。奥斯曼就这样一个个地铲平阿尔巴尼亚联盟周边的城市,用几乎断绝斯坎德培与他国联络的方法,逼其就范。

6月,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3万人进逼克鲁雅城,另外的后备军2万人往克鲁雅城南北两边冲击,希望能将阿尔巴尼亚联盟的其他城镇铲平。斯坎德培绝对没想到穆罕默德二世会下此血本,惊骇得不知所措。他这次不敢与穆罕默德二世硬碰硬,因为如果输掉他就等于输了一切,之前建立的功勋以及独立的阿尔巴尼亚都将不再存在。这种孤注一掷的赌局他不敢赌。不过,最终他还是清醒了过来,命令在奥斯曼人还没到来之前先由一队人马冲出重围,掩护城内能动的老小,顺着山路向西逃窜。在西边的亚得里亚海边还有12艘船只,是当年进兵意大利时所用。他希望能划着这些战船,向西逃到意大利,在那里斐迪南一世为他准备了一座城堡,正好可以让克鲁雅城的居民撤退到那儿。

与之相对地,阿尔巴尼亚联盟的其他成员就没那么好运了。在阿尔巴尼亚山区的很多地方,阿尔巴尼亚人在山顶上修筑了不少工事,用以对抗奥斯曼的进一步侵袭。但是,奥斯曼人全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工事背面爬上,“降落”在阿尔巴尼亚人身后。不少阿尔巴尼亚人害怕被屠杀,纷纷从山上跳下,剩下的人大部分被卖为奴隶。

斯坎德培送走了城内居民,马上组织起新的战斗队列,他将自己的4400名战士交给得力助手塔诺什·托皮亚,分列城头与城门各地。同时,威尼斯根据1463年的条约,派出1200人协助守卫,这部分人由斯坎德培带出城外,在附近的高山上驻守,就像1450年那样随时救援克鲁雅城。由于两军协同守卫克鲁雅城,所以尽管苏丹调来了巨炮,但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仍旧没有攻下克鲁雅城。久攻不下,穆罕默德二世失去了耐心,他将部队18000余人留给巴拉本贝伊,自己回到埃迪尔内去了。《奥赫里德大主教史》中记载,穆罕默德二世撤离时,奥赫里德的大主教曾向他建议,希望能将奥赫里德附近的教士与居民一起撤到君士坦丁堡,最终没有获得允许。很显然,这是一种往脸上贴金的说法,根本不足为信。

斯坎德培见穆罕默德二世离去,长舒了一口气。但他也因为奥斯曼人的清野战术,1个多月没有获得任何补给。因此他派人去威尼斯人那里寻求帮助,威尼斯人仍旧推三阻四,不过最终还是同意筹集一些金币,送给斯坎德培作为购买补给的本钱。

穆罕默德二世不是傻瓜,他在斯坎德培到处找补给的同时,也在阿尔巴尼亚周围修筑坚固的堡垒。特别是一个被称为阿尔巴撒的堡垒正建在阿尔巴尼亚通向外部的要地——沙卡比山谷中。每天都有300名奥斯曼士兵从这个堡垒中钻进钻出。随着建造的进程,这个堡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7月中旬到8月中旬),穆罕默德二世多次向这个要塞派兵。之后,无法进入要塞的兵士都在要塞旁搭建起营地,到12月,要塞附近已经聚集有1万余人马。这些人时常对阿尔巴尼亚进行骚扰,夺取粮田的粮食并将阿尔巴尼亚人变为奴隶。

奥斯曼的一再增兵,令斯坎德培这个常胜将军也越来越底气不足。他随即又开始找威尼斯要求新的援助。威尼斯见这次穆罕默德二世对阿尔巴尼亚是势在必得,态度再次摇摆起来。即便斯坎德培磨破了嘴皮,威尼斯也不愿意继续投入新的物资或是金钱支持。不得已,斯坎德培只能将目光再次投向对岸的意大利半岛。

10月,教皇保罗二世与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向斯坎德培投来了橄榄枝,他们邀请斯坎德培到那不勒斯与罗马。也许,一个新的十字军队伍正在等待他的检阅。斯坎德培将一切交给塔诺什·托皮亚后,于12月12日来到罗马。在罗马,教皇非常殷勤地接待了他。这时候已经60多岁的斯坎德培,再也没有了过去的英姿飒爽,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似的,穿着旧军服,拖着疲惫的步伐,到处去寻找能帮助他的人。斯坎德培的儿子彼得这次也来到了罗马,他作为可能的未来继承人,被引荐给了教皇保罗二世。保罗二世希望能留下斯坎德培,并将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的一间寓所腾出来给他使用。斯坎德培惦记着阿尔巴尼亚的情况,婉言拒绝了。他向教皇陈述了威尼斯的反复无常,恳请教皇能惩戒一下他们。但教皇的意思是,自己并不能说服威尼斯人,恐怕只有斯坎德培自己去说才管用。

一般来说,奥斯曼人从来不会在12月发动进攻,但奥斯曼军队在阿尔巴尼亚周边的骚扰,再加上旱灾的影响,这一年阿尔巴尼亚农民颗粒无收。这些问题令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有些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绝望的滋味。

1466年圣诞节前夜,斯坎德培被教皇保罗二世授予了一把剑与一个头盔,并获得称号——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国王。虽然这一切来得太晚,但终究是对斯坎德培的一个肯定。1467年1月7日,保罗二世召开会议,准备组建一次新的十字军,但连续3天的会议,仅有5000人愿意成为十字军战士。同月12日,教皇又要求西欧各国能提供物资援助,但无人响应。

实际上,教皇的会议也只是走个过场,在其日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并不愿意将资助送到斯坎德培那边的无底洞去,相反他更希望将物资送给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用他的力量将意大利统一,然后教皇成为全意大利的精神领袖。斯坎德培也发现,在意大利待了一个多月,他并未获得任何援助,相反他看到了这些自称要组织十字军的人的真实嘴脸。这时他已经不再想待在意大利了,最好是第二天就能出发,回到阿尔巴尼亚继续他的征战。

2月13日,斯坎德培向教皇保罗二世提出离开的请求,保罗二世面子上还是进行了挽留,并让其他国王准备了2300杜卡特金币、300车粮食和一些武器装备,送给斯坎德培。他自称已经无能为力,但还是会用精神力量保护斯坎德培的。2月14日,斯坎德培乘船离开罗马,朝着故乡前行。

克鲁雅城,这时仍旧在遭受巴拉本贝伊的“软性围困”,即并不围城,而是在周边骚扰、屠杀人民,实行清野战术,让克鲁雅城内的军士无法获得任何援助。斯坎德培即使将从教皇那里得来的物资全部用上,恐怕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也仅是杯水车薪。不过,斐迪南一世在斯坎德培离开前曾经表示可以支援500名军士,让斯坎德培还是有了一些底气。

不料,就在斐迪南一世选择军士要将其送往阿尔巴尼亚之时,奥斯曼的使者突然到了那不勒斯。他带来了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礼物,并称奥斯曼人对意大利半岛没有兴趣,更不会打败阿尔巴尼亚就继续前行到欧洲腹地,现在斯坎德培已经是孤立无援,因此,斐迪南一世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军队往火坑里送。斐迪南一世深以为然,之后再也没有为斯坎德培派过一兵一卒。

1467年2月末,斯坎德培回到家乡。他发现克鲁雅城已经无法返回,唯一的办法只能从外面解围。所以,他立刻针对奥斯曼军队的倒行逆施发表了一篇檄文,表示自己就算战死,也要和奥斯曼人斗到底。斯坎德培的决心鼓舞了克鲁雅城的守军,大家义愤填膺,期待着与奥斯曼人的决战。不过,斯坎德培明白,靠一己之力无法成功,便将檄文发到阿尔巴尼亚各处,甚至远到意大利半岛。当时被奥斯曼的骚扰屠杀政策搞得精疲力竭的阿尔巴尼亚联盟成员纷纷表示,要和斯坎德培同进退,他们选派了数千兵马,集合起来向克鲁雅城进发。

最令斯坎德培高兴的是,一向与他不合的杜卡吉尼家族竟然也有人来帮忙。尼古拉斯·杜卡吉尼的弟弟保罗三世·杜卡吉尼带着骑兵400人、步兵4000人以及威尼斯雇佣兵600人赶往克鲁雅城,要与奥斯曼人决一死战。保罗三世的出现着实让斯坎德培吃了一惊,不过这也是有前因后果的。1451年,尼古拉斯与奥斯曼人秘密签订条约,表示可以退出阿尔巴尼亚联盟,并与奥斯曼人里应外合。当时,保罗三世非常不赞同这个选择,他认为杜卡吉尼家族只是阿尔巴尼亚北方的大族而已,与奥斯曼帝国相比,无异于蚍蜉与大树,签订条约便是投降。斯坎德培正在努力抗击,尼古拉斯却在背后动刀,太不仁义了。保罗三世便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他偷偷与斯坎德培接洽,表示自己支持阿尔巴尼亚联盟抗击奥斯曼人的伟业,并将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哥哥决裂。1454年,尼古拉斯去世,保罗三世成为杜卡吉尼家族的新首领。他当即宣布向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称臣,由此他获得了每年300杜卡特金币的封赏。保罗三世便用这些金币招兵买马,私下里发展力量。经过十余年的准备,保罗三世终于可以率领自己的兵马与斯坎德培合兵一处。

到3月初,斯坎德培麾下的兵马除去在克鲁雅城守卫的4400人外,还有13400人可以调动,这时巴拉本贝伊手里的军队能用的兵士在23000人左右。由此可见,斯坎德培已经有了与巴拉本贝伊决战的能力。

巴拉本贝伊的主要营地位于克鲁雅西南方克鲁雅山的山顶,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克鲁雅城。可以说,斯坎德培在克鲁雅城有任何动静,巴拉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知晓,并采取对策。巴拉本还有另一个营地在克鲁雅城东侧,由其兄弟格努斯统率。鉴于这种情形,斯坎德培开始秘密调兵。首先,他带着各联盟的兵马约7000人,分兵两路从西南方穿过山谷,藏身在奥斯曼军队背后的森林中。接着,保罗三世的5000人从北方掩杀,藏身在克鲁雅城北边史库宾河边的山谷里。等所有人就位后,4月19日,斯坎德培首先发起了进攻。

当日晚间,斯坎德培从西向东进发,他们爬上高山,从约尼马镇向东直指巴拉本贝伊的营地。巴拉本早料到斯坎德培会晚上偷袭,并做好了准备,奥斯曼士兵纷纷从营帐里奔出,冲向对面的阿尔巴尼亚人,但奥斯曼将士们面对士气高昂的阿尔巴尼亚士兵,还是落了下风。恰在此时,奥斯曼人背后发生了状况。原来保罗三世的军队也到了,他们借着奥斯曼人援助南边、与斯坎德培战斗之时,从北方偷袭了大营,烧毁了奥斯曼人的粮草。火光大起,奥斯曼人大骇。当晚一场仗下来,巴拉本贝伊竟然损失高达1万人,而斯坎德培仅仅损失了不足1000人。巴拉本非常害怕,便马上命令正在东边的兄弟格努斯带兵前来援助。

4天后的4月23日,格努斯的军队到达,加上巴拉本的军队,不到2万人。这不到2万人将对战斯坎德培的1.2万人。战斗刚一开始,巴拉本贝伊便被奋勇上前的阿尔巴尼亚人杀死,等于战争刚开始就结束了。格努斯见主帅已死,心无战意,率领着奥斯曼军队远遁东边,暂时驻扎在东边的阿尔巴撒堡垒附近。

斯坎德培带领阿尔巴尼亚人又一次取得胜利,但这次战役却没有鼓舞任何人。虽然克鲁雅城解围了,斯坎德培手下的军队一度达到1.6万人,可他已经孤立无援。他的传统盟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再也不愿意提供任何援助;匈牙利人正在北方发展经济和招兵买马,没时间管阿尔巴尼亚的事情;教皇保罗二世基本就是口惠而实不至;威尼斯就如同墙头草,不愿意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无法换得经济利益的阿尔巴尼亚人。斯坎德培估计很快奥斯曼人就会发起新的战争,所以几次攻打东边的阿尔巴撒堡垒。但该堡垒坚固异常,没有炮兵的斯坎德培一直也没有攻下。

1467年6月,奥斯曼军队卷土重来,艾哈迈德·安格鲁维斯帕夏奉命率2万兵马再次来到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此即第三次对克鲁雅城的围攻。这次斯坎德培并未再将部队撤到高山上,而是在史库宾河边与奥斯曼人来了一次对战。结果是输赢未分。斯坎德培随即掩军后撤,再次逃到山顶之上。在这里他命令对奥斯曼军队放箭。尽管艾哈迈德帕夏还想继续追击,但碍于箭雨,不得不撤退。

艾哈迈德选择了围攻克鲁雅城。但围困几天后,他发现自己没有带来大炮,围困许久也不可能攻下,再加上山顶上还有斯坎德培的军队,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偷袭,重走前面诸多将领的老路。所以他马上撤了兵,去附近劫掠。阿尔巴尼亚的重要城市都拉斯城,就在这次劫掠中被奥斯曼夺取。

奥斯曼人这两次围攻克鲁雅城,虽然阿尔巴尼亚人没有诸多伤亡,但对阿尔巴尼亚的打击却是不小的。

就在阿尔巴尼亚人凭一己之力抵挡住奥斯曼的侵攻,准备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时候,斯坎德培却因为疟疾病倒了。也许,20余年的军旅生涯、每日不停歇的战斗,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不过,他还是挣扎着于1468年1月最后一次主持了阿尔巴尼亚联盟会议。这时,已经不是20年前的光景了,许多阿尔巴尼亚贵族不是死去就是垂垂老矣,只有保罗三世·杜卡吉尼以及托皮亚家族等还能成为中坚。斯坎德培认为,或许在这些人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还能再次打出一个高潮。不幸的是,斯坎德培的疟疾愈发严重,1月17日他在病床上去世。

斯坎德培去世后,阿尔巴尼亚人为他举行了国葬,并在他的墓碑上刻上“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国王”的字样。

在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听说斯坎德培去世,对自己的错误深感懊悔,不应该在盟友最需要的时候不管他们。他向斯坎德培之子彼得表示,如果奥斯曼人再次打击阿尔巴尼亚,他就同意阿尔巴尼亚的所有人到那不勒斯来避难。在那里,教皇与其他欧洲君主将会一起抵挡住奥斯曼人继续前进的脚步。

1477年,奥斯曼人再次出现在阿尔巴尼亚。格迪克·艾哈迈德帕夏率领1.8万人来到克鲁雅,对其进行了第四次围攻。这次围攻足足有一年时间。1478年6月16日,作为斯坎德培继任者的彼得并没有其父的才能,他开城投降了。格迪克·艾哈迈德帕夏允诺让彼得及其家人离开,然后由奥斯曼管理克鲁雅城,而且不伤一人一命。可是当彼得与家人离开后,他却下令屠杀克鲁雅城的所有男人,女人和小孩则都被卖为奴隶。

0064-01

斯坎德培将儿子叫到身旁嘱托后事

克鲁雅城被奥斯曼吞并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黑山的泽塔诸王公感到大祸临头,他们找到威尼斯人,告诉他们即将失去在巴尔干的另一片经商之地,威尼斯人终于同意与泽塔联合抗击奥斯曼人。最后,黑山因为地理位置欠佳、几乎所有地方都是黑色的石头,奥斯曼人放弃了吞并它,转而向北继续攻打阿尔巴尼亚的其他城市。

1481—1484年,奥斯曼人将整个阿尔巴尼亚悉数吞并。虽然彼得仍纠集其父的余部继续战斗,但大势已去。1501年,斯坎德培的孙子吉德尔格·卡斯特里奥蒂的起义军被奥斯曼人打败,阿尔巴尼亚就此成为奥斯曼的领土长达400余年,直到1912年才重获独立。

总结:以军事为主

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也是继匈雅提后东欧最伟大的抗击奥斯曼人的英雄之一。他一生中,总共进行了25场战役,仅有一场他不是总指挥的时候失败过。他特别善于以少胜多,因此有人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在欧洲诸战将中,足以和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等比肩。

也有人说,斯坎德培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笔者看来,恐怕除了名字一样都叫亚历山大,真没什么共同点。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典型的征服者,建立了一个从希腊、埃及到印度的大帝国,单这一点很多人就无法做到。而且,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后,曾积极吸收其文化,上层人物与波斯通婚的更是大有人在。斯坎德培呢,基本上是见到奥斯曼人就杀,更别提通婚了。再有,斯坎德培建立的只是一个联盟,小小的联盟,仅存在于阿尔巴尼亚这片土地上,与亚历山大大帝所建帝国的领土面积相比就是九牛一毛。从这几点上看,斯坎德培真的无法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比。

所以笔者认为,斯坎德培就是斯坎德培,他就是一个为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的伟大人物。今天,阿尔巴尼亚人仍旧认他为国父。他的雕像在都拉斯和克鲁雅仍旧那么高大、传神。如果您今天去克鲁雅城,还能看到当年的遗迹,一睹英雄本色。当然,还有专门为他建立的博物馆,相信在那里,喊杀声还将持久围绕着你。

总体而言,斯坎德培领导的阿尔巴尼亚战争是一场奥斯曼化的战争对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斯坎德培本身算是个德米舍梅,出自奥斯曼军营,接受的几乎全部是奥斯曼式的军事教育。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早期经历一再左右他的行动轨迹。

如斯坎德培的军队一般包括步兵、弓兵、骑兵与雇佣兵。其中,弓兵以弓箭、投石器、十字弩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与奥斯曼加尼沙里军团的装备完全一样。斯坎德培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他们通常穿着松垂的裤子、几件层层套着穿的长棉袍和一件穿在最外面的轻便防水的毡袍。在15世纪时,这种袍子通常很长,而作战时,双手会从袖子上的裂口伸出,两只袖子则系在背后。他们有时也会装备东方式的弯弓以及马刀,小的圆形木盾也挺常见。相比之下,斯坎德培的步兵就相形见绌了。他们大部分是来自阿尔巴尼亚各地的农民,这些人经常穿着阿尔巴尼亚人的特有服饰,包括巨大的高筒宽边帽、无袖外衣和袖子极长的大袍。大袍在肩部或肘部有裂口,在穿着时胳膊经常露出来。有时,大袍会在里面加上内衬的铠甲,但对于阿尔巴尼亚人来说这只是少数。他们的典型装备包括长3—3.7米的两头都带矛头的轻便长矛、宽刃的长剑以及分量颇重的钉头锤。

0066-01

阿尔巴尼亚克鲁雅的斯坎德培博物馆外景

对于奥斯曼人的重炮攻击,斯坎德培在历次战争中一直很心虚。重炮,或者叫围攻大炮,于14世纪出现。火炮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anun”,拉丁语则变形为“canna”,意思都是“一根管子”。当时,典型的火炮一般都是短管炮,即用铁制造,在外面再箍上一圈铁圈。穆拉德二世与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火炮成为奥斯曼军队攻城的重要武器。历史记载中一般都说,是匈牙利工程师厄班在1453年之前为奥斯曼人制造了一种巨型火炮,正是这种火炮,轰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与大门。但是,在东欧的典籍中,我们却发现,在1448—1450年奥斯曼围攻克鲁雅城前后,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火炮的缩小版,也就是说,这种火炮很可能不是匈牙利工程师所造,只是由他做了改进而已。也许历史就是这么怪异,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能发现宝藏。

奥斯曼帝国原本就是一架战争机器,随时随地在进行着各种战争。与斯坎德培的战争主要发生在15世纪,恰是奥斯曼帝国的大发展期。四位苏丹——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和巴耶济德二世都是奥斯曼帝国前期的伟大君主,他们南征北战,奠定了帝国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统治基础。特别是穆拉德二世和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更是将曾经的欧洲诸多大国灭亡,树立了奥斯曼在上述地区的绝对权威。而奥斯曼式的战术和战法,也取代了当地原本的战术和战法。

根据流传下来的书籍记载,我们能够得知15—16世纪的奥斯曼战术战法。那时,奥斯曼军队的战术已发展至巅峰:凭借杰出的筑壕技术,奥斯曼军的阵地异常坚固;装备先进火器的加尼沙里军团和苏丹的私人卫队驻扎在苏丹和大维齐的周围,形成奥斯曼军队的战略中枢;中央两侧紧挨着的是重装近卫骑兵“阿提博鲁克哈尔基”;阿扎普步兵团在炮团的火炮前列阵防御,全军后方及辎重的守卫工作也由他们和穆特菲里卡军团担任;军队侧翼是各省的西帕希骑兵;轻骑兵阿金吉斯在阵地前游弋,负责吸引进攻阿扎普步兵的敌军,一旦得手,他们很快散去,让大炮和加尼沙里开火,最后西帕希将冲散、包围和消灭敌人。虽然欧洲人对加尼沙里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印象深刻,但在战场上,西帕希才是奥斯曼军队的主力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加尼沙里猛烈的密集火力对敌军的心理震慑和保护战略中枢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0068-01

奥斯曼人使用的简易版巨炮

奥斯曼人准备战争需要囤积大量的运输工具、粮草和各种军需物资,牛群和羊群是随军带的。各条行军大道周围的村庄都享有某些优惠政策,以鼓励村民增产粮食并储备物资,以备经过部队的不时之需。他们专门饲养在鲁梅利的公牛和水牛用来拉货车和大炮。来自多瑙河下游的骡子和驮马以及来自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的单峰驼也是军队经常征用的牲畜,用于驮载一些较轻的物品。各地的道路桥梁由当地官员负责日常维护修缮,斥候不知疲倦地四处活动,用特定的木桩和锥形石堆标示出各条道路的方向。总之,战争准备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奥斯曼人还很擅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拜占庭,他们学到了阵地和攻城战术;在匈牙利,他们学到了胡斯车堡战术,能够用大车保护大炮不被攻击;在威尼斯,他们学会了海上作战;在帖木儿帝国,他们学到了各种骑兵战术……

0068-02

阿尔巴尼亚人使用的盾牌和箭

以上的这一切,很幸运地都被本文的主角斯坎德培学到,而且还实地演练了许久。也正是这个缘由,斯坎德培能够理解奥斯曼人的战术和战斗节奏,更能知道他们下一步的动向。斯坎德培虽然也在使用奥斯曼人的战术战法,但他却针对阿尔巴尼亚的实际进行了改进,绝对不与奥斯曼人硬碰硬。就这样,斯坎德培知己知彼;奥斯曼人知己不知彼。结果,奥斯曼人就成了一再给斯坎德培送战绩的冤大头。

的确,我们从斯坎德培指挥的20余场战争中能总结出他的一套军事理念。那就是以游击为主,以正面对决为辅。纵观整个阿尔巴尼亚,除了沿海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全由山地和森林覆盖,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平原地区。这样的地形,十分适合进行游击战。但斯坎德培出自奥斯曼军旅,他并不自始至终地钻山沟,而是避其锋芒、集中全力打击。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尔巴尼亚与奥斯曼的历次战争中,几乎全部采用这种战术。当奥斯曼人到来时,斯坎德培就带着军队先遁入森林或者爬上高山,坐等奥斯曼人立足未稳或者是已经厌战时突然出击,夹带着各种恐吓,极力降低奥斯曼人的士气,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当奥斯曼人逃跑时,也不加以追赶,防止踏入奥斯曼军队预设的包围圈。就这样,斯坎德培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

可是,当斯坎德培一去世,这种战术就被抛弃了。他的儿子与部将因为总在斯坎德培的率领下打胜仗,非常骄傲,造成接下来的一系列败仗。也许,那时的阿尔巴尼亚真的是随斯坎德培而生,也随斯坎德培而去。总之,不管怎样,斯坎德培是一位领导者、一名勇将与智将、一位永远铭刻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