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灭蜀之战

灭蜀之战(溯江进攻战)

灭蜀之战简介

灭蜀之战:东汉灭蜀之战,发生于公元35年至公元36年,在东汉统一战争中光武帝刘秀削平益州北部(今四川、汉中)割据势力公孙述,完成东汉统一的作战。公孙述进攻关中失败后,退守汉中巴蜀。光武帝刘秀采取南北水陆并发的作战方略,命大司马吴汉率荆州兵六万,马五千匹,在荆门与岑彭会合,沿长江西上进入蜀地;来歙、盖延率诸军自陇西南下攻河池进入蜀地。南线岑彭军溯江西上,攻克荆门,俘获程讯,斩杀任满,田戎退守江州,岑彭遂由三峡,长驱直入江关。沿途郡县降附,大军直迫江州。公元36年,臧宫攻克繁县、郫县与吴汉会师,合围成都。公孙述招募五千死士交延岑指挥,准备决战。延岑在市桥大败吴汉。吴汉隐蔽精锐,示弱诱敌。公孙述贸然出击,蜀军大败,公孙述重伤而死。延岑见大势已去,率成都守军降。至此,刘秀完成了东汉王朝的统一。

灭蜀之战过程分析——

刘秀攻蜀,是中国战争史上溯三峡进军,并利用江河实施深远距离迁回进击的著名战例。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35年

参战方:东汉、蜀国

战场:成都

主要将帅:刘秀、公孙述

战争回放

刘秀攻蜀之战是在东汉初年,东汉皇帝刘秀派遣军队消灭割据在蜀地的公孙述集团的溯江进攻战。

公孙述于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进攻关中失败后,退守巴蜀,不图进取。谋士荆邯认为消极自保无疑是坐待灭亡,于是便向公孙述提出南守北攻的建议。

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刘秀平定东方,占领了天下土地的四分之三,我们蜀只有一州之地,内有宫廷消耗,外要供给三军,长此以往一定会使百姓埋怨困穷。大王您应该趁天下大势还没有分晓之时,赶快发国内精兵,一面命令田戎向南占据江陵,筑垒自守,一面命令延岑北取关中,这样才有希望取得胜利。请大王您三思啊!”

博士吴柱不同意出兵,说:“我很愚钝,从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如果外无援助,却能出兵千里之外去略取土地的。大王您如果听从荆邯的建议只会自取灭亡啊!大王您千万不要被他蒙蔽!”

由于内部看法不一,公孙述始终犹豫不决。隗纯降蜀后,公孙述几次援陇,都是兵不满万,而且是直接投入战斗,从未向关中进兵,以分散、牵制刘秀的兵力。他的企图只要求隗嚣保住天水,使汉军不致从武都( 郡治在今甘肃武都北)人蜀。这对自救救人都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建武九年(公元33年)三月,隗嚣濒于破灭,公孙述才派部将田戎、任满、程汛等率数万人由江关东下,夺取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夷道(今湖北宜都)、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占据了长江天险的荆门、虎牙两山,并在江上筑浮桥和可以战斗的望楼,阻止汉军沿长江西进。北面则派王元、环安据守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防止汉军由天水南下人蜀。

整个部署是东依三峡,北靠巴山,据险自守。

刘秀方面,早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天,刘秀派岑彭击破田戎,夺占夷陵后,就曾经计议攻蜀。当时,因该地区粮少水险,漕运困难,即令岑彭屯兵津乡,等待时机,并防范公孙述沿江东下。建武九年夏,刘秀击败隗嚣后,下令在沂县积谷六万石,招兵攻蜀。建武九年三月,蜀军夺占荆门、虎牙后,刘秀又于建武十一年(35年)令吴汉等发荆州兵六万人,马五千匹,与岑彭会合于荆门。岑彭积极训练水军,准备沿长江人蜀。刘秀又命来歙、盖延等待荆州方向取得进展之后,从天水进攻河池,准备从北面攻蜀。其作战方略是南北并进,水陆并举。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汉军大举人蜀。南方的岑彭军在三月开始行动。岑彭派偏将军鲁奇率战船乘风逆流而上,焚烧浮桥望楼,为主力开辟了长江航路。岑彭率大军续进,歼灭蜀军数千人。蜀将任满战死,程汛被俘,田戎放弃三峡,退保江州(今四川重庆)。

汉军沿江水陆并进,攻破蜀军不少要隘,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从三峡进军人蜀的著名战例。同年六月,北方的来歙军打败蜀将王元、环安的部队,攻下河池、下辨(今甘肃戍县西北),乘胜人蜀。公孙述大为恐慌,派人暗杀了来歙。刘秀另派扬武将军马成指挥,不久因羌族起兵反刘秀,马戍军被调往陇西,攻蜀任务便由岑彭军单独承担。

岑彭率辅威将军臧官、将军冯骏等直抵江关(今四川奉节东),他下令军中不得掳掠,争取占领地区人民,很快进迫江州。岑彭因江州城坚粮多,难于立即攻下,留冯骏监视田戎,自率主力直指垫江(今四川台川),攻破乎曲(在今合川西刁晞江弯曲部),收得大批粮食。吴汉也由夷陵率后续部队继进。

七月,公孙述派大将吕鲔、王元及其弟公孙恢等集结重兵于广汉(今四川射洪南)。资中(今四川资阳)地区,准备迎击汉军;又派将军侯丹率两万人防守黄石(在今四川江津、壁山间),与江州田戎形成犄角,防止汉军沿江深人。

岑彭针对。上述情况,决心分兵两路,派臧宫率降卒五万进据平曲上游,抗御蜀军主力;他率军折回江州,溯长江西上袭击黄石,大破侯丹军。于是倍道兼行二千余里,深人岷江中游,占领武阳(今四川彭山东)。派轻骑袭击距成都仅数十里的广都( 今四川成都南),出敌不意,迂回到蜀军主力背后。公孙述原来判断汉军主力在乎曲,故集重兵于广汉、资中。岑彭这一出敌不意的行动,使公孙述又惊又急,以杖击地说:“怎么这么快啊!"

他又派人暗杀了岑彭。汉军主将被刺,攻势暂时受挫,被迫放弃了武阳一带地区。

刘秀命吴汉率三万人赶到前线,接替岑彭指挥。

臧宫军因补给不继,降卒企图哗变,附近郡县又据城观望,处境不利。他想退军,又恐为敌所乘。适逢刘秀送给岑彭军马七百匹,臧宫取来补充自己,决心采取攻势,用步骑兵沿涪江两岸牵引船只,昼夜前进。这时,蜀将延岑在沈水(今四川射洪东南杨桃溪)布防,不料汉军突然出现,十分震恐。臧宫挥军进击,大破蜀军,消灭万余人。延岑逃回成都,余部投降。臧宫乘胜破涪城( 今四川绵阳),下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杀了公孙恢,直趋成都,与吴汉军形成钳击成都的态势。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正月,吴汉大破蜀军魏党、公孙永于鱼涪津( 今四川乐山北),进围武阳。公孙述派其婿史兴率五千余人来救,又被全部歼灭。这时,吴汉军的行动区域内,各县都据城防守。

刘秀命令:“直取广都,占据他的心腹之地。”

吴汉攻下广都后,前锋逼近了成都近郊;蜀军将帅恐惧,大部叛逃。汉军趁势对公孙述进行多次诱降,但遭到拒绝。

正当吴汉节节胜利的时候,刘秀告诫他说:“成都有十几万军队驻守,千万不可轻视。你只要坚持守住广都就可以了,等待他来进攻,不要和他争斗。如果他敢来,你转换营地胁迫他,等到他精疲力尽了,才可以攻击。”

吴汉急于取胜,未遵照刘秀的告诫,亲率步骑两万余人进攻成都。立营于距城十多里的锦江北岸,准备攻城;另以副将刘尚率军万余人屯于江南,两军相隔二十余里,形成了分离状态。公孙述于九月派大将谢丰、袁吉指挥十余万人反击吴汉,另以万余人钳制刘尚,使不能相救。吴汉兵败退入壁垒,谢丰派兵监视,准备转攻刘尚。

吴汉遭受挫折后,集合诸将说明所处的危境,提出败中取胜的方法,并激励士兵说:“ 我军不畏艰难困苦,转战千里,处处获胜,才得以深人敌人腹地,进至成都近郊。现在我们与刘尚两处都被围,不能互相支援,就目前的局势看来,只有将部队秘密撤到锦江南岸,与刘尚会合, 一块对敌,胜利才有希望,如果不这样做,肯定会失败。因而,成败的关键,就在此一举了!”

将领们一致同意吴汉的主张,于是休兵养士,闭营三日不出战。又多竖旗帜,使烟火不绝,以迷感蜀军。时至夜间却突然撤走,悄悄与刘尚会合于江南。对于这一切,谢丰等并没有丝毫察觉,天明后,仍分兵监视江北,自率主力攻江南。汉军集中兵力迎击,蜀军大败,谢丰、袁吉战死。吴汉留下刘尚去对付公孙述,率军回到广都。此后即按照刘秀敌疲再打的意图,同蜀军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胜,进占了成都外城。在此期间,冯骏也攻下江州,俘虏了田戎。建武十二年秋,臧官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会师于成都近郊。

成都危急,公孙述采纳延岑“死中求生”的建议,拿出大批金帛,招募了五千敢死士配属于延岑,准备最后一战。延岑在市桥(成都南郊)假设旗帜,鸣鼓挑战,暗中调兵绕到吴汉背后,进行突然袭击。吴汉军受挫。这时军中只余七日粮,于是秘密。

准备船只,打算退走。蜀郡太守张堪分析了公孙述必败:不宜退兵的理由,吴汉才决心坚持,隐蔽精锐,示弱诱敌。

公孙述不知是计,误认为汉军力量已尽,便贸然进行反攻。他派延岑攻臧官,亲率精兵数万人攻吴汉。延岑同臧宫激战,三战三胜,占了一些上风。但汉军是有计划地把公孙述拖疲以后再消灭他。两军从早晨战到中午,蜀军不得食,疲劳不堪。这时,吴汉使用自己控制的精锐数万人攻击公孙述,蜀军大乱,公孙述身负重伤,当夜死去。

延岑眼见大势已去,率成都守军投降。

至于九原的卢芳,由于他控制的郡守都归附了刘秀,他也于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投降刘秀。至此,刘秀完成了东汉王朝的统一。

刘秀在统一战争中,之所以能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最后取得胜利,是与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在政治上采取了释放奴婢、实行屯田等措施密切相关的。因而在统一关东时,无论在人力、物力上都居于优势,能够支持战争的胜利进行。关东平定之后,当时人荆邯指出,刘秀进攻隗嚣,已是五分天下有其四;打公孙述时,已经九分天下有其八。有广大的人力物力可供利用,经济上居于绝对的优势,更加具备了战胜陇、蜀的雄厚物质基础。

他根据所谓群雄割据的形势,认识到关东的割据势力对洛阳的威胁最大,因而集中力量先平东方,夺取中原,然后,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各个击破。这一战略是符合客观情况和主观力量的。在用兵东方时,他能分清主次缓急,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争取和防备次要敌人,集中兵力打击威胁最大的敌人,各个击破,逐步消灭东方割据势力。他虽然在东方用兵,但始终注意到陇蜀对他的严重威胁,采取联陇以制蜀,又联河西以制陇,从而粉碎了隗嚣、公孙述乘机进取关中的计划,并为尔后转兵西方消灭陇、蜀割据势力创造了条件。

这表明刘秀具有通观全局,既能使用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又能关照各个方面的战略头脑。他运用各种手段,争取、分化各个敌对势力的策略也是成功的。如刘秀明知隗嚣助汉是内怀异心的,但为了对付公孙述,还是竭力去拉拢他,争取了隗嚣暂时的中立,乃至使陇、蜀对立,从而达到了以敌制敌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能适时总结经验,避免强攻硬拼,能寻求敌军薄弱而又是要害的部位,切断敌军的联系;或诱敌脱离坚城,在野战中予以歼灭;或围其必救的坚城,打敌援兵,从而迫使敌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或突围中被歼。

刘秀对陇、蜀用兵,虽然是以强击弱,有利条件较多,但仍然避免两面作战。他集中兵力先取天水,再图成都,贯彻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第四,奇袭略阳,迁回广都,两次均在敌人心脏内楔上一个钉子。敌人来攻,先使之疲师挫锐,然后再转守为攻。在作战指导上也是成功的,所以能够消灭两大割据势力,最后完成统一。

隗嚣割据陇西一地,养兵十余万,只知割据称雄。当刘秀经营东方,尚无力西顾之际,隗嚣不去南联公孙述与蜀结戍同盟,造成可攻可守的局面,反而助汉攻蜀,自取削弱,陷于孤立,这是他战略上的最大失策。尔后虽欣赏王元的建议,事实上仍不攻不守,无所作为。在汉军袭取略阳后,他的全部精锐又为一座小小孤城所吸引,顿兵挫锐,给刘秀以可乘之机。隗嚣的整个行动都表现出缺少谋略,其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公孙述初据益州时,在经济。上有巴蜀财富作为养兵备战的条件,地理上又北据秦岭,东依三峡,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当时刘秀刚刚割据洛阳,四面受敌,从力量对比上看,并不比刘秀弱。在刘秀用兵东方、关中空虚之时,公孙述乘机出汉中,取三辅,在战略上是有一定见地的。但是,在进兵时只去联结陈仓的吕鲔等人,却忽视了隗嚣这一强有力的近邻。马援使蜀,正是结好陇西的机会,而他却以傲慢失之。

在受挫之后再行争取,已经晚了刘秀一步,因而遭到刘、隗联军的打击,使进取关中的企图成为泡影,这是一失。但是根本的是他进取无功之后,政治上日趋腐败,军事上变为消极自保。他不注意争取人心,又没有看到陇亡蜀孤的危险形势,尽一切可能去争取隗嚣,合力抗刘,力争主动,而是闭关自守,坐待人攻。这就必然导致内部动摇,军心沮丧,险阻不守的结局。以致虽然在局部上获得一些胜利,但终究不能挽回败局。

历史影响

刘秀攻蜀,是中国战争史上溯三峡进军,并利用江河实施深远距离迂回进击的著名战例。东汉王朝经过艰难的统一战争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于结束王葬以来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安定全国局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经济得到了恢复,文化也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