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怎么样的?专横作死但绝非庸才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06 22:30:46 0 董卓

董卓这个人既傲慢又残忍,打仗又打不过黄巾军,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这一点不仅小说这样写,史书也一样。那么像董卓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反面人物,为什么能那么得势呢?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怎么样的?专横作死但绝非庸才

董卓的专横

读过《演义》的人,如果要问谁是这部书里最大的反面人物,大部分人的回答可能是董卓。曹操虽然也是一个反面人物,但他还有好的一面,是一个有魅力的反面人物。董卓这个人既傲慢又残忍,打仗又打不过黄巾军,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这一点不仅小说这样写,史书也一样。那么像董卓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反面人物,为什么能那么得势呢?董卓出身于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那里是羌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董卓和羌族的关系很密切。当时指挥镇压黄巾军的皇甫嵩,就出生在临洮北边的安定。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是镇压羌族反乱的功臣。羌族的反乱在后汉末期已经是威胁王朝存亡的大问题。董卓对出自名门的皇甫嵩无疑怀有很大的自卑感。征讨黄巾军时,董卓屡战不胜,而皇甫嵩却战功显赫。后来,在平定凉州人王国反乱时,董卓与皇甫嵩意见完全对立,但最终还是皇甫嵩占了上风。因此董卓对皇甫嵩的嫉妒越来越深。

黄巾之乱被镇压平息之后,各地的反乱如燎原之火,以凉州的韩遂、边章、王国等人的反乱为开端,在东北辽东有张纯、张举联合乌丸族反乱,张举自称天子。在四川有马相自称天子造反。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等农民武装势力(黑山贼等盗贼团伙)也猖獗之极。除了各地此起彼伏的反乱,朝廷里也险些发生企图废灵帝夺权的事件。局势很不安定。当时也有人撺掇皇甫嵩篡权,被为人正直的皇甫嵩严词拒绝了。

为对应各地的反乱,皇族刘焉提议强化各州刺史的权限,称为牧。刘焉任益州牧,同为皇族的刘虞任幽州牧。可是后来,刘虞被袁绍利用,差点儿当上皇帝。而刘焉也在四川野心勃勃地做起了自己的皇帝梦。不可思议的是,这时真正的皇帝灵帝却以无上将军的称号举行了阅兵式。可见,后汉王朝已经到了威信扫地、摇摇欲坠的危险阶段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一直伺机篡权,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深知要篡权,在地方造反不如直接进入中央控制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篡夺王朝大权的最古典的手段。而这个机会终于被董卓等到了。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外戚何进掌握了实权。袁绍这时进言,建议何进抓住时机一扫宦官势力。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又进言招外地军阀进驻京师,打压宦官势力。何进于是招驻兵并州的董卓入京。在这之前,董卓对朝廷的召唤总是敷衍搪塞,能逃就逃。这当然是为了保存实力,伺机篡权。他对黄巾军的屡战屡败,大概也是同样的用意。

不过,这次董卓非常爽快。他立刻率兵奔赴京师洛阳。可是董卓的兵还在路上,何进就因消息走漏被宦官杀了。这时,袁绍乘机把宦官势力一网打尽。董卓就是在这个外戚宦官同时被消灭的权力空白中进入洛阳。他接管何进麾下的军队,转眼间就掌握了实权。

董卓首先废少帝,立少帝异母弟陈留王为帝。这就是后汉最后的皇帝献帝。为了赢得作为后汉统治阶层的儒教官僚和豪族的支持,收买人心,董卓又对窦武、陈蕃等受党锢迫害的清流派文人恢复名誉,并重用他们的子孙。之后董卓自任为相国。相国是皇帝之下,百官之首。然后又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刘表为荆州牧。这为后来的群雄割据铺垫了道路。因(曹操、袁绍等)反对势力在东边集结,董卓于是挟献帝迁都长安,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不久东方反对势力因内部不和而瓦解,董卓篡夺皇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在这时,董卓被自己最信赖的部下吕布所杀。

董卓与曹操的共同点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董卓暴虐无道,做尽了坏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后来被曹操继承并发扬光大。曹操把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独占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和曹操都很重用清流派文人。据《三国志》等书的记载,董卓为罗致人才,对知识界软硬兼施,甚至加以恐吓要挟,不择手段。就连当时首屈一指的文化人蔡邕都是被逼无奈只好应命的。但是董卓被杀时,蔡邕却为董卓悲哀痛哭。蔡邕因此被处以死刑。这说明董卓虽然一贯为人横暴,但在知识界还是赢得了一定人望的。董卓的父亲曾在清流派文人聚集的颍川当过官吏,董卓也许因此对知识界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董卓和曹操对清流派文人及官僚都多少怀有自卑感。控制知识界,把皇帝作为傀儡的做法,可以说是这种自卑感的产物。曹操是否有意地模仿董卓,这无从可知,但结果是两者所采取的手法非常相似。只不过董卓以失败告终,而曹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历史的记述往往是对失败者加以夸大丑化。史书上对董卓残忍横暴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不排除有夸大的成分。总之,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沦为傀儡的时候起,后汉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这也是三国的开端。

关东与关西的对立

董卓进入洛阳掌握实权后,曹操、袁绍以及袁绍的异母弟(一说为从弟)等人都先后逃离洛阳,在东边揭起反旗。这是初平元年(190)元月的事情。《演义》称之为十八路诸侯军。书中把讨伐董卓描写成正义对邪恶的战争,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十八路诸侯本身就是《演义》的一个虚构。这里面有名字的公孙瓒、孔融、陶谦、马腾等人实际上都没有参加联合军。另外,《演义》里说响应曹操的号召,十八路诸侯集结陈留。但实际上冀州牧韩馥屯兵河北的邺。渤海太守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兵黄河北岸的河内。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另外还有破虏将军鲍信(据《三国志·武帝纪》等记载,这时鲍信的官职为济北相。但鲍信任济北相是后来由曹操推举所为)、奋武将军曹操这七路大军驻屯陈留郡的酸枣。豫州刺史孔伷驻兵陈留以南的颍川。而后将军袁术及部下孙坚则在更南边鲁阳驻兵。

这些诸侯联军的盟主为袁绍,驻屯酸枣的主力军由张邈指挥。张邈是当时被称为“八厨”的清流派文人集团的一员。这些关东诸侯实际上就是清流派官僚的联合。自古以来,在中国常说“关西出名将,关东出名相”,这里所说的“关”就是函谷关。函谷关大致在洛阳与长安的中间位置上。以函谷关为界,关东与关西在气候风土、民情风俗上大不相同,关西在军事上一直处于优势。但是由于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关西的军阀势力表面上对关东文人势力表现得很服从,但在根本上两者还是处于一种敌对关系。因此关东诸侯与董卓的抗争,并不是什么正义对邪恶的抗争,而是关东、关西两大势力的对抗。实际上当时身处长安,一直与董卓处于竞争关系,但又同属关西出身的皇甫嵩就没有参加关东诸侯的行动,而是听从了董卓的命令。《演义》里把关西军阀之一的马腾写进十八路诸侯之中,这完全不合情理。

看到关东诸侯大军集结,董卓当机立断实行迁都,把献帝从洛阳迎到长安,自己却留在洛阳。《三国志》认为,这是董卓畏于关东诸侯兵力强大而西逃。但实际上,关东诸侯的集结给了董卓一个很好的借口,他乘机把皇帝挟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对董卓来说,关东诸侯只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在军事上毫无经验,董卓根本没有必要害怕他们。而且诸侯内部也存在不少矛盾。像袁绍、袁术兄弟,因袁绍为庶子,袁术为嫡子,两人历来不和,对付董卓的步调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一致。事实也确实如此,关东诸侯集结屯兵连日大摆宴席,并不积极攻打董卓。最后只有王匡、曹操、袁术以及孙坚与董卓军交战。这里面只有孙坚取得了胜利。其余的都大败而归。

顺便提一下,按《演义》的描写,刘备、关羽、张飞这时随公孙瓒参战,并且大显身手。关羽刀斩董卓部下华雄,三兄弟虎牢关大战吕布等等。但这些都是《演义》虚构的内容。实际上公孙瓒和刘备根本就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华雄不是被关羽而是被孙坚的部下所杀。

前面提到,诸侯军连日大摆宴席,按兵不动。曹操对此大为不满,从酸枣孤军出击,在酸枣西边的荥阳与董卓军交战,大败而归。按《演义》的记述,曹操是在追击由洛阳向长安败退途中的董卓,在荥阳遭埋伏吃了败仗的。但是,荥阳在洛阳的东边,董卓从洛阳往西边的长安逃跑的话,不可能经过荥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