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沙俄海战

沙俄海战(沙皇俄国海上力量发展史)

沙俄海战简介

沙俄海战:对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领土的俄罗斯来说,拥有一个不冻港似乎是一个奢求。庞大的“北极熊”不但在陆地鲸吞海吃,对海洋也有着无穷的渴望。从彼得大帝开始,沙皇俄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海军建设,沙俄海战(沙皇俄国海上力量发展史)呈现了这段发展历程。

沙俄海战过程分析——

彼得大帝的海军梦

1689年,彼得扳倒他的姐姐——摄政王索菲亚,正式掌权。经过历代沙皇的努力,俄国已经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的庞然大物。然而,这个版图辽阔的帝国却有着一个明显的缺陷——没有出海口。它的领土向北延伸至白海,那里气候严寒,终年冰雪,一年中有200多天被冰层覆盖;向南延伸至里海北岸,可惜这里所谓的“海”只是一个庞大的咸水湖。

当时,欧洲兴起了航海、经商、产业、殖民等新兴浪潮,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强烈要求获得出海口。对俄国来说,有三个出海口最为重要,它们分别是进入黑海的顿河河口、进入波罗的海的涅瓦河河口和进入太平洋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河口。

俄国在雅克萨战役之后与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承认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这就意味着对俄国至关重要的阿穆尔河河口确定归属中国,俄国失去了向东扩张至太平洋的重要出口。这对刚刚执政的彼得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但彼得的眼光并没有在远东停留太久,毕竟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在国策上历来实行先欧后亚。

另外2个对俄国至关重要的出海口——顿河和涅瓦河的河口,此时分别牢牢控制在土耳其人和瑞典人的手中。很显然,要想获得这两个出海口,就必须通过战争。

彼得即位之初就已着手建设海军的工作,用在伊兹马伊洛夫找到的一条小艇试航后,决定先建立佩列亚斯拉夫湖小舰队。1694年,他又在白海建立了一支小型舰队。不过,这些都只能算是初步尝试,真正的海军建设,是从第二次俄土战争开始的。

1683年,土耳其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入这一同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俄土战争的前奏。

1695年,俄土战争正式爆发。彼得御驾亲征,率领3万人进攻土耳其人位于顿河下游的亚速夫要塞。只要拿下这个要塞,俄国就能够控制顿河河口,获得进入亚速海的出海口,进而染指黑海。然而,由于没有足够实力的舰队来切断土耳其人的海上供应,亚速夫要塞在俄军的进攻下岿然不动。土耳其人抓住机会发起一次反击,大败围城的俄军。

初战失利,彼得总结教训后迅速调整策略,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和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上的布良斯克建造船坞。在目睹了土耳其人的海军在这次交战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后,彼得坚信自己对海军重要性的判断不会错。他从荷兰、意大利和英国聘请工程师指导造船,并组织一支人数众多的劳动大军。在接下来的一个冬天里,彼得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甚至亲自拿起斧头参加劳动,不惜成本建造了一支拥有22艘大桡木船、24艘火攻船以及约1500条驳船、木筏和小船的舰队。1696年5月,这支舰队在他的带领下抵达亚速夫。

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普希金

◎彼得大帝(1672—1725)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任沙皇,俄国海军之父,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后人尊称他为彼得大帝。

◎中俄《尼布楚条约》

6月末,俄军第二次进攻亚速夫要塞。舰队由法朗斯瓦·勒福尔率领,彼得则亲自在一个大桡木船上当一名分队长。俄军水陆并进,从陆地和海洋同时切断了亚速夫守军的给养。7月,土耳其人投降,俄军占领亚速夫。彼得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顿河河口。这次胜利大大增加了彼得对造船的兴趣,接着,他开始悉心经营,以求巩固对亚速海的控制。他先后在亚速海的塔甘罗格建立1个海军基地和1个初级海军机构,并陆续建造更大的船只。彼得勾勒了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三年内,他要建造一支包括战列舰(50门炮以上)、三桅炮舰、军需船等船只在内的总数约100艘战船的强大舰队。

1697年,颁布法令让许多贵族子弟前去西欧学习后,彼得萌生了亲自走出国门的想法,目的在于访问欧洲诸国,并亲眼看看那里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可以引入自己的国家。他没有以个人名义公开出访,而是以大使团随员的身份化名出游。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在繁琐的外交应酬上,只打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当了一段时间的造船工人;在英国伦敦的码头向英国造船工人学习了新的造船知识,并邀请这些人去俄国工作;在德国学习了有关枪炮的知识。这次意义重大的出访很快被国内传来的射击军叛乱消息打断,彼得仓促从维也纳动身,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莫斯科。

1699年,平定了射击军叛乱后,彼得重新回到亚速海,亲自监督装备了一支包括11艘巡航舰(装备有12—36门炮)、1艘臼炮舰、4艘大桡木船的舰队。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黑海舰队,不过,当时这支舰队还不叫这个名字。

◎彼得参观英国泰晤士河的德普特福特船坞

1700年,土耳其慑于俄国黑海舰队的强大实力被迫签下了《伊斯坦布尔和约》(又名《君士坦丁堡和约》),放弃了对亚速夫和塔甘罗格的主权。虽然俄国成功控制了亚速海,但进入黑海的出口仍未能打通,因为连通亚速海和黑海的刻赤仍为土耳其所占领。

在攻占了亚速夫后,彼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北方。1697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去世,王位传给了他年仅15岁的儿子——查理十二世。这个时候的瑞典在取得了三十年战争的彻底胜利后已经成为波罗的海的统治者,它控制着波罗的海的大部分海岸线,包括芬兰湾两岸,波的尼亚湾全部,波罗的海东岸和诸如佩内河和奥德河的几条德国河流的河口。除此以外,拉多加湖和佩普斯湖沿岸也大部分被瑞典控制。毫无疑问,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拥有无可置疑的霸权。

然而,老国王查理十一世的去世以及年幼的新国王登基,让世人都以为瑞典正在衰落。于是,丹麦的弗里德里克四世、波兰和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二世和彼得决定利用这一机会结成针对瑞典的军事同盟。

1700年1月,奥古斯都二世对瑞典宣战,数月之后丹麦也卷入战争。7月14日,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和约》。8月19日,也就是俄土和约对外公布的第二天,彼得对瑞典宣战,拉开了三国联盟进攻瑞典的序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北方战争”。

◎俄军早期的木制三桅舰

◎查理十二世(1682—1718年)

然而,现实总是离梦想很远。查理十二世虽然年轻,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他先是跨过海峡,将战火烧至丹麦腹地,逼迫丹麦退出战争,然后又挥军东进,将部队开过波罗的海,进入利沃尼亚。1700年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率领由8000人组成的远征军,向正在围攻纳尔瓦要塞的4万俄军发起猛攻,以少胜多,将俄军彻底击溃。俄军被杀死和被俘1万人,其余的3万人丢弃辎重和重型装备,仓皇逃散。

“老式骑兵和非正规军还未与瑞典军队交手就竞相奔逃。新征募的步兵的表现和纪律松懈的民兵没什么不同,外国军官则既无能又不可靠。只有两个近卫军团和一个步兵兵团表现尚可。” ——纳瓦尔之战的俄军在历史上获得了这样的评价。

打败俄军后,查理十二世转向南方进攻波兰—萨克森并且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然而却在此后6年一直无法迫使奥古斯都二世退出战争——这使得彼得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通常,这被认为是查理十二世在战略上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他没有认识到俄国才是他真正的心腹之患,他应该在初期击败俄军之后乘胜追击,迫使彼得屈服。

纳瓦尔的战败并没有击垮彼得的斗志,他说:“他们打败了我们一次,并且在今后还可能再打败我们,但是,他们会及时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打败他们。”在纳瓦尔战役失败后的第一年,彼得就以他旺盛的精力重新组建了一支陆军。他任命有才能的舍列麦捷夫替代了在纳瓦尔吃败仗的克罗阿大公,并且熔化了教堂的钟,铸造了250门大炮。

彼得首先向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进军,查理十二世主力在进攻波兰—萨克森,因此在这一带只留下了很少的守卫部队,俄军很快在芬兰湾站稳脚跟,为进一步染指波罗的海打下了基础。

1703年,彼得下令在芬兰湾的涅瓦河口建都圣彼得堡,这表明他海权立国的强烈愿望。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作战,俄军在1704年底肃清了拉多加湖和佩普斯湖的瑞典守军,控制了涅瓦河两岸通往波罗的海的狭窄走廊。彼得充分利用了这一胜利果实,开始着手波罗的海舰队的创建。

◎17世纪典型的舰炮

这一次,彼得依然聘请西欧的工程师为他服务。到1705年,连造带买,俄国已经拥有了9艘战列舰和36艘较小的战船。彼得为建设波罗的海舰队的努力远不止这些。俄国没有优秀的海军人才,彼得便聘请英国、荷兰、挪威、丹麦、德意志诸邦甚至美洲殖民地的外国军官。除了聘请外国军官来弥补本国海军人才匮乏的局面外,彼得也注重对本国海军人才的培养。1701年1月,他创办了数学和航海学学校及海军学院,课程包括俄文、算术、地理、几何、三角、球面三角、射击学、筑城学、船舶驾驶学、航海学、击剑、天文学和美术。1703年,他设立了海军部,处理海军事务,组建了波罗的海、亚速海两支主舰队和白海、里海两支小舰队。1712年,彼得建立了圣彼得堡海军局和莫斯科海军局,1718年,将二者合并为海军委员会,设在圣彼得堡。这个机构下设十个局,分别负责管理船舶、基地、训练、海岸防御等事务。

在组建波罗的海舰队的同时,彼得继续进行着与瑞典的战争。

1706年9月下旬,奥古斯都二世被查理十二世逼到了绝境,被迫签订了《阿尔特兰斯塔特条约》。根据条约,奥古斯都二世放弃波兰王位,由亲瑞典的斯塔尼斯拉·列什琴斯基取而代之;萨克森退出战争。

腾出手来的瑞典人得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对付俄国,而失去了所有盟友的彼得将独自对付此时欧洲最强的军队和最骁勇善战的统帅。

◎彼得大帝历次战役示意图

1708年,瑞典人发起总攻。查理十二世兵分两路,一路有13000人,由洛伊文豪普特将军率领,在圣彼得堡附近登陆,开进了因格里亚;另一路43000人,由查理十二世亲自率领,跨过维斯杜拉河,向莫斯科挺进。

洛伊文豪普特将军率领的那支瑞典军队很快遭到俄军的反击,损失了1100人后被迫撤离。

查理十二世率领的瑞典军队主力则进军顺利,首先在斯摩棱斯克击败了彼得。这一次,彼得惊恐了,他派人带着休战旗去瑞典军营询问讲和的可能。意气风发的查理十二世傲慢地对彼得派来的使者说:“我想跟我的兄弟彼得在莫斯科谈判。”

豪言壮语虽然放出去了,但查理在军事行动上却十分谨慎。他并没有立刻向莫斯科进军,而是南下乌克兰。这是后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查理十二世所犯的第二个重大战略错误。对于南下乌克兰草原,查理有他自己的理由。他需要一个富饶的未经战火蹂躏的地方让他的军队获得给养,同时,他希望能够联络到克里米亚的哥萨克人。哥萨克人首领马泽帕与彼得有旧怨,曾和查理进行过秘密谈判,承诺查理若来到他的领地,他将背弃俄国,改为向瑞典效忠。

然而,这一次查理十二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彼得得知了马泽帕将谋反的消息,随后便派遣了一支军队驻扎在哥萨克的附近,表面上是和哥萨克共同御敌,实际上却是准备在必要时候以武力干掉马泽帕。马泽帕对此惶惶不安,决定将他的计划告诉其他的哥萨克首领。结果大部分人对此感到愤慨,最后只有2000人(另一说4000人)跟随他。其他的哥萨克则坚定地表示对沙皇的效忠,并且接受俄军军官的统一指挥。对仍在向俄国腹地挺进的瑞典军队,彼得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烧掉粮食,不让瑞典军队获得任何的给养;毁掉桥梁,延缓瑞典人的行军。

◎查理十二世穿越俄罗斯河流

◎波尔塔瓦战役

查理孤军南进还导致彼得有机会集中兵力在列斯纳亚村消灭了另一支15000人的瑞典援军。

由于孤军深入,远离本土,缺乏给养,瑞典军队在乌克兰草原上度过了一个凄凉的寒冬,兵力减少到20000人左右,火药大部分失效。然而,高傲的查理十二世不愿撤退,撤退就意味着认输。他在1709的夏季包围了波尔塔瓦要塞。彼得亲自率领40000多人的俄军前来应战。欧洲大陆两大强国之间的决战展开了。查理无愧于“无敌统帅”的美名,被俄军炮火击伤后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彼得则亲自率军出击,并差点丧命——他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帽子。此时的俄军与纳瓦尔之战的俄军相比,军纪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效率也有提高了,而瑞典人则度过了一个残酷的冬天。此消彼长之下,俄军自然而然占据了上峰。最终,瑞典人的战阵彻底崩溃,大部分瑞典军队在战场上投降,残部败退到第聂伯河,因无法过河也被迫投降。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逃到土耳其,彼得成了这场战争最后的赢家。

然而,新的战争很快就来了。

1710年,受到法国和查理十二世的鼓动,沉寂已久的土耳其突然对俄宣战,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自1700年以来,彼得一直在北方征战,没有他的亲自过问,黑海海军机构衰败了。当土耳其舰队在塔甘罗格港口出现时,俄国舰队没有作任何的抵抗。1711年7月,彼得亲自率领的军队在普鲁特河附近被有着绝对优势的土耳其大军包围,被迫签订了《普鲁特和约》。条约规定,俄国放弃之前所征服的全部南方领土,即亚速夫等地区;俄国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许诺不再干涉波兰事务;为查理十二世提供安全通道让其返回瑞典。

尽管彼得在黑海失去了第二次俄土战争所获得的利益,但因击败了查理十二世,其声望在欧洲骤然上升。萨克森、波兰、丹麦、普鲁士和汉诺威纷纷与俄国结盟,之前瓦解的“反瑞典同盟”复活了。彼得失去了在南方的战利品,但却在北方取得了支配地位。

反瑞同盟的重新建立给彼得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拥有强大海军的丹麦迫使瑞典海军主力撤离了芬兰湾,彼得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继续在芬兰湾攻城略地。1710年,俄军攻占芬兰重要要塞维堡;1711年,占领波尔沃和阿波;1713年,攻占赫尔辛基。以上几次作战皆有波罗的海舰队的身影。

在扩大出海口的同时,彼得并没有停止对波罗的海舰队的建设。到1714年,波罗的海舰队拥有战列舰17艘、巡航舰4艘、什尼亚瓦帆船5艘、大炮902门,此外,还拥有庞大的大桡木船队(平均每船装备有大炮4—5门)。并且在这一年,波罗的海舰队在汉沽特港外击败了瑞典舰队。俄国损失了1艘大桡木船,伤亡464人;瑞典损失1艘巡航舰、6艘大桡木船和3艘小艇,阵亡361人,被俘941人。这是俄国海军的第一次胜利。虽然就作战规模和战果来说,俄国海军在欧洲其他海军强国眼里不算什么,但对俄国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因此,彼得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国家节日,并将自己提升为海军中将,足见此次胜利在彼得心目中的分量。

1715年春,16艘瑞典战舰驶入雷维尔港,炮击停泊在那里的俄国舰队,双方爆发了交火但都没有重大损失。这是瑞典最后一次在海上摆出攻击态势,因为它与反瑞典同盟的海上力量差距正在日益拉大,尤其是英国加入反瑞典同盟后。从此以后,瑞典舰队通常只敢呆在自己的港口里了,看着反瑞同盟各国的战舰在港口附近恣意航行。

到1716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更加强大了,它增加了7艘英国建造的战列舰和1艘从白海调来的船。俄国和丹麦共同制定了一份在瑞典海岸凯恩地区联合登陆的计划。届时将动员包括俄国、丹麦、英国、荷兰在内的舰队参加。这支庞大的联合舰队由彼得亲自指挥。但是联合舰队的指挥官们由于内部意见分歧导致登陆计划最终无法实施。第二年,俄国舰队单独出击,在奥斯特加恩的哥得兰岛成功登陆,大肆掠夺了岛上的财物。

◎查理十二世之死

此时的瑞典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人口减少,贸易缩小,沿海的村落被劫掠焚毁,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已经精疲力竭。彼得曾表示愿意和瑞典谈判,但查理十二世不接受以割让领土为条件的停战,使和谈没能成功。

由于俄国的日渐崛起,欧洲不少国家都感受到了压力。强大起来的俄国打算干什么是欧洲各国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这种紧张情绪很快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英国果断退出了反瑞典同盟,加入了瑞典一方。为此,彼得于1717年出访欧洲各国,除了说服法国不支持瑞典外,并没有其他什么收获,但彼得并没有因此停止对瑞典的穷追猛打。

1718年,查理十二世在挪威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中毙命,他的姐姐和姐夫先后继承瑞典王位。查理十二世的死使瑞典人进一步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1719年至1721年,彼得继续派遣舰队袭击瑞典本土。期间英国派遣了几支舰队支援瑞典,但依然没能阻挡俄军对瑞典沿海城镇、村落的洗劫。瑞典人不得不承认失败,与俄国讲和。1721年8月30日,瑞典和俄国签订了《尼斯塔特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的条款,俄国获取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曼兰、卡累利阿的部分地区和某些岛屿,将芬兰的东南边境地区和芬兰湾以外的芬兰地区归还了瑞典,并支付瑞典200万利克斯。

这些收获为俄国海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俄国此时已经完全打开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能使用许多港口。

在此后的一个庄严的庆祝仪式上,参议院说服彼得接受了“大帝”、“国父”和“皇帝”的头衔,俄国拉开了帝国时代的序幕。

1720年,彼得颁布了《海军条令》,在前言中,彼得写下那句著名的话:“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拥有海军的君主才是两手俱全的人。”

《尼斯塔特条约》签订后,彼得再次将目光放到南方,他下令在顿河的沃罗涅日和第聂伯河的塔夫罗夫建设庞大的舰队,准备再次同土耳其作战。1725年,彼得去世,这一计划随即搁浅。

彼得大帝自1689年正式掌权,到1725年去世,俄国海军从无到有,在波罗的海,有战列舰(装备50—96门炮)34艘、巡航舰(装备32—44门炮)16艘、三桅炮舰9艘、大桡木船85艘,分成三个分队,配备了官兵约25000人,是波罗的海最强大的舰队;在里海,有17条帆船和38条用浆推进的船,以阿斯特兰罕、杰尔宾特、巴库为基地;在白海,也有一支小舰队,其中有几艘较大的船。

二百五十年后,美国人看见苏联的海上力量迅速膨胀起来时,意味深长地说:“北极熊终于长出了有蹼的脚。”其实,笔者觉得这句话放在彼得大帝时代,用来形容他对俄罗斯海上力量的贡献才最恰当。

黄金时代

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后,统治俄国的有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彼得二世(1727—1730)、安娜(1730—1740)、伊凡六世(1740—1741)、伊丽莎白(1741—1762)和彼得三世(1762),这段时期总计37年。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段时间是俄国肤浅、混乱和沉闷的时代,甚至有人用尖酸的口气说那是一段“被一对对情侣轮流统治的时代”。这六位统治者并不像彼得大帝那样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更没有彼得大帝那样强烈的海权意识。因此,在这个时期,彼得大帝留下的波罗的海舰队逐渐衰败了。

彼得大帝的去世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就是外国人才的流失。这些来自外国的海军军官尊敬彼得大帝,但不尊敬俄国政府;愿意为彼得大帝效力,但不愿意为俄国效力。所以,彼得大帝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

不过,这段时期也有一些令人称道的地方,如1728—1743年的北方大考察。北方大考察期间,维图斯·白令于1728年发现了亚洲与美洲大陆的分界线——至今仍以他名字命名的白令海峡。后来,他分别在1734年和1741年两次出航,前一次试图找到从白海通往太平洋的东北通道,但是未能成功,后一次从堪察加半岛出发,横越北太平洋到达美洲西北海岸,因中途生病未能继续探索。和他一同出发的奇里科夫海军上尉则发现了阿留申群岛的若干岛屿。此外,维图斯·白令还对西伯利亚北部海岸、德维纳河、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北段以及千岛群岛、鄂霍次克海、勘察加半岛进行了考察。

彼得大帝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对海军采取了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她执政后没有建造一艘新船,只将彼得在位时已经开工建造的5艘战列舰和80艘大桡木船完工了事,而且没有安排任何维护工作。

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二世继位后将首都迁回了莫斯科,仅此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他祖父的海权意识。更糟糕的是,他把海军军费削减了50%,并且规定除了王室活动需要外,军舰不准出航。

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对海军的态度超过她的两位前任,她确确实实施行了一些政策来挽救海军:精简海军机关,设立检验造船材料的港务局,改组海军陆战队。安娜对海军所做的一切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期间,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5年),俘获了法国的一艘炮舰。1735年,第四次俄土战争爆发,黑海舰队再次组建并配合陆军又一次攻陷了亚速夫要塞。这一次,俄国海军的表现并不好,其实力比彼得大帝组建的黑海舰队要弱。后来,由于盟国奥地利对土耳其单独媾和,安娜被迫也和土耳其讲和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条约》。条约规定俄国拥有亚速夫,但放弃占领的其他地区,并且不在黑海拥有舰队。因此,这支年轻的黑海第二舰队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在安娜去世后继位,她认同她父亲对海军的认识,并为加强舰队建设做了一些实质性工作,但她却没有她父亲那样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在建造了一些战船和恢复彼得大帝制定的海军规章制度后,便没有其他作为了。在她统治期间,俄国和瑞典再次爆发了战争。虽然波罗的海舰队此时比彼得大帝时期衰弱了很多,但瑞典海军也比查理十二世时代虚弱了,因此,双方在波罗的海打了个两败俱伤。俄瑞战争结束后,俄国还发生了与波斯的战争和著名的“七年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俄国海军都没有出色的表现。

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三世在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继位,他继承了祖父对海权的强烈欲望,并认真着手挽救俄国海军。遗憾的是,他统治的时间太短暂了,他很快就在妻子领导的一场政变下了台,并在一周后死于狱中。

彼得三世被赶下台后,贵族们拥立他的妻子为女皇。俄国终于迎来了彼得大帝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皇。一个崭新的时代来到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敬爱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万岁!

——伏尔泰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出生于德意志,是一个名为安霍尔特—策耳布斯特的小公国的公主。她的身上流着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王室的血液。

叶卡捷琳娜同彼得大帝一样对建设强大的海军有着狂热的追求,在这方面,她被称为彼得大帝的继承者。在引进国外海军人才上,叶卡捷琳娜干得丝毫不比彼得大帝差。比如,她麾下的海军上将格雷格,最初在英国海军中仅仅是一名船长副手,叶卡捷琳娜慧眼识英才将他大力提拔。她还挖角了英国海军上将诺尔斯、英国海军上尉麦肯齐、英国海军上校本瑟姆等人。

此时的俄国与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有一个很大不同:俄国第一次有了足够的本国造船工程师和工人。这都得益于彼得大帝对本国海军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叶卡捷琳娜决定对波罗的海舰队进行彻底整顿和强化后,大规模的造船工作展开了。

比起勘探北方和建设波罗的海舰队,叶卡捷琳娜对黑海的兴趣更大些。在黑海获得出海口,是她与彼得大帝竭尽全力要实现的目标。为此,叶卡捷琳娜不断挑衅土耳其,而法国为了转移俄国对波兰的压力也怂恿土耳其对俄保持强硬态度。终于,天真的土耳其对俄国宣战了,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

这一次,叶卡捷琳娜命令俄国军队海陆并进。陆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军克里米亚,一路由鲁缅采夫率领,挺进比萨拉比亚和巴尔干,并且煽动当地的基督徒反抗土耳其人。

比起陆军的行动,海军的作战更大胆和更具开创性——叶卡捷琳娜命令俄国海军长途跋涉进入地中海向土耳其发动进攻。这是俄国海军以前从未有过的跨海作战。为此,叶卡捷琳娜特地从波罗的海舰队调拨了9艘战列舰和一些较小的战船组成地中海第一分舰队,后来又调拨了一批战舰组成第二分舰队紧随其后。

1769年8月23日,舰队离开波罗的海开始了漫长的航行,1770年3月,舰队先头部队(2艘战列舰和1艘三桅炮舰)抵达伯罗奔尼撒半岛。5月20日,有3艘战列舰和5艘较小战船的军舰抵达这里和先头部队汇合。

土耳其人根本不相信叶卡捷琳娜会派遣一支特遣舰队环绕欧洲进入地中海作战,因此,在军事和心理上都毫无准备。

5月27日,俄国地中海特遣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地中海发生第一次交火。俄国舰队是5月20日才赶到这里的那支只有3艘战列舰和5艘较小战船的船队,而土耳其舰队则拥有13艘战列舰(装备50到84门炮)以及一些较小战船。俄国舰队勇敢地以少敌多,不过,这次交战双方都没有重大的损失。

6月,俄国舰队进一步汇合,拥有9艘战列舰、3艘三桅炮舰和18艘较小军舰。土耳其舰队则拥有战列舰、三桅炮舰等73艘军舰,这些军舰行驶到俄国舰队附近。仅从纸面上来看,土耳其舰队的实力几乎是俄国舰队的两倍。土耳其舰队战列舰和三桅战舰总计20艘,装备了1300门大炮;俄国舰队战列舰和三桅炮舰总计12艘,装备了710门大炮。

第五次俄土战争中著名的“切斯马海战”打响了。

双方先进行了大约1个小时的交战,俄国舰队损失微小,除了“圣叶夫斯塔菲”号因中弹起火炸死636人外,其他船只只受了点轻伤,14人死亡,30人受伤。土耳其人伤亡不详,但从土耳其人先退出战场逃入切斯马湾来看,土耳其人损失比俄军大几乎是确信无疑的。当晚,俄国舰队对切斯马港口进行封锁。7月6日夜,俄国舰队用4条火攻船向土耳其人发动奇袭,当晚的风势帮了俄国人大忙,火势从一只土耳其船只蔓延到另一只,船上的火药库一旦被点燃就立即引发爆炸。于是,在遥远的地中海,土耳其海军上演了一出欧洲版的“火烧赤壁”。

俄国海军陆战队登岸参战。到8日上午8点,土耳其地中海舰队全军覆没,11艘战列舰被烧毁,1艘被俘获,6艘三桅炮舰和8艘大桡木船被烧毁,5艘大桡木船被俘获,32艘小型船只被烧毁。土耳其人的伤亡不详,估计最少有11000人。而俄国人的损失微乎其微:11人死亡。

如此辉煌的胜利震动了全欧洲,战败的土耳其人不甘心失败,狂热地进行新舰队的建设,俄国人跨海远征,面临给养和维修的重重困难,最终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方针——封锁达达尼尔海峡。此后,在地中海,双方一直陆陆续续有交战,俄国也一直努力补充地中海特遣舰队的实力以弥补交战带来的损失。1771年1月,由3艘战列舰(装备66门炮)和16艘运输船组成的地中海第3分舰队抵达地中海东部。第二年10月,地中海第4分舰队抵达勒旺岛。到1773年,俄国在地中海保有12艘战列舰。到1774年,俄国舰队开始分批返回波罗的海。从第一支地中海分舰队组建起,俄国向这片海域总共派遣了20艘战列舰、5艘三桅炮舰、8艘较小的军舰,购买了11艘三桅炮舰和2艘臼炮船,回到俄国的是13艘战列舰和全部的三桅炮舰,损失的军舰有很多是因为无法维修保养而烂掉了。参加远征的12000人中,回到俄国的约7500人。

这些代价比起所取得的战果是非常划算的,切斯马海战后到俄国开始撤军的1774年,俄国击毁土耳其若干舰只,破坏了米提利尼岛的船舶修造厂,焚毁了部分切斯马城,焚烧了停泊的船只,占领了贝鲁特港口。

向克里米亚和黑海海岸进军的鲁缅采夫将军决定在顿河上游创建一支舰队,以配合陆军完成夺取黑海北海岸和顿河河口的任务。

◎战列线战术是18世纪海战的主要战术,这种战术名称也衍生出了战列舰一词。

在黑海海域,土耳其人拥有40艘大型军舰,而新建的俄国顿河舰队到1772年才保有2艘58门炮战列舰、2艘32门炮三桅炮舰及约7艘可以出海作战的装备有14—16门炮的军舰。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土耳其黑海舰队本可以将这支草创的俄国舰队扼杀在摇篮里,但令人惊异的是土耳其人完全无视自己拥有的优势,从来没有摆出过攻击性的姿态,这使得实力完全处于下风的俄国舰队获得了主动权,并得以控制亚速海。

1773年7月4日,弱小的俄国亚速海舰队深入黑海向土耳其人发起进攻。9月3日,俄国舰队再次对土耳其舰队发起攻击。两次攻击双方都没有重大损失,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土耳其舰队在劣势的敌人面前飞快撤退。

与俄国人对海军的大胆运用相比,土耳其人显得保守且缺乏主动进攻的精神。

进攻巴尔干的俄军攻势受到阻滞,但因地中海和黑海的胜利,土耳其人于1774年主动提出议和,双方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和约》。俄国获得了克里米亚境内及其周边的金步恩、叶尼卡尔和刻赤等战略要地,黑海的部分海岸、克里米亚半岛的东部和西部以及亚速夫,其版图几乎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北麓。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为独立国家,实际上等于放弃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权。俄国还获得了在黑海的自由航行权,包括俄国商人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权力。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被归还给土耳其,但俄国保留为他们的利益进行干预的权力。

俄国取得了第五次俄土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彼得大帝一直想在黑海获得出海口的愿望就这样由叶卡捷琳娜女皇实现了。

俄土战争结束后,叶卡捷琳娜插手了其他地区的事务,包括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波兰以及进犯波斯。当然,继承了彼得大帝海权意识的叶卡捷琳娜不可能冷落自己的海军,她充分利用俄土战争的胜利果实加强了自己的黑海舰队。

1778年,俄国开始了赫尔松港口城市的建设,在那里兴建了建造军舰和海船的造船厂。这个船厂建造下水了第一艘以叶卡捷琳娜的名字命名的“叶卡捷琳娜光荣”号战列舰。此后一直保持每年一艘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到1787年,船厂开始一年建造两艘战列舰,这一年,黑海舰队已经拥有大小作战船只46艘。

1781年,里海舰队得以重建。

1783年,借口平定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叛乱,俄国直接吞并了克里米亚,进一步强化了它在黑海东岸的势力。

叶卡捷琳娜注意到战争期间俄国海军暴露出来的船上步兵不足的问题,因此开始着手整顿波罗的海舰队海军陆战队(俄国称之为海军步兵)。每艘船按照自己的大小和作战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海军陆战队。比如,1艘80门炮的战列舰配备160—165名陆战队员,1艘三桅炮舰配备54—56名陆战队员。到1782年,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拥有80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

上一次战争中战败的土耳其人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复仇,1787年,土耳其再次向俄国宣战。叶卡捷琳娜最初考虑效仿上次战争中对海军的大胆运用,再次组建特遣舰队远征地中海,但这一次情况变了。与土耳其人一样,从未忘记向俄国人复仇的瑞典人行动了。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趁土耳其对俄国宣战之际不宣而战进攻俄国,企图夺回上一次俄瑞战争中在波罗的海失去的领土。

叶卡捷琳娜面临了即使彼得大帝也没有遇到过的恶劣情况:同时和土耳其、瑞典两个世仇交战。

俄国此时在黑海拥有5艘战列舰和20艘三桅炮舰,总共装备大炮1134门;土耳其人在黑海拥有22艘战列舰和8艘三桅炮舰,总共装备大炮1700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土耳其人很多所谓的战列舰其实吨位都比欧洲战列舰小,按照欧洲的标准,根本不能称之为战列舰。

这一次的海战都集中在黑海进行。如同上一次在地中海进行的交战那样,俄国舰队屡次以少胜多,并且总是以极小的代价令土耳其舰队损失惨重。当然,刚开始时并不是这么顺利,俄国海军的指挥系统一直存在很大弊端,为此波将金(俄国陆军元帅,叶卡捷琳娜的情人)在1778年对指挥机构进行了改组。双方打到1790年,俄国再次在指挥系统上作了巨大的调整,大胆而富有才华的海军上将乌沙科夫负责统一指挥海战。在此之前,俄国还在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开辟了第二战线,建立了三支劫掠船队。

◎坦德拉海战

决定性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7月13日,乌沙科夫率领16艘战列舰和三桅炮舰以及17艘小型舰艇的舰队在刻赤海峡发现了有10艘战列舰、8艘三桅炮舰和36艘小型舰艇的土耳其舰队。毫无疑问,这是土耳其舰队的主力。双方进行了一场接触战,土耳其人损失2艘船只。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

9月5日,乌沙科夫再次率舰队出海,于8日在坦德拉岛附近发现有14艘战列舰和8艘三桅炮舰的土耳其舰队。著名的坦德拉海战打响了。一场交战下来,土耳其损失7艘船,被俘1500人;俄国仅伤亡了46人。

坦德拉海战是这场战争中意义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堪称关键性的一战。如果说在此战之前,在战略层面上土耳其人还算和俄国人相持不下的话,那么此战之后,土耳其人在各条战线上就兵败如山倒了。

1790年圣诞节,巴尔干战线上的2万俄军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占领了伊兹梅尔并俘虏了3万土耳其守军。这一战紧随坦德拉海战之后也成为了俄土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至此,俄军开战前的所有作战目标全部实现,双方开始了新一轮谈判——不过是边打边谈。

1791年4月,土耳其人在多瑙河上的要塞布勒伊拉失守,损失15艘炮舰。土耳其人希望在谈判期间用成功的军事行动来争取更多谈判筹码的打算落空了。

1792年,双方在雅西缔结和约。俄国最终敲定了对克里木半岛、黑海北岸领土和库班地区的主权,在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事务上获得了发言权。而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国势衰落,逐渐沦为地区性大国。

与发生在黑海的海战相比,发生在瑞典的海战规模更大。

1788年,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对俄国不宣而战,此时俄土战争正好爆发,叶卡捷琳娜打算从波罗的海舰队调15艘战列舰到地中海作战,再上演一次千里奔袭。不知道这是土耳其人的幸运呢还是瑞典人的不幸:一方面,古斯塔夫为追求攻击的突然性,在自己一方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发动进攻,结果正好撞上特遣舰队准备出发却还未完全出发的时候。这样一来,原本要用来对付土耳其的那十几艘战列舰自然就不用去地中海了,直接改为和瑞典人交战。如果古斯塔夫愿意等一等,待己方准备充足且这十几艘战列舰已前往地中海后再发起进攻的话,那么,战争的结果必然大不一样。

7月2日,8000名瑞典士兵在赫尔辛基登陆并且在第二天炮轰尼斯罗特。俄国军队随即展开反击。对瑞典的海战打得不如对土耳其那么顺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瑞典是个传统的海上强国,虽然在查理十二世时期遭到彼得大帝重创,但其优良的海军传统和造船技术并没有丢失。另一方面,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海军不断衰败,而瑞典人则保持着对海上力量的重视。叶卡捷琳娜登基后虽然着手恢复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瑞典相比,尚未形成优势。

瑞典人在波罗的海上有20艘战列舰和规模庞大的小型船队,俄国舰队扣除被调往其他地方和因维修保养不当而无法出海的舰只外,有21艘战列舰,与瑞典人实力相当,但小型船队实力不如瑞典。

◎第一次斯文斯孔德战役(1789年8月24日)

接下来的交战证实了双方的势均力敌,瑞典陆军进攻斯瓦泰波尔要塞受阻,海军则受挫于第一次斯文斯孔德海战和维堡海战;第二年,瑞典人在第二次斯文斯孔德海战中扳回一局。后因俄国盟友丹麦进军瑞典西南部并包围歌德堡,瑞典陷入两线作战,被迫和丹麦签订停战协定。而俄国那边,叶卡捷琳娜也因为盟友奥地利退出与土耳其的战争,想尽快结束与瑞典的作战。因此,已经打得精疲力尽的俄瑞两国于1790年签订了《韦雷尔和约》,确认两国边境恢复战前状态。

虽然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在领土上捞到什么便宜,但由于瑞典海军在战争中的损失使其战列舰数量减少到16艘,而俄国则因为在战争中大力建造战船使其舰队的战列舰达到46艘,由此重建了波罗的海舰队在这一片海域的兵力优势。

至此,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俄国海军取得了对土耳其作战的全胜以及对瑞典作战的平局记录,先后获得了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历史学家都称这个时期为俄国海军的黄金时代。

◎第二次斯文斯孔德战役(1790年7月9日)

◎维堡战役

帆船时代的终结

1789年,法国爆发著名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数个世纪的君主制崩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这场革命让欧洲各国君主深感威胁,于是,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为法国所击败。

1798年,由于法国入侵马耳他和埃及危害了俄国在地中海的利益,沙皇保罗一世(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儿子)联合英国、奥地利、土耳其、那不勒斯和葡萄牙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后来,由于与奥英两国关系的恶化,俄国于1800年退出同盟。不久,保罗一世被他儿子亚历山大所发动的政变赶下台,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成为新的沙皇。

这次革命引出了欧洲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督政府,自己任“第一执政”。从这一年起,法国与欧洲诸国的战争便被称为“拿破仑战争”。

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后改变了他父亲保罗的对外政策,他认为法国在欧洲的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俄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于是在1805年,俄国同英国达成了一系列协议,随后,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加入进来,第三次反法同盟建立。

拿破仑战争从1799年开始,到1815年滑铁卢战役结束,历时16年。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欧洲大陆上的威望空前高涨。此后,俄国多次出兵为其他国家镇压革命,俨然成了“欧洲警察”。

拿破仑战争中,担当俄军主角的是陆军,海军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先后和世仇土耳其与瑞典再次发生军事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土耳其和瑞典的海上力量被进一步削弱了。1815年,当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波罗的海保有26艘战列舰的实力,而瑞典只剩下13艘战列舰。

到了亚历山大一世晚期,在波罗的海,俄国拥有28艘战列舰、17艘三桅炮舰和35艘较小的船只,这是俄国海军的主力;在黑海,拥有11艘战列舰和8艘三桅炮舰;在白海,拥有2艘战列舰和1艘三桅炮舰。这个时期,俄国海军的战舰在吨位和火力上比彼得大帝时期进步了许多。最大的“华沙120”号长206英尺、宽55英尺、深22英尺,排水量4587吨,装备大炮120门,按照英国的标准,属于一级战列舰,是俄国海军在帆船时代的骄傲。

1821年3月,希腊爆发了反对土耳其控制的独立战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希腊在举行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上宣布独立,土耳其立即派兵镇压,并在希俄斯岛对希腊人进行了大屠杀,此举激怒了欧洲诸国。

182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嗣,他的弟弟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继承权位,成为尼古拉一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三国签署《伦敦三国条约》,主张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希腊自治,同时派出舰队实行“和平封锁”,迫使土耳其接受他们的主张。

1827年10月16日,三国分舰队在纳伐里诺汇合,共有11艘战列舰、8艘三桅炮舰和8艘较小的船只,共装备大炮1298门,人员17500人。

土耳其一方获得了埃及和突尼斯的支持,它们的联合舰队据估计有3艘战列舰、20艘三桅战舰、32艘轻巡洋舰、7艘双桅方帆船以及5艘火攻船,装备大炮1150门,人员22000人。

土耳其率先开火,于是“和平封锁”变成了纳伐里诺海战。这是一场总体实力相差悬殊的海战,土耳其一方对阵的是欧洲著名的三个海军强国,似乎不用打,就已经可以知道胜负了。

双方打到下午6点,土耳其一方只有1艘三桅炮舰和其余十几艘小船逃脱,其余舰只全部被歼灭,人员伤亡在7000人左右。英、法、俄一方的损失是:阵亡182人、伤约800人,其中俄国阵亡59人、伤139人,没有舰艇沉没。

英法俄联合舰队大获全胜,但分歧出现了。英国不希望土耳其被过度削弱而导致俄国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坐大,不久便撤回了舰队。

俄国此次的武装干涉,使俄土之间旧怨之上再添新仇,愤怒的土耳其人撕毁了之前与俄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并于12月向俄国宣战。俄国随后在次年的4月也向土耳其宣战,第八次俄土战争爆发。

俄国陆军依旧兵分两路奔赴两个战场:一路9.5万人,奔赴多瑙河战区;一路2.5万人,进军高加索地区。

俄国往地中海增派了一支舰队后,这片海域的俄国舰队实力达到了8艘战列舰、7艘三桅炮舰和20艘小船;在黑海,俄国拥有11艘战列舰、8艘三桅炮舰和12艘小船。而此时土耳其海军的全部实力仅仅是8艘战列舰、2艘三桅炮舰和8艘小船。可见经历多次的俄土战争之后,土耳其舰队的实力已被大幅削弱了。这一次,俄国海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压倒了土耳其海军。

俄国的陆军和海军毫无悬念地接连取得胜利,终于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担忧。他们担心土耳其的崩溃会使这一带再无任何力量可以牵制俄国,因此联合向俄国施加压力,想让俄国放弃一些到手的利益。1829年9月,俄土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北岸的两个边境城镇,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

◎英国“胜利”号战列舰,是18世纪典型的一级战列舰。18世纪中叶,战舰大体上标准化为六个“等级”。头三个等级属于大战舰,即战列舰:一级有三层甲板,配备100或100门以上火炮;二级也有三层甲板,配备约90门炮;三级也就是作战舰队中的载重舰,有两层甲板,配备64至74门炮。

◎纳伐里诺海战

1853年1月,尼古拉一世向土耳其提出其境内所有东正教居民应由俄国“保护”的要求,企图利用东正教居民的保护问题取得对“圣地”耶路撒冷的管辖权。而“圣地”管辖权长期以来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所争夺,其背后隐藏着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瓜分。因此,当俄国向土耳其提出这一“蛮横”要求时,立即为英法所不容。土耳其在英国的力挺之下坚决拒绝了俄国,随后,俄国宣布和土耳其断交。

7月,俄军进驻多瑙河诸公国,向土耳其施加压力。

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

这可能是俄土百年博弈以来力量相差最悬殊的一次,单就海军而言,此时土耳其仅有12艘战列舰、若干小船和少量的蒸汽船。俄国拥有130艘大小战船,共装备2600门大炮,配备了1450名军官和33000名士兵,另有20000名海军陆战队用于海岸防御。

这场战争尤其惹人注意的是,蒸汽船自诞生以来第一次用于实战。

1783年7月15日,一位名叫格拉德·法兰西斯·德赫特·德·齐弗瑞的法国贵族在法国里昂的颂恩河上成功下水了全世界第一艘蒸汽船,从此,航海业迎来了蒸汽时代,帆船时代开始走向终结。

1817年,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装备了俄国海军第一艘蒸汽船“快速”号。

1838年,黑海舰队装备了装甲舰“英喀尔曼”号。

海战开始于1853年11月,首先是蒸汽船之间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战斗首先发生在蒸汽船之间而不是帆船之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预示了海战新时代的到来。

之前爆发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只不过是大战的序曲,接着发生的锡诺普海战才是真正吸引眼球的大餐。

土耳其一支负责为小亚细亚土耳其守军运送给养的舰队(约7艘舰船)停泊在锡诺普附近的海港。俄国舰队鉴于以往俄土战争的经验,非常重视从海上阻断敌人的给养。因此,俄国人得到消息土耳其舰队在锡诺普后,便派遣了一支小特遣队封锁港口,同时要求塞瓦斯托波尔增援。

俄国的增援舰队很快赶来,不过2个小时的交战就消灭了这支土耳其舰队,土耳其人伤亡3000人,占全部作战人员的75%,土耳其海军司令被俄军俘虏。

俄国舰队赢得太漂亮了,以至于极大地刺激了英法两国,让他们看见了土耳其帝国崩溃的前兆。

1854年1月3日,英法舰队开进黑海,为运送军队和给养的土耳其船只进行护航,并且得到命令:如果遇上俄国舰队采取敌对行动,就开火!

由此可见,此时英法对土耳其战败的担心。

2月27日,英法以战争相威胁,要求俄军撤离巴尔干,遭到俄国拒绝。随后,英法对俄宣战。

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英法的参战导致俄土双方的海军力量彻底颠倒过来。英法舰队不仅数量上超过俄国舰队,而且更新式、更先进。支撑这些舰队,是英法强大的近代工业,而俄国几乎还没开始工业革命。据估计,当时英国海军有70艘战列舰、63艘三桅炮舰和108艘蒸汽船,法国有25艘战列舰、48艘三桅炮舰和108艘蒸汽船,俄国有43艘战列舰、48艘三桅炮舰和24艘蒸汽船。

9月7日,英法土同盟开始进攻了,战场的位置在黑海。

英国特遣舰队有150艘船只,分成5个纵队,另有一支护航队:10艘战列舰、1艘螺旋桨蒸汽船和2艘三桅炮舰;法国舰队有15艘战列舰、25艘蒸汽船;土耳其舰队有8艘战列舰和3艘蒸汽船;而俄国黑海舰队的全部实力是21艘战列舰、7艘三桅炮舰、25艘轻巡洋舰,以上全部为帆船,蒸汽轻巡洋舰只有2艘,剩下的是一些小蒸汽船。

◎锡诺普战役

英法土同盟这样的实力,对俄国黑海舰队绝对是压倒性的优势。

由于海军实力相差悬殊,俄国舰队没有主动出击。英法土盟军很顺利就在塞瓦斯托波尔以南约30英里的地方登陆6万多人,到9月16日,登陆全部完成。

10月25日,同盟军取得巴拉克拉瓦战役的胜利。

11月5日,同盟军在英喀曼击败俄军。

1855年9月11日,俄军坚守了一年之久的塞瓦斯托波尔失守,这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俄军三位海军将领阵亡,黑海舰队不复存在。

根据英国的资料,俄国在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的损失是14艘战列舰、4艘三桅炮舰、5艘轻巡洋舰和双桅方帆船、82艘其他船只和5艘蒸汽船;俄国官方公布的损失是:12艘战列舰、2艘三桅炮舰、5艘轻巡洋舰和双桅帆船以及5艘蒸汽船。

◎锡诺普海战绘画

不论依据哪一方的资料都能看出,俄国黑海舰队主力全灭。

除了黑海,英法还向波罗的海、白海和太平洋派遣了舰队,不过,比起在黑海的战绩,英法这三个地方的成果显得微不足道了。

1856年3月,双方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战争。条约规定:多瑙河的航行权对一切国家开放,黑海中立化;俄国在黑海不得拥有海军;多瑙河入海口和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转归土耳其所有;俄国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

《巴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俄国在东南欧地位的显著下降,也标志着俄国世界地位的下降。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建立的威望至此荡然无存。

这些战争期间,俄国仍旧继续着他们在海上的勘探。

◎克里米亚战争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卫战

1803年,俄国派遣了“娜杰日达”号和“涅瓦河”号进行了首次环球航行,并且在航行中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1819年,俄国又派遣“东方”号和“和平”号进行了第二次环球航行。这一次,他们从波罗的海出发,经大西洋一路向南,在南极圈内发现了第一块陆地并将它命名为“彼得一世”岛。随后还在南极地区发现了许多岛屿,这次航行就是后来俄国人称发现南极洲的依据。

其后,俄国又组织了多次环球航行,从1803年到1849年之间,俄国派遣船队总共完成了36次环球航行。

克里米亚战争预示了今后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海军纷纷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比如蒸汽推进器、有来复线的大炮、铁壳船,还对水雷、鱼雷和潜艇等做了早期改良。

这场战争给俄国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俄国感受到蒸汽动力对帆船动力所展示出来的优越性后,就开始大力建造蒸汽军舰。从1855年到1863年,俄国建造了130多艘蒸汽军舰,舰队中的帆船大部分都被淘汰了。

此后,俄国开始了装甲舰和浅水重炮舰的建造。1872年,俄国建成“彼得大帝”号装甲战列舰,它排水量9000吨,装备4门12英寸炮,时速14节,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强大的一型军舰。

1829年时,俄国人曾经进行过一种铁壳潜水艇的研究。俄国人从克里米亚战争中认识到了潜艇在海岸防御方面的价值,因此相继开工建造了好几艘潜艇,但都没有实用性。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20年后,俄国海军基本完成了从帆船舰队到蒸汽船舰队的转变,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然而,从木质战船到铁壳战舰的转变就不那么快了。舰队中蒸汽木壳船的比例依然很大,黑海舰队依然没有恢复实力(俄国在1871年时否认了《巴黎条约》,为重建黑海舰队获得了法理基础),在整体实力上与英法等海军强国相差甚远。

1875年,以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反抗土耳其统治为开端的起义迅速波及到巴尔干半岛;1876年,土耳其人对保加利亚起义进行血腥镇压。俄国民众对此的反应很激烈,泛斯拉夫主义情绪蔓延到俄国社会。俄国泛斯拉夫委员会派遣志愿军前去帮助自己的斯拉夫兄弟,但为土耳其所击败。巴尔干的民族主义者希望俄国能够亲自干预。

1877年4月24日,在与奥匈帝国达成谅解后,俄国对土耳其宣战。与克里米亚战争相比,这次战争有对俄国有利的因素。首先,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实力受到削弱;其次,土耳其人屠杀基督徒而导致了欧洲各国的怨恨,因此,英法如上次一样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次,双方的海军在黑海的对比非常有利于土耳其。俄国黑海舰队只有30艘小船,而土耳其海军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强大,它有9000吨的铁甲舰1艘、6000吨的4艘、4000吨的1艘和2000吨的7艘,还有几艘浅水重炮舰和装甲炮艇,共有海军人员23000人。从纸面上看,土耳其海军拥有比俄国海军强10倍的优势。

然而,土耳其这支纸面上非常强大的海军却没有在战争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土耳其海军管理混乱,士气低落,战术保守且呆板,船员素质也不及俄国水兵。俄国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手中的一切资源:用岸防炮保护港口,用水雷阻拦土耳其舰队,用鱼雷向土耳其军舰发起攻击。

结果,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土耳其海军处处被动,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军舰不受鱼雷威胁而躲在港口里,使得俄国人始终能从海上对高加索的陆军运送给养。

◎被围攻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重建后的俄罗斯黑海舰队

土耳其人无法控制海洋,在陆地上就更不是俄国陆军的对手。当俄国陆军快要逼近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人被迫与俄国讲和。

1878年3月,双方签订《圣斯忒法诺条约》,规定俄国取得高加索和比萨拉比亚南部等战略要地,罗马尼亚取得多布罗,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同罗马尼亚一样被承认完全独立,更重要的是,条约让一个领土范围横跨巴尔干山脉南北且达到爱琴海的独立自主的大保加利亚得以形成。

英国和奥匈帝国不愿看到俄国在巴尔干的进一步扩张以及在巴尔干出现一个大斯拉夫国家,于是再次联合进行了干预,迫使俄国修改《圣斯忒法诺条约》。

1878年6月13日,由德国做东,英、奥、法、意、土、俄等国的代表齐聚柏林,签署了在《圣斯忒法诺条约》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柏林条约》。条约规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继续保持独立地位;俄国仍然拥有南比萨拉比亚和大部分高加索地区;原计划中的大保加利亚被分成三个部分:巴尔干山脉北部的保加利亚本土完全自治,山脉南部的东鲁米利亚仍然在土耳其统治下,马其顿允许进行一些改革;奥匈帝国获得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新巴扎的圣雅克的占领权;英国取得塞浦路斯。俄国在《圣斯忒法诺条约》中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的构想被打破了。

柏林会议对俄国而言是非常失败的,它在其他欧洲列强的干预下放弃了《圣斯忒法诺条约》中获得的很多利益。当然,这场战争也有好处——黑海舰队的重建终于按部就班进行了。

1880年,黑海舰队建成1艘3050吨的巡洋舰;1883年,建成3艘10200吨的战列舰,这3艘战列舰均在中部装甲区装备有3对12英寸口径30倍长的克虏伯炮,是俄国当时最好的战列舰。

在黑海舰队逐渐恢复实力的同时,波罗的海舰队也在继续造舰,但无论吨位还是质量,都不如黑海舰队新造的军舰。

鉴于美国内战和土耳其战争的经验,俄国非常重视鱼雷快艇在近海防御中的作用,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是世界上装备鱼雷快艇最多的国家。

1879年,俄国开始大量建造潜艇,1902年,开始从美国购买汽油动力潜艇。

在历任沙皇的不懈努力下,俄国建成了一支质量一般但规模庞大的近代海军。

19世纪90年代初,世界海军的排名如下:英国一级战列舰35艘,装甲巡洋舰18艘,一二级加甲巡洋舰67艘,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法国一级战列舰16艘,装甲巡洋舰13艘,一二级加甲巡洋舰27艘,居第二;俄国一级战列舰11艘,装甲巡洋舰10艘,一二级加甲巡洋舰3艘,居第三位。

此后,俄国的造舰一直没有中断,19世纪90年代末期,其规模进一步扩大,牢牢占据了世界海军第三的位置。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规模上的第三。俄国海军在技术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依然和欧洲列强有很大差距。

从日俄战争到十月革命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俄国海军史上重要的一页,以至于多年后俄国人对战争的结果依然耿耿于怀。

战争爆发前,双方在纸面上的实力相差是非常悬殊的。俄国的财政收入是日本的10倍,人口是日本的3倍多,领土面积是日本的60倍,俄国海军经费是日本的5倍,海军总吨位是日本的3倍。

光看这些数据,毫无疑问俄国是巨人,日本是侏儒。

但是,比这些纸面实力更重要的是在特定战场兵力的投送能力。俄国的重心在欧洲,远东力量薄弱,其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被地理条件分隔开来,无法彼此支援。因此,俄国在战争初期能够实际动用的力量,也就仅有包括太平洋舰队在内的远东部分的力量而已,而日本却可以投入全部的力量作战。

1905年2月,俄国在远东拥有战列舰7艘、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7艘、装甲炮艇2艘、小型护航舰4艘、炮艇2艘,240—350吨位驱逐舰25艘以及鱼雷快艇21艘。这些军舰分散在旅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朝鲜的仁川。

日本海军拥有战列舰7艘、装甲巡洋舰8艘、防护巡洋舰16艘,小巡洋舰、炮艇和鱼雷炮艇10艘,驱逐舰20艘、鱼雷艇85艘。

必须要说明的是,日本海军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俄国太平洋舰队,质量也上同样胜过俄国,包括军舰的性能和海军人员的素质。

日本对战争的准备非常用心,根据对俄作战的需要,将原来的常备舰队解散重新编组为第一、第二、第三舰队。其中第一和第二舰队组成联合舰队,东乡平八郎为联合舰队司令官,全权主持对俄作战;第三舰队驻扎在吴军港和竹敷要港,防守日本本土。与日本的蓄谋已久和准备充分相比,俄国组织混乱、疏于战备,他们甚至不相信日本侏儒敢向俄罗斯巨人发起攻击。

1904年2月6日,日本联合舰队奉天皇的命令开始作战行动,采用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战法。日本的作战安排为:联合舰队进入黄海,击败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第二舰队负责掩护陆军在仁川的登陆;驱逐舰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进行夜袭;最后,在第二天,整个联合舰队的主力进一步消灭残余的俄国太平洋舰队。

2月7日早晨,俄国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收到了日本外交官断绝外交关系的电报。

2月8日晚,日本驱逐舰编队悄悄接近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并近距离发射了16枚水雷,其中3枚命中目标。这次夜袭非常成功——俄国旅顺口舰队3艘军舰长期失去战斗力。

2月9日早晨,俄军判断日军夜袭成功,下一步必然是带领舰队主力前来决战,因此下令旅顺口的5艘战列舰和5艘巡洋舰在港外升火待发,准备战斗。中午,东乡平八郎率领的15艘日本军舰果然逼近了旅顺口,双方随即爆发交战。这次交战持续到中午12点37分,双方均有伤亡。东乡平八郎认为此次交战不能让日军达到预期战果,故果断命令舰队返航。

◎对马海战中,东乡平八郎在“三笠”号战舰指挥战斗,自右三至左依次为:秋山真之、东乡平八郎、长谷川清。

旅顺口的交战虽然没能实现日本预期的战果,但负责进攻仁川的日本第二舰队则取得了全胜——击沉俄军2艘军舰,自身无一损失。

2月10日,日本明治天皇正式下诏对俄国宣战,同一天,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下诏对日本宣战。

日军很快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陆续登陆。此后,双方爆发多次交战,俄国太平洋舰队屡屡失利,最后被日本联合舰队压制在旅顺口内动弹不得。

2月17日,沙俄政府做出了自战争爆发以来第一个正确的决定:解除平庸无能的斯达尔克海军中将太平洋舰队司令官的职务,由富有才华的马克洛夫海军中将接任。马克洛夫是当时公认的俄国最出色的海军将领。

◎旅顺口和辽东半岛

马克洛夫3月8日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舰队战斗力和加强要塞海岸防御的措施,使俄国太平洋舰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废除一切繁杂的公事程序和礼节,全力操练,还大力修复损坏的船只;他竭力避免与实力占据上风的日本联合舰队进行规模较大的交战,而是通过进行小规模的战斗来使士兵得到锻炼;经过他的训练,俄国太平洋舰队离港所需的时间由22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他还果决撤掉一批无能的舰长,任用了一批精力充沛的军官替代他们。在战术上,马克洛夫主张在日军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俄国舰队要保持对辽东半岛周边海域的控制,威胁日军的海上运输线,不断袭击日军,阻止其登陆;不要和日军及早进行决战,而是在舰队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逐渐扩大作战区域,最后再进行决战。

毫无疑问,马克洛夫的到来使俄国太平洋舰队扭转目前这种恶劣战局有了一线生机。如果他能早5年到任,或者在接下来的交战里给予他更多的时间,那么日俄战争的结局一定和历史上的不同,但是,上帝在这场战争中只顾眷顾日本了,13日早上,马克洛夫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在旅顺口外海域的交战中触雷沉没,马克洛夫海军中将阵亡。

13日的交战对俄国人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惨败,舰队失去了最优秀的指挥官,悲观绝望的情绪在舰队中蔓延开来。这种情绪反映在战场上,就是士兵的消极与怠惰,整个舰队躲在港内专事防御。日军动用了更多的舰队封锁旅顺口。

◎俄舰“太子”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月,日军在陆地上连战连捷,逐渐逼近旅顺,使旅顺有成为孤港的可能。于是,俄国太平洋舰队孤注一掷,不断出港试图逃离旅顺。日军的全力阻击致使俄军出港屡次受挫。8月,俄太平洋舰队临时司令维特甫亲自率领舰队大举出港,东乡平八郎调集舰只拦截,爆发“黄海海战”。维特甫并没有进行充足的作战准备,遭遇日舰后也没有立即抢占有利阵位迎战,只顾向符拉迪沃斯托克北上。日舰围追堵截,下午6点30分,维特甫乘坐的旗舰“太子”号被日舰击中,维特甫被弹片打死。下午8点,夜幕降临,东乡平八郎下令中止炮击。维特甫死后,俄国舰队彻底丧失了统一的指挥,各舰舰长各自为战,有的继续战斗,有的继续前进,有的则想逃离战场。其中有5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逃回旅顺,旗舰“太子”号逃到胶州湾被德国扣留,其余各舰有的逃到上海被中国扣留,有的逃到西贡被法国扣留,“诺维克”号被几艘日舰穷追猛打,最后不得以自沉在库页岛的科萨科夫港外的浅水处。

日本联合舰队至此取得黄海海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俄国太平洋舰队旅顺港内的几艘军舰便一直龟缩港内,不再敢出港作战。

旅顺口俄国舰队出港突围之时,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国舰队奉命南下接应,与拦截的日本舰队爆发激战,结果俄军损失1艘装甲巡洋舰,另有2艘军舰被击伤,此后再也没有离港。

日军至此彻底获得日本海的制海权,同时开始从陆地上强攻旅顺要塞。

11月27日,日军经过血战拿下旅顺口附近的203高地,取得制高点,随后用重型迫击炮轰击港口内的俄国军舰。

1905年1月3日,旅顺在日本陆军的猛烈进攻下投降,俄国舰队仅有6艘驱逐舰和一些小船闯过日本人的封锁线,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截至目前,日本联合舰队损失军舰16艘,其中10艘毁于水雷;俄国太平洋舰队损失6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5艘防护巡洋舰以及33艘以上的驱逐舰、炮舰和水雷艇,总损失达到46艘。

1904年2月8日战争爆发后,俄国人反应迟钝:对于是否要派遣部队去支援远东竟然讨论了4个月之久。6月2日,鉴于远东战事的局面,俄国终于决定派遣波罗的海舰队绕道非洲,横跨三大洋前去远东进行支援,这支舰队被临时改名叫太平洋第二舰队。

太平洋第二舰队由7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6艘防护巡洋舰、9艘驱逐舰、约20艘辅助巡洋舰和其他舰只组成,是波罗的海舰队100多艘军舰中的精华。舰队原定于7月中旬出发,但是由于筹办和装载军需品、修理旧船以及进行航海和射击方面的基本训练,最后于10月16日才驶向波罗的海。它所接到的命令是:不顾一切与在旅顺口的太平洋第一舰队汇合,然后打败日本海军。然而在第二舰队向远东进发的途中,日军已经占领旅顺,歼灭了太平洋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原本所肩负的任务突然变得没有了意义。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孤注一掷,决定从波罗的海再向远东派遣太平洋第三舰队。第三舰队由1艘战列舰、1艘旧装甲巡洋舰、3艘小海防铁甲舰、6艘运输舰和辅助舰组成。这支舰队于1905年2月18日离开俄国。

18000海里的漫长海上航行造成俄国船员健康恶化,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检修舰只和备战,不断传来的日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又导致船员们心理恐惧增加和士气低落。这仗还没开打,结局似乎就已定了。

旅顺和仁川陷落以后,俄国舰队在远东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么一个港口可用了,因此,太平洋第二舰队的航行目的就改为驶向符拉迪沃斯托克。

5月9日,太平洋第三舰队到达万丰湾与第二舰队汇合。汇合后舰队总实力为:8艘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6艘防护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海防装甲舰以及其他若干舰只。

从万丰湾北上,俄国舰队要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有3条航道: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日本大本营和联合舰队经过多次研究后断定俄国舰队一定会选择最短的航路——通过朝鲜海峡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东乡平八郎将舰队部署在朝鲜海峡海域一带,打算以逸待劳,在朝鲜海峡与俄国舰队决战。

而俄国方面打算走的正是朝鲜海峡东南侧的对马海峡,为了迷惑日军还特地派出少数舰只到日本列岛东部海域,希望能吸引日军的注意,可惜数量太少没能引起日军的重视。

◎日舰“三笠”号上的主炮

5月27日凌晨,俄国舰队进入对马海峡。

在对马海峡准备迎战俄国舰队的日本联合舰队拥有5艘战列舰、23艘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21艘驱逐舰、17艘一级和40艘二级鱼雷快艇,几乎投入了日本海军的全部精华。

从实力上看,日本占优势。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202000吨,俄国舰队总吨位156000吨(辅助船除外)。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只共装备大炮127门,舷炮发射量28400磅,俄国舰队主力舰只共装备92门大炮,舷炮发射量32090磅(但命中率不及日本)。日本联合舰队在巡洋舰和鱼雷艇上与俄国舰队相比,分别拥有16∶8和69∶9的优势。日本联合舰队一分钟能齐射炮弹360发,俄国舰队一分钟能齐射炮弹134发,且日本炮弹的爆炸力要远远超过俄国的炮弹,一位俄国观察家说:“日本1颗炮弹的充分爆炸力相当于俄国12颗炮弹的充分爆炸力。”日本舰队的航速可以达到15—18节,而俄国舰队的航速仅有9—11节(长途跋涉,船底的水草来不及清理致使航速减慢)。此外,日本海军官兵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俄国海军官兵普遍士气低落;日本邻近本土作战,给养方便,不受辅助船的牵累,俄国则刚好相反。

负责警戒的日舰很快发现了鱼贯进入海峡的俄国舰队,并将俄国舰队的舰数、阵型、航速、航路等情况电告东乡平八郎。东乡平八郎根据这些情况决定将舰队带到冲岛,在冲岛海域迎击俄国人。

下午1点40分,日本人发现俄国舰队进入冲岛海域。东乡平八郎下令联合舰队逼近俄国舰队。

2点08分,俄国舰队多艘军舰向逼近的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猛烈射击,对马海战正式爆发。

2点53分,俄国舰队第一分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遭到重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被迫离开阵列。

3点30分,第二分队旗舰“奥斯利亚比亚”号被日舰集中火力击沉,900名船员除330人被救出外,其余全部阵亡。

◎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

不久,第三分队旗舰“亚历山大三世”号也因遭到日舰的围攻而严重损毁,最后被迫离开了阵列。

至此,对马海战大局已定。先后失去3艘旗舰的俄国舰队败象已露,从下午4点到7点,又经过3个小时的混战后,俄国舰队的12艘主力舰只仅有7艘幸存,且其中有的已经被打得破烂不堪,没什么用了。

从晚上7点30分起,日本联合舰队以37艘鱼雷快艇和21艘驱逐舰发起了最后阶段的进攻——鱼雷夜战。

5月28日凌晨5时,战斗基本结束,日本损失了3艘鱼雷快艇,阵亡117人,伤587人。俄国舰队的8艘战列舰中有6艘沉没、2艘被俘,9艘巡洋舰中4艘沉没、3艘被扣留、1艘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1艘搁浅自爆,3艘海防铁甲舰中2艘被俘、1艘沉没,9艘驱逐舰中1艘被俘、4艘沉没、1艘被扣留、1艘遇难、2艘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1艘装甲巡洋舰被击沉,8艘辅助船中4艘沉没、2艘被扣留、2艘医院船被俘,总损失达20多万吨,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被外国港口扣留1862人,受伤者无数。

日本以令人吃惊的微弱代价取得对马海战的全胜。

至此,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均遭到毁灭性打击,总计损失11艘一级战列舰、7艘二级战列舰或海防舰、5艘装甲巡洋舰、6艘巡洋舰、4艘炮舰和20艘驱逐舰。俄国海军一夜之间就从世界海军第3位跌到第6位,被美国、德国和日本超过。

1905年8月10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双方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军港会晤,达成协议: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地位,并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中东大铁路南部至长春的一部分,北纬50度以南库页岛的一半割让给日本,双方都同意将满洲归还中国。另外,尽管日本强烈坚持,俄国终究没有给予日本战争赔款。这样的协议对俄国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战争既已结束,对俄国来说,重建舰队便是当务之急。就如同在战争中反应迟钝一样,沙皇俄国僵化的体制使其在重建舰队时也同样缺乏效率,重建的计划争论好几年后,才进行了一项从1913年开始为期15年的造舰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从1913年开始,每年要建造2艘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此外,还会有很多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同时开工建造。如果计划实现,那么,俄国海军到1930年时就将拥有27艘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24艘轻巡洋舰、108艘驱逐舰和36艘潜艇,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这一切。

1914年6月28日,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下达了一份措辞极为强硬的最后通牒,俄国立即支持塞尔维亚。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进攻比利时,促使英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全面爆发。

俄国海军一战爆发时适合服役的舰只有:8艘战列舰、14艘巡洋舰、105艘驱逐舰、25艘鱼雷艇和25艘潜艇,正在建造的有:7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36艘驱逐舰和18艘潜艇。

与俄国海军交手的主要是德国海军,双方的海战主要发生在波罗的海。

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损耗,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此时的实力已经很薄弱了,而德国则视波罗的海为次要战场,只向波罗的海派遣了由7艘旧巡洋舰和另外一些驱逐舰、布雷艇和鱼雷快艇组成的舰队,有时候会向波罗的海增派旧战列舰。因此,双方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力量实际上都很薄弱,也就意味着根本不可能爆发较大规模的海战,至少在头一年里,双方的交战形式还是布雷战。

作为对俄国盟友的支持,英国派遣了一些潜艇到波罗的海与德国海军作战。

由于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因此,在黑海也爆发了海战。日俄战争中,俄国黑海舰队并未遭受任何损失,而土耳其海军自上次土耳其战争后一直没能恢复实力,故战争爆发时,俄国黑海舰队对土耳其海军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和在波罗的海的海战一样,俄国海军并不主动求战,当然土耳其人也一样,双方都致力于用海军给在高加索作战的陆军运送给养。

俄国宣布战争中他们在波罗的海和黑海总共击沉同盟国1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7艘轻巡洋舰、1艘浅水重炮船、23艘驱逐舰和鱼雷艇、9艘潜艇、1艘土耳其布雷艇、6艘德国飞艇以及许多小艇和辅助船只。

这是沙皇俄国海军最后一次参加战争了,早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国内的革命运动就已经此起彼伏了。当时,黑海舰队没有参与对远东的增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水兵起义。一战刚刚爆发时,俄国民众出于爱国主义热忱给予了沙皇政府极大的支持,但随着俄军在前线的不断失利,民众的热情很快就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沙皇政府的失望。此时,俄国国内已经遍布革命的种子,只要有一点火星,就可以形成燎原大火。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攻陷冬宫,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海军自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红海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