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06 22:00:17 0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杭州西湖

“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虽互有攻战,但基本保持了对峙并存的局面。南宋政权虽得以继续存在,但也只是维持偏安的格局,其军政设施和举措已全无统一王朝的气象。士大夫也不再具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士风柔靡内向,官场因循苟且,文恬武嬉,呈现出江河日下的局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诗人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生动而辛辣地揭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从13世纪开始,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金朝的衰亡,南宋面临更为强大的蒙元军队的威胁。在漫长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南宋朝廷的决断能力近乎歇绝,动员能力捉襟见肘,始终被动挨打,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但南宋军民的英勇抗争却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秦桧专权。“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在宋高宗的支持和纵容下总揽朝政,达十余年。据南宋人记载,宋高宗向金人乞和时,金人提出了一项极其霸道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当时,秦桧是宋金和议的象征,若罢免他,就意味着宋方撕毁和议,这是宋高宗万万不敢也不愿的。挟金人以自重,是秦桧得以长期专权的关键。

秦桧外恃金人撑腰,基本掌控了南宋的朝政,上至执政大臣的去留,下至地方州级长官的任免,主要取决于秦桧,以及与秦桧内外勾结的王继先、张去为等佞幸之人。

秦桧在杀害岳飞、排斥韩世忠后,又迫使协助他构陷岳飞的帮凶、枢密使张俊辞职,使朝中再无可与他抗衡的大臣。其他执政大臣都是秦桧提拔的“柔佞易制者”,“既共政,则拱默而已”。即使如此顺从,这些人也很少能够长期在职,往往“或一阅月,或半年即罢去”,以免影响到秦桧在朝中的地位。

秦氏更是一门富贵,秦桧的养子秦熺及孙辈俱任高官,亲党故旧无不夤缘高升,权势煊赫较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熹甚至说:“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同时,秦桧还任用亲信,控制台谏,用高压手段打击异己。史书说当时“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

秦桧大权在握,除了迫害异己、钳制舆论,就是把精力花在贪污搜刮上,公然“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喜赃吏,恶廉士”,“故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当时南宋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而秦桧通过各种方式聚敛来的家财,竟比南宋主要国库“左藏库”还要多好几倍。

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以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后,“天下酌酒相庆,不约而同,下至田夫野老,莫不以手加额”。

秦桧死后,宋高宗仍继续实行苟安求和的国策,所任用的宰臣如沈该、万俟卨、汤思退之流都是秦桧的党羽。如时人吕中在《大事记》中所说:“一桧虽死,百桧尚存。”朝政萎靡、吏治腐败的状况并未改观。

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宋高宗年仅二十二岁就丧失了生育能力,渐渐地朝野上下都知道了皇帝的生理缺陷,有人便上书请求从太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人。之所以把选择范围限在太祖一系,是因为自从宋太宗登极后,社会上就流传着“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预言。北宋在太宗一系的手上灭亡,人们更认为太祖开创了大宋基业而其子孙却无缘享受帝祚,所以上天要示以惩戒,于是更希望太祖的后代能重掌皇权,复兴社稷。

对宋高宗而言,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骨肉,太祖、太宗并无分别,于是决定从太祖一系的宗室中挑选比宋高宗低一辈的孩子,收养宫中,一个叫赵伯琮,另一个叫赵伯玖。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诏令封已改名赵瑗的赵伯琮为建国公,入资善堂就学。绍兴九年(1139年),又将改名赵璩的赵伯玖也封为国公。虽然宋高宗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自己恢复生育能力存有幻想,所以一直迟迟不给这两个孩子正式的皇子名分。

但多年的事实最终使宋高宗盼望亲子的幻想破灭了。在秦桧和从金国归来的母后韦氏相继死后,宋高宗不得不把立储提上议程。但在赵瑗和赵璩之间究竟立谁,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思虑再三,便想出了美人计,给两人各赐宫女十名。赵瑗的老师史浩看出了皇帝的用心,告诫赵瑗持重自爱。几天后,宋高宗召这二十名宫女体检,分给赵瑗的十个全是处女,赵瑗以不近女色的好名声,赢得了最后胜利。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诏,立赵瑗为皇子,封为建王,改名为玮。这时赵玮已经三十四岁了。

宋高宗在这个时候立皇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金朝皇帝完颜亮即将燃起侵宋的战火。

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因为他是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后来又在政变中被杀,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庙号,只称海陵王。他曾与亲信高怀贞谈论自己的志向,说:“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江南锦绣繁华之地,早已令他垂涎三尺。同时,完颜亮还深受汉族文化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认为只有实现南北统一,金朝才称得上是正统。因此他当皇帝后就把武力统一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南侵。十一月八日,到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犒军的虞允文,见局势危急,毅然负起抗击金兵渡江的责任。他将溃散的士兵组织起来,鼓舞士气,沿江布防,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

这时,金太祖的孙子、担任东京留守的完颜雍,趁完颜亮后方空虚之机,在辽阳自立为帝。消息传来,金军将士人心动摇。完颜亮不但不就此回头平定内乱,反而把前途命运都押在了渡江灭宋上,遂移师扬州,企图再行强渡。他孤注一掷,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终于激起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十一月下旬,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

宋高宗在一次次乞和又一次次失败的现实面前进退两难,身心俱疲,便萌生了推避责任的念头。次年,他传位于宋孝宗赵眘(即赵玮),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享清福去了。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宋孝宗像

宋孝宗被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他主观上不甘屈辱、愿意抗金,即位之初就宣布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朝野上下也纷纷要求乘金朝内部不稳的良机,大举进军,恢复中原。当时朝中重臣,张浚进取有余而持重不足,史浩保守有余而进取不足。吴璘在陕西退守的失利使宋孝宗倾向于张浚的速战,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他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

但符离一战,宋军败绩,动摇了孝宗恢复故土的决心。退居德寿宫的宋高宗更一再向宋孝宗施加压力,宋孝宗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桧的党羽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即位不久的金世宗也吸取了完颜亮覆亡的教训,致力于稳定自己内部的统治,便见好就收,略微作了些让步,与南宋达成新的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双方约定:南宋皇帝对金不再称臣,改双方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双方疆界回到完颜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此后四十年,宋、金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宋孝宗在内政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汲取秦桧擅权的教训,十分注意用人,尤其重视选择宰相,严防朋党。在位期间,注重吏治,慎选官员,惩治腐败的力度有所加大,官场风气有所好转。宋孝宗本人来自民间,一生自奉简朴,被誉为“勤俭过于古帝王”。同时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稳定币制,推动学术自由,促成了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

但孝宗为了防止大臣擅权,往往事必躬亲,大权独揽。在用人方面也矫枉过正,对执政大臣猜忌很重,任用时相当苛严,一些佞幸小人如曾觌、龙大渊等反而受到重用,致使官僚体制的正常职能遭到削弱,加剧了政治腐朽。

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南宋后期,腐败之风已是积弊难返。周必大曾经说:当世官员“循良者十无二三,贪残昏谬者常居六七”。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宋光宗像

宋光宗即位初年,尚能勤于政事,重视吏治,对招权纳贿的藩邸旧臣也能加以惩处。但他的皇后李氏生性妒悍,又喜揽权,时时离间孝宗、光宗的父子关系,致使朝政日非,光宗也因此精神病发作。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病逝。同年,光宗在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等人的逼迫下退位,由其子赵扩继位,是为宋宁宗。

宁宗在位三十年,虽个人生活俭朴,但天生弱智,缺乏主见和政治才能。前期韩侂胄专擅朝政,推行党禁,打击政敌,指斥道学(即程朱理学),压服舆论,引用亲信无耻之人,致使贿赂公行,贪污成风。史称,“自侂胄用事,贿赂盛行,四方馈遗公至宰执台谏之门,人亦不以为讶”。

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还于开禧二年(1206年)仓促发动了对金战争,史称“开禧北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进展,但未能挽救全局的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四月以后,双方开始议和。同年十一月,韩侂胄被史弥远杀死,首级献给金人。南宋在史弥远的主持下与金签订了“嘉定和议”,全部满足金人提出的要求,岁币增至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另加犒军钱三百万贯。从此,朝政落到史弥远手中。

史弥远掌权后,对韩侂胄的北伐政策全盘否定,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谥号,大规模裁撤北伐需要的军事部署,遣散军队,在对金政策上完全继承了秦桧的投降路线。

在内政方面,史弥远选用易制之人,台谏专任循默之士,压制异论,使得朝野以言为讳,习以成风。史弥远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境内有四明山)人,他所重用的官员非亲即故,时人讥讽为:“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死,史弥远矫诏立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史弥远更以“定策之功”而权倾朝野,“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朝政更加腐败。一方面“馈赂公行,熏染成风”,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更加困难,理财部门“专以铲刷为能,有一孔之利者,无不攫取”,“民间受害,尤难缕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十分痛苦,由此引发了绍定年间的一系列农民起义。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宋理宗赵昀像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宋理宗赵昀楷书联句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宋理宗亲政。宋理宗除了尊崇理学外,在治国理政方面并无什么作为。在蒙古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不认真处理急政要务,唯知享乐宴安,贪鄙好色,挥霍无度。而阎贵妃、董宋臣、丁大全、马天骥、贾似道之流窃弄威福,相与始终。时人已将当时的局面与宋徽宗末年相提并论。

当时官吏“贪浊成风,椎剥滋甚”,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魏了翁说,当时财用不足的一大原因,就是“贿赂公行,牧守监司敛百献十”,中饱私囊,全然置国家命运于不顾。

吏治腐败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冗官严重。据洪迈统计,绍熙二年(1191年),全国有京朝官和选人一万七千零二十八人,大、小使臣一万六千四百八十八人,合计三万三千五百一十六人,大大超过了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的二万四千人。宋理宗虽也采取了若干措施,如取消堂除,减少内降恩泽,减少权摄官和科举取士员额,严格升迁之制等。但各路监司要么敷衍塞责,要么消极抵抗,基本上都无法落实。到理宗后期,随着宦官、外戚专权,“官以贿成”,一切良法美意都成了虚设。

政治腐败又导致法制败坏。宁宗、理宗时“刑狱滋滥”,“天下之狱不胜其酷”。地方官往往借狱讼之事上下其手、索取贿赂,擅置狱具、非法残民的事情屡见不鲜。

由于军政不修,武将、边帅的贪腐与文官一样严重,克扣军饷,虚报军额,经商渔利,假公济私,无所不为。贾似道曾经实行“打算法”,审查将领的军费开支,希图整治军队中贪污腐败的现象,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军中立威、排斥异己,却受到军队将领的抵制,造成诸多恶果。

终理宗之世,吏治如江河日下。到度宗时期,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誓师伐金,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大败金兵。嘉定六年(1213年),蒙古军几乎踏遍了黄河以北的所有金朝领土,围困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帝卫绍王被臣下所杀,金宣宗即位,随即献公主、金帛、马匹求和。成吉思汗许和退兵。嘉定七年(1214年),金宣宗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认为金朝迁都是缺乏和好的诚意,再次围困中都,翌年将之攻陷。此后,蒙古军主力西征,金朝暂时得以在黄河以南苟延残喘。

金朝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不堪一击,却不把南宋放在眼里,幻想着打败南宋,向南拓展地盘,以弥补沦丧的大片河山,躲避蒙古军的锋芒。自嘉定十年(1217年)起,接连发动了数次南侵战争。但宋军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朝的幻想。战争打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金朝徒然消耗了大量军力、物力,却一无所得。当年年底,金宣宗去世,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不得不正视现实,放弃了南侵。

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西夏,遭遇了罕见的顽强抵抗。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军中。临死前,他留下“假道伐金”的遗命,即从南宋借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消灭金朝。窝阔台汗几次遣使到南宋,提议联合灭金。但南宋君臣惧怕金人,议而未决。

绍定五年(1232年)春,蒙古军在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围歼金骑兵二十万、步兵十五万。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金朝精兵良将损失殆尽。这时,南宋终于看清金朝灭亡在即,匆忙遣使回访蒙古,答应共同出兵灭金。

南宋派孟珙率军自襄阳向东进发,一路攻城略地,杀到了蔡州(今河南汝南)。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困守蔡州的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传帝位给宗室完颜承麟。完颜承麟的即位典礼还在进行,城南已飘扬起宋军的战旗。与此同时,蒙古军也自西面攻入城内,展开巷战。金哀宗自缢而死,完颜承麟被乱兵所杀。立国一百二十年的金朝灭亡。南宋以缴获的金哀宗遗骨祭告太庙,又遣官至洛阳祭扫北宋陵寝,举国上下为终于报了百年之仇、雪了靖康之耻而欢欣鼓舞。

然而,南宋此时面临的局势,几乎就是金灭辽后北宋所面对的局势的翻版。监察御史洪咨夔就说:“今残金虽灭,邻国方强,益严守备犹恐不逮,岂可动色相贺,涣然解体,以重方来之忧?”但无论宋理宗还是主战的将帅,都求功心切,在各方面都未进行认真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了武力收复中原的行动。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窝阔台像

宋军利用蒙古军主力撤走的时机,几乎兵不血刃,收复了汴、洛故都,史称“端平入洛”。但同时,宋军也陷入了困境。由于蒙古军掘开黄河阻挡宋军,黄淮之间,一片汪洋,粮食军需无法随军运输。沿途城乡残破至极,根本筹不到军粮。进入洛阳的宋军第二天就无粮可食,只好釆野菜充饥。蒙古军趁机反击,洛阳宋军拼死抵抗。一仗下来,十丧八九。在开封等候粮草的宋朝军队闻讯也掉头南撤,武力收复中原的行动就此结束。

端平二年(1235年)春,蒙古军分三路南侵,长达四十余年的宋蒙(元)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蒙古军的第一轮进攻,就占领鄂北重镇襄阳,把战场推进到长江沿线,足见其攻势凌厉。襄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将西面的大散关与东面的淮河连成一线,而且是长江中游重镇江陵的屏障。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南宋朝廷任命孟珙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奉诏收复襄阳。孟珙稳扎稳打,连续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荆门军(今湖北当阳)等地,于次年六月胜利收复襄阳。此后,襄阳成为南宋抵抗蒙古的重要枢纽。

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死,直至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汗即位,蒙古政局一直动荡,稍稍放缓了对南宋的攻势。孟珙、余玠等南宋将领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了荆襄和四川地区的防御力量。

可是,孟珙、余玠等人的进取与努力却受到南宋朝廷的种种掣肘。孟珙主持荆襄防务九年,屡败蒙军,威名赫赫。他不满足于被动防御,还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工作,抚慰中原人心,既可了解敌情,又可攻防结合。但猜忌武将的朝廷却不仅不支持,还对他久典重兵不太放心。这使孟珙心情极不愉快,抑郁成疾,于淳祐六年(1246年)九月去世。余玠主持四川军政颇有成效,却受到朝中宰相谢方叔等人的恶意中伤,宋理宗听信谗言,诏余玠入朝。余玠壮志难酬,急火攻心,于宝祐元年(1253年)七月猝然病逝。孟珙、余玠的抑郁而终,是南宋抗蒙力量的重大损失。

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就任蒙古可汗,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部权力纷争,再次掀起进攻南宋的高潮。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包围了长江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汉),朝野大震,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宋理宗也吓破了胆,急调贾似道移镇汉阳,救援鄂州,不久即于军中拜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其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贾似道,字师宪,祖上都是平民百姓,直到祖父时才中进士做官。其父贾涉是位慷慨有大志的豪杰之士,在抗金战场上屡建战功,官至淮东制置使。贾似道是贾涉侧室胡氏所生,因贾涉常年征戍外地,正妻史氏又不喜欢贾似道,缺少父母管教的贾似道游荡于市井,饮酒赌博,不务正业,成了一个十足的地痞无赖。

贾似道这样的身世,难免被人瞧不起,若无特殊机缘,他一辈子顶多当个小官吏。但理宗朝的腐败政治恰好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缘。绍定四年(1231年),贾似道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深受理宗宠爱,册为贵妃,贾似道开始时来运转。

贾似道虽品行不端,却也有些才干。他仗着后宫有人撑腰,胆子很大,无事不敢管,无人不敢惹,俨然成了耀眼的政坛新星,不仅官职急剧上升,而且声誉鹊起,赢得了不少人的欣赏。孟珙去世时,即遗表推荐贾似道接替自己,贾似道便成了先后主持长江中下游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当时,由蒙哥汗亲率的西路军在四川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东)下受挫,蒙哥本人也被炮石击成重伤,不久丧命。忽必烈虽然接到蒙哥战死的消息,却不愿无功而返,对鄂州展开多次攻击,形势十分危急。贾似道私下遣使向忽必烈求和,此时蒙军也因为水土不服、粮食紧缺,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且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派急使来告阿里不哥图谋继承汗位,要忽必烈立即赶回。双方谈判刚开始,尚未议定具体条款,忽必烈就率军解围北归。贾似道向朝廷报告:“鄂围始解,江面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却隐瞒了议和之事。

宋理宗暂时解除了亡国之忧,越发骄奢淫逸,把朝政完全交给了贾似道。贾似道则以鄂州“大捷”为资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死,他的侄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宋度宗像

度宗即位后,贾似道以策立之功被尊为“师相”,权势较理宗末年还要煊赫。他将大小朝政交付给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自己则在西湖葛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以玩美色、斗蟋蟀为“军国重事”。而面对危如累卵的边境形势,贾似道却一筹莫展,既无心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忽必烈在夺得汗位、巩固权力之后,又发起了新一轮灭宋战争。他接受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把襄阳和樊城作为主攻目标,于咸淳三年(1267年)开始围攻。南宋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来蒙古军控制了汉水,切断了襄樊的后勤补给通道,宋军多次增援解围均未成功。至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力竭降元。襄樊保卫战失败后,南宋大势已去。元朝君臣已经发出“四海混同,可计日而待”的豪言,灭亡南宋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病死,其子恭帝继位,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同年底,鄂州陷落,元军统帅伯颜亲率主力,以降将吕文焕为先导,顺江东下。南宋沿江诸将,多为吕氏旧部,所以元兵一来,都望风归降。

朝臣、太学生纷纷要求贾似道亲自出战。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贾似道实在躲不过去,只好集中各路兵马出发。到了芜湖江边,贾似道又故技重施,以称臣纳贡为条件,向伯颜求和,但被断然拒绝。贾似道只好硬起头皮应战,命孙虎臣率步兵七万驻扎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命夏贵率战舰二千五百艘布列江面,自己率后军驻于鲁港(今安徽芜湖南)。元军水陆并进,步骑夹岸而行,用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溃败,夏贵也弃军而逃,军械尽为元军所获。贾似道见势不妙,急乘小船逃往扬州。元军乘势攻击,宋军仅存的主力几乎全部丧失。

丁家洲之战失败后,南宋沿江诸州相继被元军占领,朝中高官也纷纷出逃。谢太后迫于压力,宣布罢免贾似道,将他贬往外地。贾似道名声太臭,贬所之地的百姓都拒绝他入境,后来在福建漳州的木棉庵被负责押送的郑虎臣处死。

贾似道死了,南宋朝廷的丧钟也敲响了。

谢太后诏令“天下勤王”,李庭芝、张世杰等将领率余部入卫京师,将防线收缩到江浙地区。赣州知州文天祥组织“勤王军”,也辗转赶到临安。

通史解读——偏安东南

文天祥像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小追慕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立志向他们学习,发奋苦读,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令后,他毁家纾难,以自己的积蓄招募了万余民兵。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伯颜指挥元军自建康出发,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了最后总攻。

文天祥与张世杰认为,此时两淮、闽广等地仍在南宋手中,其他地方也有坚守不降者,如果能在临安决一死战,杀败敌军,再令两淮宋军断其归路,国事尚有可为。但宰相陈宜中和谢太后主张求和,不准文天祥、张世杰等部署决战,并派出好几批求和使者,但都被元方拒绝。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三路元军在临安城北会合。文天祥急忙建议让度宗的另两个儿子赵昰、赵昺分别出守闽、广。当时,宰相陈宜中已逃往温州老家,张世杰、陆秀夫等也率军出城向东转移。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主持接洽议和。文天祥到元军营中谈判,企图说服伯颜保留宋朝,被扣押。

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掳恭帝及皇亲、官员数千人北上,南宋实际已经灭亡。

崖山海战。从临安逃出来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护着赵昺、赵昰,经温州转移到了福州。五月一日,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

文天祥被扣押后,拒绝投降,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寻机逃脱,历尽艰险赶到了福州,仍任右丞相。他回到故乡江西募兵,以汀州为根据地,队伍一时声势浩大,但不久就被元军打败。后来文天祥又转战于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于祥兴元年(1278年)底被元军俘虏。

临安陷落后,李庭芝、姜才等仍坚守扬州,打败元军多次进攻,拒绝元军多次劝降。后奉福州小朝廷之命向南转移,途中被元军所败,李庭芝、姜才被俘,誓死不降,被残酷杀害。

不久,元军攻入福建,福州等地相继陷落。张世杰等人只得把小朝廷搬上船,漂流海上,一路转战到雷州沿海。陈宜中见大势已去,诡称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联系安顿朝廷,一去不返,后来死在了今泰国一带。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十一岁的宋端宗病死。南宋诸臣又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将小朝廷转移到崖山(今广东新会南)。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尾随而至,占据海口,切断了宋军的淡水补给通道。宋军将士渴到极点,就饮海水。海水又苦又涩,饮即呕吐,士兵疲乏无力,战斗力严重下降。即使这样,仍连日大战,顽强抵抗,毫不退缩。

二月初六,元军分南北两路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张世杰率十余艘战船保护宋端宗之母杨太后突围而出。皇帝的坐船却过于庞大,动弹不得。陆秀夫见势不妙,先令妻子投海自尽,然后背起幼帝赵昺毅然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和最后一任宰相壮烈殉国。

杨太后闻知皇帝已死,抚膺大恸,也投海自尽。张世杰率残余部众继续抵抗,不幸遇上飓风,船沉牺牲。

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张弘范将他押到崖山,让他给张世杰写劝降书。文天祥拿出了自己刚写成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也不禁由衷赞叹:“好人!好诗!”

文天祥后来被押解到大都,囚禁了三年又两个月。元朝对他百般利诱威逼,希望他投降,他始终坚贞不屈,并在狱中写下著名的《正气歌》以明心志。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义。其妻欧阳氏为他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他的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蒙古崛起后,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它灭亡西夏只用了二十二年,灭金用了二十三年。这些政权都以军事立国,曾经威震天下。所以,蒙古刚开始发动侵宋战争时,根本没有把南宋放在眼里。耶律楚材就曾对南宋来使傲慢地说:你们只恃着大江,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

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灭掉南宋,整整花了四十五年。在蒙元军队的所有对手当中,南宋抵抗时间最久,给蒙古军造成的损失最大,就连蒙哥汗也毙命于南宋的炮火之下。以至于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南宋其实并不软弱,更非无能,而是当时世界上除蒙古军之外最厉害的军队。

南宋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军事而言,蒙古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平原旷野作战,拙于山地川泽周旋,南宋正好具备有利的地形条件。而且,宋军长期与辽、夏、金对峙,虽然攻势作战非其所长,但是积累了丰富和行之有效的防御战经验。宋人发明的火药也在实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这些因素,使得南宋与蒙古(元朝)的战争长期陷于胶着的状态。

在政治方面,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士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能自觉起来为国效命,虽无法挽救最后的灭亡,但坚强的抵抗意志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清朝学者赵翼所说:“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97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