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6-11 13:30:22 0

明代前期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各类火器的制造,还是使用火器的战术,都处于引领潮流的先进地位,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中国火器在亚洲各地广泛传播,早在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就携带着火器进入朝鲜半岛作战,而元朝建立之后,元军又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渡海进攻日本,因此,朝鲜人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火器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灭元时,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不断受到从日本过来的倭寇的骚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息外患,在国际上广交盟友,共同对敌,他下令将一批火器运送到朝鲜半岛,支援那里的抗倭战争,同时,向朝鲜人提供硝、硫磺,鼓励其自制火药。当时,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来自中国江南地区的火药工匠的指导之下,比较快地掌握了火药制造技术。不久,李朝取代了高丽王朝,火器的发展也没有停滞下来,他们生产的铳炮以仿制中国的为主,并组建了使用火器的专业部队,还创建了新战术,例如在1434年(明宣德九年,李朝世宗十六年)围剿野人女真时,就使用了三人为一队的战术,即一人手持盾牌在前面,另外两人手持火铳跟在后面轮番射击。

中国的火器除了传播入朝鲜半岛,还随着明军南下两广以及云贵地区而扩散到了东南亚,缅甸在与云南的一些土司打交道中得到了火器技术。据说,缅甸语言中的“铳”与“炮”两个单词,释义就是来源于汉语中的“铳”与“炮”。

永乐及宣德年间,明朝经略安南以失利告终,明军虽然在作战时遗弃了大量火器,但也从安南获得了新式的神枪,双方通过战争的渠道互相交流军事技术,各自改善了装备。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欧洲中世纪英国文献中的火门枪
  采自《世界火器史》第81页


中国的火器技术还传到了欧洲。蒙古军队在13世纪的一系列西征中,已经将火药与火器的制造及使用技术带到了中东,并由阿拉伯学者传到了欧洲。欧洲各地在13、14世纪出现了包括枪、炮在内的各类初级火器,代表作是“火门枪”。此枪的枪管一般呈直筒形状,里面放置火药及弹丸,还有一个贯通内外的圆孔,用来安装引线。枪管的尾部能够插入手柄,以便于射手持放。这类枪改装自阿拉伯人制造的一种名叫“马达法”的火器,与中国元明时期的手铳非常相似,都是由宋代的突火枪发展而成,是中国火器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的一个有力证据。

欧洲英、德、法等国不可避免地在战斗中使用了火器这种新式武器,特别是英国的成效比较显著,英王爱德华三世在1337年进攻法国,挑起著名的“百年战争”,战争初期,他的军队分别在克莱西、加莱港等战斗中使用了火门枪与火炮,打击对手。不过,那时欧洲各国军队中火器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战争中使用的规模,都不能与明初的明军相比。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是1337年到1453年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大大小小战役的总称。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一系列与法国的联姻,成为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百年战事遂起。


然而,明初盛极一时的火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却变得落后了。原因有很多,例如明朝自永乐之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等内陆地区已经不再存在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战乱通常不过是发生于边陲的偏僻地带,即使是正统年间轰动一时的土木之变,那场危机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只是昙花一现。这自然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减少了火器更新换代的迫切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说得不错。欧洲一直战乱不断,崇尚武力的人有很多,他们不停地研制新装备,大约从15世纪起,便开始引领火器发展的潮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火器沦为了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优胜劣汰的竞赛。因此,欧洲火器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超过了那些由明朝政府拨款、官办工场生产的火器。也就是说,欧洲取代了中国,成了世界军事变革的中心。

处于封建割据的欧洲,国与国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而且阶级矛盾日渐严重,新生的资产阶级同守旧的封建贵族,正在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角逐。资产阶级的枪能够击穿封建骑土的盔甲,炮能够轰破封建领主的老旧的城堡。无论是谁,只要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改用火器,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欧洲在16世纪传入中国的著名西式火器有“火绳枪”与“佛朗机炮”。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火绳枪。火绳枪与火门枪有很大区别,前文已经提过射手发射火门枪(或手铳)时,需要用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点火,还不能瞄准,颇为不便。而火绳枪就不同,射手的眼睛可以通过枪管前端的准星、后部的照门,与目标成三点一线,从而提高了射击准确度。

火绳枪的新颖之处还在于与众不同发火装置。这个发火装置的主要构件是一条弯钩形金属杆。射手发射时,用食指向后扣动那个与现代枪械有点相似的扳机,金属杆便会绕轴转动,这时燃烧在弯钩形金属杆前端的火绳,马上应声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射出弹丸。火绳是经过化学物品秘制而成的,燃烧速度极其缓慢,可以反复使用,长时间不熄灭。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最早的火绳枪的发火装置示意图
  采自《世界火器史》第135页


从整个发射程序来看,火绳枪可以一边瞄准,一边射击,比火门枪优越得多。

火绳枪传到东亚与欧洲的航海家们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有关,当时,西班牙与葡萄牙这两个西欧早期的殖民帝国远涉重洋,使用先进的火器不断侵入非洲、亚洲及美洲。随着殖民者海外扩张的进一步加剧,火绳枪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沿海,时间大约在16世纪中期的正德至嘉靖年间。

1522年(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沿海的西草湾一带缴获了两艘在沿海为非作歹的葡萄牙船,并得到了火绳枪,但没有立即进行仿制。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又在沿海的双屿岛之战中击败了一股海盗,同时缴获了日本人与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发现日本人的枪械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因此,明朝专门制造兵器的有关部门便开始仿制日式火绳枪。

日本人的火器制造技术也是源于外国。最早传入日本的是中国火器,那是在公元13世纪,入侵日本的元军使用了会爆炸及燃烧的雏形火器,给了参战的日军以深刻的印象。明朝建立之后,一方面中日之间有商贸往来,另一方面,倭寇(日本海盗)在中国沿海经常进行掳掠。就这样,明朝的火器不可避免地通过商业与战争等方式传到了日本。但是明朝的火铳(相当于欧洲的“火门枪”)始终没有在日本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真正在日本广泛传播的是欧洲传来的火绳枪。

1543年,日本种子岛的居民从跨海而来的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了火绳枪,并加以改造,在枪管尾部创制了闭气螺栓,这东西就像现在的螺丝钉一样能够旋转着扭出扭入,扭出时可以清刷枪管内壁的火药残渣,扭入时则起到闭气的作用,增加射击威力。据说,原先产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连射五六次之后,枪管会因过热而有爆膛的危险,但是日本人仿制的火绳枪(改叫“铁炮”)则克服了上述缺点,从而更加耐用。

明朝人步日本人的后尘,也仿制成功了火绳枪,这种枪打得比较准,甚至能将天上飞翔的小鸟打下来,故被称之为“鸟铳”;又因其弯形的木制枪托好像鸟喙,所以也叫“鸟嘴铳”。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鸟铳图片
  采自《武备志》卷一二四


鸟铳的铳管又细又长,长度通常是口径的50至70倍,能使火药在铳管之内充分燃烧,增加弹丸的初速。一些制作精良的产品,平射时射程为80步,仰射为三四百步。

鸟铳除了可以站立发射,还可以采取蹲跪式的射击姿势,即是蹲着前脚,跪着后脚,左手持铳,右手的手肘放于前脚的膝盖上面——同时手指紧扣板机,右腋压着枪托以消除后坐力。由此可见,鸟铳采取不同的射击姿势,也一样能准确杀伤敌人。

明政府的军工部门之一——兵仗局在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仿制成功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从此这种火器便根据作战需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例如: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噜密铳图片
  采自《神器谱》卷二


噜密铳,这种铳据说源于土耳其,它的构造与鸟铳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发火装置加装了一条弹簧片,能使绕轴旋转而落下的金属杆自动弹回发射前的位置,以方便下一次射击。噜密铳还是一种冷热两用兵器,它的弯形枪托是锋利的刀刃,可做大刀使用。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军火专家赵士祯发明了轩辕铳,这种铳的特色是新装上一种可以自动开闭的火门装置,能够防止大风将火门里的火药吹去,而且火门上面的遮雨盖篷又能防止阴雨洒湿火药。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轩辕铳图片
  采自《神器谱》卷二


赵士祯还发明了多管火绳枪——迅雷铳,该铳共有五支与鸟铳相似的铳管,可通过一个发火装置轮流发射,所有的铳管都分别穿过一个圆形的套牌。套牌可保护射手而遮挡敌人的弹丸与利箭。五支铳管的中央还倒插着一根木筒,木筒前端的筒口里面装了一个火球,一经点火,便喷出烈焰,灼伤敌人。木筒的后部又装上了一个铁制枪头,近战时可将铳身倒转过来,用力刺杀。因而,迅雷铳也是一种冷热两用兵器。

国产的多管火绳枪差不多与欧洲的类似产品同时问世,显示了我国古人不甘落后,努力拉近与欧洲军事技术的距离。国产的多管火绳枪比较著名的还有震叠铳,其发火装置与鸟铳差不多,是一种可迅速连射两次的火器,奥妙在于它有上下两层铳管。

介绍过欧洲的火绳枪之后,下面该介绍另一种新式火器佛朗机炮了。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迅雷铳图片
  采自《神器谱》卷二


最早的佛朗机炮是一种舰炮。那时欧洲一些国家热衷于远航,所以注重发展舰炮,佛朗机炮在作战时将炮膛伸出船舷之外,同时,射手又能够自由地在船舷之内不断装填弹药。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后装炮。前面已经提过了,最初进行水战的炮都是从炮膛前端的膛口装入弹药的,也就是前装炮。而佛朗机与传统的前装炮的主要区别是炮膛上有一个后部装弹室(明朝人称为“母铳”),敞开的装弹室能够装载与卸出“子炮”(明朝人称为“子铳”)。子炮的细小炮管里面事先已经装好弹药,其膛口与佛朗机炮的炮膛相连,临阵时随时将几个子炮轮流放入装弹室,发射速度自然比起前装炮要快得多。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佛朗机的母铳与子铳
  采自《兵录》卷十四


佛朗机在欧洲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传入明朝是16世纪初,最初,明朝官员在与葡萄牙使臣打交道时,已经看见过安装在来华舰只上的佛朗机炮,但是要到1522年(嘉靖元年)才正式获得这种炮,广东守军在那一年击退了骚扰沿岸的5艘葡萄牙船只,双方互有伤亡,此战,明军如愿以偿地缴获了两艘舰只上的20门佛朗机大炮,并于两年之后在北京仿制成功。


15世纪后期,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向东方扩张贸易,以海盗式的行径一度征服非洲、亚洲许多地方。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葡人进入澳门后,强盖房屋,设立机构,扩大地盘,迅速聚集成村。但自此至19世纪40年代以前,澳门只是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港口,中国政府对澳门一直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并对澳门有效地实施其土地、军事、行政、司法和海关等各种管理。


葡萄牙的佛朗机炮的外形与明军原先装备的铳炮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后装炮与前装炮的区别之外,它的炮管还长达五六尺,可使炮弹的初速更大,射得更远,最大射程通常为一里以上,有效射程可达到100步左右,而且还装上了准星与照门,炮管的两侧设计有调整俯仰角度的炮耳,装上炮架,就能够对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

明朝的军火机构对佛朗机不断加以改良,造出了一系列产品,按用途来分,有舰载型、骑兵使用型、防御型及机动作战型等等,例如名将戚继光撰写于嘉靖年间的《纪效新书》就记载了五种佛朗机,分别是:

一号佛朗机,长约八九尺,共用铅弹16两以及火药16两。

二号佛朗机,长约六七尺,共用铅弹10两以及火药11两。

三号佛朗机,长约四五尺,共用铅弹5两以及火药6两。

四号佛朗机,长约二三尺,共用铅弹3两以及火药2至4两。

五号佛朗机,长约一尺,共用铅弹3钱以及火药5钱。

此外,明军装备的佛朗机还有:

佛朗机式流星炮,根据出土实物,这类炮的子铳重约3公斤左右,口径为2.5厘米左右,长约30厘米左右。母铳口径为40厘米,长约120厘米。

马上佛朗机,根据出土实物,这类炮的母统重约4至5公斤,口径为3厘米左右,长约74厘米左右。

百出佛朗机,铳管长约三四尺,配备10个子铳,与传统佛朗机不同的是,这种铳发射前要先将子铳从母统的铳口放进膛内,射击完毕再倒出来。

明朝还将一批传统的前装炮改装成佛朗机,估计是在这些炮的腹部挖一个洞作为“后部装药室”,用来放置子铳。从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起,军器局每年都将数以百计的铜手铳以及碗口铳改装成佛朗机。戚继光甚至将体重达到千余斤的“大将军发熕”也改装成了佛朗机模式(明军使用的铜发熕,同样是欧洲传入的)。

明朝的军火专家还研制出集合鸟铳与佛朗机两种长处于一身的火器,这类火器形似鸟铳,却像佛朗机一样,发射时用预先装好弹药的数个子铳,轮流放入铳管后部挖开的铁槽之内。例如:子母铳、掣电铳、鹰扬铳等等。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掣电铳图片
  采自《神器谱》卷二


明代前期使用的传统的粉状火药,由于透气空隙少,对燃烧速度有所限制。而明代中后期开始在实战中使用粒状火药,粒状火药装入铳炮的药室后,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这些透气通道会致使其燃烧速度提高两倍。火药在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必然增加弹丸的杀伤力。当时火药的配方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品种多样,有专供引燃的火门火药,还有燃烧火药、爆炸火药以及发射火药等。以发射火药为例,仅鸟铳的发射火药就有数个品种,它的组配比率比较先进,一般硝的成分已经达到70%以上,而硫及碳则为12%左右,与当时欧洲火药配方的构成成分基本相似。

明代前期使用的弹丸主要由金属及石块制成,比较粗糙,与铳炮的口径不太一致,点燃火药发射时会泄气,所以往往还要在铳炮的膛口里面塞入硬木制成的“木马”防止泄气。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弹丸制作得比较均衡圆整,表面还要磨光。并且,大量使用了质地软的铅弹,它即使造得比铳炮的口径大一些,也容易射出去,这样有利于闭气。因为弹丸制作得越来越精良,所以逐渐不再使用“木马”。例如鸟铳及佛朗机就不再使用木马,从而简化了射击程序,加快了射击速度。不过,那些发射大量小弹丸的火器,仍然使用木马,例如虎蹲炮。

虎蹲炮是为了弥补一些西式火器的缺点而创造的炮,可算为国产火器争了光。最初,明军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时,发现使用鸟铳与佛朗机不是很理想。鸟铳虽然打得准,但是杀伤范围有限,难以对付大队敌人。而佛朗机炮则比较笨重,士兵扛着这种武器在南方的崎岖道路上行军很吃力。戚继光由此计划要创造一种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更轻、便于携带的火器,这就是著名的虎蹲炮。这种火器既能控扼险隘,防御大队敌人,而且机动性又强,翻山越岭不在话下。

戚继光撰写于隆庆年间的《练兵实纪》记载了两种虎蹲炮:

一种长约2尺,腹内粗2寸左右,这种炮的炮身有五六道铁箍,重36斤。

还有一种是3尺以上的,但重量不详。

特别是有幸保存到现在的一门虎蹲炮实物,竟重达49斤6两。上述三种虎蹲炮的各种不同的数据,也证明虎蹲炮远非一种型号。但是所有的虎蹲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射击时要用铁钉将前端的大铁爪钉在地面上,后面再用铁绊固定。

大明火器战争:西式火器


虎蹲炮图片
  采自《四镇三关志》之《建置》


这个时期的明政府已经对明初流传下来的旧炮进行改造,除了将一批手统及碗口铳改装成佛朗机之外,还将一些碗口炮、毒虎大炮、小号将军炮、樱子炮等旧炮改造成新款的虎蹲炮。例如毒虎大炮,每次射击时必须安置于营垒的数十步之外,以防其后坐力过大而跃起伤人。现在给这种炮加上铁爪、铁绊等物,就改装成了不会跃起的虎蹲炮,因而更加耐用。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虎蹲炮都是由旧炮改造的?当然不是,也有直接用熟铁新造的。因为改造及新建,使各种虎蹲炮来源不一,所以这些炮的重量、大小并不一致。前面所说的那种身长2尺、重量达到36斤的炮就是典型的虎蹲炮,此炮由熟铁制成,每次用火药七八两,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一百枚,为了防止散出无力,仍旧使用了木马,然后还要再用重30两的大铅子或大石慢慢按入炮口里面(如用大铅子,则小弹丸可酌情减少),这样射程也就相应增加了。

总之,明朝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欧洲火器,但并没有忽视国产火器。例如源于西方的鸟铳,它虽然适合南方的步兵使用,但北方的骑兵更加乐于使用国产的三眼铳。三眼铳虽然不能瞄准,准确度远逊于鸟铳,然而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目标庞大的骑兵,有时不用瞄准的应急射击也一样能打中。三眼铳在近战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当做大棒砸向全身披着重铠甲的敌方骑兵,效果胜过刀剑。不过,可能是由于财政等各方面的限制,一直到明亡为止,明军还照样使用着手铳、碗口炮等本来应该淘汰的旧式火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645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