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称霸海上——夷人们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6-19 13:00:14 0


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兴起前的1000年间,分布在华东和华南的诸夷族(和越族),有别于集中在华北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部落,拥有相当独立的发展。由于这些内陆族群受到与中国南部海岸线平行山脉的隔离,他们所使用的藏缅语系(Tibeto-Burman language)之一的语言,和现代中国的汉语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另一方面,学者认为东夷和南夷人在语言上与后来的高棉人(Khmers)及遍布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s)有所关联。在中国文明即将兴起前的新石器文化酝酿过程中,夷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陆的族群与土地紧密结合;夷人为海岸山脉所迫,使他们转向海洋寻求生计。因此,中国航海的传统,始于夷人。

在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的高峰,亚洲的大陆架(原编者按:指位于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带)裸露,使中国内地与台湾岛,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相连在一起。学者认为,夷族的先人就是由中国中部的高地迁徙至大陆架的广阔海岸线。他们利用竹筏跨越当时不过是35到40英里宽的狭窄水道,从爪哇到苏拉威西(Sulawesi)岛,再迁移至新几内亚,最后到达澳洲,他们的子孙就定居在这个广大内海的海岸边。

一般相信,这些移民是世界上第一支“船民”,也就是第一支跨越水域而定居在新土地上的人群。克里特岛一直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才有陆地的希腊人前来殖民,比澳洲晚了4万年以上。

虽然澳洲的内海很早就干涸了,地质学家却在1960年代后期探测威兰卓湖(Willandra Lakes)的古沙丘时,偶然发现澳洲目前为止最古老的居民遗骨,虽然这些遗骨在流沙中只出现了短短的一天。在此之后,地质学家确认在环绕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西部的古海床之中,有数以百计的居民遗址曾经存在,也就是说曾有一个超过30万人的族群曾经在那里繁荣兴盛。科学家们在检验威兰卓湖人的颅骨时发现:他们跟距离当地北方数千英里的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头骨极为类似。两者都是瘦而纤细,各方面都长得像现代人。因此,有人开始怀疑这两个远距离部族之间的关联性。最近的基因学研究证实:事实上土生土长的美拉尼西亚人、澳洲人和新几内亚人主要都是东南亚人的后代,而且,尽管外表与非洲人较类似,但他们和东南亚人的基因关系远比非洲人还要密切。

就在南亚人迁移到印度尼西亚和澳洲的时候,长江以北的亚洲人越过当时是陆地的白令海峡,迁移到阿拉斯加和美洲其他地区。长江本身流向戏剧性地变更,造就了这两个早期的移民潮。虽然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广泛地研究,但某些地质学家相信,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某段时间,大陆板块碰撞,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同时云贵高原上也出现了大断层,迫使长江从源头的青藏高原往东顺流入南中国海(译按:应为东海),而不再是循着原本向南流入东京湾(即北部湾)的路径奔流。这种流向的转变,就像密西西比河曾经突然转向流入大西洋,而不再流入原本的墨西哥湾一样。这种地质上的剧变,确实破坏了中国中部的生活形态,促使先民出外寻求安定的环境和粮食的来源,就像南亚人的情况一样,跨过未知的海洋向外冒险。

而当冰河融解时,海岸上升,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波的移民浪潮。从公元前14000到公元前4000年之间,中国南部海岸线外的10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水位上升到与现今高度相同,形成一片汪洋。在地质史上,从未有过海岸上升得如此之快的例子。沿海居民被迫与遭海水淹没的陆地和迅速沉于水底的河谷土地奋力抗争。最后,一般相信,大量的族群又再度移向海洋。这第二波顽强的南亚人,成为印度尼西亚、玻里尼西亚航海民族的祖先。

据估计,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来自亚洲大陆的居民越过台湾海峡,定居在台湾岛。接着在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5500年之间,这些人又从台湾岛移往菲律宾群岛;并且于稍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间,移到了马来半岛、摩鹿加群岛,再向东到了俾斯麦群岛,于公元前1300年抵达斐济。

至少在公元前第7或第6世纪,或者不是更早,东南亚人开始在手工雕成的圆筒状大鼓侧面,蚀刻着长形独木舟的图案。从寮国(今称老挝)北部到中国西南及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一带,曾经发现一连串埋藏在地下的铜鼓。这些铜鼓上的蚀刻铜版画描绘的独木舟具有船舱或甲板,船首还点缀着异国飞禽的头部装饰品。这种独木舟似乎必须由许多大桨和摇橹才能驾驭。早期太平洋航海人使用的小船,确实与铜鼓上的图案有些类似。

随着时间的流逝,航海民族以亚洲大陆为出发点,冒险的范围越来越远;为了使他们的船更禁得起风浪、更具有机动性,船帆、舷外浮杆、船舵以及其他的控制装置,一件一件地装在独木舟和航海船筏上。印度尼西亚,特别是中部的苏拉威西岛,成了当时设计及建造远洋船只的中枢。因此,有人认为在大洋洲普遍称呼船舶的两个名词——waka(或叫vaka)和paepae(或叫pahi)——跟中国早期代表船舶的文字有关。

早期东南亚人拥有极其卓越的航海技术,他们能够跨越宽达6000英里的印度洋,到达东非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定居。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高地人,有着浅色的皮肤、直发以及许多马来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的身体特征。此外,各种证据都证明:他们很有可能从另一个方向成功地跨越太平洋,登陆了中南美洲。人们相信这应该是亚洲和新世界之间第一次的接触。当时远渡重洋完成这种非凡任务的帆船,据学者分析,与台湾岛、越南以及秘鲁外海的渔夫现在仍然使用的航海船筏非常类似。这种航海船筏由质轻的原木紧绑而成,并且为了在季风的影响下也能自由操纵船只,船筏采用了复杂的操控系统。借着船尾、船首各自具备的三片可以防止船只向下风漂流的下风板,或稳定船身的活动防浪板,这种航海船筏不管在任何的风向或风势下,都可以迎着风调整船身前进的路线。

西班牙的探险家在16世纪抵达南美洲时,他们说看到许多这种在当地仍被广泛使用的航海船筏。有关这种船的种种说法令他们非常惊讶——有些航海船筏的船舱可以容纳100人,还有一种航海船筏上装置了许多桅杆,可以像相连双身船一样破浪而行。他们说,这种船在岸边上下货物的速度,也比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有船身的帆船更快。

太平洋两端各自独立的两个部落,在以树皮所织的布上有着非常类似的传统,这也证明了早期亚洲和美洲之间曾经有过接触。苏拉威西岛上的山地人和墨西哥中部高地的欧托密(Otomi)族,两者都是织布高手。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土著有着不同的树皮织布工具,但这两个部族几乎使用相同的工具——在平坦的石头上刻着交叉的线条,嵌上藤类做成具有弹性的手把,看起来就像缩小的网球拍。墨西哥人的树皮布,在制造时需要70个各自独立的步骤,其中50个步骤跟苏拉威西人的相同。

欧托密族的妇女不直接从树上剥下树皮,再把树皮一片一片缝起来,而是把整个树枝砍下来之后,以较简单的制毡法拼凑成整块布。她们喜欢将树皮布涂饰上一种黏稠的橡胶树脂。她们很早以前就一直用这种方式织布,并没有特殊的原因。苏拉威西妇女也是采用相同的方式织布(虽然欧托密族的妇女并不知道)。这两种类似而复杂的传统与手工器具由两个位居世界两端的种族各自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刚开始是什么理由,促使早期的印度尼西亚人尝试横渡太平洋做长途旅行,现在已不清楚。然而,位于太平洋板块边缘的马来半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极为活跃的地带之一;剧烈的火山爆发,可能是促使当地的族群在公元前一两千年之间,每隔一段时期就离开这些岛屿的主要原因。

就在印度尼西亚人乘坐改良后的航海帆筏,展开有如史诗般壮烈的远洋航程时,居住在山东及苏北具有航海传统的东夷人,逐渐跟内地的文化结合,于公元前1500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的王朝——商朝。商朝统治者所建立的管辖范围,涵盖黄河流域中部200英里到300英里的土地。他们使用双轮马车,具有复杂的书写系统,并且在青铜器的制造方面拥有很高的技术。同时,具有祭司身份的商朝皇帝,借由甲骨的裂痕占卜来管理他日常的事务;并且可能受了夷人的影响,祭司开始在仪式中使用大量来自中国南部的龟壳。商朝从东夷那里,学到了水稻种植、灌溉以及漆器、竹器、树皮布与长舟等的制造技术。商朝也分享了东夷对玉的崇拜与雕刻的技术。

商朝持续繁荣了500年,一直到大约公元前1045年,来自西方的周族把商族从土地肥沃的黄河河谷城市驱逐出境;这种毫不留情的做法,正是尔后中国历史上权力转移的特征。商朝人的命运不是在周族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丧生,就是被迫放弃他们的家园。有人认为在这些离家的商朝人当中,有一部分辗转移到了位于帝国边陲地带夷人所居住的沿海,并且乘坐夷人的船只出海而去。

后来有一个和南部沿海民族有关的传说,描述了一对兄妹在大洪水时躲藏在木头大鼓里的故事。大鼓在湍急的洪水中漂流,当大洪水退去时,一只老鹰将他们两个攫起并放在干地上。由于被洪水肆虐后的土地上已找不到食物,这对兄妹奉献自己身上的肉来答谢老鹰的救命之恩。他们在洪水发生的时候将粮食的种子一起带进大鼓里,经由种植这些种子,他们终于在浩劫之后存活了下来。在这个神话里,大鼓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这对兄妹正是庇身于其中才救了他们自己。这个传说可能象征早期亚洲航海民族对于他们自己的“木制大鼓”——也就是木造的船——拥有一种盲目的信仰;这种信仰促使他们冒险航向未知的异域。

正当商王朝崩溃的时候,两个高度精致的文明突然间神秘地在没有高度艺术发展而原始的新世界落地生根。秘鲁查文(Chavin)的工匠,为什么突然间具有制造铜制小美洲虎雕像的能力,似乎没有任何解释。极其巧合的是,这些雕像跟同一时间,也就是商代晚期的小老虎雕像,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性。查文的老

虎雕像也和商朝的作品一样,外观带有突出的牙齿,身体上包覆着复杂的纹路;同时也跟真实的亚洲虎一样,在尾巴上有特别的斑纹,这种斑纹在南美洲的美洲虎或者美洲豹中是找不到的。另一个类似的巧合,发生在大约同时期的墨西哥。当地的欧美克(Olmecs)族工匠有一种特殊的雕玉技术,这种技术在当地的工艺品中,并没有前例可循。欧美克人跟商朝人一样,将玉作为陪葬品,他们认为它具有避邪、防腐的功能。

大部分的学者虽然强调早期美洲文化的原创性,但通常还是认同在哥伦布到达新世界之前,至少还存在着一些亚洲的影响。到底影响有多大以及它确实发生的时间,是引起争议性的论点所在;不过,最有可能接触的时期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或许是被驱逐出境的商朝人和他们的夷人船夫所引起的。

公元前221年,中国西部一个地域统治者,成功地击败了东方残余的诸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为了保护人民免于受到游牧民族的劫掠,统一全中国的秦始皇开始连接北方现有的防御工事,建筑如同后代万里长城一样的防御体系。他拥有的权力及统治的人口比以前中国任何时代的帝王都要大得多。他从来不知道满足,到了晚年,他甚至想要完成另一种非凡的霸业——征服死亡本身。

传说越过数千英里的海洋,在东方有三个叫做蓬莱、方丈、瀛洲的小岛,仙人们就住在岛上的金银宫殿里面。岛上所有的鸟兽都是纯白的颜色,神奇的药草也在那里生长。据说只要吃了这种药草,就可以成仙:如果在死后3天内把这种药草放在死者的头上,就可以复活。据说这些小岛被弥漫的云雾所障掩,人们相信只要有船接近,小岛就会沉入海底或者突然间会刮起飓风,把船吹走。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还是派遣了一个叫做徐福(即徐醜)的方士带领一支探险队,前往寻找这些神秘的仙岛,带回神奇的药草。

在海上航行数年之后,徐福回到家乡,宣称当他接近其中一个岛时,一条龙出现在他面前。

这只龙说:“送来出身良好的青年、处女,以及各种手工艺的匠人!这么做,你就可以得到神奇的药草。”

皇帝对徐福的回报感到很高兴,赐给徐福童男童女3000人、充足的粮食以及各种工匠。徐福又再度出发,但是过了许多年之后他回来,仍然没有找到药草。

他对失望的皇帝禀奏说:“本来很有机会在蓬莱岛上拿到药草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对付那些大鲨鱼!这也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他请求皇帝赐予弓箭手,以便在下次用来对付鲨鱼。皇帝答应了。

有关这个故事的一些记载曾经提到,秦始皇曾经梦见跟人面的海神打斗。据说他在海上巡行帝国的海疆时,杀死一只大海兽。然而,在不久之后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而徐福再也没有回来,人们相信他一定发现了“平原广泽”,在当地自立为王。

大约100年之后,汉武帝派遣了由方士李少君带领的另一支寻找神奇药草的探险队。当时,长江以南的土地与南夷先前的故乡,都已经并入帝国的统治之下。汉朝的版图从东京湾向北延伸到高丽,西接奥克苏斯河(Oxus River,译按:即今阿姆河)与波斯帝国。

在李少君出发前去寻找神奇的药草前,被选上准备出航的童男童女,在汉武帝面前的高台上舞蹈,借着舞蹈与天沟通;仪式现场火光冲天,象征星辰的主宰。然而,尽管知会了天上的神灵,这次任务还是失败了。李少君再也没有回到中国。

这些在早期的远洋航行中所使用的航海船筏或者船舶,到底是哪一种,现在已不清楚。汉武帝在征服夷人将其纳入版图的战役中,曾经使用楼船载运士兵,人们相信这种船跟公元前1000年前希腊人或腓尼基人的有壳船相类似。这种楼船两侧各有成双的划桨手以及专为弓箭手设计的甲板。据说,有些楼船高100英尺,上面插满了旗帜。汉代的水上作战需要2万至3万人和几千艘船,包括为了士兵和战马设计的战斗平台——桥船。汉代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定期航线,并由船队支援重要的军事行动,这也是将高丽屈服在中国的权威之下的重要原因。

在1世纪,中国对于太平洋的风向与潮流已经具有一些知识,不过他们认为中国被四海所环绕,这些海水流入一个大旋涡或深渊之中,因此没有航行者能够生还。天文学家张衡相信地球浮在一个空间上,如同蛋黄浮在蛋的蛋白上一样。因此,即使在这么早的年代,他就已经了解地球是圆的。

那么,为了寻找长生不死药的方士和数以千计的童男童女,他们的命运到底怎么样呢?

一种说法是这支探险队登陆日本,而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事实上就是徐福。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方士成功地穿越太平洋,在玛雅文化(Mayan)刚兴起时,登陆了中美洲,而且对当地的文明可能有一些看得出来但不太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汉字和方形的玛雅象形文字之间有许多类似点;另一方面,中国跟玛雅的历法,在其复杂而周期不相连续的日期和周年的推算方式上,有着非常惊人的类似性。

不管这些汉朝的航海人在基督纪元之初有什么样的结局,即使在这么早的时候,中国也不能就这样被认定是一个对海洋没有兴趣的陆上势力。而且,虽然夷人在汉代已经被中华帝国所合并,但中国造船的传统仍然主要操控在分布于沿海如广东、福建、浙江各省的夷人子孙手上。这些省份的百姓,大多是帝国后来的造船工人和水手,而在中国历史上,他们对外国人和外来的影响始终采取着开放的态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57.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