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蒙古战争和火器的演化,1211—1279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5-18 21:00:47 0 火药

在火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蒙古人的崛起是一个关键性事件。他们靠战争拉动了东亚地区的军事技术发展,并将火药技术西传。你大概认为这个说法是没有争议的,毕竟蒙古人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帝国,贯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西接东欧;蒙古将领善于吸纳外国专家,中国的各式能工巧匠都随蒙古大军远征。不过,奇怪的是,蒙古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把火器用于战争,学者们就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甚至怀疑他们是否在战争中使用了火器,还有人否认他们在传播这项技术中起到的作用。

蒙古战争和火器的演化,1211—1279

这么基础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分歧呢?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历史学者搞不清早期的火器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以为早期火器就像西方的加农炮一样,可以用来击穿石墙。正如我们在前文看到的,这一时期的火器根本就不是这个用法。就算是那时威力最大的金军铁火炮都不能摧毁城墙,而只是用于杀伤士兵,最多可以辅助摧毁一些木质的工事。而且,那时蒙古人参加的战争中最常用的火器仍然是火药箭,这是首屈一指的燃烧武器。蒙古人使用弓弩或投石机发射燃烧的箭支和弹丸,文献中其实不乏记述,但历史学家却认为火器应该更为引人注目,这些都算不上火器。

还有个问题是,蒙古人留存后世的历史文献太少。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历史是相当严肃认真的,但中国的蒙古政权——元朝留下的记录却支离破碎。1368年元朝覆灭后,由中国学者编纂的官修《元史》,与其他朝代的官史相比,内容简略,东拼西凑。汉学家还发现,元朝史料对军事细节尤其守口如瓶。学者必须利用被蒙古人围城的那些民族的文献来拼凑出蒙古人的历史,不过前者的文献也难以逃过兵燹而留存。所以,尽管我们能从宋金对垒中勾勒出相对清晰的火器发展历程,但对于火器发展更具催化性的蒙古战争,我们的了解却不够完整。

不过,没有太大疑问的是,蒙古人是精于火器的。在中文的记载中——蒙古人在中国遭到了最强力的抵抗——没有作战的哪一方对火药的威力是持有怀疑的,火药在13世纪初的战争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确实,蒙古人获得了向火器使用专家——金国学习的机会。

蒙金战争

成吉思汗于1211年举兵进攻金国,不久后蒙古人就为自己装备了火药武器,比如1232年他们围攻金国都城开封的时候。此时他们认识到,围城需要精心准备,于是绕开封城建起了长达上百公里的营寨,布防严密,修建瞭望楼、堑壕、岗亭,命男女老少汉人俘虏拖运给养,填埋壕沟。接着,他们开始发射火炮。金国学者刘祁曾痛苦地回忆“北兵攻城益急,炮飞如雨”的景象。

金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刘祁写道:“城中大炮号‘震天雷’,应之,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官方的《金史》对这种武器也有清晰的描述:“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三个世纪后,明朝官员何孟春(1474—1536)在西安地区找到了它们的遗迹:“春往使陕西,西安城上旧贮铁炮曰震天雷者,状如合碗,顶一孔,仅容指,军中久不用,余谓此为金人守汴之物也。”他很有可能还看到有人演示使用这种大炮,因为他写道:“火发炮裂,铁块四飞,故能远毙人马。”

震天雷似乎是在1231年首次出现的(蒙军围开封的前一年),当时一名金国将领用震天雷摧毁了蒙古的战船。但直到1232年的开封之围,蒙古人才见识到它的最大威力。为了掩护士兵近墙掘城,蒙军制造了牛皮洞子,士兵将其推到城下,隐蔽其中进行掘城。金军很是担忧,根据《金史》,他们“以铁绳悬‘震天雷’者,顺城而下,至掘处火发,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

守城金军还使用了别的火器,比如火枪的最新改进型——飞火枪。这一新型火枪比起一个世纪前陈规使用的那些似乎更为堪用。《金史》对此有并不常见的细节描述:

以敕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柳炭、铁滓、硫磺、磁末、砒霜(疑为硝石之误)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可能是火炭),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

点燃挥动,确实是件厉害的兵器:“人亦不敢近。”蒙军虽然轻视金军的武器,但对于飞火枪和震天雷则显然甚是忌惮。

开封之围持续了一年,其间饿死者以十万计,最终城破,金主亡去。许多人希望金人能另择他址复国,而金军确实在某些战役中还有胜例,比如一位金国将领带领450人的飞火枪队偷袭了蒙军兵营,“北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但零星的胜利阻挡不了蒙古大军的势头,1234年金主自杀之后更是如此。虽然金军的某些部队——大部分是汉人——继续抵抗(一位忠义之士收集城中所有金属,包括金银,铸成炮弹来对敌蒙古人),但金国已亡。蒙古人征服了宋朝“战国时期”三足鼎立中的两大强国——西夏和金,马头即将转向南宋。

宋蒙战争

南宋这个残破不堪的弱国居然力拒蒙古四十五年,这是很惊人的。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六十年前写道:“毫无疑问,在宋朝人这里,蒙古人遭遇到了在整个欧亚大陆都未曾遇到的顽抗和苦战。”

火药武器成为战争的关键。1237年,一支蒙军袭击了宋城安丰,“用火炮烧毁城防塔楼”(安丰即今安徽省寿县),“几百人投掷一枚炮弹,一旦击中塔楼,塔楼立即散架”。宋朝守将杜杲也从容回击,新建塔楼,给弓箭手配备小尺寸的箭支,专射蒙古兵重甲下眼睛那里的缝隙(普通箭支太宽),并且,最重要的是,配备威力强大的火药武器,比如一种叫作“鳄梨炮”的火炮,这是用当地一种著名的梨子命名的。杜杲获胜,蒙军遭重创之后撤退。

火药技术发展迅速,虽然来源不详,但对武库的分散记载都表明火药武器已经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比如1257年,宋朝官员李曾伯受命视察一座边城的军备情况。他认为一座城应有数十万支铁火炮,一个月至少要产一两千支才算情况不错。不过他巡视后很失望,在视察完一座军备库后,他发现:“铁火炮大小止有八十五支而已,如火箭则有九十五支,火枪止有一百五筒,据此不足为千百人一番出军之用。拨付列郡以此应敌,岂不寒心!”

幸运的是,蒙古大汗蒙哥于1259年去世,蒙军停止了进攻。当他们于1268年卷土重来时,战斗尤为惨烈,火药武器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抵御蒙古大军靠的是扼守长江北入口的两大重镇——襄阳和樊城。蒙军对这两座城的围困从1268年持续到1273年,历时之长在世界史上都属之最。其间细节繁多,无法在此详述,但最为突出的是两大阶段,各出现了两位英雄人物。

第一阶段是所谓二张率领的应援之战。围城的前三年,城中食物、衣物、装备都靠水路接收。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同年末,元军加强了封锁,居民叫苦不迭。两位张姓将领决定突破封锁,携物资进入两城。二人率领百艘明轮小船,挂红灯笼以便相认,在夜间疾驰被困两城。但是元军中有一将领料到了他们的计划,布下陷阱。百船半路上发现“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另有铁索横贯江面。

根据《宋史》,二张的小船上都装有“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他们的船队开了火,根据蒙古一方的文献记载,“投掷炮弹发出了巨大的声音”。王兆春认为,二张船队的火炮不是由抛石机抛射,而是用船上的炽炭点燃,以人力和火箭冲力发射。这个说法令人振奋,但没有确实的依据。历史学家浩史悌(Stephen Haw)说船上携带了火铳(gun),这也是有可能的,但同样证据不足。

不管怎么说,战斗残酷而漫长。二张行前告诉部下,“此行有死而已”。的确,许多士兵在突破封锁、搬运物资、投掷火炮的过程中阵亡。蒙古一方记载:“小船上的血水没及他们的脚踝。”不过及至黎明,船队抵达了城下。城中百姓“踊跃气百倍”。到了清点人数时发现,其中一位张将军不见了。他的命运成了谜。《元史》说他被生擒,但《宋史》却讲了一个更为有趣的故事:几天之后,“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脸上)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殓葬,立庙祀之”。另有文献说张顺确实死在了战斗中。后来,中国著名的小说《水浒传》塑造了一位人物来纪念他,使其在文学中获得了不朽。

可叹的是,这次救援也没能挽救襄阳,因为元军也有自己的英雄。这就是两名穆斯林火炮专家——一个来自波斯,一个来自叙利亚。他们监制了元军的抛石机,特殊的设计让机械能抛射更大的炮弹,有更远的射程。宋朝人称为“穆斯林炮”“襄阳炮”,杀伤力极强。有记载称,“抛石机发射时声音惊天动地,无坚不摧”。像襄阳的鼓楼就被一击倒塌。这些抛石机抛射的是能爆炸的炮弹吗?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如果抛射的不是可爆炸的炮弹,我们反倒会奇怪,正如我们所见,炮弹抛射成为围城战的核心步骤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最终,襄阳于1273年投降。

元军顺势南下。著名元军将领伯颜率20万大军进发,其中大部分都是汉人。这或许是元军指挥过的最大的一支军队,火药武器是其关键的装备。在1274年的沙阳围城中,伯颜的炮火没能摧垮城墙,于是他命令部下,等待北风吹到,使用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涨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炮呢?关于沙阳之战的文献没有详述,但更早的文献则记录了这是一种火药武器。记载1129年宋将李彦仙防守战略要道、抵御金军的文献里提到了它。金军日夜围攻,各种围城工具、火车、天桥一齐上阵,李将军“随机拒敌,又为金汁炮、火药所及,糜烂无遗”。所以金汁炮大概是一种抛射机械,可发射一种恐怖的组合——火药和熔化的金属。1129年,使用金汁炮的李将军未能抵抗到最后,城破身死。对于他的死亡,不同文献有不同记载,或是自杀或是被杀。而1274年的伯颜将军就如鱼得水,他占领了沙阳,举城皆屠。

火药炮(gunpowder bomb)还出现在更出名的元军屠城——1275年的常州之围中。这是宋元战争主要战役的最后一场。伯颜率军临城,昭告城内“如果你们……拒绝投降……我们就掏空你们的尸体做枕头”。警告无人理睬。于是元军对这座小城狂轰滥炸,最终破城,开始屠杀。大约有25万人被屠杀。伯颜的部队得到新枕头了吗?没有记载。但似乎埋人的巨大的土塚倒是存在了几百年。20世纪之后还能在那里发现尸骨。

南宋又抵抗了四年,每每殊死相抗,有时甚至自爆而不愿被俘。1276年,把守广西省靖江的宋朝守将面对数量远胜于己的元军,守城三月,最终失守。250名守军据守一处要塞直至无望,不愿投降,于是引燃了一具大型铁火炮。《宋史》记载:“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城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类似这样的火炮是宋元战争中重要的火药武器,但回顾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还是火铳的诞生。

火铳

什么是火铳?与管形射击火器(projectile-propelling firearm)的效能直接相关的,是火药反应产生的膨胀气体有多少能掠过管筒中的抛射物。专业词汇叫“游隙”(windage),越少游隙,给予抛射物的能量越大。真正的火铳,枪管里的子弹大小是正好的。宋金战争中,火枪内装的是瓷片或铁片做成的霰弹。因为塞不满枪膛,李约瑟管它们叫“coviatives”(喷射武器)——它们在发射时是喷射出去的。它们确实能造成一定的伤害,但精度、射程和威力都相对较弱。

12世纪晚期到13世纪,由火枪发展出了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支系武器,从喷焰吐火到喷射瓷片,各种人们能想到的东西都往里放。火枪领域的这种“寒武纪大爆发”同火药发明初期的情况颇为相似——那时出现了火禽、火箭滚木等等。军事典籍《火龙经》编纂于明朝,其中一部分内容来自12世纪末的记载,这本书多次描述、绘制了一种武器,历史学家把它们统称为“喷筒”。

这些喷筒的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满天烟喷筒”可以吐出毒气和碎瓷片。“钻穴飞砂神雾筒”显然能往小孔里喷进沙子和毒物。“冲锋神火葫芦”内藏铅弹,可以扰乱敌阵。我们发现这些武器乱七八糟地杂糅在《火龙经》里,很难确定它们发明的时期和用法。很不幸的是,我们必须使用已有的文献,因为从宋蒙战争开始,可用的文献就不多了,元朝就更是如此,我之前也提到,相对中国其他朝代,元朝留下的史料相当粗疏。

有一点是肯定的,宋蒙战争中对火枪已是司空见惯。1257年,建康府的一份军器制造清单上就列明了已生产“突火筒”333个。两年后,《宋史》提到另外一样极为类似的武器——“突火枪”——的制造。突火枪不止能喷出火来:“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有人认为这种“子窠”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子弹,因为虽然弹丸不能完全契合枪筒,但弹塞一定是可以的。

当然,真正的火铳必须造得比竹子坚固。历史学家传统上认为,金属火铳出现于蒙古人灭宋和建立元朝之后的1279年。比如学者刘旭就写道:“元代完成由竹制(或木制、纸制)管形火器到金属管形火器的过渡,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其他学者,包括李约瑟在内,也都有相似观点,认为这个时间就在1280年左右。

考古证据也证实了这个观点。拿“上都铳”来说——火铳的名字取自发掘地上都遗址,这是蒙古大汗的夏宫,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火铳,纪年明确为1298年。和所有早期火铳一样,它尺寸很小:只不过6千克重,35厘米长。考古环境和铭文都非常清晰明确,没有争议,但它肯定不是此类形制的第一支。铭文包括编号和其他制造信息,说明在这支火铳制造时,火铳的制造流程已经规程化和系统化。还有,火铳尾部发现有轴孔,学者认为这是为了方便安装到架上,以便轻松地升高和降低射角。这一点同样可以说明,在这支火铳之前还有相当多的前期试验品。

上都铳是最早明确纪年的火铳,年代不明的考古发现也许还能超越它。1970年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发现的一支著名火铳就有此可能。历史学家相信,根据线索来看,这支火铳的制造年份大约在1288年。一份严谨的分析可信地认为,它很有可能是元军平定蒙古宗王乃颜叛乱时使用的。和上都铳一样,它又小又轻,3.5千克重,34厘米长,枪膛内径大约2.5厘米。

中国考古学者的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将第一支金属火器的出现时间向前提。1980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出土的窖藏文物中发现了一支108千克的青铜火铳。火铳上没有铭文,但有证据表明它造于西夏晚期,要晚于1214年,但早于西夏灭亡的1227年(甘肃是西夏王朝的一部分)。惹人联想的是,连同火铳还发现了一颗铁丸,内部还有0.1千克火药。这颗铁丸直径约9厘米,略小于铳口内径(12厘米),看上去仍然是喷射武器(coviative),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子弹。1997年,另一支结构类似但尺寸更小(1.5千克)的青铜火器又在不远处出土,各种证据显示其制造年份应该和前者差不多。这两件武器都比上都铳以及其他元代火铳更为原始,外表更为粗糙不平。将来的考古发现将给我们以更确切的知识,但现在,我们的结论是最早的金属原型铳是在西夏晚期制造的,也就是在13世纪初。

虽然历史学家还在对火铳起源的年份争执不休,但目前分歧已经是以10年为单位了。看上去很有可能的是火铳出现于13世纪,那时蒙古人和他们的敌人都已经携火铳而战了。1279年灭亡宋朝,建立元朝之后,蒙古人和他们的汉人军队又侵略了日本、越南、缅甸和爪哇。战争刺激着发明创造,但可叹的是,对火药武器的记录仍然少之又少。

同样重要的是,虽然元朝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的和平,但和平没有长驻。随着元朝在14世纪50年代初崩溃,火铳在接踵而至的血战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时最成功的火器军的统帅名叫朱元璋,曾是个穷和尚,他率领的军队使用火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大明王朝。今天的学者称之为第一个火药帝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13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