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称霸海上——俘虏与王子

历史大观园 格物日志 2020-06-19 12:59:13 0


绵延数百英里的高原,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向东延伸,穿过四川南部到达云南。这片高原地带的地势崎岖不平,山峦起伏,其间海拔超过1.5万英尺的峰顶终年积雪,不利航行的河流曲折地穿梭过陡峭的峡谷。包围着高原的是茂密的雨林,横亘着的是狭窄又泥泞的道路与摇晃的竹桥。数百年来,因为地形的特性,当地的交通极其艰困而且危险,云南与当地的百姓也就因此而被孤立于中原之外。

忽必烈大汗曾经在征伐缅甸失利的过程中,因为瘴疠而在云南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军士,而公元1368汉人推翻元朝,最后残余的蒙古部队也是撤退到这里。洪武七年(1374),中国新的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节到云南,要求蒙古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接受明朝的统治。但是蒙古的梁王杀害使节,公然拒绝明帝的要求,其后的外交努力也以失败收场。太祖终于在洪武十四年(1381)失去了耐性,命令能征善战的将领傅友德,率领30万的大军攻入云南,征服蒙古人。洪武十五年,明朝占领了云南的省会昆明,而反抗的梁王及其将领,在被俘之前以自杀结束生命。

明朝的军队在云南之役中对待敌人手下毫不留情,估计残杀了大约6万的苗、瑶部民,以及无数的蒙古人。中国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存在着将囚犯的孩子去势这样的习俗。数以千计的男孩——有些才只有9岁或10岁——被剥光衣服,用利刃施以残忍的手术,割去阴茎和睾丸,然后在尿道上插入栓子。数以百计的男孩无法痊愈,因感染和缺乏照顾而死亡。存活下来的男孩就送到京城,在宫里当宦官。

明朝的军队在云南所掳来的俘虏当中,有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男孩。当征南将军傅友德与他的军队在路上偶然遇到这个10岁的男孩时,就问他有关那位想当中国皇帝的蒙古亲王的下落。

这个男孩回答说:“他跳湖了!”

“真的吗?”傅友德问。

傅友德觉得这个男孩聪明伶俐,即使他知道实情,也可能会加以隐瞒,而且还有胆量敢这样回答一位将军。因此他俘虏了这个男孩。在3年后的洪武十七年(1385),当时25岁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担任傅友德的副手,而这个男孩在净身之后就被安置在这位王子的家中做近侍。

皇宫生活的礼仪,通常会造成皇室成员与宦官之间的距离。然而在这之后的10年间,燕王与服侍他的青年太监郑和,为了追剿蒙古叛军,在帝国边境的军营中朝夕相处,培养出了终身的友谊。

云南之役是朱棣第一次的战争体验。体格强健、英气勃发、精力旺盛的年轻王子,随后住进前朝位于北平(元代称为大都)的皇宫,同时他的父皇朱元璋赋予他防守北疆的任务。北平的军团在职权上的划分,是由皇帝的老友同时也是皇帝手下阶级最高的大将军徐达所统率,傅友德与燕王也在其麾下。

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中,徐达是朱元璋最亲密的战友;而且在朱元璋被敌军俘虏时,曾经是他的代理人。皇帝本人是来自华中安徽的农村孤儿。他曾在佛寺里待了几年,在那里学会了读书,并且有机会接触儒家经典。他个儿高、鼻子又大又扁,戽斗,举止严肃而紧张,让人一见到他立刻就肃然起敬。几年之后,朱元璋成为反抗元朝的一分子,他与其他叛军领袖最大的不同,就在他不抢、不杀平民,反而寻求学者的建言。

朱元璋认为他抗元的军事行动能够成功,大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他所虔诚祈祷的山神及河神的保佑。他相信他那曾是巫者的祖父有能力说服水神降雨。因此,不久之后,当他登基而为新王朝冠上“明”(意指前途光明或照亮世界)的国号时,他把对自然神灵的崇信立为国教,地位在佛教和道教之上。但也就因为他相信不管是在护城河、在城墙,或者是在河流,到处都有无所不在的神灵,所以他也相信某人、某个地方总是在密谋反对他。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他最亲密的伙伴也不例外。他坐上龙椅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布下层层的监视网来查探他的部属,并且实施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每一户人家必须列出住在同一户里面所有人的姓名、年龄和职业。而相邻的各户,彼此奉命互相监视。

马皇后在朱元璋起兵抗元之际和他结婚,调和丈夫的偏执个性,为囚犯争取较合理的对待方式,并鼓励丈夫积存粮食以便在紧急的时候帮助百姓。有一次,朱元璋指责她太照顾农民,马皇后反驳说:“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事实上,她的确如此。她为朱元璋的士兵缝纫衣物,至正二十年(1360)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为了奖赏在战场最前线的忠勇之士,她将丈夫所储备的金银发给了他们。

当朱元璋权力逐渐高涨时,他纳入为数众多的妃嫔,有些是蒙古人,有些是高丽人,并且成为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的父亲。马皇后仅育有四子,虽然谣传她不孕,并未产下任何皇子。她确实不是后来篡夺皇位的燕王朱棣的生母。据传朱棣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儿子。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当朱元璋进入蒙古的京城大都时,他发现一个年轻的公主——元顺帝妥NEF64帖睦尔的妃子之一,蒙古人可能在撤退时抛弃了她或者根本遗忘了她的存在,而把她留在大都。朱元璋收她为妃,而她也从没说过自己在当时已怀了身孕。当她产下朱棣之后,不知情的朱元璋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事实上,朱棣可能是太祖一个地位较低的妃嫔所生的早产儿。这件不幸的意外事件,对皇帝来说是个羞辱,因此这位妃嫔被处以一种叫做穿“铁裙”的中国酷刑。这位年轻的女子先前已经因为难产而体质虚弱,又在寒冷的户外穿着“铁裙”而动弹不得,最后终于饱受风霜而死。

下定决心要建立合乎正统的朝廷来克服自己卑微的出身,朱元璋邀请4位元朝著名的儒者来到南京,除了为这个毫无经验的新兴革命政权服务之外,并负责教育皇子与内廷官员各种礼仪。当时一座道教的寺院,就临时被改成小型的宫殿,官员们在此学习宫廷礼仪,并且在扮演皇帝的测试者面前演练3天。

朱元璋向其中的一个儒者宋濂询问道:“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的回答是宋代学者真德秀对于《大学》的诠释——《大学衍义》。于是明太祖把这本书节录在皇宫的墙上,不时集合朝臣围着这些章句,请宋濂为大家讲解。至于皇子们,还得学习可以作为道德行为指南的歌谣集《诗经》、作为贤君懿行范本的古代帝王诰命总集《书经》,以及由孔子所编辑的鲁国(位于今日山东省)历史,同时也是孔子对政治行为加以道德评判的《春秋》。

皇子们透过“卧冰求鲤”的故事,学习儒家所强调的孝道:有一位继母在丈夫面前一再地责备前妻所生的儿子。虽然这个孩子时常被虐待,但他还是竭尽所能让继母高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脱掉衣服躺在冰冻的湖面上,只为了融化冰块,帮继母取得一条新鲜的鱼。

有一回,太祖发现他的儿子之中,有一个因为上课不专心,被老师施以敲头的处分,太祖大怒。当太祖准备采取行动惩治这位宫廷教师时,马皇后出面阻止。马皇后劝她的丈夫说:“织锦之时,必经剪裁;犹如小儿上学,需施以罚。”朱元璋才勉强作罢。

朱元璋反复无常的脾气,有时候也会直接发泄在他的妃嫔身上,这时统摄后宫的马皇后也会出面干预。有一次,她假装比太祖还要生气,准备将触犯天威的妃嫔送到宫正司治罪。

太祖问她:“你为何要干涉此事?”

“陛下正在气头上,处罚可能会太重。”她说,“宫正司会根据她犯罪的轻重做公正的处置。所有的罪犯都不该由陛下审判,应该交由适当的机构审理。”

太祖又问:“那你为什么生这个女人的气?”

她回答:“为了平息陛下的怒气!”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太祖在舍自己心目中最能干的32岁皇子朱棣不立而指定当时14岁、温文儒雅的长孙朱允作为皇储的过程中,的确有些迟疑。据说,从早年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不能确定传言朱棣比较优异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说不定那只是后来朱棣修改《明太祖实录》的产物。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允与朱棣两人分别接着对下联。

朱允对的句子“雨打羊毛一片毡”有点乏味,而朱棣则说“日照龙鳞万点金”。若是诗句可以反映个性的本质,那么朱棣的诗句中看得出强烈而乐观的心志,让太祖印象深刻。

不过朱元璋的侍臣劝他不要立朱棣为皇储。他们说这样会造成皇子间兄弟失和,使国家发生内战。不太放心皇孙能力的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拔除帝国内可能威胁继承者皇位的人而发起整肃运动。大约1.5万名文官与忠诚的军事将领,在太祖的疯狂整肃行动中遭到处决。即使是忠心耿耿的傅友德,也受到太祖猜疑而被召回南京定罪。根据记载,傅友德在惊愕的满朝文武官员面前交出两个儿子的首级后,自刎而死。

据说朱元璋在经过这次大整肃之后,曾经拿一支长满利刺的棘杖,放在皇太孙的面前,要他拿起来。朱允犹豫。太祖说:“我已经把棘杖上的利刺都拔光了才交给你。我还能帮你做得更多吗?”

昆阳位于云南中部的昆明正南方。马和是昆阳一个伊斯兰教家庭的次子。他的父亲与祖父都叫马哈只,有这个名字就表示他们两个都曾经到过麦加朝圣。这个家族何时来到云南,无法确定,但他们应该是元朝初年涌入云南的众多伊斯兰教徒之一。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部队里某个军官的亲戚,这个军官曾经辅佐大汗占领云南,并且在至元十一年(1274)受命治理云南。

虽然早在8世纪,伊斯兰教徒就已经循着陆路和海路进入中国,并在广州、泉州的沿海口岸落脚;但直到元朝初年,才有各国的伊斯兰教徒大批涌入。当时阿拉伯人、波斯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以及畏吾儿人(编按:即今维吾尔人),散居于帝国境内各地。这种情况前所未有。成吉思汗在当时横扫撒马尔罕(Samarkand)、巴剌黑(Balkh)、哈烈(Herat)和其他的中亚城市,因此征召了许多当地有学问的人进入行政部门,并吸收许多伊斯兰教徒在元朝的宫廷里服务。

我们不晓得马和的父亲马哈只当时是在云南服务还是帮助蒙古军队,或者是在改朝换代的纷乱中被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洪武十四年(1381),37岁的时候死亡或者被杀,是年他的次子马和成了俘虏,长子文铭把父亲葬在昆明城外;而且几年后,当马和在皇帝面前权势上升时,他为父亲立了一块墓志铭,记载着先考的丰功伟业: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护周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黗,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初三日,享年39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永乐三年(1405)端阳日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郑和住在北平燕王的家中,如果是在首都南京他可能无法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在北平人们叫他“三宝”。明太祖不信任宦官,曾经说:“此辈勿赋以重任,其数毋令过多。”见《明史》,卷七四,《职官三·宦官》,页一八二六。在洪武十七年(1384),据说他挂了一块牌子在宫门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他认为最好不要让宦官识字。

官官制度开始建立在汉朝,目的在于为皇室管理家务,并使机密不致流落民间。像土耳其一样,这些宦官被托付以保护皇室女眷和维护皇室血统纯正的任务。虽然明初的宦官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是皇家习俗及宫廷礼仪的守护者,教导皇子们像外交礼、节餐桌上的礼仪以及性行为方面的事情。燕王在16岁迎娶大将军徐达14岁的女儿之前,可能曾经由一位宦官引进一处宫苑,那里有男人、女人和野兽交媾的浮屠雕像。

在朱元璋手下,宦官由12个管理职务或者部门所组成,分别职掌有关膳食供应、奏章、库坛营建、御马房以及军需用品等事务。其中最高的职位是司礼监,由3名太监组成,负责指定所有宦官的职务,并且选派宦官执行特殊的任务。朱元璋终究还是发现所有的太监都不识字有其不便,于是违背自己定的规矩,让少数能干的太监识字,在御用监中掌管奏章。

马和是在青春期之前就被去势,这种太监被称做“童净”,意思是“从孩童以来就纯净无暇”。他们特别受到宫女们的喜爱,而且举止有些像小女孩子那样的倾向。据说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发出尖锐而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个性神经质而多愁善感,易怒易哭。马和很明显地跟这些刻板印象完全不同。家谱上记载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有智略,知兵习战”。虽然夸张了一些(而且中国的尺比西方的英尺要小),不过仍然给人家一种体形魁梧、威风凛凛的印象。而且据说他还读过《论语》和《孟子》。另一方面,从云南之役开始,他一直伴随着燕王的军队东征西讨,学习用兵之术,与主人并肩作战,最后终于在1390年代对抗北方草原地带蒙古人的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像他的父亲一样,朱棣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人,也因为得自父亲的遗传,这个技能是他获得及保有帝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冬季,朱棣受命阻挡南犯的蒙古军队,当他第一次接受皇命带领大军对抗狡猾的蒙古领袖乃儿不花时,就证明了朱棣在各方面的能力。

被逐出中土的蒙古残余部队,对中国的城镇和边境前哨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发动他们最拿手的游击战,随后又以同样快的速度撤离,回到安全而无边无际的蒙古草原,他们的踪迹到了草原也就随风而逝。他们可以离开羊群生活数月,时常拔营寻找牧地,从这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赶着健壮的小马不断迁徙。而明朝的部队,本身就背负着后勤补给品的绵长车队,移动的速度很慢,时常在见到敌人或者投入战斗之前,就已经精疲力竭。冬天的战斗更是危险,所以很少尝试。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二日,朱棣由20岁的马和陪伴,率领部队由北平出发。朱棣知道乃儿不花一定会以为在这种季节局势很安稳,因为当时天候异常地冷,蒙古人绝对想不到他们会追来。事实上,当朱棣的部队经过现在长城上的古北口时,在军士间散布着一种对于任务的不确定感。当他们来到这片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时,眼前只有延绵不断的地平线,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不太愿意继续前进。他们心里想,在这种天气中前进,是一种疯狂的行径!

明朝的骑兵穿着蒙古式样的服装:长筒皮靴、宽松的裤子,以及前头敞开以便于驾驭马匹的红色短甲衣。他们头上戴的是紧贴脑袋的铁盔,后头连着像马尾的红穗子,甲衣外面还披上铁制或铜制的三角形护胸。他们的皮护肩、护膝和宽大的皮带上面,皆以巨大野兽的头像作为造型,使他们看起来好像有猛兽附身一样。

朱棣勒马停下,召集他的将领们围过来,宣布他的计划是先派遣斥候寻找乃儿不花的踪迹,并搜集蒙古军营相关的资讯。他们不是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而是直捣蒙古人巢穴,这次的攻击是经过审慎计划的行动。

当斥候迅速地离开之后,部队继续前进。不久,斥候在刚刚跨越蒙古边界附近的迤都,发现了蒙古军的主要营帐。就在朱棣快马加鞭朝迤都前进时,下起漫天的大雪,白茫茫的银絮覆盖了沙漠。士兵们的情绪再度陷入恐惧。

“天气如此恶劣,敌人必不料我至。”朱棣诫谕将领们,“趁雪速进,正可出奇制胜。”

于是部队又继续前进,而当他们接近蒙古营地时,朱棣命令所有的人都躲在沙丘后面。朱棣手上有一个秘密武器,也就是蒙古将领观童,他在数个月之前被明朝军队俘获,是乃儿不花的挚友。朱棣派遣这位蒙古将领去跟蒙古领袖会面。乃儿不花见到老友感到很惊讶,眼泪不禁流下。正当两人互相拥抱,开始谈话之际,朱棣下令士兵逼近,包围蒙古营帐。

当乃儿不花发觉中计,跳上马背准备逃走时,他被观童拦住,告知朱棣的计谋。乃儿不花眼见无路可逃,只好投降。燕王以礼对待蒙古领袖,当晚并准备了盛宴款待全军及其家属。在尽情吃喝之后,次日许多蒙古军纷纷决定归附朱棣的阵营。这场不见血光的胜利,让燕王赢得南京方面的赞赏,同时也让某些人忧虑。太祖得意地宣布,他一直担心的北边防务安全问题终于获得解决;但太子的谋臣,却默默地担心燕王的军权逐渐扩张。

7年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号“洪武”,揭示着“强大武力”的朱元璋,以71岁高龄去世。由于害怕诸皇子借丧礼的机会聚集京师,对皇太孙不利,互执干戈,他在死前下令,所有人留在各自的封地,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准奔丧。朱元璋陵寝(译按:即明孝陵)的位置,在他在位初期就已开始审慎地评估,最后定址于南京正东的紫金山缓坡上(编按:紫金山今改名钟山,该处缓坡称独龙阜玩珠峰),陵寝的前面有一条小溪流过,溪水蜿蜒萦绕全山。从此,太祖的灵魂长埋于山川之间,无法在死后漫游,给子孙带来不安与麻烦。

两排野兽、武士及文官造型的巨大石雕像,从山脚下一路安放到陵寝前,成双成对地夹道而立,永远都在“守卫”着墓主。人们相信邪魔只走笔直的路,所以这条长度有1英里的迂回神道,扮演着阻挠邪魔的角色。扶棺者与太祖的42位妃嫔都一起殉葬。殉葬的妃嫔,有的被活埋,有的被刀刃封喉。人们相信灵魂在人死后还是有世俗的需求,所以陵寝中仍埋入经过去皮、烹煮之后的猪肉和羊肉等食物,飨宴着太祖的魂魄。

关于燕王朱棣是逼迫对其21岁、雅好儒学的侄子发动内战,抑或是他本身经由非法扩张其军权,有意挑起一场叛乱,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可能就介于这两种说法之间。官方的历史资料的确有记载,惠帝朱允在即位之后,采取“削藩”政策,也就是说,意图削弱诸皇叔的护卫兵力。燕王朱棣的兄弟一个个被软禁在自己家里,罢除权力并夺去兵权。湘王朱柏是朱元璋最能干的儿子之一,他拒绝惠帝的传召与回复莫须有的指控,并在盛怒之下,放火焚毁了位于荆州的王府,烧死所有的家人,然后骑着马冲入火海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建文元年(1399),惠帝朱允即位的次年,五位最有权力的皇叔被削夺了实权,另外有两位则是自然死亡。剩下的其他亲王,除了在北平的燕王之外,都因为年纪太小或者影响力不够,无法对惠帝产生威胁。朱棣遵从父亲的旨意,在丧礼之后就没有离开封地,于是被孤立在外。为了给自己时间决定日后的做法,他假装精神错乱。他在北平的街道上大吼大叫,偷取食物和酒,睡在阴沟里面。有一次他连续多日意志消沉,不愿见任何人。天气温暖的时候,他坐在火炉边,边发抖边抱怨天气冷。不过这一切都是障眼法,要让惠帝认为他已经生病而不再具有威胁性。

早在那年夏天,朱棣就请求惠帝让他在南京皇宫中的三个儿子回到他的身边。为了不让朱棣偏执狂的毛病再发,惠帝允准他的三个儿子回家。这是朱允最大的错误。既然儿子已经回到身边,假如受到惠帝的挑衅,朱棣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行动。不久之后,他果然受到挑衅。

七月间,惠帝派了一小队兵力到北平,来拘捕两名涉及可疑活动的朱棣将领。起初,朱棣同意把这两名将领交给朱允的特使,不过后来,他策划一个大胆的行动,诱拐特使单独进入王府内,将他们拿下,就地处死。在朝廷正式追究这件事之前,燕王朱棣率先宣布了“奉天靖难”的意图。“奉天靖难”意思就是“顺应天意消除朝廷的障碍”。他不提叛乱,而以铲除围绕在侄子身边的“奸”臣自居。他特别留意两个儒臣,谴责他们改变开国者朱元璋的政策,并导引惠帝攻击诸王。

在对北平军民演说时,他呼吁惠帝:

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黙、黚、柏、桂、NCF46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柏尤可怜,阖室自焚。圣仁在上,胡宁忍此!……譬伐大树,先剪附枝。亲藩既灭,朝廷孤立,奸臣得志,社稷危矣。……臣伏睹《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谨俯伏俟命。

在这段话当中,高尚的动机掩饰了燕王的真正野心。跟朱允相比,他自认是继承父亲皇位的最佳人选。事实上,他也真的是英明强干。看相的不是说他走路的样子就像“龙行虎步”吗?而且,反叛的想法不只在他的心中已经萦回许久,他身边的人也有这种想法,特别是他的谋士,擅长兵法的僧人道衍,就曾经讥讽惠帝,说他“生性仁柔”。道衍早就开始在宫苑之中,秘密训练了八百名特别的攻坚部队。他很聪明,在宫苑里养了一群叫声很大的鹅跟鸭,以掩盖部队操演的声音。然而,燕王感到纳闷,这是攻击的好时机吗?还是他操之过急了呢?

在朱棣拿下惠帝派来的使者的当晚,一阵狂风暴雨袭击了北平。燕王王府的屋瓦因此被扫落,朱棣以为这是上天要他覆亡的征兆。不过道衍向朱棣再三保证,告诉他这反而是惠帝灭亡的预兆。

“殿下没听说过吗?”他说,“‘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屋瓦坠地,这是上天示意,要殿下移居黄瓦屋(皇宫)了。”

起初,惠帝对燕王的叛乱并不很在意,照常处理例行事务。他决定给予地方较大的权限,并且不像他的祖父一样施行恐怖统治。他释放了开国之初就入狱的一些政治犯,撤销一些惩罚性的税赋。然而,由于可能帮助朱允的良将,大部分在朱元璋最后一次疯狂整肃中被杀,因此朝中已无良将有能力平定这场叛乱。第一支受命攻击朱棣的朝廷军队尽管数量庞大,但在北方的战场处处失利。惠帝不知是出自于心地仁慈或者个性天真,竟然下令部队不准杀害燕王。朱棣知悉此事,便利用这个弱点。

朱棣又再一次以突袭的战略让敌人大吃一惊。当惠帝的部队正在河北饮酒庆祝中秋节时,几千名朱棣的部队在午夜展开攻击,消灭了8000名朝廷的士兵。由于朱棣的部队以一种奇特的潜水战略发动攻击,剩下的1万名朝廷的军队,不久之后也被俘虏了。朱棣的人在一座桥梁附近躲在水底,以芦管呼吸,对头上经过的朝廷的军队发动奇袭。这些攻击行动不但瘫痪了朝廷军队的武力,同时也打败了这支多达13万的大军。

然而到了晚秋,惠帝派出第二波阵容更为庞大,估计大约有50万的大军,前去北方拿下北平。但是这支部队在南京出发时,穿的是夏季的军装,在没有事先准备之下遭遇北方的冰雪。虽然朝廷军队的士兵穿着草鞋感到非常寒冷,但还是发动攻击,万箭齐发射向北平城。当时燕王跟他的部队正在城外操演,北平的妇女登上城墙,勇敢地向来犯者砸锅碗瓢盆,一直到男人们赶回来帮忙。北平是守住了,而朝廷的军队损伤了大约20万。

建文三年(1401)春季,朝廷的军队再度集结,他们使用破坏力强大的火铳,发动压倒性的攻击。朱棣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好几名将领,数以千计的部队,包括燕王本人,也仅能勉强地从攻击中逃脱。在山东,朱棣发觉他本身被敌人的骑兵团团包围,马也受了伤,仅能靠归附的蒙古军大胆冲锋,才得以脱困。经由道衍劝告,燕王撤回北平让部队休养生息。这是他反叛以来的低潮。到了这个时候,两方都不再低估对方。战况陷入了僵局。

朱棣出乎意料地得到宫中太监的奥援。惠帝为了防止宦官滥用职权,禁止宦官在宫城之外办理公务。感到不满的宦官们,从南京逃往北平燕王的王府。他们跟燕王泄露了有关京师防务方面的秘密,指出京师的防卫兵力其实相当薄弱。他们还建议燕王:安徽的凤阳与江苏的淮安驻有重兵,最好避开。燕王高兴极了。这给了他所需要的鼓励,让他可以挥兵南下,攻克南京。

这场大胆的战役在建文四年(1402)元月展开。朱棣带着将领之一马和,沿着大运河向南,夺取粮船,切断重要城市的运输线。他避过重兵驻守的防御据点,仅攻占兵力薄弱的城镇,有时甚至不费一兵一卒。在安徽灵璧跟朝廷的军队遭遇时,朝廷的兵马因为大炮放出的信号搞错,提早冲出防护的战壕,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使朱棣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从此清除了穿越长江的障碍,包围首都南京。

环绕南京的巨大城墙,周长15英里、高36英尺,城顶宽21英尺。整座城有四道城门(译按:这里指的是聚宝门有四道NCECD门),由禁军防守。这些士兵就住在城墙里的狭长营房(译按:即藏兵洞)里。明朝城墙守军的纪律,十分严格。当哨的卫兵,不得擅离岗哨五步之外;擅离岗位者,就地正法。若逃亡的话,除逃亡者处死之外,其他同伍的四人,亦因未尽劝阻之责,陪同逃亡者连坐,一起处决。另外,卫兵若敢闲聊者,割耳处分。

尽管朱棣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要打下南京城,但还是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然而惠帝身边的官员对皇帝的忠诚,已经开始瓦解。在朱棣抵达南京城郊后不久,两位朝廷的将领到燕王的营帐,讨论和平解决的方式,并商谈弃城投降的秘密协定。建文四年七月十三日,获得胜利的朱棣和他的军队大步迈入了金川门。

燕王发现宫殿陷入一片火海,于是命令一名太监前去调查。太监发现了皇后与太子烧焦的尸体。另外一具烧得难以辨认的尸体,一般相信就是惠帝。然而,即使在七月十八日这3具尸体埋葬的前夕,朱允还在人间的谣言还是四处弥漫。

当燕王逼近南京时,有一种传言说:某个朝臣催促朱允打开祖父留给他的朱红锦盒。太祖在驾崩之前规定,惟有在紧急的时刻才能打开锦盒。锦盒里放着3名和尚出家入佛门的证明度牒,度牒上有“应文”、“应武”和“应贤”3个名字。上面指示:“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方。”锦盒里也放着和尚使用的袈裟、僧帽、僧鞋,以及落发用的剃刀。

根据这则故事,惠帝打扮成和尚,带着几个忠心的跟随者,来到鬼门,见一艘小船系在水边,神乐观的道士王升在那里等候,他说太祖托梦要他来帮助他们。于是,惠帝就这样逃出去了。据说这3个和尚从来没有离开惠帝身边,其他还有20个人假扮成各式各样的人在路途之中来回奔走,帮惠帝准备衣食等各项事宜。

在南京城沦陷之前,极力主张削弱燕王势力的两名顾命大臣——齐泰及黄子澄,曾经设法秘密逃出南京城。齐泰用墨水将他的白马涂黑,由于墨汁随着马匹身上的汗水脱落,他还是被认了出来,遭到逮捕的命运。黄子澄在苏州筹组勤王的义军,但是很快就被燕王的部队消灭。在当面指责燕王之后,黄子澄被处以叛国罪,施行残酷的凌迟(即千刀万剐)之刑。这种凌迟的剐刑,以刀在胸部、腹部、手臂、大腿及背部上一片一片地剐,让犯人慢慢地流血至死,这段时间大约长达3天之久。

朱棣在七月十六日登上皇位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处死拒绝承认他的文武官员,还有跟这些人相关的九族、甚至十族,以及他们的邻居、老师、仆人和朋友。许多服侍过朱允的儒臣也包含其中。这种恐怖的整肃行动令人回想起他父亲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大屠杀。紧接着大屠杀之后,朱棣选择了“永乐”(意为“永远欢乐”)作为他的年号。他公开宣布,他侄子在位的建文时期根本就不存在,同时也修改历史,正式将他父亲的年号一直延长到建文四年(译按:即洪武三十五年)。

从即位开始,朱棣就不信任士大夫,而帮助过他夺取皇位的宦官,则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力。朱棣为了报答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宦官将领马和,赐他姓郑。一般相信,朱棣之所以选择郑这个姓,是因为在叛乱初期,他的爱马曾在北平城外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被杀死。事实上,郑和在建文元年的北平保卫战,以及建文四年南下夺取南京的决定性战役中,都表现得极为突出。

正当朱棣试图合法化他叛乱的行动,并抹煞朱允在位的事实时,到处仍然传说着有一位僧侣皇帝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有记载说惠帝在云南一个叫白龙山的地方度过余生。也有记载说他去了广西,据说他曾在那里卖玉带换饭吃。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描述他如何逃到福建,在那里讨了一个老婆,生了四个小孩。

据说,一个叫严震的朝廷官员,在往云南的路上,无意间遇见了惠帝,两人相认对泣。

朱允问:“何以处我?”

严震对曰:“陛下自便,臣自有处。”

据说当天夜里,严震在驿站的亭中自缢。

另一种说法则坚称,虽然最初他在国内四处游走,但最后落脚在苏州城外穹窿山的一座叫普济寺的大寺院里,一直住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他45岁去世为止。道衍在燕王夺取帝位之后就不再对燕王抱任何希望,所以惠帝应该就是得到了道衍的帮助。据当地老百姓说,即使在严重干旱的时期,寺院中埋葬惠帝的地点,也总是一片青绿。

此外,也有人说惠帝实际上是逃到了海外。

永乐元年(1403),朱棣下令开始建造帝国的庞大船队,这支船队包含了商船、战船及粮船,预定前往中国海及印度洋上的港口。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庞大船队,将载着帝国所拥有的各式宝物,因此境内各省立即全力以赴投入这个庞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各家说法不一,至少根据《明通鉴》(一本记载明代的非官方史书),部分的自的可能在于彻底搜查海域,以便寻觅惠帝,或借此行动,消弭惠帝流亡海外这个造成不安的谣言。

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考,上命〔郑〕和踪迹之。

当然这支壮观的宝船船队的实质意义,好像是要跟那些可能藏匿废帝的番邦君主宣布:我朱棣才是合法的天朝皇位拥有者。同时成祖的心里可能也有另外一种想法:帝国的财政已经在长期的内战中消耗殆尽,需要对外贸易来补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