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进击的铁骑——澎湖海战:鲸舟吼浪泛沧溟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4 23:26:50 0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十四日,北京西苑(今中南海、北海)太液池,涵光银海,波光粼粼,锦缎碧玉般的叠叠水波,托起了片片飘香的莲花,倒映着琼华岛上的白塔,摇曳着岸边袅袅生烟的青翠欲滴的垂柳,临波飞舞的一群白鹭低唱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情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映衬着梧桐丛竹翠绿葱茏的瀛台。康熙做梦也想不到,此时为施琅饯行的瀛台日后居然是自己的六世孙光绪被慈禧囚禁的地方。

伏波而卧的石堤,乘势而上的玉陛,流光溢彩的楼阁,丛竹成荫的丹墀,令人炫目的御膳金榻,一切都让人感到大清正处在蒸蒸日上的时期。金榻并非黄金打造的卧床,只不过是镀金而已。御膳金榻之赐,是皇帝在中南海宴请大臣的最高礼遇。

康熙居金榻上位,拥几案而坐,身着甲胄、鬓发半白的施琅戎装威武,在康熙东侧的桌后坐着。康熙说:“明天就是中秋节,今日朕为将军饯行,促将军早日赴福建水师提督之任,是不是有悖人情呀?”

施琅说:“圣上于施琅,不唯人情亲昵,世情独厚,天情亦高远无比。臣一介武夫,不善与人交往,唯圣上爱而怜之,豢养十有三载,呵护之至,朝廷无二。臣十三年来寸功未建,圣上不以驽钝责之,复任臣为福建水师提督,皇恩浩荡,亘古未有。臣虽粗鲁,尚知报恩,纵赴汤蹈火,亦万死不辞。”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他知道,施琅定可克成勋业,不负使命。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对着地图放眼望去,只有台湾和黑龙江中俄边境还没有最后搞定,于是他着手解决台湾问题。三藩之乱中,郑经派兵攻掠福建沿海,屡有胜利,然而随着清军的全线反攻,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郑经的部队彻底从福建沿海退出,两岸局势又恢复到三藩之乱前的状态。郑经回台湾后,因吴三桂的彻底失败,复国无望,终归消沉。他与众将每天欢饮射猎,夜以继日,又建一栋别墅来让郑成功的妻子董太夫人安居,至于朝政则都给儿子郑克臧。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元宵节将至,郑经令军民隆重庆贺,郑克臧说:“我们偏处海外,地窄民穷,频年征战,民不聊生,我屡次听说清军正在整军备战,欲东渡来打我们。我们大仇未报,人心汹汹,何必以几个晚上的狂欢来空耗民间一个月的粮食?所以我希望元宵节的庆祝一切从简,以培养元气,巩固国祚。”郑经采纳了他的建议,元宵节这天只是与大将刘国轩一起饮酒而已。但郑经因为对于局势悲观绝望,加之饮酒无度,纵欲无度,得了痔疮,大便解不出来,无法排毒(《台湾外记》卷九记载“经因纵欲过度,痔疮暴胀,大肠紧闭”),于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39岁,比他的父亲郑成功多活了一岁,临终前他让郑克臧继位,由刘国轩辅政。

郑克臧为人正直,不畏权贵,自然为各位权臣憎恨,而且他是郑经的妾所生,与嫡长子继承制不符。于是郑克臧的弟弟、郑经的嫡子郑克塽的岳丈冯锡范与董太夫人一起将郑克臧囚禁,而刘国轩坐视不管。不久,冯锡范在一天夜里派无赖把郑克臧杀死,立郑克塽为延平王,自封为忠诚伯,封刘国轩为武平侯。台湾内乱,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书说这是天亡海贼的时候,康熙于是下令进攻台湾,但水师提督万正色却说:“刘国轩智勇不可当,台湾难于攻取。”康熙说:“朕仗着你有本事,委以重任,而你却怕贼将,说这些废话。”于是康熙有启用施琅之意,但康熙因施琅之前的反复无常,对施琅没底。

康熙先后四次问内阁学士李光地施琅是否可用。康熙问:“施琅有什么本事?”

李光地:“施琅长在行伍间,对海战很有研究,海贼都怕他。”

康熙:“为什么他可信?”

不知为什么,李光地当时没说,欲言又止。之后康熙派明珠问他,李光地对明珠说:“施琅全家被杀,与郑家是世仇,其心可保。他懂海战,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谋略,不是一夫之勇,且敌军所怕的只有施琅,只要用他我们就先声夺人了。”李光地一再担保,而姚启圣更是以全家百口性命来担保施琅绝无问题。最终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拿下台湾。

自从康熙二年(166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参与打下金门、厦门,将郑氏政权彻底逐出中国大陆后,本书就再也没提到过施琅,他一直在忙什么呢?康熙六年(1667)施琅上书,反对海禁,主张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福建海军,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台湾海峡,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保守派的攻击,鳌拜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并将他的福建水师提督职位撤掉。其实施琅主张打台湾并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理由,无非是因为他一家72口被郑成功所杀,要报仇雪恨而已。

1667年他被撤职,从此至1680年,这十三年来施琅在他的庭院里翻阅“二十一史”(“二十四史”除去《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借鉴古今成败和历代名将的言行。十三年来自己的才智谋略一直被闲置,他终于由一个感情外露的人变成理智胜于情感的人。人生奋斗中的暂时停歇,从长远看往往有利。一个人如果总是居高临下,面对的往往是一片阿谀奉承。谁要是手里总拿着一杆秤,他会忘了自身的重量。人们说逆境成才,实际上是说挫折使人清醒。总是成功,人就放松警惕了;总是能轻易挣到钱,人就懒惰了;总是听到表扬,人就迟钝了。事业上一段时间的停滞会使动摇者变得坚定,使强者更加坚强。

康熙二十年(1681)施琅复出后,就开始着手为出兵台湾准备海军的筹划。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二人在职权、进军台湾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合,所以施琅上奏康熙,请求康熙给自己“专征”台湾的权力。康熙开军事会议讨论此事,明珠说:“如果施琅一人领兵进剿,可以让他得行其志,施琅和姚启圣同往,则未免互相掣肘,不便于行事,所以不必让姚启圣同往,施琅一个人带兵进剿台湾足可以了。”康熙采纳了明珠的建议,给了施琅“专征”的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姚启圣一家子都是奇人,他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大功,他老婆何氏举起一个上百斤的石臼都易如反掌,他的长子姚仪曾经有一次赶着四匹马拉的车,但是马不听招呼,他从马车上跳下来后在马车后面用力一拽,四匹马居然都停了下来。他挽开一张强弓的话,拈弓搭箭,一箭可以在百步外射穿四层铠甲。(《清朝野史大观》卷五)这样厉害的家族都只能给施琅负责后勤保障,由此可见康熙夺取台湾的豪华阵容了。此时台湾郑氏集团海军也已过了鼎盛期,在郑成功时代,郑氏海军集团总吨位9.2万吨,同时代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总吨位才9万吨,荷兰海军总吨位6.4万吨,郑氏集团海军规模世界第一。到1680年左右,郑氏集团海军总吨位缩水至6.8万吨,英国海军为10.2万吨,荷兰海军为8.1万吨,郑氏集团为世界第三,但吨位依然远过于清朝海军。以上数字据《指文战争事典》第二册《台湾专题》。

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初,施琅进军台湾的部署彻底准备好了。施琅认为澎湖是台湾门户,又是进攻台湾的跳板,所以要先拿下澎湖,若进攻澎湖,台湾唯一的名将刘国轩必率军来战,若歼灭他,则台湾不攻自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2.1万名士兵、236艘战舰从铜山出发,进军澎湖列岛。面对施琅的海军,刘国轩率200艘战舰、2万士兵在澎湖等待迎战清军。刘国轩部下邱辉提出趁清军远航疲惫,立足未稳之际主动出击。刘国轩认为澎湖防守严密,清军无法登陆,只等风暴突起,清军不战自溃,所以没采纳他的建议。下午施琅占领澎湖的几个岛后刘国轩仍坚信有台风,还按兵不动。

六月十六日双方展开海战,刘国轩战败。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发起总攻,东路陈蟒率50艘战船直入四角山;西路董义率50艘战船直入牛心湾,佯动登陆;中路施琅率56艘战船直取娘妈宫(妈祖庙);又以80艘船继后,三路进攻士气不振的郑军。红衣大炮喷火作响,炸雷似的打破郑军战场的沉默,郑军各舰随之发炮。刹那间炮声雷动,矢石如雨,海水沸腾,郑军士气大振,喊杀声在澎湖湾腾起。

正面战场的郑军成圆阵抗击清军,两侧郑军成方阵。此时刘国轩发现征帆南转,令旗南飘,烟焰南滚,乌云南集,郑军欢呼着:“台风将至,施琅必败!”果然一阵西北风来了,海空黑云翻滚,海面黑潮汹涌,北风怒吼,撕帆折桅,狂涛飞起,排山倒海,和着郑军的欢呼声扑向施琅舰队。此时施琅高呼:“天妃助我,皇上佑我,我军必胜,郑军必败!”奇迹发生了,真天不助刘国轩,一声雷随着施琅的呼声炸响,轰隆隆掠过海空,滚向天边。须臾,海空黑云飘散,飓风反向,海面黑潮北涌,波涛一阵旋转徘徊后乘着乍起的南风向郑军扑去。施琅“遂下令扬帆联进,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攻挤击,一可当百,又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烟焰弥天”(阮旻锡《海上见闻录》)。

遭受苍天戏弄的刘国轩仰天长叹:“天意如此,我刘国轩只能拼死一搏了。”他猛力将手中的令旗挥下,郑军战船的铮鼓也猛烈地擂响了。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尘埃落定,郑军37艘大战船、107艘小战船被击沉,士兵1.2万人战死,仅剩3艘大船和28艘小船。而清军阵亡829人,船只一艘不沉。最后决战中施琅以五船攻敌一船,逐次歼灭郑军,而清军船只无一损失,这在海战史上是很罕见的。

此战,清军俘虏了郑军800人,为他们疗伤,给他们饭吃,施琅召见他们,问道:“你们要回去吗?”

这些俘虏都叩头说:“我们这些人逆天而行,应该杀头,只要不让我们死就足矣了,岂敢盼着回去?”

施琅说:“不然,你们全军覆没,父母妻子一定认为你们已死,日夜为你们哭泣,我现在放你们回去,你们再看到自己的父母妻子,岂不会很高兴?朝廷至仁如天,不得已而用兵。现在放你们回去,你们回去后,替我告诉台湾人,让他们速来投降,尚可不死,再拖延的话,今日澎湖的下场就是明日台湾的下场。”说罢放了这些俘虏。这些俘虏回去后,说清军如何仁慈,使得台湾内部更加不稳,且此战使郑氏集团损失惨重,最终郑氏集团投降清朝。

康熙在得知施琅攻取台湾后大喜,赋诗云:“万里扶桑早挂弓,水陆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材奏捷月明中。海防久念苍生困,耕凿从此九壤同。”

攻取台湾后的施琅在政治上已经很成熟了。台湾郑氏集团怕被施琅清算,冯锡范派人试探施琅,问:“公与郑氏是三世之仇(指郑成功杀了施琅一家三代人),现在郑氏是釜底游鱼、笼中之鸟了,为何不灭之以雪前仇?”

施琅说:“我此行上为国,下为民,只要郑氏衔璧来归,自然会赦免他们,只要不苦了台湾父老就好,哪里有什么私仇?”说到这,施琅折箭为誓,说:“我施琅断不会复仇!曾经杀我家人的人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止是不杀台湾人,郑氏投降,我也不会杀。今日之事,是君上之事,我怎敢报私怨呢?”(施琅《靖海纪事》和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均载此段对话)

施琅率清军在鹿耳门登陆后,刘国轩亲自迎接施琅,向其下拜,施琅以同样之礼还礼,刘国轩说:“今日国轩就是一个俘虏,提督为何如此谦逊?”

施琅:“我敬君是条好汉,他人不明白事理,要负隅顽抗,断送台湾一方人性命。惟有君明智,知我势不可敌,天命有归,保身全国,所以我说君是条好汉。”(李光地《榕村续语录》)

虽然郑成功杀了施琅一家72口,但施琅仍亲自去祭拜郑成功之庙宇,因为他知道,郑氏家族三代人在台湾经营,深得民心,自己如果对郑氏家族清算,也不会得到康熙的支持。所以他在祭祀郑成功时对郑成功毫无怨言,他说:“琅与赐姓(郑成功被南明赐姓朱,故也称其为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隙,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说罢,他泣不成声,热泪纵横,郑军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冷静处理公义与私怨的关系,施琅在这点上比芦中穷士伍子胥要强。此外,康熙也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对郑克塽、刘国轩以礼相待,分别封以海澄公、天津总兵。刘国轩确有将才,被康熙委以重用,而郑克塽则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个胡同里,此地正是当年清廷软禁郑芝龙的地方。康熙四十六年(1707)郑克塽病死,年仅37岁。郑氏家族无一人长寿,郑成功38岁,郑经39岁,郑克塽37岁,怪哉!

施琅攻取台湾后,康熙知道他是海战不可多得的人才,封他为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去世,年75岁。

《碑传集》称施琅虽权高位重,但仍待人以礼,经常与人促膝谈历史。他绝不只是一介武夫,他懂音乐,曾经把自己写的词谱成乐曲。就执政而言,但凡他发现政府执政有积弊,他一定上奏要求改进,赶上灾年,他必然把家里的粮食分发给灾民。

康熙最初在不了解施琅时说他是“粗鲁武夫,没学问,度量浅,骄傲”,等到通过李光地、姚启圣了解他后,则评价施琅“才略夙优,忠诚丕著,忠勇性成”。

李光地《榕村续语录》:“人论本朝之将,以赵良栋、施琅并称。今观之,赵虽御下亦有恩威,临事亦有机智,若论能揽天下之大事,刻期成功,未必如施(施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