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4 23:24:38 0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1722年12月23日)紫禁城乾清宫内,大行皇帝的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的宝床上安放着溢彩鎏金的梓宫,四周有喇嘛敬缮的藏文字,梓宫后面是一大块黄龙幔帐,两旁是白绫帷幔。梓宫的前面设有铺着黄锻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榻,在宝榻前陈设着一个放有银香鼎、烛台的供案,供案前一字排开三个花梨木香几,香几上面摆着博山炉、香盒、莲花瓶。乾清门外,绣龙锦缎的引幡迎风飘抖,康熙大帝的法驾卤簿从乾清门一直排列到太和门。凛冽的北风中,除了数不尽的白练猎猎作响外,整个紫禁城死一般的寂静。随着鸣赞官的一声哀鸣,颁发康熙大帝遗诏的典礼开始了。

康熙早在去世五年前就已经发布遗诏,把自己想说的提前说了。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遗诏都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压根不像弥留之际的人写的,原因很简单,那些遗诏压根不是皇帝本人写的,而是继位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写。遗诏发布五年后,终于用上了,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的颁发遗诏大典中,遗诏由大学士马齐捧出中门,礼部堂官跪接后放入木雕的云盘内,从中路出午门,直至天安门下。此时的天安门外一片素装,到处都是白幡,亲王以下文武百官一律摘缨截发,率领着身穿缟素的军民百姓代表匍匐在金水桥外。礼部堂官捧着遗诏登上天安门,走到有黄罗伞盖的宣诏台下,然后下跪,将遗诏跪着递给宣诏官。

依照大清祖制,宣诏官应该先宣读满文遗诏,然后宣读汉文遗诏,可是他宣读了满文遗诏后,却没有宣读汉文遗诏,而是直接把遗诏放在一个木雕的金凤嘴上,用黄绒绳从城楼正中系下,由下面托着云盘的官员跪接,这叫作“朵云接诏”,表示诏书从天而降,代表着天意。接着,礼部官员再把遗诏放到一个精致的“龙亭”内,由銮仪卫校尉抬出大清门恭送礼部,在礼部由翰林院学士抄写多份后,分送全国各省,一个省一份,此外也将其颁给朝鲜、越南、琉球,这几个大清最忠实的拥趸。

由于没宣读汉文遗诏,御史汤保等人站出来指责为何不读汉文遗诏,胤禛打了个马虎眼,含糊回复了几句,但也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转天胤禛才颁布汉文遗诏,此遗诏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自己颁布的遗诏基础上删节,加上开头,“惟我国家,受天绥祐,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最后加上一段让胤禛继位的内容:“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以及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见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份汉文遗诏现在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有四处涂抹、一个错字,此外遗诏一开头就穿帮了,遗诏开头为“惟我国家,受天绥祐,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康熙活着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会谥号“圣祖”呢?由此可见,这封遗诏中后来加上的开头结尾绝非康熙本人的意思,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让我们回溯一下康熙去世前最后四年的故事。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去世,享年77岁。康熙说自己和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大臣中每事为我家万世计者,惟此一老臣耳!”“知之(李光地)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者也无有过于李光地者。”至此,康熙初年之重臣凋零殆尽。

虽然西藏已经被平定,但是策妄阿拉布坦依旧控制着新疆伊犁为核心的区域,康熙六十年(1721)九月他派兵进犯吐鲁番,康熙令胤祯准备对策妄阿拉布坦的最后一击,一定要夺取新疆全境,彻底剿灭准噶尔部。十月初五,胤祯以事关重大,必须面见康熙再商议上奏,康熙同意了,于是胤祯于十月二十日启程,十一月二十六日到京。其实胤祯压根不是想向康熙求关于剿灭准噶尔部的指示,他只是因为自己在外待得太久,不放心北京政局和康熙的身体,所以急于回来。而康熙其实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自信的,虽然此前生过大病,但现在已经恢复差不多了,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十五日,康熙派胤祯回到前线,康熙想等到彻底剿灭准噶尔部时以此奇功来立胤祯为皇太子。对此胤祯没说什么,而胤禟却大为失望,他说:“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后难于安顿他。”

胤祯出征时的待遇在有清一朝空前绝后,康熙赋诗道:“去年藏里凯歌回,丹陛今朝宴赏陪。万里辛勤瞬息过,欢声载道似春雷。”如果康熙不是想让胤祯接班,怎么可能给他“欢声载道似春雷”的场面?

胤祯出征这天,康熙当着另外11个皇子(包括胤禛)的面,与胤祯拥抱,并钦赐玉玺给他。随后胤祯率军出征与准噶尔部作战,胤禛却被派去沈阳扫墓,前者轰轰烈烈,后者冷冷清清,康熙想让谁接班,已经是一目了然了。胤祯出师这天,康熙满怀殷切的期望,希望西北的刺目阳光可以磨炼出胤祯识人的火眼金睛,希望雪域高山的寒风刺骨可以锻炼出胤祯的强健体魄,希望战场上的血肉搏杀可以历练出胤祯的强硬性格,然而康熙没有想到,这次已成为永别。

胤禛明白,康熙是要把胤祯当作接班人了,自己该怎么办?等待?像胤禔那样仰望星空乌飞兔走,一年一度遥知墙角红花落地,嫩叶飘香,不知何时是尽头?还是索性放手一搏,破釜沉舟?如果说继续等待,原地踏步,最后结果一定是准噶尔部被剿灭,胤祯接班,如果破釜沉舟,那么风险太大。就在胤禛犹豫徘徊的时候,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得了风寒,从南苑返回畅春园,消息传到胤禛那。胤禛想,我该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说不定也能变生不测,赢来转机,无论如何不能再犹豫。

十一月初九,“上因圣躬不豫,十五日南郊大祀,特命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代。皇四子胤禛以圣躬违和,恳求侍奉左右。上谕曰:‘郊祀上帝,朕躬不能亲往,特命尔恭代,斋戒大典,必须诚敬严恪,尔为朕虔诚展祀可也。’”

十一月初十,“皇四子胤禛三次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

十一月十一日,“皇四子胤禛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

十一月十二日,“皇四子胤禛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

以上记载出自《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百,这说明什么?胤禛坐不住了。

十一月十三日,凌晨二三点,康熙病重,“命趣召皇四子胤禛于斋所。谕令‘速至,南郊祀典著派公吴尔占恭代’。”

寅刻(凌晨三点到五点),康熙“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皇十二子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胤禛)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宫。”这是《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对康熙去世这天的全部记载。

康熙去世当晚,胤禛命胤祐守卫畅春园,皇十三子胤祥护送康熙的遗体放在康熙的銮舆里,先不发丧,从畅春园回到乾清宫,皇十六子胤禄肃清宫禁,胤禛则在隆科多的护卫下先行回到皇宫,在皇宫门口迎接康熙的梓宫。

十一月十四日,胤禛任命胤禩、胤祥、隆科多、马齐为总理事务大臣,召胤祯从西北前线回京,派自己的嫡系延信去代理胤祯的大将军职务,与年羹尧管理西北军务。此外胤禛还下令关闭京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十一月十六日,胤禛颁布康熙遗诏,这就是本文开篇的场景。

十一月十九日,胤禛继位,并告祭天地、太庙、社稷,是日京城九门开禁。

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宣布改年号为雍正,明年起为雍正元年。

除《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外,以下是几种关于康熙之死的一手资料记载。康熙去世后,胤祯从西北火速回京,他问延信关于康熙去世的情况,延信说:“这天(十一月初六)(康熙)见到奴才,面询仓务,我等好久方散。奴才看得(康熙)气稍衰弱,颜面亦瘦些。翌日(十一月初七),奴才就回畅春园住了。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初旬日又去,(康熙)给奴才致意,诏旨曰:‘尔等不要再来。’自此,我们没有再去,十四日,方闻此事。”

萧奭《永宪录》:“戊子(十一月初七),上由南苑复幸畅春苑。己丑(十一月初八),上不豫,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乙未(十一月十四)午刻,传大行皇帝遗诏:‘皇四子雍亲王为人贵重,事朕以孝,政事皆好,堪膺大任。’”

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1723年10月14日),捷克籍传教士严嘉乐(KarelSlavíek)从南昌寄给本国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猎,12月13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晚8时许忽然刮起冰冷的北风,使皇帝感到严寒彻骨,体力不支,他被移送进夏宫。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的统治、他的打猎取乐以及他的生命都结束了,死前他没有召见一个欧洲人来为他做洗礼,送他进天国。他在临终之前宣布他的第四个皇子继承皇位。”(捷克严嘉乐著,丛林、李梅译《中国来信》)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清廷十三年》中记载:“1722年初,我被指定担任皇帝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的翻译和指导。我们全天都在京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有两个多小时路程。所以,有关官员命令我们,在法国(籍)或葡萄牙(籍)耶稣会士的居所下榻……在这期间,正在历代乡间御苑——海子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由于气候不同,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由于患病,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一两天后,欧洲人(传教士)来到这里,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1722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国舅(佟国维)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我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话。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作为继承人。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七:“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此指弘历,实为皇四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仍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诫胤禛。解脱其头像所挂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

胤禛《大义觉迷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朕请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应于斋所虔诚斋戒。朕遵旨于斋所致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胤禛继位后为了避胤禛的名讳,兄弟们都要改名,‘胤’字都改为‘允’字)、淳亲王允祐、阿其那(胤禩)、塞思黑(胤禟)、允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公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惟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痛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以上是关于康熙驾崩的一系列一手资料,下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康熙之死的疑点。

1.根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的记载,我们把寅刻定位为4点(因为如果是5点的话就会记载为卯刻),康熙是凌晨4点派人从畅春园给在天坛斋宫的胤禛送信,此时康熙病重,畅春园至天坛不超过20公里,4点多出发的信使最迟6点也能到胤禛处。胤禛肯定应该十万火急地从天坛出发赶赴畅春园,那么最迟8点胤禛就应该来到畅春园,可是他却在12点左右才赶到,这4个小时他干什么去了?

2. 根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的记载,胤祥自从康熙四十七年起就被圈禁,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康熙将胤祥放出来了,为什么胤祥在康熙死前出现。显然,是胤禛将自己的死党胤祥放出,康熙死前身边有自己的人在,也好为自己今后的说辞来做见证。

3.延信的话、《永宪录》、捷克传教士的信、朝鲜史料都写康熙是正常死亡或没写出什么,只有马国贤说康熙之死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再往前看,康熙自从废太子胤礽后身体一直不好,直到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六日(见前文),《清圣祖仁皇帝实录》里关于康熙身体不好的记载就没停过,然而自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六日以后,再也找不到康熙身体不好或患病的记载,康熙自己都说“朕体安善,气色亦好”,曾经因为中风而脚肿得走不了路的康熙反倒能骑马打猎了。《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五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八月十九日在打猎后这样统计自己一生的战果:“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直让康熙放心不下的两件事都有了着落:一是太子问题,康熙已经心中有数,确定了胤祯;二是西藏问题,也因为胤祯的给力而解决。至于最后解决准噶尔部只是时间问题了,长期的心病解决,身体之病自然逐渐康复。

除了经常打猎来锻炼身体外,康熙是非常懂养生的,他曾说:“服补药没好处,药性对心脏好的对脾脏不好,对肺好的对肾不好,好服补药的人就像喜欢别人逢迎的人,天下岂有喜欢逢迎而能受益的吗?所以朕从不服补药。”

康熙不喜欢喝白酒,但是喜欢喝葡萄酒,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十五,康熙曾对传教士说:“前者朕体违和,伊等跪奏,西洋之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儿服人乳之力,谆谆泣谏,求朕进此,必然有益。朕鉴其诚,即准所奏,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今每日竟进数次,朕体已经大安。”

康熙每天吃两顿饭,他自己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清朝一直到宣统,皇帝都是每天两顿饭,这与满人的传统有关。满族男人早先在东北时每天吃早饭后上山,或打猎或挖人参,晚上回家吃饭,所以每天吃两顿。康熙很喜欢吃蔬菜水果,他喜欢吃黄瓜、萝卜、茄子,康熙在《庭训格言》说:“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常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总之,一直重视养生、心态良好、身体底子很好的康熙在身体逐渐康复的过程中因为一次打猎而感染风寒丧命,显然是不太能说得通的。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六天六夜没睡着觉,他都没猝死,此后多次打击都没猝死,曾经中风瘫痪的人都康复得能上马打猎四年了,现在却一下子因为风寒而死,可能吗?

4.康熙人生的最后一天与胤禛见了三面,然而胤禛却没有一次说请太医来给康熙看病的,这很可能意味着在胤禛眼里康熙的病压根没必要治,借此机会将其致死就完了。十一月初九,康熙身体不适,让胤禛离开自己去祭祀,此时康熙很可能已经察觉出胤禛的问题,而胤禛不愿离开康熙,反倒在此后三天里先后五次派侍卫、太监到畅春园去给康熙“请安”,而事实上,很可能胤禛借此机会派人将康熙控制起来。根据记载,康熙人生的最后几天身边没有任何大臣、后妃陪伴,直到十一月十三日他才召隆科多和几位皇子过来,在此期间康熙身边的人都是胤禛派来的护卫和太监,准确地说这些人从第一次派来后就没走,之后四次很可能是胤禛先后又派来四拨人,以彻底把康熙控制起来。

5.康熙驾崩后,胤禛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康熙驾崩时隆科多在康熙身边,然而日后胤禛将隆科多逮捕,隆科多被处决前,自称先帝驾崩时不在御床前,那些阿哥们也不在御床前。人之将死,按理说不会说假话。隆科多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分明是在说康熙之死有天大阴谋,各位皇子不在身边,隆科多也不在身边,那就意味着只有胤禛在康熙身边。隆科多只是护军统领、理藩院尚书。按照大清帝国中央官员排名的话,按顺序应该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但六个大学士通常只有四个人在任,空缺两个,保和殿大学士一般空缺,此外还有一个会空缺,大学士宁缺毋滥。前四名之后是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而后是六部尚书,再然后才是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换句话说,隆科多在大清群臣中排名只能排第13名,然而他却在康熙临终时在康熙身边,比他排名更靠前的12个人都没来,这又说明什么?

6.胤禛继位后曾静在供词中说:“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胤禛)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康熙一直是很讨厌喝人参汤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曾针对曹寅得病批示:“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时他曾说:“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由此可见,康熙是不会喝人参汤的,那么康熙临终这天为什么喝下了胤禛进的人参汤,答案只有一个,胤禛是把人参汤给康熙强灌下去的。那么康熙为什么喝下人参汤后就去世了呢?答案显然不言自明。已经被胤禛、隆科多控制起来的康熙,此时莫说是人参汤,就是硫酸也能被胤禛灌下去。好好的康熙皇帝喝下一碗人参汤后就变成“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了。

7.在位期间,胤禛没有居住在康熙生前所住的畅春园,而是营建了圆明园。康熙生前上朝都在乾清宫,而胤禛则把上朝的地方都改在了养心殿。胤禛连为自己建造坟墓都离开了康熙所在的清东陵,而是在易县建立了清西陵。为什么这样?胤禛一向迷信,他这么做就是因为父亲之死与他有关,他心里有鬼,才不敢生前住在父亲的寝宫,死后跟父亲葬在一起。

8. 康熙去世当晚,为什么胤禛先不发丧,而是像其父活着时一样正常回到乾清宫?

9.为什么胤禛从十一月十四日到十九日关闭京城九门六天?这六天他干了什么?在北京的朝鲜使臣觉得胤禛此举大有文章。

10.胤禛继位后该做的事千头万绪,然而他做的前两件事却分别是杀康熙身边的太监和收缴康熙的御批。胤禛继位后,马上下令诛杀康熙晚年的贴身太监魏珠、梁九功、赵昌等人,这些跟着康熙几十年的老太监,如果不是知道了胤禛不可告人的秘密,怎么可能被杀呢?

11.胤禛下令,凡是康熙的谕旨和朱批,不论在谁手里,统统上缴,不许私抄留存,否则严惩不贷。他说:“若抄写留存,隐匿焚毁,日后发觉,断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尤其是对于胤祯手里的康熙批示,胤禛最为重视,他派自己的死党延信火速赶往甘州(甘肃张掖),此处为河西走廊要害,守住此处就能守住胤祯从新疆吐鲁番回来的通路。胤禛写给延信的密谕是:“抵达后,将大将军王(胤祯)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奉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要开列缘由,在伊家信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意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胤禛之所以如此重视胤祯手里的康熙御批,就是因为他知道康熙打算立胤祯为皇太子,只是没有公开,万一胤祯手里有康熙的这种立自己为太子的批示,抢先一步拿出来,胤禛就不好办了。当然,对此胤禛冠冕堂皇地解释道:“皇父诸旨今若不收,不肖之徒有皇父谕旨,妄行指称,为生事证据。”

12. 列了这么多资料记载,有人会问,前面多次引用《康熙起居注》,康熙驾崩这天的起居注记载呢?中国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历朝历代都有起居注,但清朝以前保存下来的起居注只有唐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明朝《万历起居注》《泰昌起居注》《天启起居注》。清朝努尔哈赤时期压根儿没有起居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起居注的撰写断断续续,康熙十年(1671)康熙下令设起居注馆,开始每天记录皇帝言行。起居注的记载规矩是皇帝不能看,到了九王夺嫡时期康熙对皇帝不能看起居注的规定很不满意,干脆废掉了起居注馆,直到雍正元年(1723)被雍正恢复,因此康熙驾崩时压根儿没有起居注馆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清代起居注中,以康熙朝内容最为丰富,史料价值最高。因为康熙帝最重视御门听政,几乎每天都御乾清门听取各部院大臣奏事或与内阁大臣商决朝政,其间君臣奏对问答、不同意见的争论、重要公文的处理等等,都记载在起居注里。而雍正朝以后,皇帝召集军机大臣等在内廷商决国务之制,逐渐取代了御门听政之制,而起居注官不得进入内廷侍值,其记注内容大受限制,只能以摘抄谕旨、奏疏内容为主,其史料价值遂难以与康熙起居注相比拟。

13.《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说康熙因为中意胤禛的儿子弘历,所以立胤禛为接班人。这种喜欢孙子而定儿子的事的确有先例,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想把他换掉,可是解缙说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有才略,为了让这个好皇孙接班所以现在不能动朱高炽,这一点打动了朱棣,后来历史果然是朱高炽、朱瞻基先后当皇帝。而此事放在康熙身上不成立,以康熙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不可能选这种毫无把握的隔代定接班人的方法,他是在选皇子,而不是在选皇孙,到死时连太子的选择还毫无头绪呢,怎么可能由皇孙来逆推太子呢?

14.1983年、1984年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病理专家会同档案专家、清史学者合力查找康熙去世从感到身体不适到去世这七天的脉案,却一无所获。按理说清朝档案保存得非常完好,康熙此前因为废太子问题而严重不适的档案记载比比皆是,为什么驾崩这么重大的问题却没有档案留存呢?很显然档案被销毁了。此外这七天时间也没有任何御医来给康熙看病的记载,相反,留下的记载却是康熙任命皇十二子胤祹为满洲镶黄旗都统,吴尔占为满洲正白旗都统,去天坛警戒,并派胤禛去天坛祭天,且再三谕令胤禛态度要虔诚。这说明了什么?难道不是一向谨慎的康熙察觉出了胤禛可能有异动,从而让吴尔占监视他?

综上,我们可以把康熙去世这天发生的事情来复盘。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鉴于胤禛这几天举动反常,决定立胤祯为皇太子,火速召胤祯回京,并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皇十二子贝子胤祹前来为自己立胤祯为皇太子的事做见证,但是实际控制北京城防的胤禛死党隆科多也不请自来,他还按照胤禛的旨意把胤禛的死党胤祥放出来,一起来到康熙身边。而后隆科多利用自己掌握的军队把这几个皇子都控制起来,并火速通知胤禛,康熙已经对自己产生怀疑。

从6点到10点这四个小时,胤禛调动了北京城的军队,控制了局势,此外他还联系自己早已搞定的北京城外丰台大营的军队,让他们效忠于自己,于是北京内外的军队已经都由胤禛来控制了。电视剧《雍正王朝》说胤禛控制的是丰台大营和西山健锐营,但事实上西山健锐营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才组建,所以此时不可能有。

搞定军队后,胤禛才赶到康熙所在的畅春园,十一月十三日第一次来见已经被隆科多控制起来的康熙,让他立自己为太子,康熙不干。而后胤禛第二次进来让康熙立自己为太子,康熙依然拒绝,为防止夜长梦多,胤禛第三次进来时给了康熙一碗人参汤,康熙喝完后就“龙驭宾天”了。在胤禛第二次和第三次进出之间,胤禛赶紧让人草拟立自己为接班人的遗诏,而后在康熙去世后宣读。由于胤禛和隆科多的军队布满北京城外,其他皇子面对这个既成事实也只能默认,所以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不配合的举动,毕竟,没有军队,什么都干不成。这些皇子胤禛暂时不能拿他们怎么办,而康熙身边的贴身太监魏珠、梁九功、赵昌等人则完全见证了胤禛的篡位行径,所以胤禛火速将他们全部杀死。

杀死这些太监后,见证自己阴谋的就只有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和隆科多了。胤祥和隆科多是自己人,没关系,胤祐和胤祹本来也一直没参与夺嫡,很容易被胤禛收买,胤祉、胤禩、胤禟、胤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先后被胤禛囚禁,他们的结局除胤进击的铁骑——真凶是谁:14条铁证揭秘康熙死亡之谜外都是死于禁所。而隆科多最后也被胤禛关押死于禁所。杀人灭口完毕,如此,再没有人知道胤禛的阴谋了。

有人以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在得知胤禛继位后说“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来说胤禛继位的合法性,而事实上这点根本靠不住。乌雅氏本来就是无足轻重的局外人,胤禛小时候就和乌雅氏分离,乌雅氏没有怎么抚养过胤禛,二人母子情很淡薄,所以胤禛继位半年后乌雅氏就郁郁寡欢而死,胤禛封锁消息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把自己继位的真相告诉乌雅氏呢?

最后再谈两点。

1.隆科多的问题。隆科多曾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已至之时。”如果说隆科多是康熙临终类似刘备白帝托孤的诸葛亮那样的臣子,那么隆科多的价值不在于为胤禛立功,而在于他是胤禛合法继位的见证人。这样的人一不可能居功自傲,二也没必要受到胤禛重用,三胤禛更不可能寻找理由把他灭口。由此可见,隆科多压根儿不是胤禛合法继位的见证人,也不是康熙的白帝托孤之臣,他是胤禛篡位的见证人,是胤禛篡位的主谋者。因此他意识到自己“死期已至”。这样才能讲得通。

2.许多书说雍正把传位诏书中的“传位十四子胤祯”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第一,清朝重要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语言书写,汉语能把“十”改成“于”,但满语根本改不了;第二,清朝的规矩,诏书里出现皇子一定是写成“皇四子”“皇十四子”,所以诏书里如果要改也是把“传位皇十四子”改为“传位皇四子”,那就是需要抹掉一个“十”字,这太明显了,肯定不可能;第三,清代不像现在,“於”就是“于”,那时传位后面的字应该是“於”,所以根本改不了。由此,说胤禛改诏书改一个字儿继位的说法不成立,整个诏书都是他根据康熙此前的遗诏炮制的,不可能只改一个字。

故事到这还没完,康熙去世后葬在景陵,他去世206年后,1928年孙殿英挖掘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陵墓时也盯上了康熙的景陵,正要动手,不料景陵下面的沟中流出黄水,顷刻地上已积水二尺余,孙殿英也有些虚,便没再动手。1933年日本人在扶植溥仪“满洲国”后,派兵保护清东陵。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守卫清东陵的部队星散,土匪王绍义率部一千多人盗掘康熙的景陵(此贼在1928年孙殿英挖清东陵时也要干一票,被孙殿英打跑),挖掘时,四周流水不止,王绍义指挥一批流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炸药炸开了地宫。地宫里面污水很深,最终王绍义在一名资深盗墓贼的指点下,扎起木筏,顺水划入棺椁前,用大斧子将棺椁劈开,将大量珍宝盗出。康熙最后也没能安然长眠地下。


上午9点至11点。

19点至21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