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大汉的彷徨——主父偃:力主推恩,疯狂敛财,到头身败名裂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5 21:00:07 0


穷困潦倒的前半生

自景帝以来,诸侯王都是让皇帝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刘邦建立汉朝时,也想到过,诸侯王权力过大,以后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所以,他做了一个规定:非刘氏不得封王。韩信封过王,但不久被捆回首都,降为侯,再后来就干脆让他死在长乐钟室。刘邦这时仍然很天真地认为,只让刘氏封王,这个天下就太平了。自家兄弟,互相帮助还来不及,谁还会造反搞窝里斗?何况,当了王,不用干活,照样领全国最高俸禄,每天都过着吃喝玩乐的幸福生活,还拿脑袋去赌干什么?

这个想法,好像很对。好像很对,其实就是不对。

到了他的孙子刘启当皇帝时,那些诸侯王就都起来搞事了。这些王虽然都还姓刘,都是刘邦的直系亲属,但经过几代分支,他们跟刘启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血缘一拉开距离,政治就很不可靠了。刘启也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他知道,他的那些近亲叔伯兄弟们越来越不老实了。于是,他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来个削藩。可那些拥兵自重、手中权力很大的诸侯王能同意吗?大家谁也不服谁,终于引爆了七国之乱,后来靠周亚夫费了洪荒之力,这才得以平息下去。

由于闹了这么一场,中央政府再也不敢轻言削藩。诸侯王依然我行我素,觉得差不多时,就玩一把谋反的小把戏。就连淮南王那样跟汉武帝好得像朋友似的诸侯王也天天扑在地图上,谋划打进首都的进军线路。

刘彻实在忍无可忍,可鉴于老爸的深刻教训,再加上匈奴的麻烦,他在处理跟诸侯王的关系上,一直很小心谨慎。生怕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他没有动手,但他的脑子里永远没有消停,总是在寻找一个可行的办法,让他的这些远近皇亲国戚的权力削弱下去,最后变成一群没有权力只有金钱的土豪。

刘彻想了很多年,脑袋都想得痛了,仍然想不出一个办法。但主父偃却帮他想了出来。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这哥们小时候很崇拜张仪、苏秦那些人物,总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张仪一样,通过舌头就可以打动最高领袖,得以位极人臣。所以,他最先学习的专业是纵横术。他自认为可以靠舌头吃饭之后,就离开家乡去混社会。可当时学界大佬们基本都是学儒术的。他插到中间一开口发言,便被大家猛拍砖头,谁都对他毫不留情。他在齐地转了一圈之后,到处碰壁,不但没有混出个模样来,反而被批得体无完肤,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家。这哥们儿崇拜苏秦,而出山求仕的前期还真跟苏秦一个样。

他家本来就穷,一家老少就指望他读完书之后混出个名堂来,然后一人当官,全家幸福。可读了这么多年书,出去一圈,回来时,居然是这个样子,哪里还肯收容他?史书上说“不容于齐”。到底是谁不容他,史书上没有注明清楚。我想,以他当时的身份,那些学界大佬看他不顺眼,最多只是把他从圈子里踢出了事,哪还有心机去把他驱逐出境?真正不容他的,只有他的家人。我们家穷,没钱给你去旅游了,你爱去哪就去哪。

他仍然没有反省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努力攻读的这些书本知识,到底是不是学以致用?战国时代,苏秦、张仪们靠着一张嘴,一套连横合纵,可以把那些霸主说得浑身热血沸腾,然后立即从一介布衣做到卿相,将国际关系操控于股掌之间。连横合纵术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现在是大一统的时代啊,皇帝需要的是河清海晏、一派升平,一点折腾也不能搞啊。而纵横术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折腾”二字,这哥们儿光崇拜张仪、苏秦,却不能联系实际,努力攻读了一门早已过时的专业。

但他仍然不死心,以前苏秦比他还惨呢。家里不给钱,就借。可家里都不相信他能折腾出什么事业来,别的人谁又对他抱希望呢?谁会借钱给一个没有希望的读书人?

他对他的家乡失望了,于是就离开了齐地,前往燕赵一带。不是说墙里开花墙外香吗?也许本地人不把他当人看,但到外面了,人家会对他另眼相待,可一番徒步旅游之后,他深刻地体会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这话绝对不是白说的。他跑了燕、赵、中山等地,连小腿都跑肿了,所得的待遇跟他在齐地没一点差别,那些外地学界大佬看他的目光跟齐地的一个样。

不过,主父偃仍然没有绝望。他要是放弃,他就不是主父偃了。

他把所有的政界大佬都拿来比照了一把,觉得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听懂他的理论,只有卫将军是自己的知音。这个卫将军是谁,谁也说不清楚。很多人都认为就是卫青。可是主父偃是元光元年去长安面见卫将军的。那时的卫青还不是将军。

但不管怎么样,主父偃这次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卫将军并没有嫌他穷得发臭,而是耐心地听着他把一套理论全面地摆出来,最后觉得还真的耳目一新,便向汉武帝推荐了他。

我们无法知道他在卫将军面前说的具体内容,但可以断定,肯定是纵横家的那一套折腾方略。现在汉武帝需要的不是斗狠,而是维稳高于一切。

卫将军虽然不是卫青,但也是军方高层之一,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深得皇帝信任。连他的举荐都没用,如果是别的人,估计早就跑回去老老实地种地了,但他不是别人,他仍然选择留在长安。在长安是需要钱的,他没有钱,只得去当大家族的门客混饭吃。可这口饭也不好混,所有的同事都讨厌他,恨不得一天踢他几次。他在这个时候,大概知道自己真的学错专业了。于是,把《易》《春秋》等书拿来研究。

他终于发现时代不同了,战国时,天下纷争,那是国际间的争斗。连横合纵之术,放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是很有用处的。现在神州一统,你还拿着纵横之术跑到哪里施展?这个曾经最为热门的专业,此时已经没一点市场了。

可以说,他的眼光还是很毒的,看得出大一统王朝并不需要你去折腾,而是需要你拿出稳定局势的方针政策来。而儒家学说在这方面最适合不过了。战国时代,儒家的大佬们虽然学问高深,说起道理来,一套连着一套,但去游说诸侯的时候,那些议论基本都成了听众的催眠剂。而兵家、纵横家们一登场,霸主们都听得口水直流。那时是斗狠的年代,谁狠谁才能生存下去。

主父偃把这些课程学完之后,觉得可以出来干了。这次,他没有走别人的门路,而是直接跑到皇宫前向皇帝上书。

推恩令出笼

他是幸运的,早上投书,傍晚就得到刘彻的召见。当时与他一同被召见的还有严安和徐乐两人。

他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基本贯穿了儒家的和平思想,得到刘彻的赞赏。据说刘彻在跟他们三人热聊之后,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当场任命三人为郎中,让他们成为皇帝的顾问。刘彻这时对主父偃特别喜爱,一年之内,把他提拔了四次,成为中太大夫。

主父偃从齐地走来,花了大半生的时间,苦了几十年,突然从一个天天遭人白眼的穷书生,变成皇帝身边的随行人员,幸福真的来得太突然了。这哥们此前受尽苦难,他的终极梦想,就是当大官发大财。现在梦想终于实现。

很多人此前虽然都看他不顺眼,但现在看到他天天跟在皇帝的屁股后,皇帝有什么问题常常问他怎么办,知道他的话是很算话的。而且大臣们都知道这哥们的嘴巴是很毒的,也很会记恨,又精通纵横之术——此术虽然已不可能生成大的气候,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但要是用在人与人之间,也是很可怕的——要是被他在几个人之间玩个连横合纵,再加上皇帝的力量,你不死才怪。于是,大家便都拿钱来到他家,求他老人家笑纳。

他当然照收不误,家里的财产在短期内暴涨,不到几个月,就累有千金。这千金,全是受贿所得啊。

主父偃虽然通过儒家学说得到刘彻的信任,不断地被提拔升官,天天都有人给他行贿,让他天天数钱数到手抽筋。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是纵横家的那一套,只要有机会就向皇帝大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当然,现在的意见不是以前那些折腾方略。

他现在深知刘彻心里想的是什么。

这些年,刘彻虽然拼命打匈奴,但他最怕的并不是那一群马背上的民族,而是他的那些远近亲属。这些亲属虽然跟他同姓同宗,见面说起话,全是咱是高祖的后代,咱要团结一致。可私下里,哪个不在磨着大刀,准备大干一场,把皇帝拉下马?

虽然七国之乱后,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内斗,但阴谋造反的王仍然不断地出现。规模不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王都只有造反的精神,却没有造反的能力。要是这些王当中哪天出现一个天才军事家来,那可就不好玩了。

这个问题不解决,刘彻死也不安心。

主父偃很快摸到了刘彻的痛点。

刘彻现在有两个痛点,一个是各地豪强越来越牛,一个是他的那些叔伯、兄弟、侄子们越来越不听话,个个脑后总有一块反骨在茁壮成长。

主父偃知道,要是能帮刘彻解决这两点烦恼,他的前途会更加光明。

主父偃虽然是官场新秀,但此前他靠两条腿走路,到处游历已经40年,有实力的王国,他基本都到过。所以,他对这些王国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他一成为刘彻的高参,就一边收受大额贿赂,一边开动脑筋想着解决这些王国的办法。

这哥们儿虽然年纪不小了,但脑子还没有老化,思路仍然活跃,没几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而且这个办法的成本几乎为零。

他找到刘彻,直接进言:“古时候的诸侯,地盘都很少,中央政府控制起他们来,十分顺手。可现在咱们的这些诸侯啊,占有的国土面积实在太大了,有的居然连城十多座,跟一个中型国家没什么差别。中央政府对他们放任时,他们就无法无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败坏国家的形象;中央政府要是管他们严一点,他们就生气起来,然后互相串通,公然对抗中央,硬是让皇帝的政令出不了长安城。要是立法来削弱他们的势力,他们就会发动叛乱,拿起武器跟中央政府作斗争。七国之乱,就是因此导致的。所以,以正常手段来操作,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我有个办法。现在很多诸侯王的子弟多达十几个人,而按法规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人却无寸土之封,这就有失公平。大家都是王家的儿子啊。所以,希望陛下可以发布个诏令,把朝廷赐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其他子弟为侯,他们肯定会很高兴的。好像他们掌握了封侯的权力,实际上却让他们的封国不断地被分割,势力也会不断地削弱。朝廷根本就不用再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就自动衰弱下去了。”

刘彻一听,没办法时,事情很复杂。可一旦开窍,就真的太简单了。

他当场拍板,然后下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这几行很简洁的文字,就是史上著名的“推恩令”。而且是主父偃才刚进权力中心不到一年就提出的。

这一招确实很牛,一经颁布,立刻得到诸侯王们的热烈响应。个个忙着给儿子们瓜分家产,一点没有想到这背后的政治用心。他们这么分下去,直接结果就是,第一代王子成了县侯,再一代就只能成为乡侯,再下去,就是亭侯了。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关羽就是亭侯,而诸葛亮是乡侯。亭侯以下,就没侯了。实在分不到的,只得沦落到去种地的地步,如刘备,虽然从小就靠摆地摊、卖草鞋维持生活,但仍以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为荣,其实30岁之前,根本不知道王爷的生活到底有多幸福。

牛皮哄哄的王爷们就这样被一纸推恩令推出历史舞台,刘彻的心腹之患就此化掉。

不过,那些豪强也还很讨厌。

于是主父偃又出第二招。

豪强们的克星

豪强集团向来是中央政府头痛的根源之一,不光是汉朝,几乎历代都存在,好像大家都拿他们没有办法。而汉朝的豪强比以前更为强悍。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那些豪强之所以强悍,无非就是地头蛇。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嚣张,做着收取保护费、垄断资源的勾当,你要是把他们拉到别处,他们立马就老实了。所以,我建议,把全国的地头蛇列个名单,凡是名单内的人都作异地安置,迁到茂陵。

你知道茂陵是什么吧?就是汉武帝刘彻提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此时,陵墓的工程已经粗具规模,正需要大量的民工。如此一来,既有人手修茂陵,又增加了首都的人口。这些人背井离乡之后,失去原来称王称霸的根据地,就难以再为非作歹了,就算不杀他们,也能除去祸害。主父偃的原话是:“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同样很简短,但效果却很好。

汉武帝大喜,立即行动,“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那些所谓的豪杰,还有富N代,统统强行发给首都户口,然后赶到茂陵。这些人个个都在道上混过,有的是黑社会的保护伞,有的干脆就是响当当的黑社会,干的都是鱼肉乡里的勾当。官府拿他们都没办法。现在到了茂陵,你们一定知道,这是个不能乱来的地方,乱动一下,那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对皇帝的大不敬,后果如何,可以试试看。

很多人实在不愿搬,但你不搬,政府就搬你的脑袋。史上著名的侠客郭解就在这批异地安置的名单之中。他不愿搬,就找到卫青,请卫大将军帮他在皇上面前求个情。当时刘彻正倚重卫青,只要卫青提出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哪知,当卫青对汉武帝说:“郭解家里很穷,没有三百万,不用搬了吧?”

刘彻那张脸一端,毫不犹豫地对卫青说:“郭解不就是屁民一个?可他居然能动用到大将军为他求情,可见他的家不穷。”

由此可知,刘彻对这些豪强的态度是何等的决绝。

刘彻对郭解这个小民早就知道。读过金庸的小说都会知道,江湖上有一个职业叫侠客,这些侠客都身负绝世武功,其本事基本相当于半个神仙,到处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一言不合,就拔刀相见,典型的形象就是郭靖、杨过等人,让人读得十分过瘾。当然,这些侠客都是活在书里的,真正的侠客到底长得怎么样,很多人都是没见过的。史书上最先对侠客的评价,好像就出自韩非子先生。他说了一句:侠以武犯禁,属于必须铲除的社会毒瘤之一。而史记里也设有《游侠列传》这一专门版块。郭解的传记就在这个版块里。司马迁对郭解的评价还是很正面的。这哥们儿虽是个草根,但他有一个大大有名的亲戚,就是著名的相面专家许负。据说他是许负的外甥。我们无法知道,许负是不是帮他看过相,但他的相貌绝对不威武,而是属于短小精悍之类的男人,从小就干了很多违法乱纪之事,谁敢得罪他,他就敢杀谁。长大后,有所改正。但他觉得该杀的时候,仍然杀。由于这哥们儿办事很讲义气和信用,黑道白道都混得很好。县里谁去服兵役,他都可以说了算。如果他光在本地那里玩玩,那也没什么。可这家伙的名声已经全面铺开,全国每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他。不光小屁民希望他来到身边行侠仗义,很多拿着国家俸禄的大小官员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现在连当朝大将军都为他所用,刘彻由此一想,就觉得此人是朝廷大大的威胁。对这类人,是必须惩罚的。

于是,卫青的求情也没用。然后,郭解被迁到茂陵的富人小区,再然后又犯命案,落于酷吏郅都之手,终于被斩首!一代侠客就这样死于非命。

由此可知,主父偃提出的这个措施对汉武帝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难怪主父偃越来越嚣张,大大方方地接受大臣们的贿赂。而且收过人家的金钱,还是大大咧咧,一脸横蛮地看着大家。有人提醒他:“老大,您虽然得意,但也不要这么横啊。”(原话是:太横矣!)

他仍然嚣张地说:“老子如果活着享受不到列五鼎进餐的富豪生活,那只有在死的时候受五鼎烹的大刑了。”他的原话是: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你听到这话时,千万不要以为这哥们儿是个为了腐败生活敢于命都不要的人。他只是太过嚣张,以为自己跟皇帝这么好,为皇帝作出这么大的贡献,收点大臣的贿赂算什么?又不去挖皇帝的小金库,皇帝能杀他吗?以前这么多的高官,谁不贪污腐败?如果把他绑住,然后向他宣布,你是要想要钱,还是想要命。他肯定会选择要命的。这个心态其实也是很多贪官的心态,总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属下们天天给自己送钱,还帮自己起草廉政报告的讲话稿,上级领导也在那里等着自己送报告,然后拼命当自己的保护伞。谁能搞定自己?

是的,当主父偃牛皮哄哄时,谁也搞不定他。

但后来,他却把他自己搞定了。

专横者的结局

这段时期,汉武帝对他绝对信任。他那个纵横家的性格仍然保留得很全面。这哥们儿凭着脑袋反应快捷,口才了得,意见常得皇帝采纳,于是谁也敢得罪。他得罪了别的人也没什么,可他却偏偏得罪了公孙弘先生。

事情的起因是主父偃建议设立朔方郡,以便更好地对付匈奴。汉武帝把这个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大家都持反对态度。而反对得最坚定的就是公孙弘。公孙弘当时是御史大夫。这哥们儿是很有心计的,看到大家一边倒地反对主父偃,他当然就站在大多数人面前,成为意见领袖。他以为,他背后有大多数,他就掌握了真理。哪知,有时真理真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这时,大汉王朝的真理只掌握在刘彻一个人的手里。

而刘彻现在倾向于主父偃的意见。

主父偃估计平时就看不上公孙弘,趁机跟公孙弘理论起来。他彻底忘记了公孙弘的人品跟他是同一个档次,是个很能记恨的人,而且公孙弘比他更有心计,董仲舒就被他玩得好苦。

主父偃可不管公孙弘当时的心情,在朝堂与他一阵对话,觉得很过瘾,虽然对方人多势众,他仍然舌战群儒,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满满地实现了。更让他高兴的是,后来刘彻采纳了他的建议。他那双眼睛看起人来,就更加让你不敢直视了,他收人家的大礼来就更气壮河山了。

当年张仪在楚国被打得遍体鳞伤,动弹不动,问他老婆,看我的舌头还在否?老婆说,还在。他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价值就还在。可见纵横家最自信就是口才。现在我们自信的东西很多,但纵横家只有一个:口才自信。主父偃也有这个毛病。哪里有热闹,哪里必定有他的声音。他是靠声音来刷存在感的。而且,他的声音绝对不会像相声演员那样,讲几个段子,逗你笑笑就完事,他的声音一出,大折腾大动静就会跟着来。

这一次,他终于向诸侯王试水。

当时,燕王叫刘定国。这哥们儿有个爱好,就是乱伦。先是跟老爸的小老婆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而且很快结出不正当关系的果实来——生了个儿子。接着,他看到自己弟弟的老婆也很性感,于是叫弟弟把这个美女转让给他。最后,他看到自己三个女儿个个长得都很漂亮,这么嫁给别人也太可惜了,于是命令女儿都陪老爹睡觉。

主父偃知道这个事后,立刻将此事告发到汉武帝面前。

武帝现在完全信仰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那几条核心内容,只要是中国人,大家都懂的。

汉武帝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让大家讨论,如何处置刘定国?

大家的意见空前统一:诛!

刘定国这才知道放任生殖器的行为也是危险行为,吓得自杀了。他自杀之后,刘彻不再封刘定国的下一代,而是让燕国的土地成为国家地皮。可以说,刘彻又打赢了削藩的一场战斗。而主父偃的政治资本又加了一层。主父偃让所有人知道,他现在完全有把一个藩王搞死的能力。

主父偃把燕王搞定之后,那双老眼盯上了齐国。

从他的履历看,大家都知道他的籍贯是齐人。

可大家也知道,这哥们儿在老家那里是很不得意的,先是被诸儒踢来踢去,哪里都容他不得,接着家里的人也把他赶出门,最后落得个“不容于齐”的下场。这一直是他的心病。现在他在朝中当了大官,他的话有时能左右皇帝的意志,大臣们天天把行贿的现金送到他的家里。可他总觉得,四十多年前在家乡丢掉的面子还没有捡回来。项羽那么大的英雄都说,富贵不回家乡,跟衣锦夜行没什么差别。

主父偃也决定衣锦还乡一次。

当然,如果他只是带着一帮哥们吹吹打打回去,大大地在家乡露个脸,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父老乡亲对他进行一次再认识,那也没什么。可这哥们衣锦还乡的计划搞得太猛了。

他的这个计划当中,把齐王刘次昌也捆绑其中。

此前,他作过一次摸底调查,知道现任齐王刘次昌也跟刘定国是一路货色,居然跟他姐姐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主父偃当然觉得这是伤风败俗的事,马上以此作为把柄,要挟与齐王结姻亲。

刘次昌没意见,但刘次昌的老妈有意见。咱堂堂皇亲国戚,哪能跟一个草根出身的凤凰男结婚?女儿嫁给谁也不能嫁给主父偃的儿子。

主父偃知道后,就更恨了。他本来想到齐国那里捞个脸面回来,哪知,这个脸丢得更大了。好啊,老子是草根出身,你是皇亲国戚。皇亲国戚看不起俺草根,俺就让你皇亲国戚死无葬身之地。

他这次当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找了个理由对刘彻说:“皇上啊,齐国是个重要地方。那里户口不下十万户,财政税收排在全国前列,繁荣富裕的程度比长安还要牛。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是天子的弟弟、儿子等最信得过的人当王,是很危险的。现在的齐王和皇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有了好几代,远得跟没有亲戚关系一样了。近来又听说他跟自己的姐姐都长期有一腿,皇上是不是查他一下?”

刘彻一听,说:“你想怎么查?”

主父偃说:“让我去当齐相,再慢慢查。”

当时,由中央官员空降到地方当某个藩国相,大多都属降级行为。一般是皇帝觉得你太烦了,又找不到其他把柄,就让你去某地当相国。贾宜去当长沙王的相国,最后就郁闷而死。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皇帝发觉某个藩王要图谋不轨了,就派个得力的人去当其相国,其主要职责是监视那个藩王。但这是个危险的差事。

主父偃现在的这个请求当然是去监视刘次昌,他一点不觉得危险。因为现在的藩王已没有多大势力了,何况一个连姐姐都敢有一腿的腐败藩王,能对他有什么危险?按他现在的能耐,只要他一到任,刘次昌一家都得天天送他钱,送过之后,还得在他面前装孙子——让你叫亲家你不叫,那就只好当你爷爷了。老子不能当齐王的亲家,但同样可以在齐地当头面人物。连齐王都怕了,别人还不把他当祖宗看?

这哥们儿的心理活动都往牛皮哄哄的方向去开展,哪知这一次他真的搞错了。危险不是来自齐王刘次昌,而是来自朝中,当他还在皇帝身边时,他可以横得没有谱,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可当他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远离了权力中心。做政客的,远离权力中心,其结果往往就是“你懂的”。

刘彻向他发委任状时,还附带着一项工作,就是对刘次昌与姐姐的生活作风问题“且正其事”——就是要切实地查一查。

主父偃很快就牛皮哄哄地来到新单位报到。

他到任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回到老家摆谱,而是把齐王后宫的宦官都抓起来,让他们揭发齐王的问题。

刘次昌虽然色胆很大,但面对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他听说那些宦官都在揭发他,立刻想到自己犯的错误跟刘定国差不多。现在皇上派主父偃前来,就是要定自己的罪啊。这么一想,立刻觉得世界末日就在眼前,最后彻底崩溃,偷偷打开毒药,放进嘴巴,一死了事。

主父偃还在朝中当皇帝高参时,一纸状子,搞死刘定国,他到齐国一上任,刘次昌立马吃药死。大家一听到这个事,立刻把他想象成是藩王们的催命鬼。于是,周边的人都拿他的履历来看,发现这哥们儿还困穷的时候,先是在齐国,然后到燕国,然后又到赵……现在齐王完了,燕王死了,接下来是不是要到赵王了?赵王的名字叫刘彭祖。这个名字跟史上传说的长寿老人一个样,但他现在就怕自己活不下去了。这哥们儿一怕,觉得如果不先把主父偃搞定,自己很快就会被吃药死。于是,他一咬牙,也在第一时间里派人猛查主父偃的问题。主父偃的贪腐搞得很公开透明,弄得尽人皆知,所以查他的问题实在不花多大精力。刘彭祖很快就坐实主父偃黑材料的真实性,直接上报刘彻,说主父偃长期大受诸侯的贿赂,所以诸侯王的子弟们大多都得以封侯。

这个状子写得并不高明。因为诸侯后代大量封侯,正是推恩令所要的预期效果,刘彻看到大家都在忙着封侯,心里高兴得要命。但这个状子却提醒了刘彻,以后这些人想起推恩令的结果来,肯定会生他的气,现在正好把这个责任推给主父偃。于是,他装着大怒的样子,说主父偃劫持齐王,迫使刘次昌自杀,下令把主父偃召回首都,然后逮捕下狱。

主父偃到现在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收受了很多贿赂,但真的没有逼刘次昌自杀。他以为,只要给武帝一个交代,他仍然可以活着出来,继续当皇帝的顾问,继续向大臣们索取巨额贿赂。

刘彻深知主父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天天受贿,人品不怎么样,但他有很多解决困难的办法,留下他还是很有用的。

哪知,这个时候,公孙弘出场了。

公孙弘说:“齐王自杀,再没有继承人,封国被废为郡,领地归属朝廷。这是一起灭人之国的恶性事件,这个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主父偃。如果陛下不杀主父偃,拿什么向天下交代?”其原话是: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偃,无以谢天下。

刘彻的心头被“无以谢天下”五个字重重一击,知道只有拿主父偃来为推恩令垫脚了。于是,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的一生还是很传奇的。在这个国度上光着脚跑了四十多年,在别人都已经对他绝望的时候,他居然又得到武帝的召见,从此跻身庙堂之上,成为皇帝的高参,连续推出“推恩令”以及迁天下豪强于茂陵这两个措施,一举解决了让刘氏几代皇帝都头痛的问题。其政治才干不可谓不高明。然而这家伙贪婪成性,一旦得志,便大肆受贿,对别人的劝告,还十分嚣张地宣称即使死也要贪。最终落得了悲惨的下场。当然,汉武帝杀他,并不是因为他贪,而是为了“谢天下”,拿他当替死鬼而已。但他悲剧的根源之一就是太过贪、又太过横,即使刘彻想留他一命,但大臣们都不愿他再活着。可见,贪到太影响同事关系、贪到人神共愤而不知收敛,那么,出来混,迟早要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31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