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大汉的彷徨——萧何:头号功臣,到底为何“被贪官”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5 21:00:38 0


沛县小吏

在汉初的功臣中,萧何跟刘邦的关系很特别。

两人都是沛丰人,而且年纪都差不多。但在年轻时,两人在当地的名声却大不一样。刘邦是个无赖,“好酒及色”——这是司马迁给他下的评语,当时是刘家的天下,他敢于对堂堂大汉的开国皇帝下这四个字,估计连刘家的子孙都已经达成共识了。而萧何的名声却很好。而且,刘邦当时只混了个亭长,萧何却是沛县的主吏掾。主吏掾是主管县里人事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是刘邦的上级领导之一。

当时也有考核制度。哪位公务员要是在考核时被评定优秀,一般都会提拔上去的。有一次,秦朝的一个御史来到泗水郡视察,萧何跟随他的领导去接待。御史大人看到萧何办事真的太有水平了,就提拔他当了卒史。卒史这个名词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就是郡国里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工资是一百石,比原先当县里的组织部长强多了。而且萧何在这个位子干得也很优秀,每年考核,德能勤绩样样优秀,综合评分,他都得第一,是个既能干又廉洁的好干部。那个御史还想将他培养下去,继续提拔他去首都当官,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萧何却不愿意离开老家,硬是放着大好前程不干,坚决不跟看好他的御史大人去当京官。

而刘邦的考核就远远不如萧何了。他不知道怎么混了个亭长的职务,基本不务正业,工资一到手,就全花在美女和大吃大喝上面,是月光族里的翘楚,而且还常常拖欠酒家的餐费。如果放在现在,估计像萧何这样很有长者风度的人是很难跟刘邦这样的人交成朋友的。

但当时萧何硬是很看得起刘邦。

当时的亭长不是什么大官,是公务员中最基层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乡长,能当上亭长的人,基本都是退伍军人,因为太过基层,士大夫一般是看不起的。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被人家说他的主公刘备是个编草鞋的底层屁民时,就大声反驳:“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在诸葛亮眼中,亭长的分量跟编草鞋的差不了多少。再加上刘邦那三观尽毁的德性,在当时肯定没多少人看好。

刘邦当亭长了,还要去咸阳服役。在他出发时,县吏们按当时的习惯都要送他一个封包。一个封包都是三个大钱。但萧何却送了五个大钱。刘邦在平时也是不很老实的,常常犯一些错误,但作为县里组织部长的萧何,却老是帮他摆平那些事,让刘邦这个亭长当得很舒服。

当然,有一些事上,萧何还是讲原则的。

比如那次宴会。

当时,沛县的父母官大人有个老朋友来投靠。这个老朋友就是吕公。吕公因为跟人家结仇,无法在家乡待下去了,就跑来沛县避难。沛令看到老朋友除了一家老少之外,身无长物,就觉得头大了,让他们在这里生活,得花多少现金啊。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请客——说是县长大人有重要客人来访,请全县所有干部都来大吃大喝。按照传统,县长大人的酒席可不是白吃的,都是要送封包的。现在你知道了吧,官员办酒席敛财的事,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大行其道,可说是源远流长。主持这次盛大宴会的就是办事向来滴水不漏的萧何。

刘邦也接了一张请柬,他拍拍身上,除了拍出一把灰尘之外,没有别的声响,但他仍然决定去赴宴。

在一切准备就绪、客人们都排队入场之时,萧何当众宣布:“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当时去吃县长大人酒席的封包就这么高。而且还赤裸裸地搞数字歧视——你想坐堂上,你就得出大血,否则你就得坐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上,没有面子地埋头吃饭。

刘邦也随着大家进去,到过门童那一关时,人家问他:“刘亭长,你的封包多少?”

亭长大声说:“我的包一万。”其实你懂的,他的封包里面空空如也,一分都没有。

吕公虽然很老了,但还是耳聪目明得很,一听到“一万”,笑容立刻在那张皱得像大好河山地形图的老脸上猛烈绽放。后来,他觉得光在那里傻笑是不行的,便站了起来,去跟刘邦握手。刘邦虽然没钱,但有相貌。他的相貌是什么相貌?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就是龙颜隆准。看到这四个字,你想不肃然起敬都难。

吕公对看相业务很精通,一看到刘邦这个相貌,马上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刘邦看到自己把吕公忽悠成这个样子,心里很舒服,便继续忽悠下去,一张嘴把牛吹得满天飞。

萧何看不过眼了,过来对吕公说:“吕老先生,这个刘邦除了会吹牛说大话之外,没有别的本事。你不要听他。”他的原话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从萧何这话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对刘邦是一点不看好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后来大大有名的萧何,小的时候没像别的人那样,遭遇过奇特的异象,也没有像陈平那样树立“得宰天下”的远大理想,而是一个勤勤恳恳办事、老老实实上班,既不贪财、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既能把领导交办的事完成得很出色,也能跟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俨然是一个忠厚老实、德才兼备、廉洁勤政的长者形象。可就是这么一个长者,最后居然成为了被打倒过一回的“贪官”。

刘邦的第一桶金

如果情节照此发展下去,刘邦那个亭长大概就要当到地老天荒那一天,但萧何肯定还会不断地升迁,从此两人估计就会形同陌路,连相见的时间也不多。

可历史就是不容假设。

当萧何还在那里很安逸地当他的小领导时,刘邦出事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刘邦出事了,萧何仍然可以继续安逸地当他的小领导。但想不到陈胜和吴广搞事了,更想不到,很多人都跟着陈胜和吴广起来搞事。一时之间,大秦东南一带的大地上,都是迎风飘扬的起义军旗帜。

只要有点眼光的人一看这个局面,就知道真的要到传说中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了。

而沛县的县长大人比别人更加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因为现在很多县的老百姓都在干一件事:杀其长吏以应陈涉(陈胜字涉)。这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都拿着大砍刀冲进衙门把县长大人的脑袋砍掉来响应陈涉。

沛县县令看到周边的同行不断地被砍头,很怕哪天一群大明真相的群众冲进沛县衙门,大刀往自己的头上砍,那可不是玩的。于是,他赶紧请萧何过来商量,如何渡过这个难关。

当然,他也早已有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以沛应涉。把我们的沛县送给陈涉,我们也加入张楚的团队、在陈涉手下混算了。

但萧何和曹参都反对。这两个人虽然从小没有树立过什么远大理想,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是开动脑筋进行过长时间的思考的。他们知道,陈涉虽然揭竿成为倒秦的首义人员,但终究是干不成大事的。因此,他们一齐反对,说:“县长大人,你是大秦的领导干部,现在却干着背叛大秦的事,带着沛县的人民去投奔陈涉,只怕广大人民群众不服从啊。我们还是把那些流亡在外面的人士请回来,自己创业。他们跟我们联合起来之后,人多势众,就不怕县里的这些老百姓不跟随了。”

县长大人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就让萧何去办这件事。

在此之前,刘邦也跟陈涉一样,送一批民工去咸阳。他虽然没有像陈涉那样遭遇了大雨,误了行程,但他手下的民工却不断跑路,他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少。他知道,照此下去,到咸阳时,恐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最后是一个人都不剩了——因为,他也会被砍了脑袋。

于是,他决定不再干下去了,请剩下的民工们来大吃大喝一餐之后,宣布:“你们都逃命去吧。”

大家问他:“你怎么办?”

刘邦说:“我也逃跑。”

后来,大家觉得光逃跑也逃不出什么前途来,干脆就表示,跟着刘邦,你去哪我们就去哪。

刘邦就带着这伙人在山区一带开展土匪活动。如果没有陈涉搞事,恐怕刘邦这个大当家要当到死的那一天了——说不定还是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之后才砍死的。

此时,他正在芒砀山一带到处流窜。谁都不知道他的行踪。

但萧何却有办法找到他。

萧何知道刘邦虽然当亭长时很无赖,但也会是一个乱世英雄,跟他干下去,一定会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

萧何把樊哙叫过来。樊哙是什么人?是刘邦的连襟。刘邦的行踪再怎么隐秘,但他的老婆总会知道的。而且萧何也知道,刘邦的那个吕夫人可能怕刘邦又找压寨夫人,所以会经常进山去找刘邦。吕夫人知道了,樊哙能不知道么?萧何把县长大人要找刘邦回来共举大事的事跟樊哙说了,请他去把刘邦叫回来。

樊哙果然很快就找到了刘邦,并把萧何及县长大人的意思跟刘邦说了。

刘邦现在是个土匪大当家。你千万不要以为土匪是很幸福的职业,像影视里的大当家们那样,动不动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没吃没喝的了,就带一帮兄弟神气活现地下山,到处打砸抢,而且专捡好的东西运回山寨,如果运气好的,还能抓到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回来当压寨夫人,生活幸福到暴。这其实全是导演们瞎编来忽悠广大观众的。你想想,当时秦朝为了筑长城、修陵墓,天天在全国范围内抓壮丁,村子里哪还有什么劳动力来生产那么丰富的物质等山大王来抢?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土匪再怎么能抢,也抢不到多少。所以,刘邦那时基本是饿着肚皮当土匪的。这时听到樊哙说县长要他回去干事业,当场激动得就差泪奔了。

刘邦此时的手下有百多号人,他一声呼喊,大家就都跟他打回老家去。

当他们筚路蓝缕地赶到县城外时,突然都一齐发呆了。

城门怎么关得紧紧的,他们怎么叫也没人开门。难道是萧何把他们骗下山来,再围剿他们?

刘邦一干人在城外,不知如何是好。

而城里的萧何也急了。本来说好的,刘邦的人马一到,马上大开城门迎土匪。大家看到樊哙去了这么久,才把刘邦他们带到。眼看他们已经来到城外,虽然衣服已经破洞相连、宜于四季风从中刮过,但到底是一支武装力量。这一支武装力量虽然没参加过正规大战,但也进行过杀人放火活动啊,不管怎么算,他们都是沛县第一支子弟兵。有他们在,以后再慢慢发展壮大也有个基础。

哪知,县令却不这么想。他看到刘邦的队伍居然有百多号人,而他现在手下才几个?而且萧何、曹参这些人好像是自己的谋士,但却处处为土匪说话。等他们进城了,能一切行动听自己的指挥么?只怕自己多啰唆几句,刘邦那几个土匪就把自己做掉了。

他这么一想,立即下令紧闭城门,一个土匪都不能放进来。

于是,刘邦他们傻了。

萧何他们更傻了。

但县令却一点不傻。

他把刘邦那伙人划为敌对势力之后,也把萧何和曹参他们打入这个团伙的名册当中。如果不把这些还在城里的敌对分子抓到手,他这个城门是关不紧的。

哪知,萧何平时为人厚道,在此地的人脉资源极广。县长大人派出的那几个捕快还没到半路,抓人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他们的耳朵里了。

如果现在他还在那里老实等待被捕,他就不是萧何了。他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曹参,然后连夜缒出城外,跑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准备又要跑到山里当大王了,看到萧何他们到来,这才知道城里发生的一切。

萧何告诉刘邦:“现在城里的百姓已经受不了县令了。咱们根本不用发动进攻,只需要把一封信投到城里,发出号召,就可以推翻这个县令了。”

刘邦一听,真有这么容易?反正一封信也花不了多少成本。于是就让萧何写了,然后叫个力量型的兄弟过来,把信射到城里,看看城里有什么反应。

这封信的口气很毒,说如果城里的百姓还把县长大人当老大,并帮他守城,我们杀进城里之后,就把城里的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地杀光。其原文如下:

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城里的人收到这封信后,还真的信了,然后搞了个群体事件,集体跑到县衙那里,高号着口号,要求县令纳命来。县令从前看到刘邦那百十号人,觉得人数太多了,好可怕。谁知,现在跑来向他索命的人更多,个个满脸杀气,全是要把他往死里打的神态。他只得服软,没有别的办法。

大家杀了县令之后,打开城门,把刘邦放了进来。

从沛地到巴蜀

刘邦就这样结束了土匪的生涯,进了沛县。如果没有萧何的主意,他现在肯定还会在大山里到处躲藏,最后结局如何,谁也不好预测。而如果萧何的人脉不够、消息不灵,就被那个县令一刀砍死,以后刘邦的路如何走,恐怕也是个大大的问号。

刘邦虽然很无赖,可是当了这么久的土匪,性格也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多狂妄了。他知道如果没有萧何他们的鼎力相助,他现在还在城外泥泞的道路上奔跑着。因此,进城之后,虽然大家都让他当县令,但他不断推辞,俺没有文化,哪能当县令?

但大家不同意,仍然叫他当。

辞让之后,他发表了这一生中第一次最为严肃的讲话:“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天下乱得很,牛人们到处都在抢地盘。如果大家选的老大错了,以后就会被人家打得一败涂地。不是我谦虚,更不是我怕死不敢当,而是水平太欠缺了,我怕会辜负大家的期望。请各位还是请更有能力的人来担当吧。

当时,在场有资格当老大的还有萧何和曹参。可两人都怕事败后,秦朝会把他们全族都灭了,因此都大力发扬谦让精神,全力推荐刘邦。现在你知道吧,想成大事的,必须有担当精神。刘邦最后能成功,并不在于他有多少水平,而是他有敢于当挡箭牌的精神。

萧何他们表示不当之后,有人就说:“我听说刘邦碰到很多灵异的事,比如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比如他在喝醉后睡在武负的床上时,经常有龙在他的身上盘旋,比如斩白蛇的故事。这些大家都听说过了吧?”

这些话一问出来,没听说过的人也会说听过——你要是说没听过,你就太孤陋寡闻了,也就等于太没素质了。

然后大家再总结,一个人身上能出现这么多的异事,肯定是老天爷在关注他。既然老天爷都这么关注你了,你不出来就没有理由了。

可是刘邦这时很沉得住气,仍然推辞。

萧何还在劝,但都无效。

最后,萧何他们没有办法,只得玩了个迷信手法,说是老天爷已经认定刘邦当这个老大了。刘邦这才不再推辞,从此开启了他的沛公生涯。

在这个过程中,萧何起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他就是从这一刻起,成为刘邦最坚定的拥护者。

萧何长期当县里的文官,对法律很精通,对打仗的业务不怎么熟悉,因此跟刘邦起事之后,他从不带兵上前线,只是帮刘邦处理日常公务。刘邦的无赖之气此时虽然已经收敛了很多,但本性依然难移,每日酒色不断,有萧何帮他处理那些公务,那是求之不得。在整个起兵打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对萧何是绝对的信任。

当刘邦集团打进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宣布大秦帝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时,其他将领都大力开展抢劫活动,哪里有仓库就往哪里跑,哪里有金钱就往哪里冲,个个都以抢夺金银财宝为己任。只有萧何没有参与这些行动。他直奔秦朝的丞相和御史办公室,把那里的文件还有那些法律文书以及其他图书文献都收藏了起来。这些文献还包括全国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等内容。这可是以后他们这个团队立国的根本啊。从此事可知,萧何此前虽然默默无闻,但经过这些年的锤炼,他已经把自己锤炼成超一流的政治大家,而且绝对是个不为钱财所动的政治家。

他的这个动作后来证明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因为后来项羽进咸阳之后,什么也不说,一声令下,放火大烧宫殿。如果萧何不抢救在先,那些文件都会付之一炬。

刘邦进入咸阳没几天,项羽又杀了过来。

在整个灭秦的武装斗争中,项羽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章邯、王离这些秦朝的主力,都是被霸王的虎狼之师碾碎的。虽然刘邦先入咸阳——按当初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真正到现实的时候,那一张合同是很无力的。一切仍然靠实力说话。

当项羽冲上来时,刘邦只得苦着脸去把他迎接过来。

项羽不可一世地分封了诸侯。他这时对刘邦已经很不放心,他跟范增商量之后,决定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一带。因为那里道路十分险恶,交通十分不方便,而且秦朝都把犯人流放在那里,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就让这个沛公去那里慢慢熬,熬到死。当然,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分封的理由自有说词——那里也是关中之地,你不是先入咸阳么?现在就让你住在关中当大王。

刘邦脾气再好,也忍无可忍了,接到委任状之后,立刻大爆粗口,痛骂项羽。骂着骂着,无赖脾气上来,一拍大腿,决定起兵跟项羽决一死战。

当时,樊哙和周勃等几个人听说被安排到又穷又苦的巴蜀一带就业,以后得天天过着嘴里淡出鸟来的生活,也都很生气,都大声地附和刘邦的话,说项羽就应该打他一打。

萧何却不同意,他说:“去汉中当王肯定是一件艰苦的事。可再怎么艰苦总比丢掉性命强很多吧?”

刘邦说:“我怎么会丢掉性命?”

萧何说:“你想想,现在我们的部队有多少?如果以这个实力去跟项羽拼命,除了把命拼掉之外,还能怎么样?大丈夫能屈能伸,受点苦算什么?历史上成大事的人,哪个不受过苦?不信,可以参看一下商汤和周武王的成长经历。我希望大王能积极面对形势,到汉中去,老老实实地治理百姓,然后利用巴蜀一带的资源,等到实力大涨之后,就回师东进,先收了三秦一带,这个天下就可以平定了。”

刘邦一听,真的有道理,便收了自己的脾气,带着一干人马就国。他就任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萧何为相国,该怎么干,你比我更明白。

尽管大家对去巴蜀都有了思想准备,但入蜀之路的艰难仍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走着走着,很多人就哭着逃跑了。而刘邦也听从张良的建议,一边走一边把栈道烧掉,一来防备其他势力过来攻打,二来借此向项羽表明不再东来的心迹。风烟滚滚中,一路哭声不断。

但萧何不能哭,更不能逃跑。

他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着治蜀的措施。

追韩信

终于到了南郑。

这是项羽指定的汉王的首府所在地。

还没有开展建设,很多人又受不住了,整个南郑的夜晚,都响着思念家乡的歌声,然后很多人在这些悲凉的调子声中离开了。

萧何冷眼看着这些从江南来的子弟不断地离去,除了在心中长叹之外,没有别的动作。

但他却时刻在关注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韩信。

萧何深知,以现在的情况看,不但刘邦集团的实力打不过项羽,而且刘邦整个阵营也没有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可以跟霸王匹敌的。人口固然重要,人才同样重要。

萧何不但努力为刘邦创造生产资料,也在努力为刘邦找到一个军事天才。

唯其如此,刘邦才能挥师东进,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韩信也是个很有理想的人,更是个天才。他开始就选择了项氏兄弟阵营,可见他当时的眼光是很毒的。可是他的眼光很毒,项家叔侄的眼光却一点不毒。他在项梁手下混,项梁到死都没发现他。然后他又在项羽手下混,项羽同样没有发现他。但项羽还是让他当了郎中。他以为,他可以接近项羽了,只要能接近领导就好办了。可现实真的很残酷,他虽然可以找到机会跟项羽面对面,向项羽提出了很多建议,可是项羽根本不把他的建议当一回事。

韩信终于知道,在项羽那里待下去,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没有别的意义了。于是,在别人都离开刘邦的时候,他进入了刘邦的阵营。他满以为,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候前来投奔,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可当他吃尽苦头,进入刘邦阵营后,只当了个接待客人的小官,比在项羽那里还不如。

这还没有完。他在这个位子上还犯了法。那时刘邦的法律是很严的,动不动就杀头。韩信这次犯的是什么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判决的结果是“当斩”。

当时,跟他一起押赴刑场的还有十三个同案犯。那十三个人的脑袋已经被砍断了,接下来就要轮到韩信了。

他望着他的同案犯落在地上的脑袋,想着自己的脑袋也要落下了,就向天上望过去,盼望老天爷救救他。可老天爷要是能救他才怪。

他只得又游目四顾,看到了监斩官夏侯婴。

他觉得生死之际,就全靠夏侯婴的心情了,于是大声对夏侯婴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么?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啊?”

夏侯婴一听,觉得这话很有意思,再向他看过去,相貌还真不错,长得很威武,就当场叫停刀斧手,把他放了。之后,还请他过来跟自己聊天。聊着聊着,夏侯婴觉得这哥们还真是个人才,于是赶紧向刘邦作了报告。

也许刘邦刚刚来到南郑,心情还十分糟糕,虽然夏侯婴把韩信说得很牛,但他仍然不在意,只是让韩信当了个治粟都尉的差使。

韩信没有办法,他知道目前这个职务是很难与刘邦见面的,于是他找了几个机会,跟萧何聊了起来。

萧何的感觉跟夏侯婴一样,觉得韩信绝对是个大天才,而且除了韩信再无韩信。

他也向刘邦进行了推荐,但刘邦仍然觉得韩信没什么了不起。

韩信又混了一段时间,刘邦还没有重用他的意思。他知道,这段时间萧何肯定向刘邦推荐过他,但刘邦却不以为然。他终于失望了。失望之后的动作,当然就是跑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对于韩信的逃跑,刘邦肯定无所谓,别人也会无所谓——这些天逃跑的人还少么?哪天听说没有人逃跑,还会觉得不正常了。

可萧何却在密切关注着韩信的动静。他听说韩信已经卷起包袱跑路了,大吃一惊——此时已是夜晚时分,他仍然冲出住所,往韩信逃跑的方向跑去。

有人看到萧何急急忙忙出门而去,神态动作跟逃跑的人没什么差别,就急忙跑过去向刘邦报告:“萧相国逃跑了。”

别人跑,刘邦往往继续酒色不误,但听说萧何逃跑了,他立马醒了起来,破口大骂之后,又没有办法,你他妈的老萧太不仗义了吧?说服老子到这里当什么汉王,说什么完全可以靠巴蜀之力与项羽夺天下。老子听你的,跑到这里受苦了,你他妈的却逃跑了。

他一连两天都在那里,好像丢了魂似的,不再喝酒也不再声色犬马。没有了萧何,以后怎么办啊。难道真的要老死这个地方?

两天过后,快要哭出来的刘邦突然得到报告:“萧相国求见。”

刘邦的眼泪都飞了起来,急忙接见萧何,大骂:“你为什么也要逃跑?”

萧何说:“我哪会逃跑?我是去追别人回来啊!”

刘邦说:“追谁?”

萧何说:“追韩信。”

刘邦一听又生气起来:“我以为在追谁。原来是韩信。这些天逃跑的将领用手指都不够数,你不去追,现在竟然去追韩信。韩信有什么好追的?你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领都是一般人才,逃就逃了。可是韩信这样的人天底下只有一个啊。如果大王你这辈子只想在这里度过一生,韩信对你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的。如果你想得到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帮你这个忙。现在你是想把这个汉王做到海枯石烂那一天,还是要杀向东方、夺取天下呢?”

刘邦一听到这话,脾气又全消了,很老实地说:“我当然要东进啊,天天在这个地方,不把我郁闷死才怪。”

萧何说:“如果你真的决心东进,就得重用韩信。否则,他会再次逃跑的。”

刘邦说:“那好,看在你的面子上,我让他当个将军吧。”

萧何摇摇头,说:“只做个将军?他同样不会留下的。”

刘邦没办法,只得说:“让他当大将军,行了吧?”

萧何说:“太正确了。”

刘邦做事还是很干脆的,立刻对萧何说:“你把他叫过来,我立刻任命他。”

萧何摇摇头,说:“大王向来傲慢无礼,做事随随便便。现在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唤小孩子一样随便。这也是韩信要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大王真的要认真对待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让他当大将军,就应该选择吉日,还要斋戒之后,再筑坛举行拜将仪式,让他感受到大王的诚意,这才行啊。”

刘邦说:“就这么办。”

当大家听说汉王要拜大将军时,那些领兵打过仗的将军都笑了。因为现在留在这里的,基本都是刘邦的死党,而且大部分都是跟他从沛县一路杀过来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当这个大将军。这里虽然山高水长,条件艰苦,川菜吃得不习惯,但能当个大将军,也算大大的值得了。

拜将时辰到时,大家都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努力让耳膜进入最佳状态,以免汉王呼叫姓名时出现听力故障,应答慢了半拍,那可是大大的丢脸了。

可当他们听到韩信的名字时,先是怀疑自己的听觉系统中了木马,待看到韩信上台接受印绶时,又都崩溃了。怎么是他啊,一个从项羽那里过来的逃兵,到底会不会打仗都还有待检验,现在突然就让他当了我们大伙的带头大哥,这个世道还让人活下去么?

但不管这些人如何想不通,心理如何崩溃,在萧何的力主之下,韩信成了大汉阵营的最高军事长官。

如果没有萧何,肯定没有韩信;没有韩信,能否有汉家天下,还真难说。刘邦得了萧何,其实已经得了天下,就如项羽丢了范增就丢定了天下一样。

功狗与猎人

刘邦得到韩信之后,立刻进行军事部署,把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发兵东进。

韩信真厉害,暗度陈仓,向关中进军,以闪电战把关中故地全部划归大汉版图。

当刘邦东进时,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大后方。

萧何在这期间,颁布法令,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让刘邦的天子形象在群众中很好地树立起来,大家都心情愉快地向前方供应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使得刘邦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此时萧何的权力是巨大的,但萧何还是很能为自己定位的,不管他要公布什么法令、制定什么政策、开展哪方面工作,都会事先向刘邦通报。他知道,他虽然跟刘邦很熟悉,但现在的刘邦不是以前刘邦。现在的刘邦是皇帝刘邦。历史上的帝王虽然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有一个性格特征却在很多帝王身上都存在。这个性格特征就是多疑。只要某人一摆到那个位置,这个性格特征就自然而然地依附过去,似乎是皇帝的必需配置一样。

当然,此时刘邦的多疑性格还没有正式形成,他还需要大家帮他去拼命。需要人家去拼命,你就得无条件地信任人家。否则人家就会跟你玩命。

对于萧何的请示,刘邦连看都不看就批个同意。

这段时间刘邦过得并不十分得意,他让韩信带着一支部队向北横扫,倒是打得敌人没有还手之力——即使敌人的部队比韩信的多,也照被韩信灭得没有商量。就连项羽手下最牛的大将之一——龙且,也被韩信打死在战场上。而刘邦自己却带着一支部队跟项羽正面作战。

你是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虽然都同为楚怀王手下最有实力的头领,但两人打仗的水平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刘邦每次一跟项羽对阵,结果都是被“大败之”,而且常常大败得只身逃出,有一次甚至连老婆父母都成为项羽的战俘。

如果是别人被打到这个地步,早就不用再打下去了。可是刘邦每次大败之后,又能带着一支部队前来跟项羽继续对阵。

这让项羽很郁闷。可是刘邦却一点不郁闷,因为他有萧何。

萧何在后方做动员,总是能动员出一批批新兵出来。每当刘邦大败之后,他都及时把这些新兵补充到前线,让刘邦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列兵布阵,然后再被项羽打败,然后又送上来,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你想想,谁有过这样的后勤部长?

项羽直到死都不知道这个底细,到死都还大叫非战之罪。是的,他的失败确实是非战之罪,而是后勤不力之罪!

与其说项羽是败给刘邦,倒不如说项羽败给萧何的成分更多一些。

项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每次把刘邦的部队全歼之后,庆功桌上“其酒尚温”,刘邦的部队又上来了,真真气死人也,但没有办法,只得又披挂上马,冲锋杀敌,英雄本色又大大地表现了一回。

但刘邦却比谁都清楚。他深知,他在前方可以打败仗,但萧何在后方的补充不能断档。

于是,刘邦不断地派人到大后方,大大表彰萧何。

汉高祖三年(前204),楚汉两军在京索间形成对峙。

此时是两军胜败的最关键时刻,哪方也容不得稍有闪失。

刘邦仍然不断地派人回去慰劳萧何。萧何很高兴。可是他的一个门客鲍生觉得很不对头,直接就对他说:“现在大王在外面打仗,艰苦得要命,但还是不断地派人回来慰劳你。这不是什么好事啊。我看,他现在已经对你起了疑心。”

萧何一听,立刻惊醒过来,问鲍生怎么办。

鲍生说:“你何不把自己的亲戚都派到前线去?这样一来,大王就会信任你了。”

萧何一听,觉得有理,立刻组织萧家子弟兵,全部送到战场。

刘邦一看,这才大为高兴,对萧何也大为放心。

但经此一事,萧何却惊出一身冷汗,人一当皇帝,真的就不一样了。

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胜利而告终。

刘邦当了皇帝。按照惯例,当了皇帝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大封功臣。可是刘邦手下的功臣太多,而且每个功臣都觉得自己第一。刘邦搞了几个方案,都不让人满意。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但刘邦却认定萧何才是第一功臣。

他封萧何为酂侯,给的食邑八千户。

那些功臣一看,这些年打仗,都不见老萧的踪影,老子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哪个把衣服脱下来不是一身伤疤?请把老萧的衣服脱脱看,估计除了皱纹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老子们在不断地打仗,抢到地盘,他在大后方享着清福,吃吃喝喝,没一点战功,现在居然是功劳第一?陛下是不是头脑进水了?

刘邦看到大家的意见很大,就说:“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都打过猎吗?”

大家一听,都笑了,说:“当然都打过猎啊。在座的哪个不是打猎能手?”

刘邦说:“那再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

大家说:“当然知道。”

刘邦接着说:“打猎的时候,拼命去追赶猎物的都是猎狗。可是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的却是人啊。现在诸位只是那个在山上拼命奔跑去追猎物的狗,而萧何才是猎人。另外,这些年来,只是你们个人在跟随我南征北战,到处打打杀杀,最多也只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族的几十个人都加入革命队伍,算起来都是有功劳的。你们再想想看,你们的功劳能跟他比么?”

大家一听,这才没话说。

但话虽如此,受封结束后,还有个问题,就是排座次的问题。

萧何因为被比为猎人,封多点食邑,我们这些功狗也没什么意见了。可是他的功劳实在是看不见的,哪比得曹参那样?曹参一脱衣服,身上可以数出七十多处伤疤,是在座的伤疤最多的一位,再根据大家的统计,他攻占的地方、抢到的土地也是最多的。他应该排在第一位。别人排在第一,我们都不服。

刘邦心里仍然认为萧何排在第一才是硬道理,可一时又无法驳倒这些人。他知道,这个问题不简单,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武将集团。如果处理不好,会大大影响团结。每一个皇帝在立国之后,都为着如何处理好武将集团而大伤脑筋。可这么多个朝代以来,真正能和谐地处理好这个事,还真没有多少皇帝能办得到的。强势的皇帝往往高举屠刀,来个砍头了事。可此时的刘邦,还不能大刀向武将们的头上砍去。

他坐在龙椅上无话可说,只是看看议论纷纷的大臣们。

后来,鄂千秋说:“大家的说法是很不客观的,也是很不公平的。曹参虽然身上的伤疤很多,参加的战斗、抢占的土地也多,可这只是一时的事情。他不抢占,别人也会抢过来。可是陛下想想,陛下跟项羽相持五年,经常被打得大败,部队也是经常被全歼,陛下自己也经常独自一人逃出来。然而,萧何总是能及时地从关中输送士兵补充前线的部队。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陛下和大家都数得清。另外,汉楚两军在荥阳大战几年,我们的军队在当地是没有补给的,全靠萧何从关中调度、水陆转运前来供给,让大家从不担心吃穿问题。还有,陛下曾多次把山东丢给项羽,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陛下大败之后,还有个根据地,可以再卷土重来。这是什么功劳?这是万世之功。与这些功劳比起来,曹参那样的功劳算什么?只是一时之功。说实话,曹参这样的人,即使少几百个,对我们大汉朝而言,什么损失也不算。但陛下能缺少萧何这样的人么?所以,我认为,不能以一时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还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一听,这才是知音呀,大声说:“说得太好了。”当场下令,定萧何功最大,在功臣中排名第一。现在你知道了吧?领导排名不但有学问,而且历史悠久。不但现在的领导们常为排名争来吵去,古代的领导们也为排名几乎要动起手来。

即便如此,刘邦觉得还是对不住萧何,于是另外给他一个待遇: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个待遇是什么待遇?后来曹操就为了这个待遇,一直被骂到现在。

这还没有完,刘邦对萧何家族的十多个人都大大赏了一番,连那个帮萧何说好话的鄂千秋也跟着提拔一级:从关内侯提到安平侯,让这些功臣看看,与朕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是有好处的。最后刘邦一算,现在曹参封的是一万户,而萧何只有八千户。这仍然不对。于是又找了个理由,当年老子还是基层干部去咸阳服徭役时,人家只送三大钱,但萧何却送了五个大钱,比人家多送了两个大钱。所以,现在再加封两千户。一个大钱一千户。大家一看,除了没话说,仍然没话说。谁叫你当时不送钱?现在你知道了吧?什么是真正的长线投资。

贪官是这样做成的

如果看到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就以为从此以后,萧何就可以过着幸福的宰相生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高祖六年,接连发生的一些事,让很多人对当了皇帝的刘邦来了个再认识。

这一年,他拿下了韩信。当然拿下的理由是谋反。可是拿下之后,又封韩信为淮阴侯。如果真的谋反,刘邦能这么大度么?那些从沛县跟随来的集团能放过韩信么?其实刘邦拿下韩信,根本原因就是“恶其能”。

当然,萧何这时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什么危险。因为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给自己树立过什么远大理想,现在能做到一国之宰,也完全是因缘际会,被机会撞了一下腰而已。他觉得自己只要仍然像过去那样,老老实实把大汉朝的政务搞好,就可以继续为刘邦立新功,得到刘邦的赏识,让他以及萧氏家族把富贵进行到底。

他这么想,好像很有道理,好像也很了解刘邦。

其实,他现在了解的仍然是以前的刘邦,还是当亭长时期、敢于大言的刘邦,而不是现在当了皇帝的刘邦。

刘邦拿下韩信之后,社会也并没有稳定下来。高祖十一年,陈豨又造反起来。刘邦这时对武将们估计都已经不放心了——可以放心的人,不能独当一面,而能百战百胜的人,他又不放心。于是,只有自己御驾亲征了。

以往他亲征,都是萧何当后方第一把手。但现在却让他的老婆吕后当一把手,萧何当副手。

吕后是个女人,在此之前很低调。可是大权在握之后,她那个强悍的面目就显露无遗。她知道她的老公最怕的不是陈豨,而是韩信。但她的老公现在还不能杀韩信。那就让她来代劳了。但她也怕韩信。

于是,她很快就想到了萧何,以前不是老萧推荐韩信么?现在老娘要让他消失,你得想个办法来。

以往萧何是不干这些事的——这些事向来是陈平的业务。但这次他不得不开动脑筋,务必把韩信拿下。他对韩信的了解比谁都深刻。韩信不但军事能力当世无敌,而且人也很骄傲,以前动则跳槽炒老板的鱿鱼,这就是很不好的表现。如果他真的造反起来,自己也难脱干系。萧何虽然没多少性格,但当他跟随刘邦的那一天起,就铁了心这辈子只忠于刘邦。现在既然吕后叫他想办法,他无论如何都得照吕后的指示办事。于是,他请韩信到长乐钟室来,说是祝贺皇上取得灭陈豨的伟大胜利。

韩信还是很相信萧何的,因此就一个人跑了过来。哪知,韩信一脚才踏进长乐钟室,就被埋伏在这里的武士抓住,然后砍死。

刘邦知道后,立即派人过来,拜萧何为相国,并加食五千户,并且还加了一个特权: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大家都向萧何祝贺,萧何觉得也很爽。

可是召平却悄悄对他说:“相国别高兴得太早。我看相国离灭族的时间不远了。”

萧何大惊失色,问:“何以见得?”

召平说:“现在皇上在外面作战,艰苦得要命,相国留守京城,生活幸福得很,一点不需要你去冲锋陷阵。可现在仍然加大力度封赏你,增加你卫队的编制。难道这是信任你的表现吗?我看啊,这是因为淮阴侯谋反之后,皇上对你也起了疑心。”

萧何是聪明人,听到这个话后,立刻醒悟过来,急忙问:“那我该怎么办?”

召平说:“请你把皇上的封赏全部退回,再把你的财产拿出来,送到前线去,无偿充当军饷。皇上一定会高兴。”

萧何当场听从了召平的建议。

当刘邦收到萧何辞让封赏的报告时,心情很爽,而当他得到萧何奉献出的家产时,心情更爽。看来这个萧何还真的很怕自己。

萧何当然很怕刘邦。

经过这些事后,萧何更加小心了,总怕刘邦突然又有什么想法来,自己没有深刻领会。在他把家财捐献出来的第二年,黥布又起来造反。刘邦照例亲自出征。

刘邦出征之后,还经常派人回来,问相国这些日子都做了些什么。

萧何仍然没有发觉,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又把自己的财产往前线上送,好像不把自己变成无产阶级就坚决不住手一样。他以为,自己变成无产阶级了,刘邦就绝对放心了。

可是召平仍然不同意,对他说:“相国啊,过不了多久,你又要灭族了。”

萧何大惊,忙问:“我都把财产送出去了,现在清正廉洁,怎么又要灭族了?”

召平说:“你现在位居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上该封赏的都已经封赏了,可以说,人臣的封赏于相国而言,已经封顶了。现在你再立功下去,皇上拿什么来封赏你?还有更要命的是,你从进关中的那一刻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广大人民群众都很爱戴你。现在皇上多次派人回来问你的情况,并不是关心你,怕你年纪大了太操劳,而是怕你利用自己的威望搞事啊。”

萧何一听,吓得就差一屁股跌坐在地了,盯着召平说:“该怎么办?民心的事,我也没有办法啊。”

召平笑道:“还是有办法的。而且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可以多买些田地,而且要利用职权,低价并购,而且到处借贷,制造污点,把你的名望不断地调低。皇上绝对放心。”

萧何一听,只得照做不误。

刘邦看到萧何的名望不断下跌,心里果然很高兴。

当刘邦平定黥布班师回来时,一群上访人员在大路上拦住皇上大驾。这些上访户都在告萧何的状,说萧相国利用皇上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肆低价强行购买土地房产,而且价值都在千万以上。刘邦看到这些告状,表面很严肃,但内心超爽。

回到宫中之后,刘邦在第一时间把萧何召来,而第一件事就是把百姓的告状信交给萧何,让萧何自己看看,然后说:“都当到相国了,还去侵夺屁民们的财产,为自己牟利。现在人家都告到我这里来了。你自己去向民众解释吧。”

刘邦跟萧何认识这么多年来,当亭长时,萧何是他的上级;干革命时,萧何是他的后勤部长,工作做得太优秀,因此直到现在他才有理由端起脸来批评一下萧何,觉得心情大好。

萧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看到刘邦在严厉批评他时,脸上还挂着笑容,也觉得十分爽快。萧何一爽快,就又忘记了召平的提醒,又不自觉地为民着想起来,当场奏道:“长安一带地方太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现在都白白丢荒,希望陛下让老百姓去耕种。至于种地所得,就让耕种的人收走,而禾秸之类的就留下来当作禽畜的饲料。”

这个建议绝对是个好建议,是个利于民生的好建议。如果是别人提出,刘邦会坚决同意。

谁知,他的话才堪堪说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还没有点上,刘邦已经勃然大怒,喝道:“相国收受商人们的财物,来个官商勾结,赚取我上林苑。”

萧何开始还以为刘邦是在跟他开玩笑,可抬头一看,刘邦怒容满脸。

正要说话,可刘邦已经不容他置辩,大手下挥,下令把萧何交付廷尉。

萧何大惊失色,实在不知道刘邦的脸为何翻得这么快,只在那里木讷无语。

廷尉的效率是很高的,萧何和刘邦的脸色还没有平静,就带来几个专业人员,将刑具给萧何戴上,然后把他押到牢房里关起来。

萧何在昏暗的牢房里,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不但他想不通,其他人也想不通。

终于有一个姓王的卫尉忍不住问刘邦:“相国到底是犯了什么罪,现在居然被关了起来?”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当相国时,不管办了多少好事,最后都归功于领导;而秦皇有了错误,则全由他自己扛。现在相国跟人家官商勾结,大肆收受商人们的好处,然后以百姓的名义来讨取上林苑,想以此来讨好老百姓。所以我要关他起来。”

王卫尉说:“呵呵,我认为相国的这个请求是一个宰相的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为什么陛下会怀疑他从中牟利呢?相国是个谋私的人么?当年陛下与楚对峙有几年之久,又与黥布、陈豨打了这么久,这些时间内,都是相国留守关中,如果他真的要牟私利,只要稍有些动作,关中地方还能归陛下所有么?可以说,那个时间段是相国最有权力也最容易牟私利的时期。他那个时候都不牟私利,难道现在他还收取商人们的钱财么?显然是说不通的。再说说李斯,他主动为秦皇承揽错误的做法,难道是好做法么?陛下真的希望自己的手下都是这样的人么?现在陛下竟然用这么肤浅的目光去怀疑相国,我们真的想不通。”

刘邦一听,虽然心里很不爽,但也没有话说,派人去把萧何放了出来,继续当相国。

萧何出狱的第一时间,就先光着脚去见刘邦,什么也不说,只是跪在那里不断地谢罪。

刘邦说:“相国不用谢罪了。相国为老百姓争取上林苑,是为民请命。我不同意,还把相国关起来。如此一来,我成了桀、纣那样的暴君,而相国却成了贤相。我故意把相国关一关,就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相国是好相国,我才是不好的皇帝。”

萧何还有什么话可说?

他到死都不会想到,他本来很清廉,也想做一个好宰相,哪知最后他竟然必须故意贪污、故意滥用职权为己牟利,而且还必须搞得尽人皆知,这才能保全性命。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他立了大功,职责范围内的事,他都做得很出色,成为后来同行的榜样——谁当到宰相级别的,能得到一句:萧曹之亚匹,就都笑了。可他仍然免不了牢狱之灾,而罪名居然是贪腐。

这让他情何以堪!

他到死都想不通。他想不通,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有问题,而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刘邦需要的是为自己所用的人,需要他不断地为自己输送战争物资。萧何虽然毫无谋反之心,但刘邦那双怀疑的眼睛仍然长期聚焦在他的身上,而着眼点居然是他太得民心。刘邦虽然出身无赖,但他最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当萧何牟私自污时,刘邦很高兴——你的道德形象终于毁掉了。可三观还没有尽毁,他又为民请命起来,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又为民着想的行为,是又想把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的行为。你现在要做的,是不断地调低自己的道德低线,不断地把声望往下调,调到陈平他们那个低度,你才是最安全的,俺刘邦也是最安全的。

可惜,萧何不知这个门道,临老了,还进了班房。班房本来就不那么好坐,而汉朝的班房更不是那么好坐的。那些狱卒虽然地位卑微,可你要是落到他们的手里,他只当你是犯人,不管你以前的身份。周勃后来也在里面关了几天,出来之后,一声长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说到底,在一个皇帝说了算的时代,他不怕你贪,就怕你功劳大,怕你的人品太好,怕你的声望高过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兢兢业业的萧何,终于“被贪官”了一回,结结实实地坐了一次班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31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