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孝文帝的激进改革举措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3:11 0


孝文帝拓跋宏长期与汉人接触,逐渐感染了汉人的统治观念,了解到“名”在汉人政治权力运作中的重要性。比如,孝文帝在后来大幅汉化的政策中,有一项是“禁胡语”,也就是在朝廷上不准讲鲜卑话。这项政策规定,只能讲“正音”,“正音”就是汉人的语言,只有汉语才是“正”的。这就从“名”上排除了将汉语和鲜卑语对等起来的做法,不是在两种同样通用的语言中选择这个,排除那个,而是规定这两种语言一个是“正”的,一个不是“正”的,所以要从偏斜的状态回归“正”。

“名不正则言不顺”,按照汉人的这种政治逻辑,拓跋宏自然也一心一意地想进入曾经有很多皇帝居住过的洛阳,在“名”上赋予自己中国皇帝的位阶。他知道他的鲜卑族人中会有很多人反对南迁的做法,因而他使出了一些手段。他带领军队南征,故意让随他南征的人感觉这趟军事历程充满艰险,同时将领们却又过度自信,以为仅凭这么一点点军队就可以打赢南朝。于是他们开始犹豫、担心,并且劝诫拓跋宏不要继续往南走了。拓跋宏假装勉为其难地暂停下来,停在哪里?就停在洛阳。

因为是南征过程中的停留,要保有南征的面子,大军就不能一事无成又掉头回平城去,那正好就待在洛阳吧。

拓跋宏十分明白待在北边的平城要受到鲜卑人强大的传统权力结构的牵制,也明白敲锣打鼓迁都洛阳会招来强大的阻力,因而他一方面建设邺城,一方面将人马带离平城,用这种方式创造了迁都洛阳的有利条件。

迁都洛阳之后,拓跋宏的政治方向极为明确,手段也极为激烈。他要的就是将鲜卑人快速汉化,巩固与新统治区域内汉人的关系,进一步有效地统治这个庞大的汉人社会。

孝文帝推行汉化的做法包括在朝廷里只能讲“正音”,还包括改服装的举措,即“禁胡服”。“禁胡服”禁的不仅是鲜卑的传统服装,还有汉族以外其他各族的服装,都不能出现在朝廷上。从视觉到听觉,北魏的朝廷要一致体现汉文化。

然后是改姓,而且是从拓跋宏自己的姓开始改起。改姓与改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复音的“胡姓”太明显,一贯是汉人辨识、歧视胡人的重要依据,如果不改姓,鲜卑人不可能得到汉人对等的尊重。

关于改姓,孝文帝的诏书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诏书硬解原本从胡语发音翻译过来的“拓跋”这个姓,说“拓”是“土”的意思,“跋”是“后”的意思,表示拓跋氏属于“土”德,是同属土德的黄帝之“后”,所以得了“拓跋”这个姓。现在拓跋氏改姓,就按照这个来历,“土”是“万物之元”,一切生命源自“土”,所以改姓为“元”,拓跋宏成了“元宏”,“拓跋魏”政权也就转化成了“元魏”政权。

诏书明确要求,“姓或重复,皆改之”,指的不是姓氏重复,而是说只要不是单姓,只要姓里有超过一个字,就必须改掉,因为“姓或重复”一看就不符合汉姓一般只有一个字的惯例。

诏书用“北人”的说法确证“拓跋”的来历,也就是自己的鲜卑族的由来,刻意制造了距离感;而且诏书宣称“魏之先”是“黄帝”之后,也就是认中原的黄帝为鲜卑人的祖先,这是彻底改造部落结构乃至民族认同的激烈做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