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孝文帝“吊比干碑”揭示的北魏时局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57 0


北魏的下层结构已经农业化,上层结构也在崔浩的政策推动下明确地朝着汉化的方向转变,二者彼此配合,很难逆转了。北魏接下来必须处理的问题是,汉人与鲜卑人如何共存、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北魏朝廷,直到崔浩死后四十几年,孝文帝拓跋宏决定通过迁都洛阳彻底解决这个遗留问题。

迁都是一件大事。北魏皇帝要从平城迁到洛阳,必然引发部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孝文帝想到一个策略,他做了个姿态,表示要效法百年前的苻坚的野心,出兵攻打南朝。在途中,孝文帝经过传说中的“比干墓”,郑重其事地凭吊了这位商纣王时期的忠心大臣,还留下了一篇《吊比干文》,刻在这面“吊比干碑”之上。

“吊比干碑”很重要,不是因为比干在北魏历史上有什么特殊意义,甚至也不是孝文帝祭吊比干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性,而是“吊比干碑”上罗列当时随孝文帝南下的重要大臣。要知道,这时候孝文帝宣称的目的不是要建都洛阳,而是要攻打南朝。“吊比干碑”上记录的随祭者一共有八十二人,其中能够确认身份来历的,中原世族占了四十个,“帝室十姓”和与拓跋氏关系密切的十个姓,加起来占了二十个,近支宗室成员占了十二个,还有十个是功勋。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崔浩被杀后四十几年,围绕在北魏皇帝身边的,主要还是北方汉人世族。他们随孝文帝南下兴建新都洛阳,影响并协助孝文帝进行全面的汉化改革。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北魏分裂,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些变化都源自拓跋氏与北方世族的合作。

理解崔浩,我们才能理解北魏政权的特色,也才能探索“隋唐制度渊源”。隋唐制度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世族大姓与鲜卑民族长久互动、反复磨合,最终奠定北魏政权的制度根基,从此决定了将来继承北周的隋唐会成为怎样的朝代,以及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帝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