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崔浩重整门第秩序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47 0


公元431年,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了一道诏令,这份诏令显然是出自崔浩之手:

顷逆命纵逸,方夏未宁,戎车屡驾,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马无为,方将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废职,举逸民,拔起幽穷,延登俊乂,昧旦思求,想遇师辅,虽殷宗之梦板筑,罔以加也。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诗不云乎,“鹤鸣九夹,声闻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邕熙之美。易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如玄之比,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尽敕州郡以礼发遣。

诏书说,经历了各种动乱,好不容易降伏了两个主要的敌人,可以好好治理国家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启用合适的人才。认真探访考察,就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在哪里。大家公推: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人,是朝廷最该重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人才名单列出的不是卢玄、崔绰、李灵、邢颖、高允这些名字,而是在每个人名前面都加上了郡望,明确显示这些人都是出自世族大姓。朝廷得重用他们,将国家主要的政事交付给他们处理,也就是将朝廷在实际上变成一个世族的朝廷。

第二年,即公元432年,拓跋焘又有一道诏书说:

朕除伪平暴,征讨累年,思得英贤,缉熙治道,故诏州郡搜扬隐逸,进举贤俊。古之君子,养志衡门,德成业就,才为世使。或雍容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栖栖遑遑,负鼎而自达。虽徇尚不同,济时一也。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任其进退,何逼遣之有也!此刺史、守宰宣扬失旨,岂复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守宰但宣朕虚心求贤之意。既至,当待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咸使闻知。

皇帝表示,在战事告一段落后,急需治理人才,所以要州郡帮忙举荐。皇帝很清楚真正的人才需要时间培养,在品德和志气上各有其特性,要召用这样的人才,当然一定要待之以礼。然而本该负责此事的刺史、守宰却在举才过程中没有遵守这样的原则,反而得罪了这些人才。所以皇帝要求守宰只需要传达皇帝虚心求才的意思,推举人才这件事情完全交给“乡闾”。实际上,这就是要将朝廷的人事晋用权力从官僚体系的刺史、守宰手中拿走,交给各地门第大姓。

崔浩的门第观念很重,重到他不仅要分别世族和寒门,而且要在世族内部进一步进行区分。比如,北魏的“安西将军”李顺是一个有战功的汉人,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崔浩的弟弟娶了李顺的妹妹,崔浩的侄子又娶了李顺的女儿,两家的姻亲关系很密切,然而崔浩却始终认定,这样的关系是看皇帝的面子才建立起来的。他也始终保持对李顺的轻视态度,理由无他,李顺不能算是大姓,在世族中分量不够。

崔浩替北魏政权拉拢了北方世族大姓,这的确是让北魏与之前的北方政权有所区别的关键。北魏世祖拓跋焘在位时,命令高允作了一篇《征士颂》,罗列了皇帝任用的杰出人才,表彰这一朝的功绩。《征士颂》一共列了三十四个人,而他们的排名顺序,按照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广宁燕氏、广宁常氏、渤海高氏、勃海李氏等,依次罗列。

《征士颂》中的人名是按照地方郡望排列的,展现的是崔浩“整齐姓族”的成效,也就是说,郡望高下理所当然地成了朝廷选用人才的标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