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大拼图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23 0


石虎的恐怖统治使得“后赵”陷入一片混乱,终结在石闵之手。石闵是石虎的养孙,他将“赵”的国号取消,改称为“魏”。一般我们将这个政权称为“冉魏”。这个“冉”字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立国之后,石闵恢复了自己的原姓,成了冉闵。他原本是个汉人。

这件事更点出了“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这种称呼造成的误会。“十六国”并非都属于“胡人”政权。“冉魏”是汉人建立的,还有“前凉”和“西凉”,虽然被列在“十六国”中,也都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四川的“谯蜀”是汉人建立的。还有一个更容易混淆的政权,尽管“十六国”中国名中有“燕”字的几乎都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但是有一个“前燕”,却是由汉人建立的。

再从政权的性质来看,汉人建立的国,与胡人建立的国,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无论是在统治方式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将这个时代称为“五胡乱华”,还真不公平,一来“乱华”的并不都是“胡”,二来“五胡”也并不都是外来的异族。

历史事实是,“乱华”的诸多力量是分阶段、有顺序的。最早是汉朝内部的动乱,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的乱局,经过三国时期,延续到西晋,持续了一百多年。这段动乱时期造成的破坏远比后来“五胡”造成的骚乱更大。如果没有因汉帝国瓦解而发生的汉人内部战乱,根本不会出现“五胡”登上中原舞台,改变中国社会的可能。

撇开政权建立者的民族身份不谈,公元4世纪的这段动乱时期其实是延续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局势。汉帝国崩溃之后,有效的中央统治迟迟无法重建,于是不同的人在这权力真空状态中凭借军事武力自立为王。自汉末以来,大混乱、大动荡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五胡前”与“五胡后”的区分。

所谓“五胡”,是中原人士对五个不同民族——匈奴、鲜卑、氐、羌、羯——的称呼,他们进入汉人社会,对汉人社会产生冲击,是有先后顺序和深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有一种动态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认为匈奴一直占据、停留在同一片地区,对其他民族的认识也是如此。汉人是农业民族,依赖土地生产,所以不容易迁移。但相对而言,中原边境地区的这些民族在迁徙流动方面,当然比汉人活跃得多了。

“氐”人从西南往北迁,然后再迁回四川盆地;匈奴则是,南匈奴往南迁,北匈奴远走大漠以北,然后再往西迁移。匈奴一南一北反向迁移,就使得他们原本占据的区域空了出来,于是更多北方民族就会趁势移进来,靠近自然条件较佳的环境。

鲜卑活动的区域,就是匈奴留出来的这片空地。因而在分布上,鲜卑与匈奴主要不是空间上的分别,而是时间先后上的差异。鲜卑分成好几个大姓,其中一个姓族是宇文氏,但鲜卑宇文氏不是纯粹的鲜卑人,而是被纳入鲜卑的匈奴人,也就是在匈奴南北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迁离的匈奴残部。匈奴离开后空出来的地方,由鲜卑移入占领了,于是残留的匈奴部落就归顺了鲜卑,被纳为鲜卑人的一支。

最早进入中原的鲜卑族部落是慕容氏,因为他们的地理分布是在最南边。慕容氏离开之后,他们原来的根据地就被拓跋氏占领了。拓跋氏相对比较晚才进入中原,传统所列的“十六国”中并没有拓跋氏所立的国。后来,他们追随慕容氏的脚步往南进入中原,建立了另一个“代”国,再改名为“魏”,也就是后来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北魏”。

拓跋氏离开之后,原来的北方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叫“柔然”。柔然快速迁移,逼近拓跋氏的根据地。柔然的存在威胁到北魏,拓跋氏必须建立“六镇”来防堵柔然的势力南侵。为了维持这北方“六镇”,南迁到洛阳的北魏朝廷与旧有的北方势力之间产生高度紧张的关系,这是后来北魏分裂、衰败的主要原因。

北魏设置的“六镇”不能撤,因为这个时期柔然不断壮大,不仅占据了原先匈奴和鲜卑的领地,还继续向西扩张。他们攻灭高车,后来遇到了突厥。但突厥就没那么好对付了,柔然无法打败突厥,反而使得突厥在与柔然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向东扩张他们的势力,从原本的中亚地区转向中国北方,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