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从唐诗看音调的规矩限制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00 0


骈文自身形成了一个传统,历经唐宋古文运动的鄙薄、反对、排斥,却一直保留了下来。那样固定死板的规则,加上主要运用在应用文上这一性质,使得骈文在文学成就上,很难得到高的评价和尊重。中国文学史关于文学代表作的演进,一般说法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没有骈文的位置。

然而,骈文还是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骈文开创出的文字试验和设计精神,不会出现后来唐诗的蓬勃发展。

唐诗的核心是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说到唐诗,很多人立刻想到“李杜”——李白和杜甫。然而从诗体的运用上看,李白和杜甫决然不同。李白擅长的是古诗,而杜甫最高的成就却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古诗与近体诗的根本差别就反映在李白和杜甫的风格上。李白“恣意雄浑”,他的诗有一种气魄,那气魄与古诗提供的相对自由的空间有关联。李白没有耐心琢磨近体诗需要的严格的对仗规律。像律诗八句中,每两句构成一联,八句组成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杜甫的律诗为什么精彩,正因为他找出了近乎无穷的对仗变化的可能性。

近体诗的规律,尤其是对音韵和对仗的要求,就是建立在骈文的试验和设计基础上的。如果从唐朝近体诗的成就回溯,我们就能看出骈文的重要意义。骈文造好了架构,那个架构就考验了日后所有运用中文的人,让他们对中文的音调和意义规则,必须具备高度的自觉,必须培养出在这架构中去营造“对的”文句和文章的本领。

近体诗在这种文字规律的紧张感中才得以产生,它与古诗不一样,它用形式将诗人绑得紧紧的。从音调到意义都有好多规矩,不懂这些规矩的人根本写不出近体诗来,也无从欣赏近体诗。有一种诗叫“打油诗”,指的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与绝句一样,都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由四句构成一首诗,却没有按照绝句所要求的平仄音调严格安排文字。

近体诗的音调何其麻烦!仅仅平仄的规矩,就使得七言律诗的五十六个字,在音调上几乎是字字彼此联动,落了第一句的第一个字,就决定了后面所有字必须符合的音调要求,落了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也就决定了这首诗的“韵脚”,那么后面第四、六、八句的结尾也都要使用这个“韵”。韵不仅关系到韵母,而且还分“平声韵”与“仄声韵”,绝大部分的诗都采用“平声韵”,双数句的最后一字落在平声上,于是对应的,单数句的句尾最后一字就需要落在仄声上。

这些规矩复杂到今天如果让我们写出两句完全合律的诗句,绝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然而在唐朝,最聪明的人不仅掌握了这些规律,而且内化了这些规律,不需要想,也不需要特别对照检验,就能自然写出合律的诗句。更进一步,他们还要在如此严格的限制中发挥创意,写出不一样的诗,也就是在限制中找到自由,发挥自由。

欣赏唐诗,如果不深究这些规律,就永远无法准确分辨诗的高下好坏,因为不同的诗在写作上有不同的难度,在克服限制、展现自由上有不同的成就。我们不仅要看到字词表现的内容,不仅要听到音调所构成的平衡错落,还要体会这样的诗如何既符合规律,又超越规律,找到别人想不到的写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