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死而不僵的骈文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40 0


从胡适、陈独秀的年代到今天,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中国文学最大的改变,便是文言文的没落、消失。现在的年轻学子受教育过程中没读过几篇文言文,几乎没有真正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平常连文言文也几乎要看不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很肯定地说:文言文尚且如此,骈文更应该是彻底死透了吧?

还不能说得那么快,那么肯定。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个人们不得已偶尔需要进出的地方会遇到骈文,那就是殡仪馆。殡仪馆直到今天还有挽联,挽联一定是骈俪对偶的文字。殡仪馆里现成的挽联,甚至已经不是用毛笔写的了,而是直接用标准楷体字印出来,有些更“进步”的地方,还用“电子挽联”,挽联不印在白纸上,而是显示在液晶屏幕上。

殡仪馆里传统的告别式,到现在还有“宣读祭文”这一仪式。和挽联一样,祭文也是现成的,千篇一律的,而且祭文一般也都是用骈体写成的。这么看起来,韩愈主张使用的“古文”,以及涵括“古文”在内的文言文,今天差不多都退场了,偏偏从唐朝开始被严厉批评、被嫌弃的骈文,竟然死而不僵,继续占领着现代生活的小小角落,反而成了文言文的最后据点。

为什么会这样?最简单的解释是,骈文有用。骈文最常出现在应用文里。胡适拟“八不主义”时,脑中应该浮现出生活中遭遇的许多骈文。洪宪帝制成立,袁世凯即位的宣告是用骈体写的;北洋军阀彼此通电互责乃至宣战,都要有檄文,都是用四六文体写成的。在胡适等人的眼里,这真是最讨人厌的东西;中国的文字如果要能对一般大众有意义,能够尽到社会启蒙的责任,当然首先就要取消装模作样的骈文。

我手上有一本台湾张仁青教授编选的《历代骈文选》,是早在1963年出版的老书。打开目录页看一下,第一篇是刘琨的《劝进表》;接着选了三篇颜延之的作品,分别是《祭屈原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和《陶征士诔》。就让我们用这几篇文章大致了解一下骈文。

首先,这四篇都是应用文。第一篇是劝晋元帝司马睿即位的文章;第二篇是祭文,在汨罗江边献祭给屈原的;第四篇则是为了给陶渊明一个正式的谥号,说明为何要以“靖节先生”来尊称刚去世的陶渊明。

乍看之下不像应用文的是第三篇,按照标题好像是为诗所写的序文,实际上不是。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人们习惯上要聚会饮觞,也就是喝酒,同时要为国家祈福。这篇文章就是要应用在这个场合,歌颂国家兴盛,赞美国家强大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