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曹植的《七哀诗》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22 0


在文学史上,曹植受到的肯定要高于曹丕,研究文学史的人一般都认定曹植的诗写得比曹丕的好。这样的评价一部分受文类题材和感情的影响,写诗就要感叹、忧伤,忧叹命运多舛,感伤时间飞逝。显然,曹植的遭遇和命运与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感情要密切得多,对读者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七步成诗”的事件里勉强保得性命,没有机会当上皇帝;十二岁时爱上一个二十二岁的女人,后来这个女人却嫁给了自己的哥哥,并且婚后没多久就死了;哥哥知道他爱这个女人,于是将死去的女人的枕头送给他……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读者很容易认同曹植诗中的感慨、哀伤,认定那是真实的,能够激起强烈的同情。

由认同而欣赏,这种态度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其实曹植和曹丕所做所写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按照文类的习惯写诗,只不过文类习惯所设定的内容和情感,更符合曹植的形象,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他,也就比较喜欢他。

来看看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被视为曹植的名作,历来被附加了许多延伸的解释。然而回到文本上,最明显的是诗中情感的来历,不能单纯被当作曹植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感叹。“七哀”是从赋体传承下来的固定题目,也就是原本带有高度文人性的用语,被挪用在五言诗作品上,标志着来自民间的诗歌体裁进一步地文人化。然而诗句本身的文人性质,却没有真正突破五言诗已经建立的风格。“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我们熟悉的自然描述手法;“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这是我们熟悉的悲苦相思的角色;“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这是我们熟悉的感慨命运的主因……

这首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结尾的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四句写得很细腻:期待自己能够化为从西南方吹来的暖风,飞进你的怀抱,然而我像风吹过去了,你却不肯敞开胸怀接受我,那我能去哪里,能有什么依赖呢?不就真的成了一阵风,在空荡荡的地方徘徊,飘啊飘……

回头审视这首诗,它之所以援用来自赋体的“七哀”命名这首诗,不就是因为传统文人作品形式中,铺陈哀伤愁怨情绪的“七哀”,与五言诗的文类个性最为相合吗?曹植写的,仍然是怨妇的悲哀,说的是“宕子妇”的心情,而不是自己的。他的诗与他的父亲曹操和他哥哥曹丕的诗,还有陈琳写的诗,基本上没有两样。

并不是说曹植在文学上没有特殊的成就,而是说他的成就主要不是内容上的,他的成就主要是细致的声音安排,更典雅的文字,以及更具创意的表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