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别离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09 0


《古诗十九首》中还有这样一首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开篇写道:你走了,一直走,一直走,与我别离,去了很远的地方,本来在一起的两个人,现在却各处天涯一方。虽然有道路可以联结两地,但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有许多阻碍,完全没有把握还能再见面。

然后是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想,离开了家乡,在外面再怎么样都无法真正安居吧,就像北方来的马,会习惯北方吹来的风,南方飞来的鸟,筑的巢也要对着南方一样;另一方面却又担心,随着日子不断过去,原本的初衷,原来的思念,会像被浮云遮蔽的太阳一样,渐渐变淡,在外的游子大概不会再想着回来了。

最后回到现实:分离的时间越长,人就越消瘦,思念令人快速地变老,时间在虚耗中过去了,对这种状况还能怎么样呢?只好叹息一声,什么都别再说了,尽量多吃点饭,让自己不要再消瘦下去了吧。

在五言诗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主题,那就是围绕着别离这个主题创作的诗歌——别离引发思念,思念产生强烈的忧愁。

忧愁是五言诗中最主要的情感,而引动忧愁心绪的,除了别离和思念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它呈现在这样的诗中: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过去的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远,本来想象的未来成了现在,让人产生一种时间无情不止歇流淌而过的感慨。出了城门,眼前自然看到的,是一个个或新或旧的坟堆。古老的墓完全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里面埋了什么人,于是也就不再浪费土地给这些没人关注的古人,将那样的地方重新犁为生产用的田地。本来立在坟头的松树和柏树,也都被砍下来当作柴薪使用了。

风吹过白杨树,发出引人悲凉感受的萧萧声,使人心情更加压抑,强烈地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变化,于是格外想要回到久离的故乡。然而都已经离开那么久了,能找什么理由回去呢?还真找不到。

在这里,故乡不仅是故乡了,故乡代表的是过去,就像出城门所看到的古墓一样。时间逝去了就追不回来了,这只会引发更宿命也更深沉的悲凉、悲叹。

《古诗十九首》建立了一种清晰而强烈的情绪倾向,诗所表达的是哀愁,而引动哀愁的原因构成了两大主题:一是乱世浮动所带来的普遍别离情境,各种各样的或自愿或被迫的别离;另一个也与乱世有关,世间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变化,因而让人觉得时光流逝格外残酷,也让人格外悲叹时间不可复返,只能无奈且无望地慨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