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17 0


与五言诗形成对比的,是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们可以毫不迟疑、毫无保留地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首四言诗杰作,理由是发端于《诗经》的四言诗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失去了活力的旧体裁,而且显然与中国语言声音的新发展产生了隔阂。然而,曹操运用这样的旧体裁,突破历史变化的限制,有惊人的表现。

为什么曹操在五言诗兴起的时代回头写古旧的四言诗?部分理由在于,前面引用的曹操和陈琳的五言诗是乐府诗,乐府诗中固定表达的情感,与曹操的身份不符。在这个阶段,即便是才气那么高超、个性那么强烈的曹操,都找不到方法用五言诗“说自己的话”。当他要直抒胸臆时,只能诉诸原有的四言诗形式和语汇。

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才是符合曹操气概和地位的表述,他自诩要仿效周公,为了获得人才,为了处理天下事务,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这里的典故是,周公为了迎接宾客,礼贤下士,连好好吃一顿饭的心情都没有,常常吃到一半就起身;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周公争取到了全天下的民心。

不过,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并不是因为末尾四句所表达的政治野心或理想,而是前面对忧思的描述。从全诗的结构来说,曹操写的,是忧国忧民,是像周公那样对人民念兹在兹所产生的忧思。不过千古以来读这首诗、被这首诗感动的人,几乎都将前面的忧思与后面的政治信息分开,认为那份忧思之感写得太动人了,不仅可以离开诗的结论而独立存在,甚至应该被独立地欣赏理解,不受诗的政治结论影响。

在写忧思时,曹操动用了多少文学技法,却又如此天衣无缝地搭配在一起。这里有外在的行为(“对酒当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有与外在现象相反的感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然后有受主观心情影响而看到的自然(“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还有鲜明的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技巧极为丰富。

而总括忧思,最能在读者心中激发共鸣的,当然是诗一开头就表明了的根本因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觉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无情地快速逝去,面对时间,人是多么的无力且无奈!

这份忧思之感,极其深刻的铺陈表达方式,不是来自传统的四言诗,而是传承自《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文类传统。也就是说,曹操采用了四言诗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同时避开五言诗的强烈民间性,以便表达帝王的心情;诗的主要部分仍然是悲凉哀思,尤其是悲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悲凉哀思,而这个主题正是新兴五言诗情感的主流。

魏晋时期人们形成了对诗的基本认知,诗的内容是反映忧思愁苦的,而引发愁苦忧思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生无常带来的时光慨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2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