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陶渊明的自然观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33 0


陶渊明写出了什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是他的诗中带有一种“闲适”“自在”的情趣。“闲适”“自在”在六朝不是新鲜事,六朝大为流行的《庄子》一书就教导人活着最好的方式是让自我与环境以轻松、舒适、不勉强的姿态相处。魏晋以降,名士们对“闲适”“自在”说了好多,但基本上都是落在道理上。在行为上,名士表现的却是刻意反抗既有规范,形成了一种惊世骇俗的反传统风格。

陶渊明在诗中写出了“闲适”“自在”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是用那样简白素朴的语言,让读者容易被说服,相信必须真有那样“闲适”“自在”的生活,才写得出这样的诗。因此,读者也就被诗中的情境和心境感染,生发出对“闲适”“自在”的体会和向往。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什么那么有名呢?看看这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的结尾点出了吊诡的意念:“真意”是不能用“辩”的。而“辩”,也就是雄辩滔滔地讲道理,正是六朝自“清谈”风气流传以来最兴盛的习惯。诗要说、要传递的,是道理无法企及的感受,是找不到说理的语言能表达的,让人从有形的文字读到背后无法直接由文字述说的经验和体会,这是陶渊明作品的神奇的突破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表现“自然”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自然”有双重意义,既指由各种动物、植物、地理样貌构成的“大自然”,同时也指不受人工作用影响,管辖“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闲适”就是不勉强、不造作,顺其自然,抱着这种心态对待生活,于是能享有一分恬静,一种不惊心、不激动的自在。

陶渊明善于用“大自然”的现象营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态度,巧妙地将这两层“自然”的意义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我们也应该虚怀若谷地与“大自然”相处,领受“大自然”自然而然的变化,培养出顺其自然、闲适自在的性格。

这种自然观念就与“正始玄学”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陶渊明的《饮酒(其七)》写道: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只讲秋天的菊花,真诚、敏锐地感受秋菊本身的美而暂时离开了世俗的烦忧计较。这是与自然之美相遇而产生的瞬间反应:心情被改变了,本来是一个人独自喝酒,在如此美感的映衬下,日落时分的自然动静,突然都成了生活中的有机部分,与人相伴。

那些在清谈中也爱说“自然”的名士们,相对而言,他们自身存在激烈的矛盾。他们的态度一点都不“自然”,他们在清谈中讲究种种化妆、衣着、仪容、道具、规矩、程序,怎么可能闲适自在呢?在名士们那里,“自然”是最不自然的话题,而且以最不自然的形式在谈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