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1:38 0


中国文学史上,有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还有同在唐朝的柳宗元,加上北宋的欧阳修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王安石。这八个人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独到之处呢?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写的都是“古文”。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就是因为他大张旗鼓发动了“古文运动”,顾名思义,那是主张不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写文章,明确地反对“今文”,提倡取法古人文章的精神和风格。韩愈强烈反对的“今文”,主要就是“骈文”,又叫“四六文”。

我们今天要欣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理解“古文运动”,不能不弄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反对骈文。于是,更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不认真地探问一下:骈文究竟是什么?在历史上骈文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经过古文运动的攻击之后,骈文没落、消失了吗?

我们先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回答。距离韩愈的时代超过一千年,比我们的时代只早了一百年,有另一场重要的文学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事件——“白话文运动”。参与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旗手之一是胡适,而这场运动有一篇重要的宣言,就是1918年胡适写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在这篇文章中,胡适纲举目张地提出了“八不主义”,列举出新文学应该避免、应该反对的八种写法。

“八不主义”的第五项,赫然是“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这说明直到20世纪初,“骈”都还在文学革命的反对之列,很显然这样的文学写法,在古文运动之后又延续了一千多年,根本就没有被古文运动打倒。

其实,胡适“八不主义”的第三项“不用典”,也与骈文有很密切的关系。骈文又称“四六文”,就是因为文中的句子单位,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如果有两个四字句子或两个六字句子接连出现,就必须用对偶,前句如果是两个字的动词,后句在同样的位置就也必须是两个字的动词。

对偶的写法,尤其是只能运用四六字短句,必然大大限制文章的表达。于是要写稍微复杂一点的叙述或经验,通常就要动用典故。典故也就是一种缩写的形式,把一件事用三两个字来代替,而有经验有能力的读者,读了这三两个字就能自行还原事件性质,于是文章能传递的信息就变得丰富了。

有意思的是,在白话文运动中与胡适并肩作战的陈独秀,也写了一篇重要的宣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将自己的主张总结为三句话:“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这三句话,不仅不像胡适的文章那么直白,而且三句话都是用对偶的方式写的。

动词“推倒”与动词“建设”对偶;形容词“雕琢的阿谀的”先是与“平易的抒情的”对偶,同时又与“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对偶;名词“贵族文学”先是与“国民文学”对偶,同时又与“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对偶。骈俪的文字风格影响多大,流传多久,由此可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