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认识中国历史需要知道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07 0


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不能忽略的一个外在架构,是中国的地理条件。中国地理有几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秦岭在西边,淮河在东边,这条分界线大体上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叠。提到雨量,很显然,它与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农业,最简单的定义是“经过人为控制的植物生长”,那么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当然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性质。

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看,雨量造成的最大差异,在于“原始地景”。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原本有“满天星斗”般共时出现的众多部落,然而后来却是在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形成了中国文明的核心,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台湾地区,有一些年降水量高达3000毫米的地区,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采集生活,也就是直接依赖自然生产,不需经过人为改造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那么茂密的“原始地景”,如果进行人工化改造,那会多么费力!

而降水量相对偏少的北方,“原始地景”比较荒凉,人口稍微增长就面临植物生产不足的问题,如果要继续居住下去,就得找出方法“开辟”土地,也就是说,必须发展农业。中国北方的黄土地带,受降水量限制,原始植被没那么丰富,但土层却基本是肥沃的,只需较少的人力就能够“开辟”,开展人工化种植,获得不错的收成。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南地区,原始植被比较茂密,若要进行人工开辟,显然其人力投入和工具需求的门槛就会比较高。不过,一旦进行了人工开辟,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其农业产出也会较多。

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充分反映了上述地理条件差异带来的不同结果。在历史上,先是开辟门槛较低的北方发展了农业,然后北方农业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后,其地理条件不足以维持那么多人口,于是其中很多人就不得不往南方迁移。借着这时积累了的人力和社会组织,他们能跨越开辟门槛,将南方的土地快速地农业化,从而维持更多的人口。

就是这样的自然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文明的演进以黄土高原为基础,而其重心却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向南方移动的模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