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鲜卑拓跋氏在中原边境的早期发展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2:34 0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格外值得重视。这部著作的启发:我们不是要粗枝大叶地谈论游牧民族如何被汉化,或反过来游牧民族的习俗文化如何改变了汉民族,而是要细致地考察,某个特定游牧民族的某种习俗或文化,以何种方式与汉人既有的政治或社会组织进行了何种程度的互动,以至于产生了某种新制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将注意力特别放在鲜卑人中的拓跋氏部族,以及他们建立的北魏政权上。其他民族建立的其他政权,其文化融合的程度相较于北魏,大部分没有产生长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很多融合成果并没有延续下来。但北魏不一样,借由北魏的融合过程,后来隋唐的诸多制度在北魏早已经成形了。

鲜卑诸部落中,较早进入中原,原本也是汉化程度较高的,是慕容氏;而拓跋氏的居所位于慕容氏西北,也就是汉朝建立了的代郡、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附近。在汉朝时期,这里正是汉与匈奴争战最激烈的地区,当匈奴被赶出这个地区之后,鲜卑拓跋氏移居过来,在这片“塞下地区”居留了大约一百年。

东汉后期,这片地区其实早已不在汉帝国的有效控制之下了。东汉朝廷曾经断断续续主导过几次“实边”行动,将人口移到这个北方边境地区,然而东汉的实力已不足以在这里大规模开拓,于是这里只剩下一些小型的农业聚落散布着。

对拓跋氏来说,这是历史给他们的偶然机会。他们进入这片地区,居无定所,在与汉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农业聚落,然后进一步开始学习农业生产。于是鲜卑拓跋氏本来的游牧形态先转型为畜牧加狩猎,再转型为农牧并用的初级形态。

农牧并用有一个优势,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粮食可以稳定地养活较多的人口,同时却保留了机动性和战斗力所需要的畜牧和狩猎生产形态。因此,当生产转型完成之后,拓跋氏就开始向外扩张。

在扩张的过程中,按照部落原来的习惯,他们会将被打败的人民裹胁进来,有的成为奴隶,有的成为在地位上与鲜卑人没有绝对差距的归附者。归附者必须跟随拓跋氏参与后续的征伐行动。不管是吸纳奴隶还是归附者,这种习惯使得拓跋氏的部落规模不断扩大。

不过,现实状况是,拓跋氏原有的生产模式,无法负担越来越多的人口,于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压力,使得他们必须调整生产方式,进一步向农业倾斜。而要开展有效的农业生产,让农业产出的比例有所提升,显然他们需要拥有农业经验的汉人协助。

所以当鲜卑拓跋氏扩张到了一定程度,其统治者就有意识地吸纳汉人。他们的行列中,出现了“乌桓杂人”,还有“雁门晋人”。“雁门晋人”就是住在原汉朝的代郡、雁门郡这一带的汉人,也就是汉朝施行实边政策而留下来的一些农业小聚落中的居民。“乌桓杂人”则是居住在过去乌桓曾经居住过的区域;在乌桓主部被赶出此地之后,残留的少数乌桓人与汉人混居建立了聚落,所以他们被称为“杂人”。

拓跋氏大量吸纳“乌桓杂人”和“雁门晋人”进入部落组织中,从而得以快速地发展农业,再借农业带来的生产效应,支撑了因扩张而增加的人口。公元4世纪,拓跋氏占据的地理位置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他们的实力一直在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