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均田令”,用智慧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3:02 0


表面条文很简单的政策,其背后的思考可能很复杂,因为这个政策要应对的状况和问题都很复杂。孝文帝在太和九年能够施行“按口授田”,凭借的是北方地广人稀的基本条件,而这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拓跋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误打误撞创造出来的。拓跋氏政权为了维系与先前在塞外时同样的机动性,占据了很多原来的农业土地,把它们当作狩猎游牧之地,供他们继续训练马匹。更靠前的一个因素是,汉末以来的长期战争和动乱,使得北方人口大量死去或迁徙离开。还有一个因素则是,那些在战乱中没有离开故土的人,他们大部分选择在坞堡中自守,于是,在坞堡与坞堡之间就又出现了很多荒地。

无主的荒地很多,国家才有可能施行授田。“均田令”背后有细致的思考,不是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将有土地之人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人,而是分配荒地。“均田令”不涉及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这是这项政策能够落实的关键。

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土地关系一直都是最麻烦、最难处理的问题,很少有政权能够经受得住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巨大冲击。虽然传统观念认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建立了土地国有的意识形态,但这仅仅是名义上的情况。涉及土地所有权的现实问题,朝廷的介入是有限的,像王莽那样强烈地主张“王田”的权利,用朝廷力量实施“限田”,即使是在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如此严重的时代,仍然很难推动,反而激发出强大的反抗浪潮,终究成为新朝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

“均田令”小心避开了重新分配土地的问题,而且在具体实施方面并不僵硬地死抠条文,反倒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执行。一个简单的思路是区分“宽乡”和“狭乡”,顾名思义,人少地多的是“宽乡”,地少人多的则是“狭乡”。“宽乡”之所以“宽”,往往是因为农业条件不好,因此,愿意居住在这种地方的人,在授田时就能得到较多的土地,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获得双倍甚至三倍的土地,以便获得土地的农户可以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进行休耕轮种。

“狭乡”则相反,无须那么多土地就能进行足够的生产,也没有那么多荒地可供分配,于是国家要么只授“露田”,不授“桑田”,或者授予的“露田”不足亩数。

授田的做法,虽然不影响豪族世家大地主原本掌控的土地,但还是会对他们的财产和势力造成威胁,必然引发他们的反对。朝廷为每个人提供可耕种的土地,这种条件会对原本属于世家大姓的部曲、佃客产生诱惑,让他们脱离既有的身份,去向朝廷领取授田,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而不再是世家大姓的私属劳动力。

对此,“均田令”特别设计了“奴婢授田”的办法,那就是,拥有奴婢身份的人,他们不是自由民,却也可以获得授田,但只能获得“露田”,没有永业的“桑田”。不自由的奴婢当然不可能自己控制土地,于是他们将这些土地交给主人,这明显是朝廷对豪族世家的补偿,让他们在损失部分佃客的同时,借由“奴婢授田”多得些土地。如此一来,就减少了豪族世家对“均田令”的反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