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两个微小的配套措施带来一个国家的改变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3:05 0


单纯授田,这还无法形成进行有序生产的制度,授田之后的各种事项要正常运作,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

有两个配套措施在太和十年(486年)落实,一个是“立三长”,即设立党长、里长、邻长。五户为一邻,二十五户为一里,一百二十五户为一党,分别设立管理人员。这项措施真正的重点在于,以土地为基础重建社群,并建立社群的管理机制。邻长、里长、党长的主要工作是“校比户籍”,也就是在多年混乱之后,重新统计人口和户籍,便于朝廷掌握户籍资料。若是缺乏这些资料,没有社群组织和管理机制,“均田”政策很快就会瓦解。

另一个配套措施是“新户调制”,也就是大幅降低征用户调的标准。按照原先的户调措施,一个家庭的一夫一妻大约要负担绢五匹、粟两担多,而新措施将户调标准大幅降低为绢两匹、粟一担。这也就意味着,获得国家授田的家户,对朝廷的义务减轻了,这就让许多原本依附在大地主家的农户,有更强的动机出来接受国家授田。

从授田到减轻农户负担,“均田令”有很细致的设计。户调的规定中还有一个被称为“九品混通”的原则,规定“绢二匹”是一个“中数”(一匹等于四丈)。所以,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接受授田的农户都需要缴绢两匹,而是按照“九品”的标准对农户等级进行划分,规定了“中中”这一等农户应缴的标准,其他等级则“依二丈次等”,也就是说“中中”以上的“中上”要缴二匹二丈,“中上”以上的“上下”要缴三匹;相对而言,“中中”以下的“中下”则要缴一匹二丈,“中下”以下的“下上”只需缴一匹,按照所获得田地的好坏调整户调标准。

“均田令”刚颁布时(485年),北魏朝廷能够征收到户调的,只有不到两百万户,然而到了公元520年,也就是政策实施三十五年后,朝廷掌握的户数大幅增加到五百多万户。这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的,而是授田的做法有效地将过去属于大地主家的农户从国家看不到、管不到的地方吸引出来的结果。

“均田令”最大的作用便是为国家增加可以直接掌握的户数,这对土地制度和经济生产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三十多年里,自耕农的数量呈倍数增长,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种趋势由量变而质变,最后改变了北魏的国家结构。

最基本、最简单的结构改变是,拓跋氏政权原本只在打仗时利用汉人做“肉篱”,如今他们却明白了,活着的汉人才是最有用的。五百多万户的自耕农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这样,北魏的国力越来越依赖农业生产,也越来越依赖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自耕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