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古代生活史——辽、西夏、金的医疗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5 00:54:26 0


辽西夏金三朝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汉族的医药知识,其医疗水平虽较宋朝为逊色,但仍有可观者。尤其辽金二朝不乏名医,而金人则长期入主中原,受汉族文化熏染颇深,成就尤大。

一 辽朝的医疗

辽朝建立前,契丹族已经开始使用医药,但其药物匮乏,医疗水平亦不甚高,所以在天显十二年(937)遣使向中原的后晋求医,得到后晋医人的帮助。太宗灭晋建立辽朝,将中原文物包括“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等“悉送上京”。其方技百工和图籍之属,估计就有医者和医书在内。特别是“铜人”,不知是否与后来宋人所铸针灸铜人模型类似,如果这样,则可能与辽朝医人颇擅针灸之术有关。此外,《辽史》卷60《食货志》记载:“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于是周边部族纷纷前来交易,其中女直(真)“来易于辽”的物品中就多有蜜、蜡诸药材。而穆宗应历三年(953)和四年,北汉连续两次遣使前来贡药。统和十九年(1001),回鹘又向辽朝进献名医。正是在同周边各族的接触交往中,特别是在吸收汉族医药知识的基础上,随着自身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进步,辽朝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重熙五年(1036)辽兴宗命耶律庶成将汉族的方脉书译成契丹文一事,据史籍记载:“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说明兴宗朝汉族医籍的翻译流传,不仅带来辽朝医疗的重要发展,其医人普遍懂得“切脉审药”。而且在较大程度上推广了医药知识,“虽诸部族亦知医事”。

辽朝统治者对于医药较为重视,兴宗固不待言,景宗亦喜医术,太祖长孙兀欲,“工画,颇知书。其自契丹归中国,载书数千卷,枢密使赵延寿每假其异书、医经,皆中国所无者”。既收蓄医经,则必为医术爱好者无疑。而辽朝北面官还设有掌疗疾病的“太医局”和侍奉汤药的“汤药小底”。由于畜牧经济在契丹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又设“医兽局”。南面官则设翰林医官、汤药局等承应医药的官员和机构。医人受命为达官贵人治病,疗效显著者还可能获得额外奖励。如“重熙十年八月,以医者邓延贞治详稳萧留宁疾验,赠其父母官以奖之”

辽朝的医疗,现在已经了解不多,大概当时已有初步分科。如有专事针灸者,又有产医之称。契丹人早期还发明了冰罨疗法,如辽太宗患热病,以冰罨贴胸腹四肢,这是中国冰罨疗法之始。当时的名医耶律敌鲁,史称其“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源,虽不诊候,有十全功”。他治病的方法颇为特异,如“枢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疴,易数医不能治。敌鲁视之曰:‘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则可。’乃令大击钲鼓于前。翌日果狂,叫呼怒骂,力极而止,遂愈”。据说其“治法多此类,人莫能测”。虽然这种治病方法很难用医学道理去加以解释,但其疗效显著,因而朝廷赐予他“世预太医选”的特权。辽朝医人还颇擅针灸之术,如名医直鲁古,“专事针灸,太宗时以太医给侍。尝撰《脉诀》、《针灸书》行于世”。此外,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记载,辽太宗在灭晋后死去,“契丹人破其腹,去其肠胃,实之以盐,载而北”。说明契丹人已懂得使用正确的尸体保护法。

二 西夏的医疗

以党项人为主体建立的西夏王朝,《辽史》卷115记其风俗是:“病者不用医药,召巫者送鬼”,“或迁居他室,谓之闪病”。大概这种情况在党项人早期的社会生活中尤为突出,随着西夏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进步,特别是在同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受到影响,“病者不用医药”的情况逐渐得到改善,医药不仅被采用,并进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文海》对“药”的解释是:“汤药也,搅和医治疾病之谓。”该书又有“服药”一词,其释云:“药治疗也,服药之谓。”西夏还设有“医人院”。说明西夏人患病,确已延医服药治疗。至于重要人物患病,本国不能治疗者,还有向外求医的情况。如仁宗时就向金国求良医,为权臣任得敬治病。桓宗母患病,亦得金国赐药并遣医治疗。据《番汉合时掌中珠》所记,西夏人在民事纠纷中被打伤引起诉讼时,还要请“医人看验”,这已经具有法医的性质,说明西夏人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其医学的应用范围还有所扩大。

古代生活史——辽、西夏、金的医疗

西夏文医方(选自《中国文明史》第6卷)

西夏主要是从中原的宋朝获得医学知识的,据《长编》卷198记载,毅宗谅祚时,就曾从宋朝获得过医书。1971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遗物中有西夏文药方残页,这是一道治疗伤寒病的药方,其中有牛膝、椒、秢米等汉族药物,并记载服用方法说:“辣头唇……来年空肚时,以新冷水中,服二十一滴,面(向)东。”这与汉族传统的服药方法是一致的,足见汉族医药对西夏的影响。

黑城发现的西夏医书有《治疗恶疮要语》,还有丸药的制作方法和用法,以及有关针刺疗法的医书残页,可见西夏确已建立了自己的医学。

关于西夏的医学情况,从《文海》中还能窥见一斑。《文海》记载了若干常见病,如癞疥,疹痘、痉挛、疝气、鼻疮、肿疮等。其释“疹痘”:“疮疥癞出之谓。”释“疝气”:“睾丸中风病往来之谓。”释“肿疮”:“肿也,肉心中出疥疮之谓。”释“浓出”:“疮中污汁出之谓也。”又有关于妇科“小产”、“晚产”的记载,称“落胎也,生时未满,胎散未成”谓之小产;“按期未生”谓之晚产。至于药物的使用和疾病的治疗,则记有“癞疮药”,释云:“松、柏、草、屎、粪等之浆是,治癞疮用是也。”又于“扎针”条下记:“病患处铁针穿刺,使血出之谓。”并认识到疾病具有传染性,如“(染)传”条释云:“传染也,传病也,染恶疮等之谓。”此外,《文海》在解释疾病的原因时,多归为“四大不和合”,且吸收了汉族医学关于血脉不通则病的理论,如其“脉阻”条释云:“疾也,病患血脉不通之谓。”“血脉不周”条释云:“血塞也,血脉病续断不通之谓也。”大概由于党项人在生活中对于畜牧业的依赖甚重,所以《文海》中还有不少关于牲畜病患的记载,如释“牛疮”:“疥癞疮,牛身出疮之谓也”;释“牛病”:“牛患病也”;释“鼻疮”:“牲畜野兽鼻疮也,又与人之鼻疮要似也”等。

三 金朝的医疗

金朝的医疗较辽、西夏为进步,其制度亦更为完备。在都城设太医院,“掌诸医药”。除置提点、太医院使、副使、总判院事、管勾等官外,有“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十科额五十人”。又设御药院,“掌进御汤药”;“尚药局,掌进汤药茶果”。而“宫人女官”中则有“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二人,掌医药”。至于太后、皇后、东宫太子,皆有专掌医药的官员。都城而外,地方亦设医院。《金史》卷57《百官志》在记载大兴府长吏的设置情况之后说:“东京、北京、上京、河东东西路、山东东西路、大名、咸平、临潢、陕西统军司、西南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婆速路、曷懒路、速频、蒲兴、胡里改、隆州、泰州、盖州并同此,皆置医院,医正一人,医工八人。”金朝并有每年拨钱造药以给随朝百官的制度。又有临时性的医药救济措施,如兴定三年(1219)六月,以“时暑,给修城夫病者药饵”。至于在押罪犯患病者,亦允许“亲属入视”。金朝还设立学校,注意培养医学人才。《金史》卷51《选举志》记载其情况说:“凡医学十科,大兴府学生三十人,余京府二十人,散府节镇十六人,防御州十人,每月试疑难,以所对优劣加惩劝,三年一次试诸太医,虽不系学生,亦听试补。”

对于药物的管理,则仿宋朝熟药所之制,设“惠民司,掌修合发卖汤药”。大定三年(1163),有司言,“惠民岁入息钱不偿官吏俸”,世宗谓:“设此本欲济民,官非人,怠于监视药物,财费何足计哉。”于是命惠民司“减员而已”。大概这项制度后来废弛,哀宗天兴二年(1234),“以军民多病,药饵难得”,复又“设惠民司于市,以太医数人更直,药从官给。仍择年老进士二人为医药官”。当时民间药物的交易也颇为频繁,仅开封府一地,就有四处“药市”。《金史·地理志》并详细记载了各地药材的出产情况,如辽阳府产“人参、白附子”,大定府产“五味子”,大同府产“黄连、百药煎、芥子煎、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大兴府产“滑石、半夏、苍术、代赭石、白龙骨、薄荷、五味子、白牵牛”,开封府产“蜜蜡、香茶、心红、朱红、地龙、黄柏”,河间府产“马兰花、香附子”等,真定府产“茴香、零陵香、御米谷、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益都府产“天南星、半夏、泽泻、紫草”,东平府产“天麻、全蝎、阿胶、薄荷、防风”,太原府产“松脂、白胶香、五灵脂、大黄、白玉石”,平阳府产“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京兆府产“白芷、麻黄、白蒺藜、茴香、细辛”,凤翔府产“芎劳、独活、灯草、无心草、升麻、秦艽、骨碎补、羌活”,临洮府产“甘草、盭秥子、大黄”等。

为了推广医药知识,金朝多次刊刻医书,如皇统年间(1141-1148)刻印《附广肘后方》,大定年间(1161-1189)刊刻北宋医学巨著《圣济经总录》,泰和四年(1204)刊刻《证类本草》等。

金朝医疗最突出的成就,在于理论上有重要发展,其中名医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贡献尤大,他们加上元代的朱震亨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称。刘完素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好用寒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后人称为寒凉派,对后世温病学说颇有启发。撰有《运气要旨》、《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张从正学贯《素问》、《难经》,其法宗刘完素,用药多寒凉,且发展了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主张去邪安身,有“攻下派”之称。他以平日见闻及尝试效者辑为一书,凡14卷,名曰《儒门事亲》。李杲亦师承刘完素,以治疗伤寒及眼病见长。他创补气益胃之说,被称为“温补派”。著有《内外伤寒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伤寒会要》等。此外,成无己、纪天锡、张元素、麻九畴、窦汉卿等,都是金代颇有名望的医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53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