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饥荒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5:34 0


元明时期饥荒并非年年有之,但也经常发生,元代尤其如此。在元代的第一次(1268—1272)和最后一次(1357—1359)饥荒之间,人们几乎每两年会经历一次大饥荒。14世纪20年代尤为严重。这10年间,政治动荡不断,有五位皇帝先后登基,一个比一个年幼、弱小,这是造成国家救灾不力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也可以问,是不是接二连三的饥荒带给人们这种不安定感。14世纪40年代,的确是宫廷倾轧不断,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来自灾害的困扰。

历史解析——饥荒

图5 观音,是佛教的救苦救难神Avalokitesvara的汉化形象,此刻她从瘟疫之魔的手中救下了一个孩子。这幅画作于17世纪40年代初疾疫泛滥之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元代最严重的那次饥荒,令数百年后的人们仍然心有余悸。明嘉靖十八年(1539),海盐县遭遇大饥荒(第二章所述1293年龙王携子现身陈山从而纾解旱情,即发生于该地)。海盐的年长者有感于当时的惨状,不禁说起元大德九年(1305)该县最严重的那次饥荒。据一位老人回忆:“盐邑极荒,人相食。到今200余年来,未尝遇此等岁也。”200年还不足以让人们忘却。

明初50年曾出现过一段粮食歉收的短暂时期,不过第一次真正严重的饥荒发生在宣德九年到十年间(1434—1435)。从15世纪30年代到16世纪30年代的100年间,明朝每隔数年就会遭遇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15世纪50年代是糟糕的10年,因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饥荒等各种自然灾害。此外,还有数次旷日持久的大饥荒(1465—1473、1477—1487、1501—1519,除1515年略有好转外)。这几次饥荒给灾民和中央官僚都带来了极大的苦恼。1492年,兵部尚书在上奏时称“恐饥民乘此为变”。因此,地方镇巡官员应加以赈给,而军队也要时时操练,“以戒不虞”。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直到正德十四年(1519)后,灾情才渐渐平息。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那一年,大旱。次年,大饥。浙江省内,“湖尽涸为赤地”。粮价腾贵,有乡人携粮一升夜归,即被劫杀于道中。大批乞丐饿死。地方政府开仓散谷赈饥,无奈缓不济急。有在赶往便民仓的途中饿死的,有在仓前等待过久饿死的。

下一次大饥发生在万历十五年到十六年(1587—1588)。万历十五年七月九日(1587年8月12日),户部右侍郎奏,黄河以北的饥民只能以野菜、草木为食;而陕西西南部的饥民,竟到了食石的地步。万历十六年春夏的持续干旱,使刚刚避过前一年饥荒的地区也陷入困境。四月六日(4月30日),巡按广西御史奏报,西南地方也显露出饥馑之苦。他认为,应随事加恤,遏制事态恶化。三个星期后,从一位省级官员的再度奏报中可知,饥荒已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人民相食,枕籍死亡,满城满野,有郑侠不能绘者,露根之余,可谓寒心。”与此同时,一位在南京的京官上奏,江北人民“饥相食”,江浙“米价腾贵”。在他看来,赈济的责任理当落在官员的身上。他发问道:“救之当议籴而委之无银无谷,则设官谓何?”

明代的最后一次大饥荒始于崇祯五年(1632),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已造成大范围的影响,此后又持续了两年多。此次饥荒的规模之巨为元明两代所仅见。本书最后一章将对其进行专门论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