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地震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4:05 0


欧亚大陆东部是由数个微大陆拼合而成的,地震就是其地形最生动的说明。中国就是一个板块间彼此摩擦的地壳拼图。青藏高原以东三大地震区的断裂带基本是南北向的:陕西省境内自汾河河谷直至黄河河道东折之处一线;福建海岸一线;从云南北上四川盆地一线。这三个地震区在元明两代都很活跃。

至元二十七到二十八年(1290—1291),元朝发生了大量地震,不过这些地震的震级都比不上大德七年七月二十三日(1303年9月13日)发生在汾河河谷的那次。午夜时分,在位于汾河中段的高平县,人们被一阵来自西北的大风惊醒。也多亏了这阵扰人清梦的风,因为当数小时后发生地震时(约里氏5.5级),大部分人已经起身,及时逃离了坍塌的房屋。据说,当时的震感如荡舟河中。

四晚后,在沿汾河往北约50公里处的赵城发生了第二次地震,比高平的那次要厉害得多。赵城地震(里氏8级)波及高平,将那里所剩的房屋全部夷为平地,甚至是远在黄河边的建筑物也变成了一堆瓦砾,地震震感则传得更远。约有25万——50万人在第一次地震中被压死,伤者和倒塌的房屋成千上万。这次地震的余震长达两年之久,地震后发生的干旱则又持续了一年之久。此后,元代时有地震发生,顺帝至元四年到至正十二年间(1338—1352)几乎是无年不有。

明代在开国之初,15世纪40年代及80年代,以及弘治十八年至嘉靖七年间(1505—1528),都发生过地震。在最后一波地震中,云南还发生了一次诡异的龙见事件。陆粲(1494—1551)的《庚巳编》中有一则关于正德初年一条粉白的龙夜半现身民宅园圃的奇闻。这个园圃是当地举人汪城的产业。此地名叫龙卫,位于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土司领地内。这条龙的鳞甲锋利刺手,但懒洋洋地躺着并不离去。一连数日,有不少邻人来汪家参观,汪城担心惹出祸事来,便采用了一种古老的驱龙术——他在龙身上涂满狗血。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龙很快便消失了。陆粲解释说,汪家人之所以会发现这条龙,是因为从半年前那次大地震后,他们为了防范余震,一直夜宿园圃中。

明代首次震级与元大德七年(1303)赵城地震相近的地震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1556年1月23日),两者都在同一地区,不过后者是在渭河而非汾河流域。这次里氏8级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延及黄河河谷至汾河河谷,受灾范围长达250公里。其间,城垣、官衙、民庐倾颓摧圮者不在少数。位于极震区的渭河流域,仓储尽圮,人民死者十居其半,山川移易,平地涌泉。地震发生的一个月之内,陕西、山西两省余震不断,西北至甘肃、东至山东、南至长江,都有震感。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达83万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0万人。

明代最后一次大地震发生在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604年12月29日),这次不是在黄河流域的地震高发区,而是在东南沿海。尽管南中国位于菲律宾与太平洋板块对接处以西较远的地方,仍足以受到该处地壳活动的影响。根据福建士人谢肇淛(1567—1624)的记述,“闽、广地常动……说者谓滨海水多则地浮也。”谢肇淛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山西干燥无水而时常地震,“动则裂开数十丈,不幸遇之者,尽室陷入其中,及其合也,浑无缝隙,掘之至深而不可得。”

万历三十二年地震的极震区距福建沿海仅30公里。这次地震彻底破坏了西南海上贸易的两大中心——泉州和漳州。在月港(即漳州的海港),庐舍倾圮殆尽,所幸统计的死亡人数并不多,因为月港并不在地震活动带上。此后,直至清顺治十一年(1654)的天水大地震前,并没有强度与之相当的地震。尽管如此,明朝疆域内的地壳活动不断,仍然在明末40年中引起了32次大地震。最剧烈的地壳活动发生在最后四年中,这是在提醒每个人——如果他们需要被提醒——一切都已腐朽没落。

和地震一样,火山喷发也是由于板块构造引起的。但是与地震不同的是,火山喷发只发生在板块边缘。中国不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元明两代就不受火山活动的影响。正如在大陆上能感受到菲律宾地震带上的地震,这个区域内的火山所喷发出的火山灰也会被吹到中国。在首次喷发后的数月内,火山云会阻挡部分射向地表的光和热,引起气候剧变,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并引发饥荒。

如果元明时期日本、琉球(现属冲绳)、菲律宾群岛的火山有活动的话,恐怕人们很难相信,没有任何喷发物质给它们以西的地区造成影响。事实上也确实有蛛丝马迹可寻:1331年日本安作真火山喷发,1330—1332年中国进入寒期;1464年菲律宾巴丹群岛伊拉雅火山喷发,1464—1465年中国进入寒期;1597—1598年日本岩木、安作真火山喷发,1598—1601年中国大旱、饥荒;1628年菲律宾吕宋岛伊里佳火山喷发,随后就是1629—1643年的寒期。是不是上述这些火山喷发挡住了本该普照明朝田禾、催其成熟的阳光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