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九渊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5:36 0


元明两代的灾害总是一波一波地来袭。多数灾害不会超过一季,但有时可持续两三年之久。一季的灾害,人们尚能熬得过去,持续数年的灾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为了给这些较长的灾害期一个统一的说法,我用了一个词“slough”(与“plow”[耕耘]押韵)。“Slough”指的是充满污泥的沟渠或洼地,它是让旅行者泥足深陷的地方。自从1678年,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用了“绝望的深渊”(the Slough of Despond)的说法后,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陷入困境的状况。对于班扬来说,“深渊”是一个比喻;对我来说,它却是对那些最糟糕年代里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本章所用数据的基础上,我找出了元明时期的“九重深渊”,即九次持续较长的灾年,其中元代有三次,明代有六次,并以它们发生时的年号来命名(见附录)。

忽必烈汗刚刚避过了元朝的第一次重大灾害。“元贞之渊”(1295—1297)始于忽必烈继任者继位的第一年。铁穆耳(Timür)也许在治国方面没有祖父高明,但他最大的不幸还是在继位之初就遇上了气候转恶。1297年,即铁穆耳继位的第三年,他在万般无奈之下,将年号从元贞改为大德,希望能止住帝国衰落的厄运。

“泰定之渊”(1324—1330)发生在元代第6个皇帝在位时期,此时是元朝建立的第30个年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王朝政局的动荡,反之亦使蒙古统治者无法有效地应对灾害。我把“泰定之渊”结束的时间定在天历三年(1330),但是实际上灾害的很多影响仍未消除。这轮灾害只平息了两年,至顺四年(1333),新一轮的大饥荒又再度袭来。

“至正之渊”(1342—1345)在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中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就是至正四年到五年(1344—1345)的洪水和疾疫。在这一背景下,未来明朝的创立者登上了历史舞台。《明史·太祖本纪》中承认了“至正之渊”在朱元璋早年崛起时所扮演的角色,它的开头写道:“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朱元璋当时16岁,他所处的环境把他送上了反叛的道路。元朝的统治在此20年后才告终结,王朝挑战者们的内部斗争延缓了她的崩溃。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这已不是战胜蒙古人的结果了。

直到宣德八年(1433)以前,明朝只是间或遇到灾年。此后两年内,气候变冷,饥荒、疾疫、蝗灾接踵而来。正统二年(1437),气候再度变冷,直至正统十三年(1448)为止,一直洪水不断,从正统三年到十年(1438—1445),并爆发数次大饥荒。到景泰元年(1450),这些间或出现的灾害终于演变为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严重环境危机,并在景泰六年(1455)到达顶点,成为百年来最糟糕的灾年之一。“景泰之渊”(1450—1455)持续的时间恰好等于景泰皇帝在位的时间。他的同父异母的兄长被蒙古人俘虏,才由他继位。景泰八年(1457),其兄释归,重登帝位。是时,“景泰之渊”正要结束。景泰皇帝所处的环境实在是悲惨之极。

我们在“龙见”一章中已了解到,正德(1506—1521)也是多事的年份。“正德之渊”(1516—1519)使明武宗无能、荒唐的千古骂名难以平反。

下一轮集中的灾害发生在25年之后。“嘉靖之渊”(1544—1546)与当时的政治危机并无明显的关联。它只是一场在全国范围内长达3年之久的饥疫。

万历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统治明朝达48年之久。然而,在他绵长的政治生命中,却遭遇了两重“深渊”。我们已经提到过第一次“万历之渊”(1586—1588)中发生的严重饥疫。第二次“万历之渊”(1615—1617)相对缓和一些,至少没有发生疾疫,但灾情仍然很重。

明朝的最后一次衰落期是波澜壮阔的“崇祯之渊”(1637—1643),也是本书最后一章的主题。我把从崇祯十年(1637)开始,历时七年的大旱定为其开端。当然我也曾经把起始的时间前推到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1629),因为这一年,气温开始下降,使他疲于应付的灾害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最终拖垮了整个帝国。“崇祯之渊”在明朝覆亡前的几个月才开始平息,可惜已经太迟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4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