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社会救济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9:30 0


历代的社会救济一般停留在灾后赈济的水平上。至于成效,那就不可一概而论了,譬如未建立固定的储备制度和救济政策,哪里粮食刚好少储备了一些,一遇大灾,调剂不及,难免饿殍遍地。从隋代开始,国家强制各地建立义仓,平时除交税之外,尚需交粮到地方义仓,用于荒年自救,不至于紧急时调粮不及。宋于义仓之外,复于地方置常平仓,其救荒政策,除蠲免赋税,以及出常平仓米或济(免费发放)或粜(平价出售),在灾荒严重时,会集中国家与社会的所有力量,调拨一切可用的粮食,按灾情轻重分别予以适当处置。其所常用的手段包括:从本地其他粮仓紧急拨粮,从外地官仓紧急调粮,鼓励和组织外地客商运粮来售。同时,地方官会向大户劝募,请求他们捐赠或平价出售储积之粮,有时甚至是半强制地劝募。劝募是少有的考验长官“亲民”能力的时候,如朱熹所言,应将“积米谷钱物之家,敦请赴官,以礼劝谕,承认赈粜米谷数目”,或以进纳补官诱之。朱熹在南康军任官时,恰遇重灾,曾与同僚竭力劝募,成功地从三县二百余户富户处募到十余万石。不过,有时富户不听劝诱,也不可理喻,尽管事后可以将坐拥巨资而一毛不拔的富户“送五百里外州军编管”,却可能会错过时机,影响赈济效果。考虑到这一点,朱熹命属县官员“取会管下都分蓄积米谷上户”,并提供最详尽的资料,如富家有米可粜者几家,除其家自用外,有米几石可粜,以防富户托言家无储积,拒绝承认出粜米数。有的知州会直接推出比较强硬的措施,如咸淳中(1265—1274)黄震知抚州,规定有粮不粜者籍没家产。迫于这种压力,富人多不敢抗拒。

细说历史——社会救济

《货郎图》(南宋李嵩绘)画面上货郎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

细说历史——社会救济

《闸口盘车图》(宋)再现了河旁闸口一个官营磨面作坊的忙碌场面。堂屋安放水磨,望亭置于两端,河上两艘篷船,运粮引渡忙碌。图中劳动者忙着磨面、扬簸、挑水、赶车,官吏们则正在查点、饮酒等。

获得粮食后,官民合作,在灾区设计完善的赈济点的分布格局。官方在人口最集中的县、(镇)市置粜场,而令富户以所应允之数,于乡村就近置场出粜,官方会派人监视,以防富户阳奉阴违。宋代州、县官员于赈济一事,大体比较尽责,所以南北宋安定时期,极少出现大批饿殍,这又是历代难以超越之处。

除相对完善的赈济事业之外,宋代较之其他时代更为突出之处在于,它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日常救济的体系。各地往往有贫困家庭生子而不能举(无力抚养),故而弃于荒野的现象。比如北宋时,弃婴现象在福建特别严重。那么就在重灾区造“举子仓”,政府拨发与社会劝募并行,建立粮食储备。有子不能养的家庭,每月从“举子仓”中拨定额粮食以供抚养儿童,直至其成年。而在弃婴不太严重的地区,会建有“慈幼局”,弃婴被送入其中抚养。对于重病无法自理的,建立“安济坊”调理之。“老疾孤幼无依乞丐”者,被送入专门的“居养院”或“福田院”收养。未置专门机构之处,则对贫乏无以自存或老幼疾病者定期发给米豆。

安济坊与居养院常委托坊隅监管,募人照料,但常常又与寺院合作。譬如苏轼知杭州时,经办病坊一所,命僧人主之,允诺三年之内治愈百人,则与“紫衣”一件。着紫衣为德高望重的僧人的特权,有紫衣者,可赐“师号”,即给予“某某法师”之荣称。对一般僧人又可给度牒,即颁给僧人的执业许可。僧人行善,为其职业上的成就,同时又获得朝廷颁给的荣誉及实际的利益。有时为简化程序,便直接将安济坊置于僧寺,官方定期颁给一枚度牒。

对于死后家中无力埋葬或无人认领的,官方出地建公营墓地,称“漏泽园”。漏泽园有定制,人给地九尺,官给棺柩,以其身份及葬日镌于碑上。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洛阳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先后在宋陕州故城(今三门峡市西北)附近清理出北宋陕州漏泽园墓葬八百余座,每座占地约六平方米,这是迄今所见的规模最大的漏泽园。而史籍记载中,开封、洛阳等大城市,其漏泽园占地更为广袤。可能后世受救济的人,有比宋代更多的,但社会救济体系大约没有比宋代更完善的。

其他救济政策,惠及各个层面的贫民。如官营房产置“楼店务”管理,其中客舍租金并不高,按月计每间五贯而已。租住的除了外地寄居者,即本地贫民。贫民无积蓄,一日不作,则一日不得食,若遇大寒或大雨不止,便无力支付房租,则政府或会下令免去若干日房租。又,政府在各大城市经营的平价药房,称“惠民药局”,目标是惠及中下阶层,所以药价是私人药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公认的是,药品质量较差)。若遇疾疫流行的非常时期,惠民局负责向民众发放药剂,控制疫情,人口极为集中的开封即受惠于此,很少看到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若惠民局或民间所存药品不敷使用,甚至临时从军用药品库调拨。有这种观念并且能持之以恒地付诸实施,对于平民的健康与平均寿命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以北宋为例,短短一百六七十年,人口从三千五百万增长到一亿四千万,年增长千分之八点五,这一纪录,直至清末再没能超过。很难想象,这仅仅是靠粮食产量提升而促进的生育率提高的结果,肯定还需要伴随死亡率的降低、平均寿命的增长,尤其是避免欧洲那样全面流行的瘟疫才可达成。宋政府对于医药事业的重视,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

文化所涵括的内容极广。宋代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刻的,首推经学,次为史学。但其实在后人可以想到的大部分文化形态,都在宋代获得巨大发展。文学如词,艺术如绘画、书法,其他如书籍的出版和传播,话本和戏曲等大众艺术,算术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及如金石、医学、武术,都处于历史的巅峰。

由五代入宋之初,文化的各个层面,并无很好的基础。我国的文化,固然在唐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安史之乱是个转折,它打断了正常的发展过程,黄巢之乱是个更大的转折,由此而致的长年战乱与萧条,更是使中原文化大踏步后退。宋起先所继承的后周疆土,是一片朴实无文的景象,更好地保存了文化孑遗的,是割据政权里的南唐与后蜀。

在这样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能全面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这个时代多方面的特殊之处:国家长期稳定,文化遂有连续发展的环境;与科举制紧密相联的文官政治,吸引人们竞相习文,这对于某些文化形态如经学、史学、诗赋,是首要的推动力;开放的社会使得人们能在不同阶层之间通畅地流动,各阶层人士的才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开放的心态亦使各阶层普遍欣赏某些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词曲便是最好的例子。

两宋在国内政治上是一个阶层冲突较少、凝聚力较强的和煦的时代,而在文化上,也显示了多彩、包容、雅致之性格。政权固然消亡了,但文化的特性,不致全被抹去,从而为后世留下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7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