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9:24 0


城市景观的变化,与城市内部的布局、城市居民的生活的变化同步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商业经济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作为当时最大商业都会的开封,得到最全面的反映。

宋的国家呈略似圆形的发散状,而开封几乎是正方的,不过它由内而外也有多个圈层,且和国家结构一样,空间上呈向外发散之状,尚无其他大都市可与比拟。外城套着内城,内城又套着皇城,开封在五代时形成这种格局,相当符合宋人对于国家的理解,以至于都城可与整个国家相联,以皇宫为中心,一路发散出去。

宋看重开封的交通优势,定都于此,使得宋比其他朝代更自然地把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叠在一起,丝毫没有勉强。而在北宋后期全国人口过亿之时,开封的地位,使聚集于此的人口越来越多。十二世纪初北宋末的开封,平民常住人口约一百余万,加上皇室、官僚、生员、官营工匠、禁军及其家属,再有数万流动人口,总人口数约一百五十万。受周围水道所限,城市扩建很难,出于不得已,政府只好任由大量城市居民聚居于外城以外,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城市格局。

细说历史——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酒楼局部)

细说历史——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

这个城市打开的不只是城墙,还有坊墙。坊是城市居民区,其中大约有数千至数万人口。唐以前的城市,坊是用四面墙封闭起来的空间,宛如城中之城,只有四面的坊门通向坊外的街道。入夜,坊门必须按时关闭,至天明开坊门,其间不得出入。此即“宵禁”。而宋代的坊,已完全把坊墙打开,所有民居,都可临街开门。这么破墙而出,改变非同小可。大街小巷从坊之间和坊内部穿过,理论上所有民居都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在某些地段,一溜的大商店排开几里,雕甍画栋,装饰奢豪,一笔交易,动辄数万金。至于小店铺,更是举城皆是,任何需要都可就近解决,所以,开封不再像唐长安那样,专设占地一二平方公里的市,因为凡有街,即有市。而被街巷划得支离破碎的“坊”,也仅仅成为一个人口统计和行政事务的单位,不成其为地理上独立的个体。

坊的破碎,使得宵禁不再可能。所以,宋代开封不再实行这一制度,而以合法面目出现的夜市,就成为开封商业的新特征。入夜以后的商业活动,反而更为活跃。有些店铺三更才歇业,至五更,便又有其他店铺开门营业。来休闲娱乐的,不限阶层、行业、性别。开封的商业不受时间、空间和阶层、性别等限制,是其他时代的城市很难比拟的。

因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政府要承担很大责任。新的城市格局给城市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若是坊有四门,唐长安一百零八个坊,共四百多道门,一到晚上,守住坊间的大路、盯住坊门是很容易的。可是无数街巷从开封各坊之内穿过,这个城市交通网就相应复杂了。而夜间游荡和从事商务活动的数以万计的各色人等,比起空荡荡的入夜后的长安城,尤其显得难管。因此,开封的管理是对政府的严峻考验。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又要联系到其他制度。

在开封府衙之下,置多个“厢”,作为治安管理的基层单位,管理城内、外各个区域。“厢”的管理者,是“都指挥使”,这是一个准军事机构,军人在开封的职能,在都指挥使的统辖下,其多样性达到极致。

诸事之中,以治安为首。在开封城内,每条街巷,约三百米左右,有军巡铺屋一所,内有铺兵五人,工作重点是夜间的巡逻。全城合计,所需铺兵上万。这是开封府能在日夜数十万人的活动之下控制局面的基础。在宋时非常详尽的记载中,开封的治安事件很少,据当时人说,开封民风很好,但这么多军巡铺的存在,恐怕也起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

文献记载中,都城的最大社会问题是火灾。开封各个角角落落,都于高处用砖砌成望火楼,楼上日夜有人瞭望,楼下屯驻士兵百余人。一旦有火警,士兵就带上水桶、梯子等工具,立即赶去救火。还要带上斧锯,因为一旦判断火势无法控制,就要上房拆屋,制造隔离带,同时,派骑兵层层上报。火情严重时,驻城部队可以倾巢出动。在城外,屋宇不像城内那么密集,望火的工作,一般从民间雇人担任,但仍归军方负责,若是火情严重,仍是有组织地带领士兵来救。整个北宋,开封每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火,烧毁房屋数十、数百、数千间不等。但是,开封的火警系统,实在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其他城市的数据,就更骇人听闻了。南宋临安被火焚去上万户的有六次,1237年大火,烧掉三万家。1192年大火,临安城烧掉一半。1201年那次更严重,整整烧了四天,大火内外连绵十余里,官衙军营烧去大半,城内房屋九分之七被毁,官员们只好租船办公。相比之下,规模庞大的开封,算是受损很小的。最高纪录是北宋末重和元年(1118)一次火灾,烧去五千户。较大的火情,大部分时候,是从皇宫延烧出来,显然皇宫里灯烛较多,而管理又较难,专门负责瞭望和灭火的兵士,也不会在皇宫中屯驻,也就难怪容易发生大火了。

细说历史——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刻有孝子故事的广元罗家桥杂剧伎乐石刻。据考,孝子故事为当时杂剧表演的重要内容。

驻于开封城中的十余万兵士,并非全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由于巨额税收主要用于养兵,政府认为,兵士应另有付出,各类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应“不劳民力”。当然,其他城市不具备开封这样的条件,不可能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这是首都的特殊性所在。

开封的产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饮食业无疑是开封最发达的行业。开封人习惯于外出到饮食店消费,尤其是除夕,举家到饮食店开销。正是这种习惯支撑着这个产业的发达。一般饮食店价廉物美,适合大众消费,“煎鱼、鸭子、炒鸡兔、煎燠肉、梅汁、血羮、粉羮之类,每份不过十五钱”。又有七十二家“正店”,是获得官方许可的高档酒店。如“丰乐楼”,两幢大楼相对,各高五层,中有回廊相通,有如阿房宫一般。到了元宵节,屋顶每片瓦陇中,放莲花灯一盏,望之如广寒宫。西楼紧贴着皇城,第五层可俯瞰禁宫,是其特别的吸引力所在。

饮食业之外,最多的是药铺和瓦子勾栏,瓦子者,据说其名来自“聚则瓦合,散则瓦解”之意,指其易聚易散。开封瓦子不仅数量众多,且规模极大。城东南角是全城的艺术中心,瓦子密集,几平方公里之内,有五十几个,规模大的,可容纳数千之众。大的瓦子,有著名艺人常驻,又有从皇家艺术团体“教坊”退出的演技高超的乐人。其中上演的内容,名目众多,若杂剧、诸宫调、说诨话、叫果子、小说、说三分、五代史、枝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筋骨上索、杂手伎、杖锡弄、皮影、弄虫蚁、舞旋、相扑。各种歌舞、杂技、说书、傀儡戏、武术表演,无不具备。后世民间艺术,在宋代大体都已有雏形。

细说历史——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画中所绘“推枣“游戏,表现了传统的谦让美德。

出于养生之需要,开封城内医馆极多。在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内东南角,医馆占据了很醒目的位置,医者赵太丞家门前,张着“五痨七伤”、“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的竖招。“杨家应诊”门前,候诊者三三两两。这一带既不是最繁华之处,也非医业集中的场所。开封医馆最多的,是在内城东北角的马行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街上有口腔科、儿科、产科,其他诸处,又有伤科、洗面药铺等。后者应当不是一个专业的诊疗机构,而是专门制作护肤品的所在。

在时人的记载中,开封的产业之丰富,几乎达到这样的程度:任何需要,都有专业机构可提供服务,譬如操办婚事,办宴席则有专业店铺负责桌椅器皿一切摆设、茶酒菜肴一切吃食,连带发请帖安排座次,“歌说劝酒”的“白席人”也专门配备;可请专业人员租用“园馆亭榭寺院”作为婚宴场所;专有出租轿子的行业,提供与皇后专用同样造型的新娘轿子,租轿子兼配抬轿吹打、新娘礼服等一切配套的人与物。出生下葬,娶妇嫁女,所有重大场合都可享受专业服务。至于日常修鞋箍桶等事,自不在话下。用水则有专人从井中汲取,运至家中。《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东面有大方井一口,覆以木框,旁有壮汉数名正在汲水及等候,或正是专门提供运水服务者。这种最发达的服务业,正是开封城市生活的最佳体现。这个城市,依赖政府、大商家、小商家、服务业的链条运转着的,皇家、官、兵连家属四五十万,大小商家、雇员及家属数十万,再带动数十万依靠服务业养活的人口。这种产业链,只要国家正常,就永远不会停。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所回忆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是这个国家最后的“正常”时期——北宋徽宗朝。经过百余年的积累,社会极臻繁庶,这在开封城得到最全面的体现。然而,在不久之后的1126年,所有繁华几乎在一刹那崩解,中国史上文明最昌盛的时期、最繁荣的城市,自此逝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7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