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博物思史——传丝公主画版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20:15:45 0

博物思史——传丝公主画版

丝绸画,出土于中国新疆

公元六百年至公元八百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住在出产丝绸的帝国。有一天,她的父皇要把她嫁给遥远的出产玉石的国家的国王。产玉的王国不能出产丝绸,因为皇帝将产丝法视为机密。公主决定把丝绸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蚕茧、桑树种,把它们都藏在自己的凤冠里。她知道自己出发的时候,皇帝的护卫不敢搜她的身。亲爱的,这就是于阗国得到丝绸的故事。

这是我对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技术盗窃案的儿童版解释。它就是著名的《传丝公主传奇》,大约一千三百年前,这个故事被绘制在一块厚木板上,如今则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不过它的出土地位于传奇的丝绸之路上一座废弃已久的城市。 

公元七百年左右的世界上,人口与商品都在大量流动。当时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如同今天一样,始于中国。这就是丝绸之路。这并非只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延绵四千英里,将太平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网络。这条路上运输的货物都是奇珍异宝——黄金、宝石、香料、丝绸。伴随着货物传送的还有故事、思想、信仰,以及本文故事的关键——技术。 

这幅画来自中亚的绿洲国度于阗。它如今位于中国西部,但在八世纪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曾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为往来客商提供水与食物补给,同时也是丝绸生产大国。于阗的说书人创作了一则传奇,讲述生产丝绸的秘密是如何在被中国垄断千年后传到于阗的。这便是我们的画版所讲述的传丝公主的故事。 

这块画版是在今和田地区一个废弃的小寺院里被发现的。这座寺院规模极小,早已在黄沙中掩埋了千年。十九世纪末,丝路的著名考古学家、英国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爵士重新发现了它。也是他发现了于阗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贸易与文化中心。 

这幅图绘制在一块厚木板上,大小与电脑键盘几乎完全相同。人物几乎只用黑白描画,只在某些地方用红色或蓝色装点。作为艺术品,它并不引人注目。但它原本便不是为了艺术而创作的。它是说书人讲故事的工具,用于提示内容。木板正中即是传丝公主本人,戴着硕大精美的头冠。为了让人明白这头冠是故事的绝对焦点,画面左边还有一个女仆动作夸张地指着它。之后说书人会提到这里藏有制作丝绸所需的一切:蚕、蚕茧以及桑树种——桑叶是蚕的食物。接着,在公主前面,我们看到了随后发生的事:蚕茧被堆放在篮子里,而在画的最右边,一名男子正在辛勤地将蚕丝制成服装。很明显,公主安全抵达了于阗,她的计谋奏效了。这幅图简单地描绘了三幕场景,表现出技术与知识从东向西的传播。 

我们对丝路在八世纪对世界经济与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了解已久。但直到较晚时期,它才获得了浪漫的名声。旅行作家兼小说家柯林·施伯龙对此十分了解:

在人口迁移、货物流通、观点与发明的流传和宗教传播等方面,丝路的历史重要性不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佛教从印度向东北传入中国,以及伊斯兰教深入亚洲,这都是丝绸之路带来的。 

直到一八八七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才创造出了“丝绸之路”这一说法。之前从未有人这样称呼过它。但这名字一经使用,便很好地契合了丝路的浪漫、美丽与奢华。

神秘的事物常会催生各种试图对其进行解释的故事。丝绸作为这一贸易路线上最重要的商品,它的神秘自然会激发各种神话。奢华,精美,耐用,丝绸几乎成了它的原产国——古代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从四千多年前便开始生产丝绸,并长期独占这一技术。远在罗马帝国成立之前,丝绸就已在中国大量生产,并出口邻国。它的生产技术曾是高度机密,但这种利润巨大的机密注定不能持久。于阗便是秘密泄露后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画,图上还有第四个人物:一个长着四条胳膊、手里拿着纺丝用的纺梳与梭子的男人。他是丝绸神,主宰着整个画面,带来精神上的应许,确保我们不会将公主看作工业间谍,而是勇敢的女恩人。故事因而上升到神话层面:传丝公主也许不足以媲美将火种从天上带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但她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传统神话中将知识与技术带给别人的施惠者的印象。 

与图中故事相对应的文字版本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公主感谢神灵,确保于阗人民会永久保留制丝的秘密:

她在喂养第一批蚕的地点建造了这座寺院,这里还有很多古老的桑树树干,传说是最早种植的那一批桑树。从那时起,这个王国便拥有了蚕,且不允许任何人杀害它们。

丝绸制作至今仍是当今和田地区的主要工业,从业人员超过千人,每年制造约一亿五千万米长的丝绸,制成布匹、服装和地毯。 

从左至右为传丝公主、丝绸神、纺织丝绸的工人

博物思史——传丝公主画版

当然,我们并不真的了解丝绸是如何传到于阗的。但我们知道,观念、故事、神灵和丝绸确实在丝路上双向传播着。大提琴家兼作曲家马友友对丝路研究颇多:

我对音乐的传播尤感兴趣。录音的历史只有百年,因此我们需要从口述传统以及其他的一些图像资料中去寻找,如博物馆或传说,从中了解思想与商品是如何流通的。你越是深入研究一件事情的源头,就越能在本地的物品中找到世界性元素。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大课题,但它同时也表现在故事、语言和物品这些日常事物之中。丝绸便是其中之一。

画版在本文中发挥了它原本的用途——作为一个讲故事的工具。谁是它最早的主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出土画版的那个寺庙曾让斯坦因感触良多:

毫无疑问,这些画版和其他后来发现的物品一样,都是虔诚的信徒还愿的供品,千百年来,它们都留在原地。还有几样无甚价值但同样动人的物品,将这座小寺庙香火萦绕的最后时光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靠近基座的地板上,在角落里,我发现了几把古老的扫帚。最后在这里侍奉神灵的人,一定曾用它们清扫过这些圣物上的灰尘。

这些扫帚不只清扫过这块画版上的灰尘。这座寺庙中有佛陀画像,也有印度教的湿婆与梵天画像。其他寺庙中也都同时供奉着佛教、印度教与伊朗宗教的诸神,还有一些本土神。沿着丝路流传的众神如途中的旅人一样,愉快地分享着住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709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