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蒙古帝国——不为人知的惊异的世界史实像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0:11:58 0


突厥和蒙古及其源流

“部族志”以非常奇怪的话题开始。只是在前面做了一些说明。

《史集》的编者们将居住于欧亚大陆内陆地区的人们泛称为“突厥”。当然,这里所说的突厥不仅限于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而是对广义上的突厥语族人群的一种概括表示。接着,西起钦察草原和斡罗思等,向东逐个列举其住地的众多地名,直到乞台(北中国)的长城的汪古(意为“墙”)为止。

又说,现在这些“突厥”人凭武力扩张至秦(南中国)、忻都(印度)、怯失米儿、īrān-zamīn(伊朗之地)、鲁迷(小亚细亚)、苫(叙利亚)、密昔儿(埃及)诸邦,将那里存在的各国几乎全部纳入统治之下。此即明确表示以游牧民为主体的蒙古帝国实现了对世界的统治。

蒙古帝国——不为人知的惊异的世界史实像

《史集》伊斯坦布尔抄本

 图为讲述突厥源流和乌古斯的部分

该志继续写道,被称为“突厥”的人们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分成了各种各样的支系氏族。就是说,钦察、哈剌赤、康里、哈剌鲁等大部落也属于这一类,而由于蒙古掌握了权力,今天被统称为“蒙古”的人们实际上也是这种情况。意思是说,首先存在“突厥”这一大的概念,原本势力弱小的“蒙古”被安排为其若干下级集团之一。

这种认识,与蒙古语人群的存在恰似突厥系语言集团“大海”中的“岛屿”的历史事实基本一致。至此为止的记述,先于对各部族集团的详述,可以说是作为全部内容的概述或总论的“开场白”。问题在于接下来的章节。

不可思议的故事

“部族志”紧接着设置“突厥游牧民(?a?rā-nishīn)诸部落名称一览表”的标题,以简洁的形式介绍“突厥”的源流之后,讲述如下(特据《史集》伊斯坦布尔抄本直译):

(自叶八背面第二十七行起)他们都起源于阿布勒札汗之子的卜·牙忽亦的四个儿子。阿布勒札汗是先知努哈的儿子,他将的卜·牙忽亦及其四个儿子哈喇汗、斡儿汗、古儿汗、阔思汗同时派往北方、东北方、西北方。由于哈喇汗名为乌古斯的儿子成了一神教徒,同族中一些人投向他,因此分成了两派。下面将解释事情的全部,情况就会变得清楚吧。

(叶九正面)首先是哈喇汗之子乌古斯的分支。如前所述,兄弟们和从兄弟们中有一些人投向了他。

关于乌古斯的分支,如下文所述,他有六个儿子,他们每人又各有四个儿子。乌古斯分给他们左、右两翼军队,具体是:

右翼(dast-i rāst)

坤汗:海亦、巴牙惕、阿勒哈剌兀里、哈剌阿兀里。

爱汗:牙思儿、都哈儿、朵儿都哈、牙帕儿里。

余勒都思汗:阿兀失儿、忽里黑、必克鲁里、哈儿勤。

左翼(dast-i chap)

阔克汗:巴颜都儿、必克捏、札兀勒都儿、札巴尼。

塔黑汗:撒鲁儿、爱木儿、阿牙云秃里、兀思古思。

鼎吉思汗:阳都儿、不克都思、比捏克、哈尼黑。

乌古斯的兄弟以及投靠他的一些从兄弟:

畏吾儿、康里、钦察、哈剌鲁、哈剌赤、阿哈札里。

(接下去,是有关“蒙古”诸部落被分作三个系统、五个种类的重要记述,因与这里的论述无直接关系只好割爱。)

意思是说,“游牧民突厥人”可以追溯至努哈之子阿布勒札汗及其子的卜·牙忽亦二人。实际上,“部族志”在上文所译出的“一览表”之后,又连续地详细讲述了始祖传说。对照那里的记载来看,则努哈将大地从南向北分成三块,第一块给了儿子含,他成了黑人的祖先。第二块即“中间地区”给了闪,他成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祖先。第三块给了“突厥人”的祖先雅弗,派他去往东方。“突厥人”称雅弗为阿布勒札汗,说他是努哈的儿子或孙子。

这是将阿布勒札汗或布勒札汗假托为犹太教中的雅弗。上引“一览表”所谓的卜·牙忽亦和他的四个儿子被派往“北方、东北方、西北方”,在这里详细提到“东方”,可知斡罗思和钦察草原也曾是“突厥人”的居住地,由此看来这里的说法更为合适一些。

这个始祖传说的主角是乌古斯。上述译文相当于“乌古斯可汗传说”中开头部分的纲要。顺带说一下,“可汗”相当于“合罕”即皇帝。故事设计为乌古斯有六个儿子,分别拥有突厥语的“日”(kūn)、“月”(āī)、“星”(yūldūz)、“天”(kūk,原意为“青”,指“苍天”)、“山”(tāq)、“湖”(dīnkīz)等象征性的名字。这六个人又分别有四个儿子,各自的名字成为后来部族集团的名称。在这种乌古斯嫡支之外,还有加入“乌古斯联盟”的亲族们,他们的子孙被认为是畏吾儿、康里、钦察、哈剌鲁等。没有聚集到乌古斯麾下的三位叔父的支系组成了别的集团,成为各自后嗣不同部落和支系的起源。

乌古斯可汗传说果真是神话吗?

闻名于世的这一英雄传说,13、14世纪以后主要在中亚至小亚细亚地区突厥系人群当中长期广泛流传。这被视为通过乌古斯可汗的生平、征服活动及其子孙们的繁荣讲述突厥族的壮大和发展的作品。

一般认为乌古斯族本身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汉文文献中首次以归属“铁勒”(本身被视为Turk的音译)集团的“乌纥”或“袁纥”之名出现。虽然乌古斯族后来曾建立九姓铁勒(Toguz Oguz)部族联盟与突厥对抗,但在7世纪和8世纪时西迁,8世纪和9世纪以后落脚于锡尔河中下游地区,似乎逐步同伊斯兰融合了。11世纪,以乌古斯族之一部为核心的塞尔柱政权挺进西亚,以此为开端,乌古斯人逐渐扩散到伊朗高原、阿塞拜疆、高加索、小亚细亚、巴尔干地区。蒙古时代以后白羊王朝、黑羊王朝、奥斯曼帝国等国家的形成,可以说是乌古斯族的西方发展的延续。

当然,乌古斯族的始祖故事“乌古斯可汗传说”,似乎是从中亚起源的亘古时期的传说故事讲起,作为西迁过程和定居小亚细亚,进而接触和接受伊斯兰教等事项的最终结局,将各种因素和故事吸收进来,做了不少改编。尤其是包括上面译出的部分在内,相当于“传说”的开头和起源的最重要部分究竟产生于何时?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晦暗未知的荒野在这里张开了大口。

此处最为关键的是,记载“乌古斯可汗传说”的最古老且可以确认的文献正是《史集》。就是说,《史集》这一国家编纂事业的主持人宰相拉施特,身兼发令者和编纂方针及内容执笔积极参与者的旭烈兀兀鲁思君王合赞、其弟即继承人完者都等人,在编纂蒙古帝国史时,将人类史上首部综合史《史集》全书的开篇设计成了“乌古斯可汗传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大历史的开端

这里,感觉大历史的开端隐约可见。总之,事情的核心在于乌古斯将六子向左右两翼的安排,以及该结构下由每人的四子组合成总共二十四个军事集团的格局。其图式见下方。

由此立刻联想到的首先是《史记》中著名的匈奴“二十四长”。匈奴帝国的君主单于执掌中央部面南而居,其右(西)边配置有右贤王所领十二长,其左(东)边同样配置有左贤王所领十二长。“二十四长”个个都是统辖“万骑”的首领。

这种形式,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东西方横向大幅扩展开来的匈奴国家的基本结构,也是单于宫廷中的排序和设置。而且,这一左右两翼制不仅仅是匈奴国家沿用约四百年的制度,还为匈奴之后形成的檀石槐的鲜卑帝国和青海地方的吐谷浑等政权所认同,即使是在柔然、突厥、吐蕃等一系列游牧型的国家和政权中也明显得到了沿袭,只是很遗憾今天没有留下像《史记》那样详细的记载。

蒙古帝国——不为人知的惊异的世界史实像

乌古斯可汗的军事集团

其次联想到的是,北周事实上的始祖宇文泰所设立的“西魏二十四军”,北周在6世纪曾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具体来说就是,设有六位分别领有四军的柱国大将军,总称为“六柱国大将军”。每个军,由担任“开府仪同三司”的首领率领。因此,“二十四军”即拥有开府仪同三司职衔的二十四位有权势的人组成的联合体。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一半政权西魏及其继承者北周,是以“武川镇军阀”重组后形成的多种族混合的“关陇集团”为核心,而后来建立隋朝的杨氏和建立唐朝的李氏虽然也都取了汉姓,但显然是非汉族的强势军阀,又分别是二十四军的将领。以鲜卑拓跋部为轴心形成的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尽管中华式的王朝名称发生了改变,但其实质是可称为“拓跋国家”的一连串国家和政权。匈奴以来游牧系武士传统和性质的色彩浓厚,甚至多被认为是中华大帝国典型的唐朝,说起来也是“异族人建立的新中华”。六个权势者及其属下配置四位首领的这种形式,的确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乌古斯可汗传说”。

不能说匈奴以来的制度与拓跋国家的结构之间没有联系。暂不论此事正确与否,就匈奴和拓跋都出现于“乌古斯可汗传说”之前的时期来说,如果考虑到原本乌古斯族自身就是与突厥和后半部分拓跋国家同时在中亚得到发展的,那么一定是欧亚大陆中部至东半部实施的国家模式影响了“乌古斯可汗传说”,或者说很可能成了其始祖传说的雏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6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