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博物思史——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7-01 20:12:54 0

金币,来自印度

铸造于公元四一五年至公元四五○年

在伦敦西北有一座印度教神庙——尼斯登庙,它是整个伦敦乃至整个英国最让人惊艳的建筑。这座巨大的白色建筑由开采自意大利的大理石筑成,在印度由一千五百多名工匠精心雕琢后,再运到伦敦。 

访客脱鞋之后,进入一个装饰华丽的大厅,里面有许多印度神像,用来自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雕成。中午时段谢绝访客,因为这是众神睡觉的时间,下午四点左右,音乐响起,唤醒众神。我们如今看到这里湿婆、毗湿奴等印度神的形象,仿佛亘古以来就是如此,但其实这些形象的形成,在历史上自有其起点。印度教众神的形象与基督教和佛教一样,也是在公元四百年左右形成的。我们如今在伦敦看到的形象,可追溯到约一千六百年前印度伟大的笈多王朝。 

人类要与神互动,就需要神有一个可资辨识的形象。但要如何表现出他们的身份特征呢?印度教尽管有苦修的成分,但也承认物质富足所带来的欢愉,他们神庙里的许多神都装饰华丽,佩戴着鲜花及花环。湿婆与毗湿奴很容易辨认,前者手持三叉戟,与自己的妻子雪山神女在一起,后者则端坐着,四条手臂拿着铁饼与莲花。附近通常还有一个对一千六百年前的笈多王朝十分重要的神,即湿婆的儿子鸠摩罗,现在又叫卡尔凯蒂耶。公元四百年前后,在北印度笈多国王修建的新神庙里,所有的印度神都开始以我们如今熟悉的形象呈现。 

博物思史——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金币的一面是马的图案,另一面是一位女神,可能是吉祥天女

大英博物馆的钱币与勋章馆藏有两枚印度国王鸠摩罗笈多一世的金币,他于公元四一四年至四五五年在位。这两枚硬币表现了国王的宗教信仰中极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它们由黄金制成,大小与英国的一便士相当,拿在手里颇有分量。在第一枚硬币上,别国通常用来雕刻国王头像的位置,刻着一匹神骏的牡马,身上装饰着彩带,头顶上飘着一面三角旗幡。金币边缘有一句梵语,意为“鸠摩罗笈多一世,至尊王者,克敌制胜”。 

为什么硬币上的形象是马而不是国王?这源自印度教诞生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之前的印度国王一直奉行,笈多的国王也将其继承了下来。这种仪式一位国王一生中也许只能举行一次,因其步骤繁复可怖,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一年,要耗费大量钱财,并以大规模夸张的杀生献祭作为结束。鸠摩罗笈多一世决定要举办一次。 

他们选中了一匹牡马,净身仪式后,放它出去漫游一年。一支由王子、信差及仆从组成的队伍一直尾随并观察它。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阻止它交配:牡马必须保持纯洁。在整整一年无法交配但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后,牡马被抓回来,经过一系列复杂仪式后交给国王,由国王在众人面前用金刀亲手将其杀死。我们这枚金币便是为了纪念鸠摩罗笈多一世所完成的这一比印度教还古老的仪式。该仪式再次确认了他的王统与无上的权力。但与此同时,鸠摩罗笈多一世也急于推动其他较新的宗教活动,希望得到其他神灵的扶持,以巩固自己在人世的地位。他花费了大笔金钱修建神庙,在寺内广树雕像,绘制壁画,用新颖动人的形式来吸引信徒。事实上,正是他与当时的许多人一起,重塑了神灵的形象。 

笈多王朝始于公元三百年后不久,以北印度为中心迅速开始扩张,占领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领土。公元四五○年,王朝成为该地区的超级势力,与伊朗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比肩。公元三一三年,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合法,其后不久,北印度的笈多王朝便制定出印度教许多流传至今的形式——复杂的宗教结构、庙宇、僧侣,以及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众神形象。 

为什么这一切都发生在历史的这一时期?对基督教和佛教而言,这同帝国、财富、不断增长的信徒与艺术的力量有关。只有强盛稳定的国家能出现伟大的艺术与建筑,它们比语言文字直观得多,只要一眼便可以了解,这在多语言的大帝国中是极大的优势。而且,建筑与雕像一旦树立,便能长久保存,为未来提供仿制对象。在罗马,基督教迅速成为唯一的国教,但在印度,印度教对笈多王来说只是接近神的方式之一。看起来,这个世界能轻松地面对复杂状况,让不同的真理和谐共存,并宣布它们都得到国家承认。 

在笈多王朝,印度教蓬勃发展之际,信徒与神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牛津大学古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印度教僧人肖纳卡·里希·达斯解释道:

印度教将所有的神都当作造物主的分身。造物主无处不在。因此,对神灵形象的实体展现被认为对呼唤造物主显身极有帮助。去寺庙参拜时,神像便是显身。同时,你在家里也可以供奉。印度教徒会邀请造物主进入这一实体。早上敬献甜食唤醒他,晚上将他置于床榻之上,起床后用温水、酥油、蜂蜜、酸奶为他沐浴,然后穿上通常用丝绸缝制的服装,并饰以美丽的花环,最后再开始一天的敬拜。这一套实践造物主显身的仪式十分有趣。

鸠摩罗笈多一世最常敬拜的神从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选择的是战神鸠摩罗。这便是我们在第二枚金币上看到的形象。鸠摩罗上身赤裸,手握长矛,骑坐在一头孔雀上。他们的孔雀并不像西方传统中那样是虚荣自负的象征,而是一种凶残可怕的神鸟,鸠摩罗骑着它上战场。这一形象出现于一千六百年前,时至今日仍能让人一眼认出,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但有一处细节值得一提,金币上的鸠摩罗与孔雀立于基座之上。因此我们看到的并非一幅神的形象,而是一尊寺庙里的雕像,也许鸠摩罗笈多自己也在供奉一尊。寺庙造像的传统即在这个时代出现,一直延续至今。 

金币的一面是骑着孔雀的鸠摩罗,另一面是鸠摩罗笈多自己

博物思史——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金币的另一面上是鸠摩罗笈多自己的形象,也有一头孔雀。国王立在一侧,优雅地让神鸟享用葡萄,并没有像鸠摩罗一样骑上去。他戴着王冠,头顶光环,还戴着沉甸甸的耳环和精致的项链。金币上刻着“鸠摩罗笈多王,德行高尚,战无不胜”。 

这两枚金币充分发挥了硬币的独特功用:它们让所有硬币持用者了解,他们的君主受到神的恩宠。后面这枚还特别表现来自战神的恩宠,因为很显然,国王与鸠摩罗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是在亚历山大死后统治者们发明的大众传播方式(第31节),一直沿用至今:英国的每一枚便士都宣称女王蒙受上帝恩典,作用与鸠摩罗笈多一世的硬币一般无二。但鸠摩罗笈多金币上的神像不只表现了权力神学,它还表现了人类的普遍欲望,人类一直渴望能与神有直接的个人接触。借助雕像与画像,这种关系自此成为印度教的核心。

 在笈多王朝的统治下,印度教的主神及其供奉方式成为定制,至今仍支配着印度的宗教格局。近年来,不少历史学家都在探讨笈多王朝中的印度教活动。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古印度史荣誉退休教授罗米拉·塔帕解释说,在今天的印度还能感受到笈多王朝的存在,不仅因为他们留下的建筑物,也包括一些政治方式:

在开始记述印度殖民史时,有一种民族主义的书写方式将笈多王朝称为“黄金时代”。过去几十年,一种叫“印度教徒主义”的理论逐渐壮大,他们认为只有印度教信徒才是印度的合法居民。因为只有印度教是土生土长的。穆斯林、基督徒、祆教徒都是后期从国外来的。可他们却没考虑过这些教徒中99%都是纯印度人。正是因为这种思潮,笈多王朝重新受到重视。

这实在令人惊讶。正如我们的金币所示,笈多王朝虽然建立了印度教的全新形式,但他们也尊奉旧有的宗教传统。同时,他们还大力保护佛教与耆那教,并无排外性。简言之,六百年前,信奉佛教的阿育王开启了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的伟大印度传统,鸠摩罗笈多王只是延续了这个传统。而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君主、英国殖民统治者与现代印度的建国者们,都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

伦敦近郊西北三区显眼的印度教神庙

博物思史——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70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