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6:35 0


柳宗元写了一篇《封建论》,苏东坡则写了一篇《论封建》,立意相通,其云: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 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这一段话是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搬下来的,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不像柳宗元那篇《封建论》那么拗口。接下来是苏东坡的议论了,他认为置郡县不立诸侯是大势所趋,是形势使然,其文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者,以鲁三桓、晋六卿、齐田氏为戒也。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

这一大段话肯定了柳宗元讲的三代行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反之秦是行郡县制,也是势也、时也。前前后后讨论分封制的人也不少,苏轼认为: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皆诸侯王子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苏东坡这一大段议论,说得比柳宗元更加清楚明白,而且更加痛快,字字句句都在理上。苏轼之后,亦还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明代分封制的历史,也说明柳宗元、苏轼所言为是。在分封制这个问题上,复辟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而且把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给害苦了。朱元璋想维护子孙后代都能受益于分封制,历史发展的结果恰恰是适得其反。

《皇明祖训》的四库提要称朱元璋对于亲藩的体制。“大抵惩前代之失,欲兼用封建郡县以相牵制,故亲王与方镇各掌兵,王不得与民事,官吏亦不得预王府事。”朱元璋想折衷调和封建与郡县之间,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与太子间有一段对话:

尝御文楼,太子侍,问近与诸臣读何史?对曰:“汉七国事。”问曲直安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一偏之说。景帝为太子时,以博局杀吴世子;及为帝,又轻听晁错,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则宜言藩王当上尊天子,毋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矣。”(《明会要》卷三)

这是朱元璋希望在其诸子之间保持亲亲和睦的关系。有一个叫叶伯巨的人,在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上书,对朱元璋的分封提意见,他说:

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

叶伯巨的建议,亦不过重复当年贾谊的建议,而这一点却激怒了朱元璋。“书上,帝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既至,丞相乘帝喜以奏,下刑部狱,死狱中。”(《明史·叶伯巨传》)分封诸子,朱元璋立意已定,谁也动摇不了他。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封了二十三个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起,诸年长之王,陆续就藩,秦王朱 就是那一年就藩长安的,晋王朱 也是那一年就藩太原的。朱元璋在明祖训中规定了诸王只有少数护卫兵,地方镇守卫所和边防的军队是无权擅自调动的,地方镇守的部队要得到朝廷的调令,并得王令才能调发,就是给地方镇守部队加了一道锁;镇守部队则不许王擅施私恩;诸侯王不得干预地方民事的管理,军政与民政还是分开的,军政则在朝廷与镇守武官之间还加了诸王的监控。当朱元璋在世时,谁也不敢违拗他的意志,他的太子朱标在处理其诸弟的过失时,是遵照朱元璋的意愿,处处考虑到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周、秦诸王有过失时,他便从中调护。但朱标早逝,其子朱允 即位时,矛盾就充分暴露无遗。朱允 忙着设法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打到南京来了。朱棣死后到其孙朱瞻基即皇位时,汉王朱高煦便起兵作乱了。朱元璋想保留分封制,同时借诸藩王协同节制地方方镇的军队,结果是骨肉之间兵戎相见,削地夺权及藩王起兵作乱的事便不遵朱元璋的意志而发生了。武宗正德年间,在宁夏有安化王“ 寘鐇 之叛”,在江西则有宁王“宸濠之叛”。对于藩镇的管束,自成祖以后,已更加严苛,事情完全走向朱元璋初衷之反面。明中叶以后,诸王都成了“徒拥虚名,坐靡厚禄”的废物,即使有贤才也无法施展才能,反而束缚子孙们才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防范极其严密:“诸王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事态完全背离了朱元璋“众建屏藩”之初衷了。在分封问题上,朱元璋虽然有失误,但地方上军政分而治之原则,终明一代则是始终坚持的。所以整个明朝没有发生方镇林立、地方割据的局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4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