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6:23 0


自宋起,经元、明、清三代,长时期没有出现中唐以后那种方镇林立、骄兵悍将当道、军阀割据的局面,辛亥革命以后却重新出现了这种现象。北洋军阀统治的时间虽不长,地方军阀半割据的状态,却延续了好几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告一段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深思。

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的政治体制上,只要一旦时局稳定,战乱过去以后,历来是文武分职,文主武从。在科举与铨选制度上,历来是文优于武,武举不占重要地位,只有立国初年,将军才有显赫地位。接下来便是文官占据主流地位。明代的内阁都是文官,没有武官的地位。清代也是如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雍正时被军机处取代,康熙时的《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国家军旅之事,专任武官,其在行省者,以文臣监督,曰总督、曰巡抚。”总督、巡抚都是监察系统演化而来,是文人的职务。清代这个情况的改变是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湘淮军的统帅政治地位提高,他们出任地方督抚,军人地位有显著提高。然而他们出任地方督抚时,亦还是以文官的身份,但他们毕竟是带过兵的武官,在军队内部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实际也掌控着一部分兵权。兵将相习,实际上蕴含着兵将之间的特殊关系。晚清的练军,实际上还是想用湘淮兵勇的办法来改造原来绿营的军队,但并未根本改变原来的军事体制。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新编陆军实际上替代了原有绿营的军制。清廷练兵处曾于1909年计划编练新军三十六镇,到辛亥革命前夜实际练成十四镇,又十八混成协,又四标。新编陆军亦还只是初具规模,新军的军官大都出自袁世凯主持的保定军官学校,也有一部分是当时各地派往日本学习的,回国以后在各地主持军队工作,绿营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地方督抚有不少人与新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一支现代化的新军,清王朝已不能进行严密的控制了。辛亥革命前,已有新军军官起事的案例。武昌起义,本质上便是新军的兵变。中下级军官思想的变化,逼着上级军官跟着转。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也改变了原来军政分开的体制。在辛亥革命后各省市易帜的督抚大员,大都转任民国的地方都督,他们要维护自己在地方的统治,必须紧紧地抓住手中的兵权,军与政也就合一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下令实行军民分治,黎元洪虽发电支持,但各省督抚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辛亥革命后关内十七省都督中,十二人为军人,其中有六人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袁世凯所以主张军政分开,在当时是为了扩张其北洋军阀在南方的势力范围,削弱孙中山革命党在南方的影响,受到南方都督们的抵制亦是势所必然。这时南北的对峙,扩大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辛亥革命以后,无法迅速出现全国统一的局面,却为军阀割据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袁世凯死后,北方分裂为直、皖、奉三系,南方则有滇系和桂系,滇粤之间对立。总之,各省都各自为政,中央政府形同虚设,中央政权成了空架子,而各地军阀势力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外国势力在插手,结果是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外国侵略,特别是日本侵华的危机日益加深,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面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势必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