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6:30 0


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京,明帝国崩溃,清兵入关,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王朝,即以满洲贵族为主体,与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结合在一起的清王朝。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廷崩溃,清王朝前后历时也有二百六十七年时间,与明朝持续时间大体相当。从军兵制度的角度讲,清初,满洲入关时,其军兵制度是双重的,一是满洲八旗制度,二是汉军绿营兵制度。

八旗是清兵入关以前就有的军队,带有部落兵的性质。而绿营兵是清人入关以后,由归附的明军及招募的汉人组成。八旗兵由皇帝直接指挥,集中驻防于京师和全国各重要战略据点,具有国家和地区主力机动兵团的性质。绿营则分别由驻防所在地军政长官指挥,属于地方镇戍部队的性质。

满州人八旗军的编制始于牛录额真。努尔哈赤起兵时,有其父遗十三付铠甲。牛录指一大箭,十个人各出一箭,即构成一个单位,持大箭者即为其主,即为牛录额真。额真意思是这一牛录即十人一队的队长。努尔哈赤率领的队伍在征战中逐渐扩大,到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这支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增加到四百牛录,有十二万人之众。此时编入牛录的不仅有满洲人,还有蒙古人、汉人,蒙、汉人自为牛录,分为八旗,除了黄、红、蓝、白之外,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一固山额真相当于一旗,合起来共八旗,八旗之名由此而来。当时有满洲牛录三百有八(其中亦包括一部分蒙古人),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这些牛录,八旗各有旗主,各置官属,各有人民。八旗并立,不相上下。八旗旗主等于王,努尔哈赤以其弟及诸子分管八旗。努尔哈赤在时,这八大贝勒是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极、第五子莽古尔泰、兄弟之子阿敏,为四大贝勒,其次有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是努尔哈赤去世时所规定的各立一旗,其中尚未包括多尔衮和多铎。由这八贝勒共治国政,这在努尔哈赤留下的圣训中最为明白,他主张重大决策由八贝勒共议,不得一二人挟领袖之意专断。八旗共治,贤能者为八贝勒共推而作领袖,其去留之权,由八贝勒公决。而且还规定战争中所获之战利品,由八贝勒平分,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这样的体制不可能稳定,八贝勒会议后来演化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君主则是由八贝勒共推,其性质与蒙古成吉思汗时的库里尔台制度相近。实际上八旗是八个部落的联盟,国家的体制接近于部落联盟,它的兵制是部落兵制。那时满州人的生产是原始农业和狩猎结合,蒙古人是游牧生活,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军事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冷兵器还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们的优势在骑兵。再说,八旗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不断演化,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太极实际上掌握正黄与镶黄两旗,有代善的支持,加上正白旗亦支持皇太极,所以皇太极在八旗中占了多数。皇太极成了满洲八旗的君主,是靠其在八旗中力量的优势,故有上三旗之称。上三旗为天子自将,体制略高一级,奉天子之家事,即内廷之差使,即为内务府衙门。故在皇太极时,便已把努尔哈赤制订的军事民主制转化为君主制了。天子与议政王大臣的关系变成君臣关系,八固山共治的办法便消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决策的参议机构,最终决策权在天子手中。这个变化亦是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逐渐定型的。

清兵入关之初,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合在一起,不过二十二万人。以满洲八旗为主,是世袭兵制,年满十六岁以上的八旗子弟挑补旗兵。八旗又分为禁旅八旗与驻防八旗二种,雍正以后,八旗丁壮皆直属于国家,不再归旗主私有。禁旅八旗中有一部分负责保卫宫廷的亲军叫郎卫,由上三旗官兵充当。雍正时,则把侍卫的任务扩大到下五旗。另一部分则负责拱卫京师,守卫各行省的要害地区。驻防的原则以重守卫与集中机动相结合,机动的部队集中在畿辅、热河、绥远、张家口,与禁旅八旗一起构成一支机动部队。绿营则由收编明代的降军组成,有六十六万余人,屯戍全国各地。八旗兵的装备、训练和兵饷待遇都要优于绿营兵,驻防的绿营兵还要受到八旗兵的监控。清政府在重大军事活动基本结束以后,对军队的态度是养起来,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养尊处优。对于各旗诸王,在雍正以后则严加管束,断绝他们与朝士的往来,积数十年,衣帛食粟,养尊处优,尽为尸居之活人,逐渐走向衰亡。清代皇子不一定封王,以防止宗室作乱。历史地看,满洲整个民族,随着八旗制度的衰落而趋向衰亡,所以养尊处优是使其自然消亡最好的办法。人只有在艰苦奋斗中谋生存才有发展的希望,生活条件太优裕不是一件好事,这大概也是人们难以违背的辩证法,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也许就在于此,所以,八旗子弟成了人们嘲笑挖苦的对象。清末满洲人在辛亥革命后毫无还手的余地,说垮就垮了。事实上清中叶以后的事变,需要军队时,八旗和绿营都已不起作用了。到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时,清王朝已不得不大力招募乡勇来应对起义军了,此时距清兵入关不过一百多年时间,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了。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只能依靠湘淮军和洋枪队来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办团练,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再加部分楚勇及新募之众,人数最初也只有四千人。开始置办水师,买炮船,兵勇来自湖南,工匠来自广西,火炮来自广东,训练水师。他是依靠水师夺取长江水上控制权,阻断太平军的水上交通,然后攻克长江西岸的城市。清廷向荣的江南大营两次溃败,是靠湘军才得以挽回败局。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他是安庆人,在本省办团练,并在曾国藩的帮助下组建淮军,与上海的洋枪队结合,两面夹击太平军。湘淮军用来对付太平军及后来的捻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内镇压这些军队还能发挥一些作用,对外防御外寇就困难了。尽管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学习和掌握洋枪洋炮,建立北洋和南洋的水师,但是这些军队真与外敌交战时就不行了,并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失败。于是改练新军的设想,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开始正式淘汰绿营,改革军制,在朝廷设立练兵处,以奕 任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于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建立北洋六镇。它和清朝的旧军队不同,按照西方国家的军制变成,用外国人为教习,以洋操为训练内容,用洋枪洋炮武装,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士官、辎重等兵种。六镇编成时,已有兵力八、九万人,每镇兵力一万余人。时徐世昌为督练处参谋,段祺瑞、冯国璋、王国珍分任步兵、炮兵、工程兵、学堂总办兼统带,曹锟、李纯等任队官,此外还有张勋、倪嗣冲都在这支新练陆军中。袁世凯把训练权与指挥权合一,统兵者与练兵者合一,如此则兵将相习,自成一体,使袁世凯拥有了一支训练精良的国防军。同时,袁世凯还掌握了军事教育的大权,先是在保定,办行营将弁学堂,后来是武备小学,以后是讲武堂、陆军速成学堂,最终改为保定军官学校,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军事教育机构,扩大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实际影响。清末的重要将领大都出身于保定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学堂。当时前往日本学习军事的也有一部分,其中有一些人在日本接受军事教育后,参加革命的也有一些。这一部分军事学校出身的成为军官以后,由于满清政府的倒台,便成了各地的督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