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部族:蒙古人 色目人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3:20:24 0


蒙古民族源起于汉唐时代的鲜卑和室韦。唐代先后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主要是操突厥语的民族,但在蒙古高原的中部和东部已有操蒙古语的民族,分别被称为“九姓达旦”和“三十姓达旦”。在蒙古高原以东的望建河(今黑龙江上游支流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有蒙兀室韦,它们是成吉思汗家族所源出的蒙古部的直系祖先。唐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灭亡以后,漠北的回鹘人四散出逃。回鹘人空出的牧场为东来的操蒙古语的民族占据,蒙兀室韦和多数其他操蒙古语的部落就是在这个民族迁移的浪潮中进入蒙古高原的。

蒙兀自称为“忙忽勒”,即Mongqol,契丹人有时把这个名字音译为“蒙古里”。宋人起初与蒙古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女真人了解蒙古。女真人把Mongqol读作“蒙古”,其特点是略去Mongqol的尾辅音-l。汉人也因袭了这个译名。女真语名词复数词尾有-se和-shi等,所以金人又把蒙古称为“萌古子”。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高原之前,使用蒙古语各种方言的游牧部落各有自己的名称,蒙古只是其中一部的名称。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大漠南北所有的游牧民都成为他的臣民,这些有相似语言和文化的各部都认同于蒙古,以蒙古部为核心结合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部把与自己同样源出于大兴安岭地区、与自己婚配的部落称为“迭列列斤”。蒙古部传说中的老祖母阿兰豁阿丈夫死后所生诸子的后裔氏族形成内部禁婚的集团,称为“尼鲁温”。随着世代的推移,原先某些属于禁婚范围的氏族之间血缘关系渐远,被划出禁婚集团,进入“迭列列斤”集团。

在金代,蒙古部内形成了几个强有力的贵族集团,即成吉思汗家族乞颜氏、成吉思汗六世叔祖后裔泰赤兀氏和扎只剌氏。成吉思汗少年时代,泰赤兀氏和扎只剌氏最为强大。经过多年兼并战争,成吉思汗才成为蒙古部之汗。

塔塔儿部又译作鞑靼、达旦等,居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周围和今贝加尔湖东南地区,不属于源出于额尔古纳昆的蒙古人。该部曾有七万户,是蒙古兴起以前蒙古草原上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因为他们曾经十分强大,突厥人曾把居于自己以东的操蒙古语部落称为“三十姓鞑靼”。塔塔儿人有六个分部,其中一个称为Tutuqliut,即“都督之民部”。此部首领可能在唐代受封为“都督”,统辖若干部落。久而久之,首领的称号变为部名。金初塔塔儿人仍十分强大,它们曾击败克烈部,连年幼的王罕及其母也被塔塔儿人俘获,迫使克烈撒里黑汗投奔乃蛮。在乃蛮人的支持下,克烈部战胜了塔塔儿人,救出王罕及其母亲。

塔塔儿人是蒙古人的世仇,他们曾经将蒙古部可汗、成吉思汗的曾伯祖父俺巴孩和伯祖父斡勤巴尔合黑缚送金朝处死,因此两部经常互相攻战。成吉思汗诞生时,其父也速该正在与塔塔儿人作战,俘获了塔塔儿部的一位首领名帖木真兀格,故为自己的儿子起名为铁木真。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在赴宏吉剌部为他订亲的归途中被塔塔儿人毒死。后来当金朝进攻塔塔儿时,铁木真联合克烈汗脱斡里勒乘机偷袭之,获大胜。脱斡里勒因之封王,铁木真亦获得金朝“扎兀惕·忽里”的封号。在这次战争中,铁木真拾得一个塔塔儿部孩子名叫失吉·忽秃忽,领回后由其母收为义子,抚养成人,后来成为蒙古国驻华北最高断事官。

金泰和二年(1202)铁木真最终击败了塔塔儿人。为报祖先的仇,他下令将塔塔儿人凡是高过车轮的男子全部杀掉。他交给其弟拙赤哈撒儿一千塔塔儿人,要他杀掉。拙赤哈撒儿的妻子是塔塔儿人,不忍杀尽自己的姻亲,悄悄隐藏了其中五百人。许多蒙古人与塔塔儿人有姻亲关系,也像拙赤哈撒儿一样出于同情隐藏了一些塔塔儿人,但塔塔儿部不复存在了。

蒙古人在欧亚各地曾被许多民族称为鞑靼。随拔都西征的蒙古人在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定居下来后,逐渐同化于周围的操突厥语民族,但他们的名称鞑靼被许多臣服于他们的操突厥语民族接受,形成今日俄罗斯的鞑靼族(在我国称塔塔儿族)。

蔑儿乞部又译作蔑里乞、灭里吉。在辽代它被称为梅里急或密儿纪。其居地在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怯绿连河(今蒙古克鲁伦河)下游地区。蔑儿乞部与蒙古部经常互相攻战。蔑儿乞曾侵袭铁木真营帐,掠走其长妻孛儿帖。蔑儿乞部长脱黑脱阿为了结好王罕,把孛儿帖送给王罕。后来铁木真派人将孛儿帖接回,当时孛儿帖已经怀孕,在归回的途中生下长子朮赤。

蔑儿乞部被铁木真击败后,投靠乃蛮塔阳汗。塔阳汗败亡后,脱黑脱阿逃往塔阳汗之弟不亦鲁黑汗处。不久成吉思汗派兵越按台山而南消灭不亦鲁黑汗部,脱黑脱阿在也儿的石河畔战败被杀,其诸子在逃窜时无法将其尸体带走,仅割下其首级。蔑儿乞残部往投畏兀儿亦都护,畏兀儿拒绝收留。他们不得已逃入西辽境。成吉思汗派速不台往追,击败之。他们沿忽阐河下游败逃,由居于扎牙黑水(今乌拉尔河)与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之间的钦察部收留。速不台在追击途中,与花剌子模军队发生冲突。成吉思汗派人赴钦察要求交出蔑儿乞仇人。钦察部长回答说,飞鸟入丛林,丛林尚能庇护,何况人乎?这番回答成为后来哲别、速不台绕宽田吉思海(今里海)进攻钦察的借口。

蔑儿乞部被打败,其部民被分至诸王、贵戚投下为奴仆。元末丞相伯颜就是蔑儿乞部人。

宏吉剌部又译作王纪剌、翁吉剌等,与蒙古部一样,源出于额尔古纳昆山谷,属于迭列列斤蒙古人,可能与辽代的乌古部(于厥里部)有关。据蒙古人古老的传说,此部在抢先迁出额尔古纳昆山谷时,踏坏了其他部落的灶,以致多患足疾。又有传说远古时从一只金罐中生出三兄弟,其后裔分别形成宏吉剌、亦乞列思与豁罗剌思三部。其居地北至今海位尔河、额尔古纳河上游,南及今哈拉哈河和乌拉根果勒一带。

宏吉剌与蒙古部有传统的联姻关系。成吉思汗家族传说中的老祖母阿兰豁阿就出自上述宏吉剌分族豁罗剌思部落。成吉思汗正后孛儿帖为此部首领特薛禅的女儿。有元一代,特薛禅家族女儿为皇后者有宪宗蒙哥皇后忽都台、也速姐妹,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帖古伦和南必,成宗铁穆耳皇后实怜答里,武宗海山皇后真哥和速哥失里,泰定帝皇后八不罕、必罕、速哥答里,文宗皇后不答失里等。特薛禅后裔中尚公主者也有多人。因此元代宏吉剌氏是著名的蒙古显贵家族,有“生女世为皇后,生男世尚公主”之说。

斡亦剌惕部又译称外剌,不属于迭列列斤集团,为森林蒙古人的一支。其语言虽然属于蒙古语,但与东部蒙古人略有区别。其居地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欠河(今乌鲁克姆河)流域和杭爱山以西地区。降服蒙古后,分为四个千户,与成吉思汗家族结成姻亲关系,被称为“外剌驸马”。斡亦剌惕部长忽都合别乞的女儿嫁给宪宗蒙哥,成吉思汗的女儿扯扯干公主下嫁给忽都合别乞之子脱劣勒赤,宪宗弟阿里不哥娶脱劣勒赤之女。此外在波斯、钦察草原和中亚的成吉思汗后裔也多与斡亦剌惕部联姻。

约在元末,此部离开欠河地区向南迁移,至明初已占据金山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思河)地区,势力日益强盛。明代此部称为瓦剌,即斡亦剌惕的另译。清代又译为厄鲁特,其中一部准葛尔明末清初西有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东越蒙古高原,南占回部和乌思藏(今新疆南部和西藏),成为亚洲大陆中部的强国。

扎剌亦儿部属于迭列列斤集团,分为十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木华黎、忙哥撒儿所出之扎阿惕,以及胡母思,脱合剌温及朵朗吉惕等。扎剌亦儿是一个来源复杂的部落。一部分扎剌亦儿人,如扎阿惕部,可能是在唐末与蒙兀室韦一起从大兴安岭地区迁入蒙古高原的东部。而另一些扎剌亦儿人,如胡母思部(又译称兀卑思)唐代就居于蒙古高原的中部回鹘牙帐附近,为回鹘贵族牧驼。

扎剌亦儿部在辽代称为阻卜扎剌。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曾为渡怯绿连河(今蒙古克鲁仑河)北进的辽军击败,仅余七十余帐逃入蒙古部的牧地。为争夺牧场,他们杀死了成吉思汗的九世老祖母莫拏仑。后来入赘于今贝加尔湖地区的巴儿忽部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起兵复仇,将这些扎剌亦儿人变为自己家族的世臣世仆。另一些扎剌亦儿人形成分散的小部,在蒙古草原游牧,至金末都降附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建国后,世代为成吉思汗家族服务的扎剌亦儿奴仆被成吉思汗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并随蒙古征服战争分布到蒙古国各地,多成为元皇室和各支蒙古贵族手下的高官显贵。在元末伊利汗国的扎剌亦儿贵族甚至篡位,在波斯建立扎剌亦儿王朝。

克烈部又音为克列夷、克烈亦惕、怯烈、怯里亦、凯烈等,为辽金元时代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土兀剌河(今蒙古土拉河)、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回鹘故地的蒙古部落。据波斯史家拉施都丁记载,古代此部首领生有八子,皮肤皆黑,突厥—蒙古语呼黑为Qara,因此称之为“克烈”。唐末辽初,克烈先后为东邻塔塔儿部和北邻阻卜(又音译为“术不姑”)征服,因此在汉文史料中又称为达旦和北阻卜。辽代中期时成为契丹属部。

叙利亚文史料提到,辽初克烈部在狩猎时遭风雪迷途,适遇在此活动的聂思脱里教徒,经他们引导才脱离险境,因此举部皈依聂思脱里教。寿昌六年(1100)磨古思反辽失败,被辽处死。辽末金初磨古思子忽儿扎胡思为汗,与蔑儿乞部冲突,其七岁子脱斡里勒(王罕)被掠为奴,后忽儿扎胡思汗发兵救出。数年后克烈在与塔塔儿部的斗争中失败,脱斡里勒与其母亦马勒均为掠取,时脱斡里勒十三岁。忽儿扎胡思汗逃入乃蛮。乃蛮汗与之联姻,出兵帮助他复国,救出脱斡里勒。父死后,脱斡里勒夺得克烈汗位,残杀兄弟,其叔古儿罕把他赶出部落。脱斡里勒依靠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的帮助夺回汗位,并与也速该结为“按答”(蒙古语,意为“义兄弟”)。也速该死后,铁木真曾在他的帮助下聚集力量。承安元年(1196)金朝讨伐塔塔儿部,脱斡里勒应约助战,因此受封为王,后来称为王汗,讹为王罕。

金明昌年(12世纪90年代),克烈部再度发生内讧,王罕弃部出逃,向西辽求援未得到支持,于金承安元年(1196)回到漠北。后来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才恢复对克烈的统治。不久与乃蛮冲突,克烈军西越金山,攻至黑辛八石(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又东进消灭蒙古泰赤乌部,成为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势力。金泰和三年(1203),克烈与铁木真发生冲突,蒙古战败。王罕因之轻敌,反遭铁木真偷袭,克烈大败。王罕逃入乃蛮东境,被乃蛮守将捕杀。其子桑昆亦越戈壁南下,到达西夏,并继续西行到达龟兹为当地国主所获,并被处死。克烈部民被成吉思汗编入各蒙古千户。蒙古皇族中有不少人娶克烈贵族女子为妻。今卫拉特蒙古和东蒙古的鄂尔多斯和察哈尔部中都有克烈遗民后裔。

元朝把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各族人称为色目人,意为“各色名目之人”。主要包括唐兀(西夏人),操突厥语各族如畏兀儿、乃蛮、哈剌鲁、康里、回回(信奉伊斯兰教各族及西域各族人)乃至欧洲人等。其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详见政治部分。

畏兀儿九世纪初以前,回鹘汗国的汗位一直为回鹘人中的药罗葛氏贵族所据。回鹘汗国末期,境内发生内乱,汗族药罗葛氏被推翻,铁勒诸部之一的阿跌氏篡夺了政权,仍号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居于今唐努山以北地区(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黠戛斯部(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起兵十万,攻入汗国的首都斡而朵八里。回鹘汗国灭亡后,诸部纷纷外逃,其中一部分南越金山,迁入原唐安西都护府境内。迁至西域后不久,汗位为铁勒诸部中的仆固氏夺得,但国号“回鹘”始终保持着,史称“高昌回鹘”,即元、明时代的畏兀儿。穆斯林史家称为“九姓”。

高昌回鹘立国之初国势颇盛,境土辽阔,辖地北达金山,南越罗布泊,西南逾喀什。后来国势渐衰。疆域广狭虽然发生变化,但其重心始终在今天山东段南北地区。其中心城市有五座:别十八里(突厥语,意为“五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仰吉八里(突厥语,意为“新城”)、彰八里、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和唆立迷(今新疆焉耆)。回鹘人迁到这里以后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成为半农半牧的民族。

高昌回鹘的首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称可汗、天汗或“阿萨兰汗”。“阿萨兰”为突厥语Arslan,意为“狮子”,所以在汉文中又译称“狮子王”。金代采用原先居于北庭附近的拔悉密首领的称号“亦都护”,意为“幸福之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西征时,高昌回鹘归附契丹。辽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征,高昌回鹘又成为西辽的属部。畏兀儿人的文明程度在辽金时代西北诸部中是最高的,受到西辽契丹贵族的重视,畏兀儿贵族应召在西辽内廷教授文化。西北与畏兀儿接壤的乃蛮部也受到畏兀儿文明的强烈影响。乃蛮汗廷延请畏兀儿知识分子为他们执掌金印,管领钱粮出纳诸事。

西辽末帝直鲁古于畏兀儿地区置太师僧少监以加强控制,恣睢用权,奢淫自奉,引起畏兀儿贵族的强烈不满。太祖三年(1208)成吉思汗击败乃蛮残部,畏兀儿为之震动。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亦都护于次年率众杀少监,遣使蒙古表示臣服。太祖六年(1211),巴而朮亦都护亲自前往克鲁仑河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褒奖他,许嫁以自己的女儿也立安敦,并允诺畏兀儿首领享有“第五子”的待遇,使畏兀儿统治家族与汪古部、斡亦剌部统治家族一样,与成吉思汗家族结成了世代联姻关系。畏兀儿就这样成为蒙古可汗的直辖地。

成为蒙古属部后,除亦都护应岁时进贡珍宝方物、贵族弟子入质以外,成吉思汗还在畏兀儿的一些城市设置达鲁花赤,担任达鲁花赤的都是畏兀儿本族人。每逢蒙古出兵征战,畏兀儿都必须抽调人马随行。哲别受命攻灭屈出律时,巴而朮率部众万人为先锋。成吉思汗西征时,巴而朮奉命随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城,此后再随朵儿伯等蒙古将领进攻阿母河上游诸地。当成吉思汗出兵攻灭西夏时,巴而朮再度率众助战。巴而朮死后,蒙哥攻宋时,马木剌的斤亦曾率探马赤军万人随行,参加合州钓鱼山之战。

元代畏兀儿人主要信奉两种宗教:佛教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代回鹘人迁居安西后,在继续崇奉摩尼教的同时,接受了当地流行的佛教。入居汉地的畏兀儿人中佛教徒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高昌人舍兰兰,侍于世祖察必皇后,“内而妃主,外而王公,皆敬以师礼,称曰八哈石。北人之称八哈石,犹汉人之称师也”。畏兀儿族翻译家别十八里人安藏也是佛教徒,他从小“日闻父兄讲颂经论”,九岁始从师力学,十三岁能默诵《俱舍论》三十卷。世祖即位时,他“进《宝藏论渲集》一十卷”,世祖“嘉叹不已”。别十八里人大乘都,“中统中自其国来觐天光,世祖既知其家世甚盛,又知其学问有源,随问随对,上大器之”。畏兀儿人阿鲁浑萨里,祖孙三代都“精佛氏学”,其子乞台萨里,至元十二年(1275)“入为释教都总统”,其孙阿鲁浑萨里,受业于巴思八,且能解诸国语。

迦鲁纳答思,能“通天竺教及诸国语”,他以畏兀字译西天、西番经论,“既成,进其书,帝命锓版,赐诸王大臣”。迦鲁纳答思译经所在地是北京的白塔寺,锓版印出的经典除了分赐给汉地的诸王大臣,也赐给已在察合台汗国统治下的畏兀儿地区的贵族。近人发现的编号为TM14(U4759)号畏兀儿文书,就是一份迦鲁纳答思翻译的佛经刻本残卷。元廷颁赐到畏兀儿地区的,还有蒙古文佛经。元廷除了对畏兀儿地区的贵族颁赐佛经以外,连高昌寺院内的燃灯续明之费也由内地供应。大都的畏兀儿佛教大师舍兰兰在吐蕃五大寺、高昌旃檀寺、京师万安寺等,都贮存了钞币,以给燃灯续明之费。有元一代,佛教是畏兀儿人中的主要宗教。这种情况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才改变。

聂思脱里教传入畏兀儿的时间不可考。在蒙古时代,“迭屑”是波斯、中亚对聂思脱里教的通称。大约是因为畏兀儿人中有人信奉聂思脱里教的缘故,阿美尼亚史家海敦就把畏兀儿之地称为迭屑国。丘处机朝见成吉思汗途中,路经畏兀儿地时,宿轮台(今乌鲁木齐北)之东,迎接他的人中有“迭屑头目”。上世纪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七河流域发现的聂思脱里教墓地中,有数方墓石的铭文写明死者的籍贯,其中有一方墓石的墓主是畏兀儿人。

乃蛮为辽金时代居于金山地区的突厥部落的名称,又译作乃马、乃满、耐满等。其族源应与唐代从唐努山(今蒙古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之间的界山萨彦岭)南下灭亡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今我国柯尔克孜族与境外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有关。多数学者认为辽代的“粘八葛”与金代的“粘八恩”均为乃蛮的同名异译。

乃蛮人居有蒙古高原西部,控制地域辽阔:东越杭海岭(今蒙古杭爱山)与克烈、蔑儿乞为邻;北接吉利吉思(今我国柯尔克孜族与境外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居于今俄罗斯图瓦、哈卡斯两共和国境);西越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与康里、哈剌鲁相接;南隔准葛尔沙漠与畏兀儿为邻。辽代乃蛮汗纳儿黑石获辽朝“大王”封号。辽末金初,乃蛮人中的别帖乞部十分强大,克烈人则与东邻塔塔儿人争雄。克烈汗忽儿扎胡思在与塔塔儿部的斗争中与别帖乞乃蛮联盟,别帖乞乃蛮汗把自己的女儿脱劣·海迷失嫁给忽儿扎胡思汗,并出兵帮助忽儿扎胡思击败塔塔儿人,恢复克烈王国。

忽儿扎胡思死后,克烈部内乱,以忽儿扎胡思另一妻亦马勒所生之子脱斡里勒(即王罕)杀死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乃蛮之女脱劣·海迷失所生之子台·帖木儿太师等人而结束。乃蛮部转而支持克烈汗室中反对王罕的势力,一再在克烈部里挑起内乱。金明昌年(12世纪90年代)克烈部再度发生内讧,王罕之弟也力克·合剌争夺汗位失败后逃入乃蛮,得到乃蛮亦难赤汗的支持,又击败王罕。亦难赤汗死后,次子别居于金山黑辛八石(突厥语,意为“红头”今新疆布仑托海一带),称“不亦鲁黑汗”,所辖部落称为“古出古惕乃蛮”;长子拜不花继承其伯父、亦难赤汗之兄纳儿黑石的“大王”封号,称为塔阳汗。

金泰和初年铁木真与王罕联合与“古出古惕乃蛮”作战。蒙古—克烈联军一路西进,越金山而南,直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之地,不亦鲁黑战败,逃奔至欠州(今俄罗斯图瓦、哈卡斯两共和国境)。塔阳汗派兵救援,蒙古—克烈联军方退。

克烈部败亡后,与成吉思汗为敌的各支蒙古部落的首领如:蔑儿乞的脱黑脱阿、克烈残部阿邻太石、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和蒙古部的扎木合及追随他的蒙古氏族如合塔斤、撒勒只兀惕及塔塔儿残部,纷纷投靠塔阳汗。塔阳汗意识到铁木真已经成为威胁乃蛮的最大势力,决意讨伐,派出一名聂思脱里教徒月忽难出使漠南汪古部,要求合攻蒙古。汪古部没有同意塔阳汗的意见,反而把月忽难执送铁木真。金泰和四年(1204)塔阳汗出动大军越杭海岭,渡塔迷儿河和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与蒙古军相遇,结果大败。塔阳汗受创致死。铁木真乘胜追击,直至按台山,消灭了乃蛮主力。

塔阳汗之子屈出律从乱军中逃脱,投靠其叔不亦鲁黑汗。次年,铁木真出兵消灭不亦鲁黑汗,屈出律逃脱,越天山而南,再西行,于元太祖三年(1208)至垂河(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交界处之楚河)流域投奔西辽。西辽末帝直鲁古嫁以公主。直鲁古统治末年,西辽国势日衰。屈出律利用这个机会,取得直鲁古的信任,收集亡散在天山以北地区的乃蛮、蔑儿乞残部,秘密地聚集力量,谋篡帝位。他私下与花剌子模沙协议合攻西辽,允诺事成后双方瓜分西辽国土。

元太祖五年(1210),屈出律乘直鲁古出兵征讨河中府(撒麻耳干)之际,率军西进,劫掠了位于锡尔河下游地区的讹迹刊城的西辽国库,得手后向东进入碎叶川流域,突袭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但被西辽守军击败。与屈出律结盟的花剌子模沙出兵占领讹迹刊,并东进渡锡尔河,进攻镇守于塔剌思的西辽大将塔阳古。西辽战败,溃军奔回国都,但虎思斡耳朵军民闭门不纳。溃军强攻达十六日,入城后,大肆杀掠。国君直鲁古下今制止,并命军队归还所掠物品,引起军队叛变。屈出律趁机网罗叛军,实力迅速增强。次年,他乘西辽朝廷失去对军队的指挥的时机,利用直鲁古出猎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将他一举擒获。但表面上仍然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并袭用西辽国号。这时阿力麻里的哈剌鲁人已经归顺成吉思汗。屈出律为巩固自己对西辽国土的统治,擒获阿力麻里的哈剌鲁人斡扎儿汗,进攻阿力麻里。斡扎儿被害后,蒙古汗廷侦知屈出律下落,出兵征讨。

屈出律夺取西辽政权后,向可失哈儿和斡端派出军队,在那里横征暴敛。由于屈出律是聂思脱里教徒,其妃耶律氏信奉佛教,遂强令当地人放弃伊斯兰教。元太祖十三年(1218)成吉思汗派出哲别为斡扎儿复仇。哲别率军抵阿力麻里,发现屈出律的军队已经退去,遂继续西进至费尔干那盆地,收降西辽可散城八思哈长官曷思麦里和斡思坚城的哈剌鲁军,驱西辽降军东行至可失哈儿(今新疆喀什)。屈出律闻讯后从可失哈儿向西出逃,进入巴达哈伤地区,为当地人擒获,交给蒙古军,被哲别处死。

亡散的乃蛮人多投降蒙古,少数为金朝收留,编为“忠孝军”。元朝建立后,乃蛮人属色目人等级。在辽金时代漠北诸部中以乃蛮人文化最高。乃蛮部受到畏兀儿人的强烈影响,使用畏兀儿文。凡出纳钱谷、委任官吏,均以畏兀儿字金印为凭信,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受命执掌金印。后来乃蛮人多融合于今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中。

汪古为辽金元时期漠南操突厥语部落,又译称雍古、瓮古、旺古、汪骨、王孤、汪古惕等。波斯史家拉施都丁在解释汪古这个名称的起源时说,金朝以此部守御边墙,边墙在蒙古语中称为unkuh,所以这个部落称为汪古。

唐开成五年(840)漠北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我国柯尔克孜族与境外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所破,种人分散。其中一部分渡漠南下,居于阴山地区。唐末原居于金山地区的西突厥沙陀部东迁,与阴山回鹘人融合,成为汪古部的祖先。回鹘人自称其祖先为卜古可汗。汪古部保持原有信仰,也奉卜古可汗为祖。辽金时代又称他们为白达旦。

辽末耶律大石北亡,图谋复国,得到汪古部长床古儿的支持。金末汪古部长也速为金守边,受封为北平王。也速被杀后,弟阿剌忽思继任部长,其二岁儿子不颜昔班被金留为质子,养于黑水千户家。

金泰和三年(1203)汪古部姻亲乃蛮塔阳汗向阿剌忽思遣使,要求夹击成吉思汗。阿剌忽思毅然将塔阳汗使臣缚送蒙古,并与成吉思汗合攻乃蛮。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命阿剌忽思管领汪古部五千户,并以第三女阿剌海公主下嫁之,约为世婚,互称“按答”(蒙古语,此言“契交”)、“忽答”(蒙古语,此言“亲家”)。阿剌忽思年迈,以长子不颜昔班与公主成婚。

元太祖六年(1211)阿剌忽思引蒙古军南出界垣,突破金朝北边。不久汪古部内乱,阿剌忽思与不颜昔班均被杀。阿剌海公主携不颜昔班子孛要合与也速子镇国逃脱,避居云中(今山西大同)。成吉思汗平定云中后立镇国为汪古部长。阿剌海公主再嫁镇国。

元代汪古人被列为色目人,汪古贵族中不少人仕元为宦。按竺迩因战功,任征行大元帅,其孙赵世炎官至中书平章政事。甘肃巩昌的汪氏家族在当地世袭统治。汪古人马祖常是元代著名文人。

汪古部是金元时代著名的信奉聂思脱里教部落。东胜州汪古教士马儿忽思约至元十二年(1275)与大都的一位聂思脱里教士列边·扫马结伴西行赴耶路撒冷朝圣,后来留居报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为聂思脱里教总主教,称雅八·阿罗诃三世。其经历保留在叙利亚文史料中。大德年间汪古部主阔里吉思曾在元大都与罗马教廷使者蒙特·戈维诺相识,皈依天主教,其子朮安(今译作“约翰”,后袭封赵王)受过洗礼。汪古部人使用叙利亚字拼写自己的语言,出官为宦的汪古人把这种文字带到内地。考古工作者在汪古部居地发现过许多基督教遗物。

回回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在任鄜延路(今延安地区)经略使时(1080—1082)所作的凯歌词中,指的是西北地区的回鹘人,这可能来自当时陕西民间口语的音变。金末的一些汉文文献中,把天山东部的高昌回鹘和其他中亚操突厥语民族和国家,包括突厥王朝(如花剌子模)治下的非突厥人,都统称为回纥或回回。大概是因为从宋初以来回纥人已成为西北地区的主体民族,与中原的交往又最多,而毗邻的中亚突厥人和他们在种族、语言上相近,中原人不易区别,遂概称为回纥(转音为回回);又因为中亚突厥人及突厥王朝治下的人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成为对伊斯兰教徒的称呼。元初人已知道回鹘人与中、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是不同的,且当时已有更符合实际读音的新译名“畏吾儿”,于是至少从世祖时代起,“回回”一名就被专用于指称信奉伊斯兰教的中、西亚人,很少再使用易与畏吾儿人混同的“回纥”之名。“回回”有时也被用作西域人的代称或泛称,如犹太人被称为“朮忽回回”,来自叙利亚的基督教徒爱薛被称为“回回爱薛”等,但这并未改变此名作为伊斯兰教徒专称的基本意义。

元朝境内回回人的来源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俘获的中亚、波斯、阿拉伯各地的工匠和其他平民,归降蒙古的贵族、官员及其族人、部属,先后签调来的军队,被征辟入仕于元的学者,以及来中国经商因而留居的商人等。蒙古军每攻取一地,照例要签括有技艺的人徙往蒙古以供役使,并掳掠妇女、儿童为奴。这些回回工匠或隶属蒙古政府,置局、院管领,或分配给诸王贵族领有。后来,他们中的大批人又被遣往中原汉地立局造作。被掳为奴的妇女、儿童,为数也很多,蒙古诸王、将领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回回奴婢。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牧奴中,回回人居其三,汉人居其七。

中亚、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历来就是沟通东西方的陆、海“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人群。伊斯兰时代以后,其势不变。蒙古兴起之前,回回商人就经常往来于蒙古高原和西域、中原各地。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颁布扎撒保护和优待商人,发给凭照,因此商旅往来更安全方便。许多回回商人充当了蒙古贵族的“斡脱”。蒙古贵族把银两交给回回人做本钱经商或放债,而收取其息。随着蒙古对东西方各国的征服,中国和中、西亚伊斯兰世界同处于蒙古统治之下,元朝皇帝是全蒙古的大汗,统治中、西亚的察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如同一家,有驿道相通,商旅往来方便且不受限制,于是东来的回回商人为数更多。其中很多人乐于中国的风土、物产,又享有元朝政府对他们的种种优待政策,遂留居不返。

元朝回回人中,有小部分是唐、宋时代寓居中国的波斯、大食(阿拉伯)人的后裔。他们多数是商人,聚居于沿海通商口岸如广州、泉州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伊斯兰教寺院。南宋末年投降元朝的泉州提举司使蒲寿庚,就是寓居广、泉已历数世的大食富商的代表人物。入元以后,他们仍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且续来者甚多。

元代从西域入居中原和江南各地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中,还有很多哈剌鲁人和阿儿浑人,他们通常以本部族名称见于记载,不称回回人。哈剌鲁即唐代突厥诸族之一葛逻禄部,八世纪后期从金山迁居天山西部,后来成为哈剌汗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并改奉伊斯兰教。元太祖六年(1211),海押立哈剌鲁人归附蒙古;在蒙古占领原西辽境土时,其他哈剌鲁军队和部落也相继降附。哈剌鲁人被征发从蒙古军西征及灭夏、灭金、灭宋,由此大批入居内地,在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阿儿浑(又译阿鲁浑、阿鲁温、阿剌温等)是塔拉斯至西辽故都一带操突厥语的部族,蒙古占领其地后,征发此部人组成阿儿浑军从征花剌子模,后随蒙古军东来。哈剌鲁人与阿儿浑人在元代虽不归入回回人户一类,但同为伊斯兰教徒,与回回通婚者很多,大约到元末也被认为属回回类,也是形成中国回回民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哈剌鲁和阿儿浑人信奉聂思脱里教。

元代回回人入居汉地之初,其内部的区别还十分明显,有的操突厥语,有的操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他们处于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因为都信奉伊斯兰教,被汉族人和蒙古人视为同一族类。久而久之回回人内的民族区分逐渐淡化,不仅外人把他们视为一类,他们自己也自认为属于同一民族。中国的一个主要由外来移民构成的民族—回回民族就这样形成了。

元代回回人属色目人的一种,在经济上享有仅次于蒙古人的优越地位。蒙古统治者为防制汉人、南人,重用色目,许多回回上层人物成为蒙古国和元朝的高官显宦,在中央衙门和地方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为数很多。至元二年(1265)元朝定制: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任同知;五年(1268),下令革罢汉人任达鲁花赤者,但回回人已任的仍旧;次年又规定,准许任用回回、畏兀儿等色目人为达鲁花赤。以镇江路为例,世祖至文宗时期的二十一任达鲁花赤中,有回回五人;所属录事司和各县达鲁花赤中,回回居三分之一左右。

回回商人在元朝的国内外贸易中势力尤大,活动地域遍及全国各地,且深入至极北的吉利吉思、八剌忽(在今贝加尔湖地区)等部落。元人说,其“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据中统四年(1263)的户口登记,中都(后改大都)就有近三千回回人户,多是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在泉州、广州、杭州等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唐宋以来就有不少大食商人寓居,入元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倚重木速蛮商人经营海外贸易,他们的势力更盛。

从中亚、波斯各地迁来的大批回回工匠,被编入元朝政府或诸王贵族所属的工局,从事纺织、建筑、武器、造纸、金玉器皿、酿酒等各种行业的劳作。他们生产的“纳失失”(波斯语,指织金锦缎)最著名,是缝制宫廷宴飨礼服“只孙服”的主要原料。元政府设置的弘州(今河北阳原)纳失失局,领有西域金绮纹工三百余户,教习从中原各地签括来的工匠织造。元世祖时,伊利汗阿八哈遣来的回回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所造回回炮(拋石机)能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巨石,是攻城的利器,于是元朝政府从全国各地签括匠人,成立回回炮手军匠万户府,在他们指导下制造回回炮。西域木速蛮工匠的迁入,促进了中西手工业技术的交流和元代手工业的进步。

回回人向中国介绍了伊斯兰国家的天文学、医学、地理学、建筑术、文史、音乐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不花剌人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并制造了一套西域天文仪器。元朝政府设立回回司天台,掌观测衍历,以札马鲁丁为提点,集中了一批回回学者在其中工作。元代各地都有回回人,回回历成为元朝通行的历法之一。在元朝宫廷和民间都有不少木速蛮医生,用本族医术和“回回药物”治病,常有其效,被称为“西域奇术”。元朝中书省礼部属下设有常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回回人久居中国,学习汉族文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赡思、萨都剌、高克恭、丁鹤年等,他们的作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犹太人在希伯来文中称为Yahudi,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接受了这个称呼,把犹太人称为Yahud。使用北部突厥语的人把词首半元音y-读作j-,他们把犹太人称为Jahud。经他们的介绍,这个词传到中原,所以汉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犹太人称为石忽、术忽、主鹘等。沿丝绸之路来华贸易定居长住的蕃商中很早就有犹太商人。20世纪以来,西方“探险家”在我国西北掠走的文献中,有几件与古代入华的犹太人有关。此外今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的敦煌景教文献《尊经》中提到一部《仪则律经》。“仪则律”应为“以色列”的唐译。《圣经》中提到的犹太人祖先如摩西、大卫等也在《尊经》中被分别音译为“牟世法王”和“多惠法王”等。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渠道中国人点点滴滴地了解到有关犹太人的一些消息。

古代中国犹太人最集中的居住地在开封。他们在入华前居于“天竺”,因为向宋朝进贡产于印度东南部的西洋布,来到开封。宋朝廷批准他们在开封定居,并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风俗。

元人认为犹太人为回回人的一种,所以又称为“朮忽回回”。朮忽人属于色目人,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但他们生活习俗与蒙古人有很大的区别。蒙古人宰杀羊只时采用开膛法,而穆斯林和犹太人则从喉部下刀,即“抹杀”。按照他们的观念,蒙古人宰杀的羊是不洁的。元代回回人、犹太人商人享受特权,途经驿站时由站户供应饮食。但他们不吃站户为他们准备好的羊肉,以为不洁,要求自宰取食,沿途骚扰,引起站户不满。情况反映到朝廷,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禁止穆斯林和犹太人自行其事。

入华的犹太人除了商人以外,还有一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工匠。其中有些是制糖师。元代“杭州砂糖局糖宦皆主鹘、回回富商也”。“主鹘”就是朮忽,即犹太人。明万历三十三年一位来自开封的中国犹太人艾田到北京访问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介绍开封的犹太人,还反映说杭州有很多的犹太人户,也有犹太寺院。艾田所介绍的杭州犹太人,应当是元代掌握制糖技术的主鹘富商的后裔。他们在元亡以后在那里继续生活了二三百年。

吉普赛人源出于印度,他们自称为罗里。元代东来的回回人中混有罗里人(吉普赛人),元人称他们为啰哩、剌里等。他们仍然保持自己的游手好闲的民族特点。大德六年(1302)中书省官员向朝廷报告罗里人扰民,元政府想以安置屯田来解决问题。顺帝时又有人报告剌里回回五百余人渡河寇掠解、吉等州。元朝国制规定,“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者,不得复”。元末江南罗里户依仗他们属回回人,集数百人到处抢掠,百姓束手无策。当时泾县典史胡松曾以酒米宴请这些罗里人,劝他们离去。至今泾县云岭尚有罗里村,曾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元以后,罗里人仍然在西北一些地方活动。明代秦州(今甘肃天水)有回回别种啰哩户。他们自相婚姻,不与汉人嫁娶。因为人口有限,甚至发生姑姨配侄甥、兄弟娶姐妹的事。地方官经过寻访发现清水、秦安等地也有啰哩户,于是才解决了他们近亲婚配的问题。罗里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视流窜偷盗为正当职业,与汉民经常发生纠纷。明代多次发生罗里人寇掠与官府冲突之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702.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