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朮赤 拔都 察合台 旭烈兀 志费尼 拉施都丁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3:20:16 0


朮 赤(?—1227) 为成吉思汗长子。也速该死后,铁木真家族势力衰微,遭仇敌蔑儿乞部袭击,铁木真妻孛儿帖被掠走,配与部人为妻。蔑儿乞部当时与克烈友好,将孛儿帖送给克烈部长王罕。王罕的部下劝王罕纳孛儿帖为妃,王罕因与铁木真之父也速该为义兄弟,拒绝此议,把她当作子媳。铁木真得知孛儿帖下落后,派出扎剌亦儿奴仆撒巴赴克烈部,王罕许其带回孛儿帖。在归回途中,孛儿帖生产。因其突然出生,因取名朮赤。撒巴以发酵的软面团做成一个襁褓,将朮赤放在里面,以衣襟护着,带回铁木真处。

成吉思汗建国后,朮赤分得九千户百姓,自也儿的石河以西,直至蒙古军队马蹄所及处均为其封地。太祖六年(1211),他从成吉思汗征金,攻掠华北各地。太祖十二年(1217),吉利吉思及邻近各森林部落反叛蒙古,又奉命出征,兵锋直至谦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及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速不台受命追讨蔑儿乞残部,进入垂河(今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交界处之楚河)流域,朮赤为其后援。

太祖十四年(1219)从成吉思汗西征,抵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受命率兵向忽阐河(今锡尔河)下游进攻。蒙古军来到昔格纳黑城下,派出一名长期在蒙古经商的回回人哈散·哈只入城招降,守军杀使拒绝。朮赤命各军攻城,守军闭门坚守。猛攻七日后城破,为报复使臣被杀而屠城。战后,朮赤命哈散·哈只之子为民政长官,自率军队继续进攻,先后占领了讹迹刊和八儿真,未遇到重大抵抗。接着向阿失纳思(今哈萨克斯坦克齐尔·奥尔达西南,锡尔河左岸)推进,那里守军力量薄弱,很快攻下。

位于阿失那思以北不远的毡的是花剌子模东北的重镇,守军统帅忽都鲁汗闻朮赤到来,怯战畏敌,率军弃城而逃,渡过忽阐河,穿越沙碛,溃至花剌子模本土。守军出逃后,朮赤派出西辽人真帖木儿入城劝降,以昔格纳黑百姓拒降招致屠城的事例恐吓居民,并哄骗只要不抵抗,蒙古军不会入城。当蒙古军突然来到城下时,居民群龙无首,慌忙关闭城门应战。蒙古军迅速登城,打开城门。鼓动居民抵抗的群众首领被处死,居民被驱至郊外看管达九昼夜,并洗劫了该城。朮赤命很早就效忠蒙古人的不花剌人阿里·火者为毡的长官,自己率大军继续向忽阐河下游的养吉干前进,很快攻陷,置官守之。至此忽阐河下游的花剌子模军队已经完全肃清。

朮赤率军向咸海北部钦察草原进攻。在这里他征集了一万名突厥蛮士兵,充实其军队,但这些士兵起而反抗,杀死派来指挥他们的蒙古军官。不久,起义被镇压下去,许多人被杀,残余的突厥蛮士兵沿阿母河向上游溃逃,直至呼罗珊的马鲁才立住脚。忽阐下游诸地后来皆成为钦察汗国的组成部分。

成吉思汗攻占撒麻耳干之后,调集朮赤、察合台、窝阔台的军队进围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阿母河下游之科尼牙·乌尔根奇)。摩诃末沙死后,扎阑丁继位,来到玉龙杰赤。花剌子模在国家危难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内讧不断,扎阑丁从玉龙杰赤出走。听说蒙古军将攻玉龙杰赤,皇族成员和达官贵人纷纷弃城溯阿母河谷而上,向呼罗珊出逃,在途中都被蒙古军消灭。留在玉龙杰赤的花剌子模贵族中地位最高的是忒俚蹇哈屯的族人忽马儿的斤,被推举为防守玉龙杰赤的统帅。

太祖十六年(1221),蒙古军游骑抵玉龙杰赤城下,驱赶百姓的牲畜。守军见敌势弱,出城击败之。在追击中与蒙古后援部队相遇,发生激烈战斗,守军战败。大股蒙古军紧追花剌子模溃军不舍,随溃军一起突入玉龙杰赤城内。傍晚,由于入城兵力单薄,攻入城内的蒙古军被迫撤出。次日,蒙古军再次开始攻城。守军开门应战,英勇抗击,蒙古军无法攻入城内。直至朮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的蒙古军主力赶到,才在城郊站住脚,将玉龙杰赤团团围住。蒙古贵族调来大批回回军助战,采用了种种策略:遣使招降、用回回军填平护城壕、切断阿母河水源,使用了包括抛石机在内的各种攻城器材,均不能奏效。为破坏拦蓄阿母河水的水坝,三千名蒙古军对坝区发动攻击,但被预有准备的守军全部歼灭。

朮赤与察合台关系不睦,各路蒙古军不能互相配合协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伤亡甚重,苦战达七个月之久,始终不能破城。成吉思汗下令由窝阔台全权指挥。窝阔台重新组织攻城。各路蒙古军协调作战部署,很快破城。守军与蒙古军展开巷战,直至第七天,蒙古军才完全控制玉龙杰赤全城。为了惩罚守军的顽强抵抗,除了工匠和妇女、儿童得以赦免外,其余人一律处死。参加攻城的五万名蒙古军,平均每人处死了二十四名俘虏。

按蒙古旧制,攻取敌国之后,降民由可汗分配。但在攻陷玉龙杰赤后,朮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人私自瓜分了该城的民户,未留成吉思汗的份额。成吉思汗闻知后,对他们严加斥责,下令禁止诸王私分土地人口。以玉龙杰赤为中心的花剌子模本土,后来成为钦察汗国的一部分。

受命追击花剌子模摩诃末沙的哲别、速不台在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脉)、绕过宽田吉思海、降服阿兰、击败斡罗思(今俄罗斯)和钦察联军之后,在今咸海以北草原与朮赤汇合。朮赤在世时,其实际统治地域包括扎牙黑水(今乌拉尔河)以东的草原和阿母下游的花剌子模北部和忽阐河(今锡尔河)下游汇入咸海处。太祖二十二年(1227)朮赤去世,次子拔都继承父位。

拔 都(约1208—1255) 是钦察汗国的建立者。拖雷监国二年(1229),率朮赤后裔诸王赴蒙古怯绿连河(今克鲁仑河)参加太宗即位大典。太宗七年(1235)的忽里台大会决定,各支宗王之长子统兵出征今欧亚草原地区,以拔都为统帅。次年率贵由、蒙哥以及万户以下那颜之长子组成蒙古大军,征服了扎牙黑水以西、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和莫尔多瓦、斡罗思(俄罗斯),迫使斡罗思各公国称臣纳贡。攻拔也烈赞(今梁赞)、莫斯科及弗拉基米尔、基辅等城,占领北至诺夫哥罗德,南至黑海、高加索之地,并继续向东欧扩张。十三年(1241)分两路继续西进,一路在波兰之里格尼茨战胜孛烈儿(波兰)与捏迷思(德意志)的联军,一路攻入马扎儿(今匈牙利),占领马茶城(今布达佩斯)。

同年元太宗去世。次年消息传至军中,拔都回军至也的里河,建立钦察汗国,其统治地域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北达今北极圈一带,南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直至伊朗之地。钦察汗国在《经世大典图》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称为“月祖伯所封地”,在非汉文文献中又称金帐汗国或朮赤兀鲁思。拔都本人在也的里河下游撒莱留驻并建都,他的十三个兄弟的封地分布于汗国各地,形成了隶属于钦察大汗的半独立兀鲁思。其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形成白帐汗国,势力最大。蒙古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和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队编制。

乃马真后监国二年(1243),乃马真皇后遣使与拔都相会于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营帐,商量新皇即位事。拔都与贵由关系不睦,不赞成贵由继承皇位,称病不赴蒙古本土出席拥立贵由的忽里台大会。

定宗贵由即位后企图以武力消灭拔都的势力,派出大将野里知吉带率军以进攻波斯、阿兰(今高加索地区)等地为名西行,赴阿兰(今高加索以北)一带去逮捕拔都的属员,夺取其土地。而他本人则借口赴藩邸封地叶密立养病,率大军随后西行。阿兰诸将上书拔都,要求抵抗。野里知吉带提前到达,下令逮捕。就在此时拔都的令旨到达,指示当地诸将反抗野里知吉带。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妃唆鲁禾帖尼侦知元定宗计划,秘密遣使至也的里河,要拔都早为备。

拔都得讯后,立即率兵从钦察草原东进,至咸海南溯忽阐河(今锡尔河)而上,抵养吉干(今锡尔河下游),从塔剌思以北约三日程处向东,朝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附近)方向前进,准备与贵由作战。次年春,元定宗行抵横相乙儿(新疆乌古仑河上游地)。双方的军队仅距约二周路程,大战一触即发。经一位蒙古使臣灭古真的交涉,一场内战得以避免。稍后,元定宗病死于军中。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向拔都和拖雷之妃唆鲁禾帖尼通报了消息。

拔都遣使四方,召集忽里台大会,议立新君。到会者除朮赤、拖雷诸子外,尚有成吉思汗之弟铁木哥斡赤斤之孙塔察儿、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蒙哥家臣忙哥撒儿等,大部分察合台、窝阔台家族诸王拒绝与会,海迷失皇后派使臣畏兀儿人八剌出席。与会诸王首议拔都为君,拔都以自己的兀鲁思已经极其广大为辞推脱,他提议由拖雷长子蒙哥即位。海迷失后的使臣八剌以元太宗曾当众宣布失烈门为皇嗣为由,不赞成蒙哥为帝,力图把皇位保持在窝阔台家族内。八剌语后,诸人皆不敢言。唯拖雷之子木哥与忙哥撒儿以太宗死后,脱烈哥那以元定宗即位已经违背元太宗遗命为辞反驳之。他们还以太宗也曾说过蒙哥可君天下之类的话,证明议立蒙哥并不违背太宗旨意。海迷失皇后的使臣无言以对,拔都遂决定由蒙哥即位,并决定登位大典在蒙古本土举行。

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兵护送蒙哥返回蒙古。宪宗登位后,与拔都约定,双方以塔剌思河为界,分治蒙古国,并把谷儿只(今格鲁吉亚)封给别儿哥以为回报。拔都对部将宽厚,因被称为“赛因汗”(意为好汗)。

拔都逝于宪宗五年(1255),其弟别儿哥继立。钦察汗国在名义上仍然尊奉蒙古大汗为宗主。中统年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发生争位之战,别儿哥表面上保持中立,向双方遣使劝和,但实际上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投降后,世祖曾遣使请别儿哥东来参加聚会,商议赦免阿里不哥。别儿哥表示同意,并决定参加聚会,但最终并未能成行。至元三年(1266)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即位,得到世祖的正式册封,世祖数次派遣铁连出使,要求双方夹击海都。据铁连回来报告,忙哥帖木儿曾表示:“祖宗有训,叛者人得诛之。如通好不从,举师以行天罚,我即外应掩袭,剿绝不难矣。”

至元六年(1269),钦察、窝阔台与察合台三汗国召开塔剌思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并划分各自在阿母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十三年(1276),元朝驻守阿力麻里的军队中的诸王蒙哥之子昔里吉叛变,劫持统帅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他们送赴钦察汗国境。二十一年(1284)脱脱蒙哥嗣位,重新对元朝友好,那木罕、安童等人才获释归回。脱脱蒙哥和秃剌不花(1287—1291)两汗在位时,钦察汗国的大权落到宗王那海手里。直到大德四年(1300),那海被脱脱汗(1291—1313)击败,汗权得以恢复。

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遣月鲁出使钦察汗国,册封脱脱为宁肃王。皇庆二年(1313)忙哥帖木儿之孙月即别即位,元仁宗遣使例行册封。元朝与察合台汗国之间再度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察合台兀鲁思汗也先不花曾遣使月即别,要求钦察汗国站在察合台汗国一边,共同反对元廷,遭到月即别汗的拒绝。元廷与月即别之间使臣往来频繁。月即别在位时,伊斯兰教在也的里河下游广泛传播,钦察汗国的国势亦达到极盛期。今乌兹别克族即得名于月即别的名字。

月即别之子扎尼别时代,钦察汗国开始走下坡路。至正十七年(1357),扎尼别被杀,汗国内乱时起。二十三年间,钦察汗更替了二十余人,万户马麦利用这种混乱的局面掌握了朝政。明洪武四年(1371)以后,斡罗思各公国停止缴纳贡赋。洪武十三年(1380)马麦征讨斡罗思战败。同年白帐汗脱脱迷失在篡夺察合台兀鲁思汗位的帖木儿的支持下,击败马麦,成为钦察汗,汗位转入白帐汗家族。十五年(1382),他攻占莫斯科,强迫斡罗斯诸公国重新纳贡。

从明永乐末年起,钦察汗国陆续分裂出失必儿汗国(西伯里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突厥化的蒙古政权,钦察汗统治的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成化十六年(1480),钦察汗阿黑麻进攻斡罗斯,在斡罗斯大公伊万三世的优势兵力前退却。弘治十五年(1502),大帐汗国灭亡。

钦察汗国幅员极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花剌子模、也的里河流域、克里米亚、太和岭以北等地区住有花剌子模人、不里阿耳人、莫尔多瓦人、阿速人、希腊人和斡罗思人,从事农业、工商业。也的里河下游的拔都撒莱(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别儿哥撒莱,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克里米亚的速答黑、迦法和阿速海(今亚速海)畔的阿速夫等城,是东西贸易的中心。而草原上的康里、钦察、突厥蛮(土库曼)诸族,则过着游牧生活。随拔都西迁的蒙古人为数不多,居住在草原上,向各地及斡罗思各公国派出八思哈(镇守者)监领并征收贡赋。他们后来逐渐被周围的操突厥语诸部同化。

察合台(?—1241) 又译察哈歹、茶合带等,是成吉思汗次子。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封授察合台四千户。太祖六年(1211)随成吉思汗征金。太祖十四年(1219)夏成吉思汗率大军西行,察合台随征,取道天山北路,沿途开山筑路,使这条前代已经存在的东西交通线成为通途。西征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屠杀蒙古商使的讹答剌城。蒙古军取道碎叶川地区的西辽故都虎思斡耳朵,由此西行过塔剌思,到达阿雷思河上游的赤麦干(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沿阿雷思河谷而下,直抵讹答剌城下。

在讹答剌郊外,成吉思汗将蒙古军分为四路进攻花剌子模诸城。第一路由察合台及其弟窝阔台率领,围攻讹答剌城。镇守讹答剌城的哈只儿·只阑秃闻知成吉思汗大军袭来,从摩诃末沙手里得到两万军队,蒙古军逼近后,摩诃末沙又调去五万援军,并派出另一位将领哈剌察·哈思哈只不率一万军队赶去增援,使守军的数量达到八万人,企图长期死守。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已经调查过花剌子模城市的设防情况,曾深恐敌国城市依据山险,长途远征,劳而无功。为此他专门向汉族将领郭宝玉征求过破城方略。郭宝玉胸有成竹地回答:“使其城在天上,则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则取矣。”所以蒙古军并不惧怕壁垒森严的对手。

察合台和窝阔台调动骑兵从各个方向不断发动猛攻,哈只儿·只阑秃拼死抵抗。战斗持续了五个月,守军力量逐渐耗尽,蒙古军志在必得。守军知己已处于绝境,破城在即。哈剌察·哈思哈只不提议献城投降,但哈只儿·只阑秃知自己是杀害成吉思汗商使、开启战端的元凶,不可能获赦,拒绝投降。当夜哈剌察·哈思哈只不单独率部开城突围,蒙古军乘机攻入外城,生俘哈剌察·哈思哈只不。哈剌察·哈思哈只不乞降被拒绝,察合台、窝阔台下令将他及其全体部属处死,全体城区的居民被驱至郊外,蒙古军纵兵劫掠。

破城时哈只儿·只阑秃率两万守军退入内堡,继续抵抗,不断派出由五十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冲出内堡反突击,给蒙古军造成极大伤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月,守军也伤亡殆尽。最后哈只儿·只阑秃手下只剩下二名战士,仍以砖瓦为武器战斗,不停止抵抗。当两名战士阵亡后,城里的妇女亦挺身而出,为他传递砖石,但终于力尽而被俘。蒙古军把讹答剌夷为平地,居民则编为军队,开赴前线充当炮灰。而哈只儿·只阑秃则被处死。

成吉思汗攻占撒麻耳干之后,调集察合台、窝阔台与朮赤的军队进围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因察合台与朮赤关系不睦,各路蒙古军不能互相配合协同,伤亡甚重,苦战达七个月之久,始终不能破城。成吉思汗临阵换将,下令由窝阔台全权协调各支攻城蒙古军的指挥,才攻克玉龙杰赤。成吉思汗把俘获的摩诃末算端的两个女儿赐给察合台,察合台又把其中的一个转赐给他的回回大臣阿迷的。

随着成吉思汗对忽阐河(今锡尔河)沿岸、阿母河以北地区、花剌子模本土和呼罗珊的征服,花剌子模国的领土的绝大多数已经沦陷。花剌子模新王摩诃末沙之子扎阑丁只得在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组织防御。成吉思汗亲率主力从塔里寒兼程东进,寻机与扎阑丁决战。开进途中,蒙古军围攻地处兴都库什山之南的八米俺(按今阿富汗巴密安),在激烈的攻城战斗中,察合台之子抹土干战死,成吉思汗为报复,在城破时下令杀死城中一切生物,并平毁此城。

西征的胜利使蒙古国的版图迅速扩大。察合台得到的土地,从畏兀儿之边延伸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其斡耳朵在阿力麻里附近的换扎孙。成吉思汗回师后,察合台受命留在西域,成为镇守回回之地的亲贵诸王。察合台的封地与其所戍守之地互相邻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势力。太宗时察合台擅自发出一道令旨,变动阿母河以北地区几个州郡的长官,受命镇守其地的大臣牙剌瓦赤立即上报,太宗降旨斥责察合台,命他陈明原委。但为了平息事态,这几个州郡还是赐给了察合台,牙剌瓦赤不久也奉调中原。

察合台的嫡长子是抹土干,他受到成吉思汗的宠爱,当他战死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八米俺城下时,其子合剌旭烈恰好诞生。成吉思汗和元太宗都确定他为察合台之位的继承人。太宗十三年(1241)察合台死去,合剌旭烈继立。定宗贵由即位后,认为“舍子传孙为非”,废合剌旭烈,另立抹土干之弟也速蒙哥为汗。贵由死后,拖雷家族在朮赤家族的支持下,向窝阔台家族夺权,宣布立拖雷子蒙哥为帝,是为元宪宗。合剌旭烈站在蒙哥一边;也速蒙哥则支持窝阔台家族,与他同谋的察合台系的宗王还有也孙脱和不里等人。不久窝阔台后裔宗王以武力反抗蒙哥的企图被发现,也孙脱因牵连受到囚禁。其他与此有关的察合台后裔宗王贵族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置。合剌旭烈受命归国执掌兀鲁思,他在途经按台山时死去,蒙哥命其未成年之子木八剌沙即位,合剌旭列之妃兀鲁忽乃监国。

宪宗九年(1259)元宪宗死于征服四川之役之后,其同母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争位战争。双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国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世祖派察合台后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国,但途中为阿里不哥的军队截获,送赴漠北处死。世祖在和林之战中获胜后,阿里不哥退居谦州,处境恶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归兀鲁思夺位,并为他征集军队、筹集军饷。阿鲁忽至察合台兀鲁思,驱逐监国哈屯兀鲁忽乃,宣布即位于阿力麻里。他利用原别十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的官员在世祖与阿里不哥之间无所适从的机会,把他们收归己有,力量迅速壮大,使察合台汗国一跃而成为控制蒙古国中部的一支强大势力。阿鲁忽把为阿里不哥筹集的粮秣军资据为己有,引发了他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阿鲁忽向世祖表示归顺,世祖把东自金山、西及阿母河的广阔地区交给阿鲁忽防守。

阿鲁忽死后,木八剌沙未经朝廷许可重新掌权。世祖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后裔八剌归国夺权。他以阴谋手段把木八剌沙赶下台。八剌在察合台汗国站住脚之后,把朝廷派驻斡端(今新疆和田)的大将忙古带驱走,并在忽阐河沿岸击败海都。海都在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援助下,重新起兵打败了八剌。至元六年(1269)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达成协议,确定阿母河以北地区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二归察合台汗国。次年,八剌在海都的支援下渡阿母河入侵伊利汗国,在也里城下被伊利汗阿八哈击败,被迫退回阿母河以北地区。八剌不久死去,海都乘机控制了察合台汗国,指定察合台后裔聂古伯为汗,不久又立不花帖木儿为汗。

至元十九年(1282)海都立八剌之子都哇为汗。都哇在即位之前已经是察合台汗国内实力强大的诸王,曾先后入侵处于元朝控制下的别十八里和火州,并与海都联合在漠北与元朝展开反复争夺。在大德五年(1301)于金山地区进行的帖坚古山会战中,都哇曾被元军射伤。战后海都死去。都哇暗中向元朝驻守在和林边境的安西王阿难答派出使臣,请求朝廷罢兵。成宗同意约和。都哇与察八儿等聚会,到会诸王认为成吉思汗后裔互相残杀是“自伤祖宗之业”。大德七年(1303)元廷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设驿路,开关塞,成为当时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都哇在元成宗的支持下,逐步削弱并最终灭亡了窝阔台汗国,使阿母河以北和忽阐河以东草原统一在察合台汗国之下。大德十年(1306)都哇死去,其子宽彻继立,在位仅两年。至大元年(1308)宽彻去世后,汗国发生内乱。都哇之子也先不花远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哥疾宁,汗位为不里之孙塔里忽夺去。塔里忽为非都哇系诸王,他继承汗位的合法性受到蒙古贵族的怀疑。八剌之孙月鲁帖木儿公开反对塔里忽,他虽然得到了其他察合台后裔和包括察八儿在内的窝阔台系宗王的支持,但兵败被杀。都哇的另一个儿子怯别与塔里忽部下大臣兀赞把阿秃儿设计袭杀塔里忽,事后向武宗海山奏报了推翻塔里忽的消息。至大二年(1309)夏,怯别召集忽里台大会,决定由兄长也先不花即位。

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察合台汗国在也儿的石河一带与元朝境土相连。也先不花同元朝大将脱火赤丞相进行划界谈判,但未能达成协议。察合台汗国驻于哥疾宁的诸王倒的火者部下勾结伊利汗国谋叛,伊利汗国军队乘势渡阿母河深入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为防止腹背受敌,遂拘留元朝和伊利汗国的过往使臣,与元朝再度发生冲突。延祐元年(1314),也先不花入寇元朝属地,脱火赤丞相和钦察大将床兀儿突入察合台汗国境,驻守哈迷立的诸王南木忽里亦向火州方向出动。也先不花在东方败于元朝戍边军,丧师失地,决心向伊利汗国掠地以弥补损失,于是以精锐迎战伊利汗国军,一举击败之,进入呼罗珊之布儿加布河草原(今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

次年(1315)元将床兀儿击败察合台汗国军,追出其境铁门关,在临近忽阐河地区激战。脱火赤的军队劫掠了察合台汗国在塔剌思的斡耳朵。也先不花急招西征军东回。就在察合台汗国陷于两面受敌的时候,诸王牙撒兀儿发动叛乱。叛乱失败后,他出逃伊利汗国,被置于呼罗珊巴忒吉思草原守边。他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他利用伊利汗完者都死去,其子不赛因汗新立之际,又在伊利汗国发动叛乱,最后被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联军消灭。也先不花死后,怯别于延祐七年(1320)继立,适逢元英宗即位。怯别派被也先不花扣留于其境数年的元廷使臣拜住归国,转达罢兵的愿望,双方终于恢复和平。

怯别约死后其弟燕只吉台袭位。元政府多次赏赐金钱、钞币、海东青等,并派遣木华黎后裔乃蛮台将元太宗时代所铸察合台金印“皇兄之宝”护送至其境,赐给燕只吉台。燕只吉台在位仅三年,先后继之而立的是其弟笃来帖木儿,答儿麻失里。答儿麻失里的名字取自梵文,意为“法吉祥”,但他却是察合台汗国第一个公开宣布摒弃佛教,接受并推广伊斯兰教的汗。他长期生活于察合台汗国的西部,改变了察合台汗国之汗每年东巡的习惯。驻牧于汗国东部以不赞为首的蒙古贵族,指责答儿麻失里废止了成吉思汗的札撒,发动叛乱,于元统二年(1334)夺取了汗位。

不赞为确保统治,大杀亲族,引起骚乱,被大臣们杀死,继位者是其兄弟敞失。但他不久死于与其兄弟也孙铁木儿之间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孙铁木儿时国内政局混乱,他的统治也很短暂。察八儿降元后,其境内的窝阔台系诸王都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他们的势力并未被消灭。取代也孙铁木儿汗的是窝阔台系诸王阿里,他的统治也不长久。最后牙撒兀儿之子合赞算端即位。在诸王们自相残杀争夺汗位的斗争中,非成吉思汗系统的异密和地方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

非成吉思汗系异密的主要代表是阿母河上游以北地区的巴鲁剌思氏合札罕。合赞算端汗于至正六年(1346)出兵进攻合札罕,在激战中,合札罕被射中眼后败退。合赞算端汗在驻冬时遭合札罕进攻,战败被杀。弑君得手后,合札罕扶立起傀儡汗,并随意废立。各部诸王纷纷独立。合札罕所择定的汗名义上是正统汗,但实际上只是西部汗。汗国东部最有势力的贵族是蒙古朵豁剌惕氏家族,控制着今天山以南和拔汗那之地。他们宣布一名年轻的贵族脱忽鲁·帖木儿是也先不花汗之子,并立为汗。脱忽鲁·帖木儿汗统一了包括畏兀儿在内的东部地区,不久以后就发展成足以与合札罕家族控制下的正统汗(西部汗)相抗衡的东部汗。

至正十九年(1359),阿母河以北地区陷于混乱,巴鲁剌思贵族塔剌海之子异密帖木儿乘乱收集部属,与周围的诸侯进行兼并战争。脱忽鲁·帖木儿汗于次年春率大军齐集于拔汗那,向阿母河以北之地挺进。帖木儿见东部军势大,便与其前锋约和。脱忽鲁·帖木儿把渴石城及其附属地区仍旧交由帖木儿控制,并在其余各城置城守和达鲁花赤以后东还。不久,留驻的东部军将领之间发生内讧,帖木儿乘机聚集力量,又成为强有力的割据势力。二十一年(1261)脱忽鲁·帖木儿再度出兵西征阿母河以北地区,慑于东部军的威势,原先在东部军主力撤退后背叛、或原先出逃而拒不投降的诸部首领纷纷向脱忽鲁·帖木儿降附。同年冬,脱忽鲁·帖木儿进入阿母河上游地区进攻合札罕之孙忽辛。东部军追击至昆都士,劫掠了直至兴都库什山一带之地,并于彼处驻夏。次年夏末东部军返回,占领撒麻耳干,脱忽鲁·帖木儿留其子亦里牙思火者镇守,本人东返。

帖木儿与忽辛联兵后,活动于八达哈伤边境(今塔吉克斯坦南部),与东部军在阿母河上游石桥大战。东部军兵力达五万之众,占有压倒优势,却败于帖木儿和忽辛。帖木儿乘胜西进至铁门,重占渴石。此时脱忽鲁·帖木儿的死讯传至军前,但帖木儿的军队已经开来,亦里牙思火者无法东返继位,匆忙迎敌,战败被俘。帖木儿释放了亦里牙思及其诸将后占领了撒麻耳干。

亦里牙思东返后即汗位,次年春再度领兵西进。帖木儿与忽辛联合迎敌,两军相会于忽阐河畔距察赤城(今塔什干)不远处,在滂沱大雨中血战,亦里牙思失败。东部军的失败使帖木儿与忽辛的矛盾激化,东部军利用机会发动进攻,获大胜。帖木儿向后溃退,渡过阿母河避居于巴里黑,而亦里牙思则进至撒麻耳干城下。城中守军和居民顽强奋战,东部军久攻不克,此时军中流行瘟疫,马匹大量倒毙,不得不撤围而去。亦里牙思火者退回东部后,逐渐大权旁落,被朵豁秃惕氏贵族哈马鲁丁以阴谋杀死。自脱忽鲁·帖木儿开始,东部蒙古贵族花费五年时间进行的统一战争以失败告终。察合台汗国东部在明代演变为西域各“地面”,而西部则逐渐发展为帖木儿帝国。

旭烈兀(1217—1265) 兀宪宗蒙哥之弟。宪宗即位后受命征服今里海南岸的亦思马因教派和报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的黑衣大食哈里发。旭烈兀在西征时,尚不是独立的君主,只是负责一方军政事务的蒙古宗王。蒙古诸王从自己每十名属丁中签发二人组成军队划归旭烈兀指挥,其中包括许多汉族使用火药武器的军人。宪宗二年,先锋怯的不花率一万二千人先行,次年旭烈兀率主力西行,于宪宗五年(1255)抵撒麻耳干,不久渡阿母河西行。先锋怯的不花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担寒山上的乞都不城堡二年。担寒山势高陡险峻,“仰视之,帽为之坠”,超出弓矢炮石的射程,久攻不下。旭烈兀西进至你沙不儿(今伊朗内沙普尔),命亦思马因派教主鲁克纳丁下令让乞都不堡守军投降,并乘势攻下亦因马因派所据各城堡。

宪宗七年(1257)九月旭烈兀致书报达哈里发,要他献城投降,遭到拒绝。于是蒙古军分兵三路向报达挺进。次年初,旭烈兀包围报达城,发动猛攻,矢石齐发,还使用了火药武器,城墙多处被毁。哈里发派其子向旭烈兀请降,旭烈兀不理,继续指挥攻城。五日后,哈里发亲率其亲属出降。旭烈兀迫令哈里发下旨命城中居民出降,结果出城的居民均遭屠杀,被杀的居民达八十万人。蒙古军入城劫掠,纵火焚城。旭烈兀拘禁哈里发,命将珍宝陈于前,但不给饮食,命他食金,讥讽他多蓄金银,不恤士卒,终致灭国。数日后,旭烈兀下令处死哈里发及其长子,大食帝国至此灭亡。

宪宗九年(1259)旭烈兀进军苫国(今叙利亚),从小亚细亚半岛北部向南横扫,如入无人之境。次年春占领底迷失(今大马士革)。这时蒙古本土来使,通报宪宗去世的消息。旭烈兀留怯的不花与二万蒙古军继续征服周围地区,自己率主力班师。怯的不花遣使赴开罗要求埃及马木路克王国投降。埃及拒降杀使,出兵迎战。同年秋,两军在阿音扎鲁特相遇,怯的不花战死,其部下几乎全军覆没。

世祖与阿里不哥争位期间,钦察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太和岭地区的阿塞拜疆发生战争。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投降,世祖遣使波斯向旭烈兀征询处置叛王的意见,同时正式封他为统治阿母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称伊利汗,一个新的蒙古汗国——伊利汗国在西亚出现。“伊利”乃突厥语,义为“从属”,这个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国是一个宗藩政权。旭烈兀派遣使臣来汉地,表示赞同世祖处死从叛诸将,赦免阿里不哥的建议,并愿意与别儿哥等西北诸王一起前来出席忽里台大会。次年旭烈兀卒,未能实现前来参加忽里台大会的诺言。

在西北诸藩中,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伊利汗的袭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准才为合法。旭烈兀死后,诸王、大臣们奉其子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直至世祖于至元七年(1270)遣使持诏来到波斯传旨命他继承父位后,才重新举行登基大典。现存至元十六年(1279)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当是世祖颁赐给他的王印。世祖大举攻宋前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汉地应命,回回炮术因之传入中国。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特置随路打捕鹰房总管府,专掌拨赐给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户计。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请将这些民户献给朝廷。

至元六年(1269)钦察、察合台和窝阔台三汗国诸王会聚于塔剌思,议定察合台汗国向阿母河以南发展。时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迭而,八剌派出使者至其处,希望他能指挥手下军民脱离阿八哈。但事机败露,阿八哈立即调兵遣将,以武力消灭了后方的异己势力。八剌要求伊利汗国让出也里至阿母河和申河之间的土地,遭到拒绝后,于至元十年(1273)率领大军渡阿母河进入呼罗珊。伊利汗国守军向祃桚答儿溃退。入侵军队的主力进至木儿加布河与也里河流域,而其前锋前出至你沙不儿一带。阿八哈闻知后,立即调集大军东趋迎敌,到达也里之北的八忒吉思草原。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议约和,许诺割让哥疾宁至申河之间地以换取八剌的军队撤出呼罗珊,遭拒绝。阿八哈遂以计谋引诱八剌的主力进入也里城附近的设伏地区。两军会战的结果以察合台汗国的惨败而告终。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陷于混乱。阿八哈出动大军,攻入阿母河以北地区和花剌子模。同年阿八哈军陷不花剌城,在大肆杀掠之后,掳掠大批人口向阿母河退去。

至元十九年(1282)阿八哈卒,其弟帖古迭儿继立,称阿合马汗。两年后,阿八哈之子阿鲁浑以其父受世祖册命,汗位当属己为由,在权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推翻帖古迭儿,遣使入朝奏报。同年元廷使臣蒙古朵儿边氏人孛罗丞相和拂林人爱薛抵达波斯,参见新即位的阿鲁浑汗。阿鲁浑留孛罗在汗廷参议政事,而爱薛则回到元朝。二十三年(1286),世祖遣使臣斡儿都海牙,命阿鲁浑继承汗位,并封不花为丞相。于是阿鲁浑也按照惯例举行了正式即位典礼。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阿鲁浑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的开头,写道:“长生天气力里,大汗福荫里,阿鲁浑谕佛浪国王”,信中凡言及“长生天”及大汗的名字时,都抬头写,可见伊利汗所颁公文的通常格式仿照汉地式样。信上也钤有阿八哈的“辅国安民之宝”印玺。阿八哈、阿鲁浑父子为夺取叙利亚之地,采取与基督教诸国结盟的政策,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阿鲁浑死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其弟海合都即位,他的剌麻(喇嘛)教名“亦邻真朵儿只”,在藏语中意为“大宝金刚”。海合都挥霍无度,滥行赏赐,国库空虚。主管财政的丞相撒都鲁丁和一些官员穷于应付,建议仿效元朝钞法,发行纸币以解决财政危机。海合都采纳此议,命孛罗丞相说明钞法。海合都下令在孛罗的指导下于都城桃里寺印发交钞,行用全国。规定凡拒绝用钞者、伪造交钞者、私用金银铸币贸易者,处以极刑。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钞库,负责昏钞倒换等事务。所制钞为长方形,上面印有八个汉字,中间圈内印钞值,其下为海合都的剌麻教名。钞法的推行遭到了商人的反对,造成市场瘫痪,行用未久即废止,但“钞”(chaw,纸币)这个词却在波斯语中保留至今。

元贞元年(1295),国中权臣谋杀海合都,奉立诸王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剌海之子)。阿鲁浑之子合赞起兵夺取汗位,得到元成宗的承认。元贞二年,元成宗派遣拜住出使伊利汗国,被合赞留在身边服务,后来又派他回元朝奏事。大德二年(1298),合赞遣使入朝,元成宗将旭烈兀位下历年应得的岁赐交使臣带回。现存大德六年(1302)合赞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上钤用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方印,当是元政府颁赐给伊利汗国的另一颗王印。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又专置管领伊利汗国位于汉地的投下的机构“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其官属都由合赞任命。后来元朝精简机构,废除了许多官府,但照顾到伊利汗“远镇一隅”,在朝廷没有其他代表机构,因此这个都总管府一直“存而不废”。

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伊斯兰教徒的支持,宣布他本人和伊利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兰教,自己起名为马合麻,并大力进行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和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他还鼓励发展科学文化,在首都设立天文台,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了一部在当时空前的世界通史《史集》,因此被誉为贤君。合赞汗时,伊利汗国与密昔儿的马木路克王朝为争夺叙利亚曾发生多次战争。

大德八年(1304)合赞卒,其弟合儿班答继立,号为完者都汗,迁都于新建的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合赞汗在位期间,元成宗与都哇和察八儿达成和议,共同遣使伊利汗国诏告。这次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影响,伊利汗国甚至以此为资本,要求欧洲信奉基督教诸王国与之联合,共同对付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完者都在致法国国王美菲利普的信中就提到了这次约和,此信至今还保存在梵蒂冈的档案馆中,国书的印文为汉字“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当是元廷颁赐给完者都的一颗新印。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遣脱里不花等二十人出使波斯。皇庆二年(1313),元仁宗又派拜住去合儿班答处议事。同年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汗下命阻断中西陆路交通,被察合台汗国扣留的往来于途的元朝和伊利汗国的使臣有好几批,足见汉地与波斯之间交往之频繁。

完者都死后,其子不赛因继立,还都桃里寺。泰定元年(1324),泰定帝遣称海屯田万户府达鲁花赤帖陈、近侍忽都帖木儿出使伊利汗国,当是宣告即位事。同年不赛因遣使朝贺,并为其权臣出班向元廷请封。泰定帝派遣使节去波斯,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并赐银印、金符。这是继不花之后,元政府再次直接授官于伊利汗国大臣。出班专擅国政,诸子皆居要位。后来不赛因杀出班三子,出班举兵叛乱,兵败被杀。

后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各地蒙古诸侯纷纷自择贵族拥立为汗,互相攻战。至正十五年(1355),钦察汗国的扎尼别汗攻入桃里寺,操纵朝政的出班后裔努儿失完不知所终。一些贵族也纷纷自立,形成割据局面。后至元六年据有报达城的扎剌亦儿氏贵族哈散自立,其子歪思汗于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阿塞拜疆等地,移都桃里寺,史称扎剌亦儿王朝,至明洪武末年为帖木儿攻灭。

随旭烈兀来到西域的汉地学者中有不少精通汉地星历术。其中有一位名叫屠密迟(译音),被称为先生,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纳速剌丁(?)途昔奉命编纂《伊利汗天文表》时,曾向他学习汉地的天文推步之术。驿传制度在伊利汗国得到了普遍的推行。早在太宗十一年(1239)窝阔台时代,镇守西域的畏兀儿大臣阔里吉思就已在自己的辖区内普设驿站。合赞即位以前,伊利汗国的驿传制度产生了不少弊病,造成驿路的严重阻滞,人民普遍不满。合赞下令整顿驿传,设立专供勾当军国重事的使臣乘驿往来。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主要道路上每三程(约十八公里)置一站,每站备健马十五匹。使臣需持有金印牌符方许乘驿。这些措施基本同于元朝整治站赤的办法。“牌符”制度也在元朝传入伊利汗国,伊利汗政府授予各级将领、地方官员和使臣不同等级的牌符,作为其权力或身份的凭证。诸算端(诸侯)、灭里(州的长官)佩圆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使者驰驿则给以圆牌,上著“官牌”字样,完成使命后须交还。各边区长官需遣使乘急递铺马递送紧急军情者,也发给三至五面圆牌。现在波斯文的“牌子”这个词,就来自汉语。

志费尼(约1226—1283) 全名是阿老丁·阿塔蔑里克·志费尼,约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生于距波斯呼罗珊你沙不儿不远的志费因,故称为志费尼,意为志费因人。其家族在塞勒柱和花剌子模王朝时期均占有高位。太宗初年,呼罗珊尚未从成吉思汗西征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志费尼之父巴哈丁投靠蒙古国驻波斯的镇守官真帖木儿。太宗朝西域的蒙古镇守官几经变更,但巴哈丁的地位未受影响,最后成为蒙古国镇守呼罗珊的大臣阿儿浑的部下,而志费尼则成为阿儿浑的必阇赤。

海迷失后元年(1249),志费尼父子曾陪同阿儿浑赴漠北朝见海迷失后。两年后志费尼再次陪同阿儿浑赴漠北参加宪宗蒙哥即位大典。此次他在漠北停留了一年多,了解了蒙古国的许多情况。旭烈兀西征时,志费尼转为他的官吏。志费尼为旭烈兀起草了赦免亦思马因教主鲁克那丁的令旨。在攻克阿剌模忒堡(今伊朗里海南岸)之后,他得到旭烈兀允许从堡内图书馆挑选了许多重要的珍本书籍。他随同旭烈兀参加了围攻报达城之战,城陷后担任今伊拉克和伊朗西部地区的行政长官。

旭烈兀死后,志费尼继续为阿八哈服务。他的兄长也是拥有权势的高级官员。志费尼兄弟的势力引起其他回回官僚的嫉妒,他们不断向阿八哈告发志费尼兄弟,结果志费尼被抄家并被投入监狱。至元十九年(1282)阿八哈死后,其弟帖古迭儿继立,释放了志费尼,并官复原职。次年志费尼死于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地区。就在这一年阿八哈之子阿鲁浑推翻帖古迭儿,并下令将志费尼家族处死。

志费尼在第二次赴漠北时,他的朋友提议他写一部蒙古历史的著作。于是他从元宪宗元年(1251)开始写作,至中统元年(1260)基本成书,定名为《世界征服者史》,所记历史起自成吉思汗时代,止于宪宗六年(1256),大部分是他亲历亲见而汉文史料又很少涉及的历史事件,因而对研究蒙古国时代的西域史有极高的价值。

拉施都丁(1247—1318) 生于波斯哈马丹一个犹太学者家庭。成吉思汗西征之后其祖父移居亦思马因教派首府阿剌模忒堡。旭烈兀攻占此堡时,归附蒙古军。他三十岁时成为阿八哈汗的御医。合赞汗即位后,拉施都丁受到赏识,担任丞相。

完者都汗在位时,他仍然受到信用。他的十四个儿子中有十个担任各地长官,其侄子、亲信分别担任报达、谷儿只、亦思法杭、法儿思和起儿漫的地方长官。显赫的地位和屡受厚赐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在伊利汗国新都孙丹尼亚附近建造了一座小镇,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镇上建有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经学院、医院和数千间其他屋宇,私有户口达五百户。在旧都桃里寺,他拥有庞大的占全城约四分之一的坊区、户口三万和大量的奴隶,有二十四家车马客栈、一千五百家店铺,还有造纸等作坊、磨坊和果园。此外他在汗国其他地方也广置田产。

伊利汗时期,汉地的医术大量地传入波斯。不少汉族医生在伊利汗廷服务。旭烈兀本人很喜欢中国医生为他治病。拉施都丁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与伊利汗廷的其他汉族医生朝夕相处,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政期间,曾组织力量把伊利汗从中原带入波斯的王叔和的医学名著《脉经》译成波斯文,并配有插图,定名为《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介绍中国的经络学、解剖学、胚胎学、妇科学和药物学。此书迄今尚存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图书馆中。

延祐三年(1316)不赛因汗即位后,他受到政敌的指控,官位被夺。一年后又被指控在担任完者都汗御医时,向汗投毒,与幼子一起被腰斩处死,其财产被没收。直到权臣出班被处死后,他才得到平反,财产被发还给他的儿子。

使拉施都丁成名的是他主编的历史巨著《史集》,直译“诸史之汇集”。蒙古人扩张到遥远的波斯,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伊利汗国。至合赞汗时,在波斯定居的蒙古人已经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为保存自己民族的历史,使祖先的事迹不至泯灭,伊利汗合赞组织了《史集》的编纂工作。拉施都丁主编《史集》的基本思想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如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的历史只不过是全世界人类历史海洋中的一条河流;世界历史应当是当时已知的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历史,从极西的富浪人(欧洲人),到元朝皇帝统治本土的中国人的历史都应包括在内。

当时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利汗国任职,他们带去了各类书籍。合赞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史集》时,曾谕令他搜集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精通天文历法的中国学者李大迟、倪克孙(译音)应召参加编修工作,并为拉施都丁讲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来自元世祖身边的博罗丞相在编撰《史集》期间,曾日复一日地与拉施都丁相处在一起,有如师生。博罗为拉施都丁讲解蒙古的历史、汉地的情况,拉施都丁把博罗的话记录下来。合赞汗本人也向拉施都丁介绍了许多有关蒙古历史的知识。拉施都丁的助手中还有来自克什米尔的佛僧和来自法国的天主教教士。广泛的资料收集工作使《史集》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

《史集》内容分为四编:

第一编《蒙古史》,其内容分为:

(一)部族志(述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的历史)

(二)成吉思汗纪(述元太祖成吉思汗祖先及其本人事迹)

(三)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述成吉思汗诸子及其后裔的历史,包括元太宗窝阔台、朮赤、察合台、拖雷、定宗、宪宗、世祖和成宗等人传记)

(四)伊利汗国史(旭烈兀至合赞诸伊利汗传)

第二编《世界史》,内容包括:

(一)以色列史(述《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二)突厥史(述乌古思汗的历史及操突厥语各部落的情况)

(三)富浪史(述欧洲历史)

(四)印度史(述印度历史)

(五)亦思马因(教派)史

(六)中国史

它几乎包括了蒙元以前旧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历史,堪称当时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

第三编《地理志》,已亡佚。

第四编《五世系》,包括元朝、察合台、钦察、伊利诸汗国的统治集团的系谱,记录了蒙古统治者的妻妾和主要蒙古大臣的名称、氏族。全文虽以波斯文写成,但蒙古人的名称上同时标有畏兀儿体蒙文。

拉施都丁的《中国史》是第一部详细描述了中国历史的波斯著作,书中首先介绍了契丹(辽)和宋的历史,其成书时间比脱脱主持在元朝本土编成的《辽史》、《宋史》还要早。而后,拉施都丁介绍从远古直到他那个时代的中国帝王世系。

《史集》的编撰说明疆域空前的蒙元帝国建立后,来自中原和欧洲的消息以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速度双向传播。《史集》使拉施都丁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评:朮赤和拔都是元代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他们率领的军事远征,使东起我国西北,西至中欧的广大领土纳入蒙古国版图。拔都在定宗死后拥立蒙哥为帝,使蒙古国的皇位最终稳定在拖雷家族之内。拔都是钦察汗国的实际建立者。通过与元定宗的斗争,钦察汗国成为蒙古国中最早取得半独立地位的西北宗藩。钦察汗国尽管与中原相距遥远,但元代中国内地与钦察汗国统治下的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却比过去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密切。很多钦察人、阿速人归附、被俘或为人质来到中国。这样大量的欧洲人移居中国,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他们中长期定居中原、江南的人后来逐渐与汉族融为一体;而迁入漠北的则与蒙古族融合在一起。

察合台及其后裔所建立的汗国地跨我国新疆与周边邻国,至今乌兹别克人和维吾尔人还把他们本世纪以前的书面语称为“察合台文”。在这个时期里,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元末汗国的分裂使其东部的历史逐渐更紧密地与中国内地联系起来。

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使中国的版图在历史上第一次抵达地中海东岸。波斯成为蒙元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宗藩之国。中国与波斯之间的政治、人员、物质和文化交流空前发展,成为中国与西亚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志费尼是世界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世界征服者史》成书比明初编成的《元史》早一个多世纪。《元史》因为由汉人史臣编撰,所利用的多为汉文资料,故对蒙古征服时代的西域记载甚少。志费尼的记载恰恰弥补了汉文史料所缺。清季学者洪钧出使欧洲,才首次得知志费尼的作品。本世纪初,波斯学者可疾维尼利用多种抄本互校,于1912、1916和1937年,分3卷在《吉布丛书》中出齐了波斯文校勘文本。英国伊朗学教授波义耳据此译成英文,于1958年出版。现代研究元朝历史的学者几乎没有人未使用过志费尼的著作。

拉施都丁的《史集》在上个世纪初已经引起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一百五十余年来,欧洲学者对《史集》的蒙古史部分作过多次校勘和翻译。清季学者洪钧出使欧洲,才首次得知《史集》其书。经过长期研究,国内外学者已一致认定,《元史·太祖本纪》、《圣武亲征录》和《史集·成吉思汗纪》出于同一史源,而《元朝秘史》则出于另一史源。因此,利用《史集》与上述诸史互校成为专门的学问。《史集》的科学价值,受到世界学术界的重视,它的许多部分被翻译成各种文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6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