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北宋经济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2:30:44 0


一、户口、阶级、田制:宋朝政府很重视户口管理,但因各种原因,户口统计数字显然不可能准确。据官方统计,北宋的户口一直保持增长状态。宋太宗末年,为四百一十三万余户,宋仁宗末年,增至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余户,宋徽宗初年,增至二千零八十八万余户。如果以每户平均五口计,北宋晚期的人口应超过一亿。北宋的人口多于汉唐,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分布密度也超过汉唐。但人口分布并不平均,大致上说,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而落后地区的人口稀少。

宋朝政府户口登记的一大特点,是进行分类管理。如居住城市者称坊郭户,居住乡村者称乡村户,拥有田地、房产等称主户,不拥有田地、房产等称客户,田地、房产等多者称上户,田地、房产等少者称下户,乡村主户分为五等户,坊郭户分十等户,品官之家称官户,非品官之家称民户,官户与富有的吏户称形势户,其余的人户称平户。户口分类便于官府在赋役的摊派、灾年赈贷与蠲免赋税等方面,实行不同的政策。

户口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时的阶级结构。如官户大致上是官僚地主,乡村上三等户大致是地主,乡村四、五等户称下户,乡村下户与客户大致是农民。宋时的私人奴婢称人力和女使,其身份较前代有所提高。坊郭户包括了官吏、城居地主、工商业者等复杂成分。

宋代是典型的租佃制农业社会。地主、官僚等拥有大部分农田,农田经营以租佃制为主,雇佣制为辅。农民以佃农和半自耕农居多,他们租种田地后,须缴纳地租。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类,货币租有相当发展。租额大体上依田地亩产量的一半上下浮动,定额租一般每亩几斗到一石,但有的米、谷高达两三石。农民与地主往往订有租佃契约。乡村佣工也有所发展,在农田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地主、商人和官僚兼并土地,往往兼用强占、买卖、典当等多种方式。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引起不少士人的关注和呼吁,但政府事实上不可能采取任何措施予以解决。

二、农业:北宋的疆土小于唐朝,却大体保有了中原的经济发达地区,又长期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其农业生产的水平高于前代。但发展颇不平衡,总的说来,是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其中两浙路是最发达的地区,号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其次如江南路、淮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也都是发达地区。而北方的京西路、河东路与陕西路的大部(关中平原除外),南方的荆湖路,四川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有广南路,是不发达地区。但到北宋后期,京西路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农业有了起色。在古代手工生产的条件下,人口的密度与农业生产水平成正比。

农田水利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例如江南某些地区发展了防旱抗涝的圩田,福建路、江南路等山区发展了梯田。梯田一词即起源于宋代。农具的数量、质量和品种都较前代有了提高,出现了秧马等新农具,水车等引水工具的使用也相当普遍。

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和麦,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长江下游可以实现一年稻麦两熟,苏州一般可每宋亩产米二三宋石。福建和广南路则发展了双季稻。精耕细作、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亩产量,是宋代农业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人多地少的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方向。东南六路每年向国都开封漕运六百万宋石米,甚至可达七百万或八百万宋石,漕运量大大超过唐代,这标志着东南发达地区提供余粮的水平,远胜于唐代。

当时的纤维作物主要还是麻,而桑的大量种植,则用于养蚕。棉花时称木绵,在广南和福建已有一定规模的栽种。甘蔗、水果、蔬菜等生产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牛是农业的主要畜力,马有相当部分由官府设监牧养,其他牲畜和水产的产量也相当丰富,即使在水源较少的北方,也有鱼虾捕捞业。

三、手工业:造船业分布在沿海、江湖沿岸等地,官府的造船工场打造大量漕船。福建、两浙沿海生产的尖底海船,设置隔离舱,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海船。大船可装载粮万石以上,称万石船。

煤炭在古代称石炭,中国对石炭的开发虽然很早,但直到宋代,才留下了很多文献和考古记录,而石炭的产地主要在北方。石炭除用于民家取暖、炊食外,也广泛用于砖瓦、瓷器、造船、冶铁等生产。北宋晚期,开封城内,几乎家家户户用石炭作燃料。当时欧洲等地尚不知开发和使用煤炭。

北宋的金属矿冶业较唐朝有很大发展,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炼钢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推广,钢刃农具得到广泛应用。炼铜业发展了胆水浸铜技术。宋神宗时,铜钱铸造额高达五百零六万贯,远远超过了唐朝。

丝织品的著名产地是河北路、京东路、两浙路、成都府路和梓州。丝织品的花色和品种比前代增加很多,如蜀锦、东(京东)绢、亳州轻纱、定州缂丝等,都是名牌产品。丝织品向着轻薄、细密的方向发展。麻布的产地分布更广,也有虔布等名牌产品。木绵布也已在纺织品中占有一定比例。

宋时文房四宝的生产,特别是造纸业,其产量和质量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纸幅增大,如蜀笺、温州的蠲纸、徽州的龙须纸等,都是纸中的名品。纸张广泛用于制造纸被、纸帐、纸甲、纸衣之类。雕版印刷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传世的宋版书都以印刷精致著称,但当时也有如福建的建本,印刷质量较差,却便于普及。

瓷器生产不论从生产技艺、数量和品种上看,都较唐代有了一个飞跃。各地的瓷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定州(今河北定县)产薄胎白瓷,汝州(今河南临汝)产青釉瓷,阳翟县(今河南禹县)产玫瑰等色的钧瓷,开封的官窑产月白、粉青等瓷器,景德镇产瓷号称“饶玉”。

制盐业和酿酒业产量很高,宋朝政府将盐、茶、酒列为主要的禁榷物资,其垄断性的赢利,成为官府的重要财政收入。茶的加工也是一项重要手工业。兵器制造业规模很大,完全由官府经营,开封和一些重要城市都设有作坊。

宋代的手工业有个体生产,有官府的大作坊,也有私人作坊。中国古代的工商业经营,经历着使用奴婢到佣工的转变。宋代的手工业除了官府使用罪犯奴婢外,有私人雇工的记录。

四、商业、城市、金融、货币:北宋商业繁盛,出现了开封、杭州等户口在十万户以上的大城市。城市中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区分颇严的格局,居民区和商业区已互相交融。由于坊郭户的增多,城墙也不再成为城乡的天然分界,城墙外的工商业区称为草市,草市的居民也算坊郭户。除州县城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镇和市,星罗棋布于各地,是小工商点。乡村还有更多的定期集市,或称墟市。

商业达到很大的规模,特别在大城市,店铺林立,天南地北的商品数量丰富,品种繁多。在城市中,为便于官府的控制和勒索,往往设置商业的同业组织,称为“行”,而手工业的同业组织或可称为“作”。商行保护和垄断本行的商业利益,有各种行规。商业中的雇佣制也相当普遍。城市中的质库,即当铺和各种服务业也相当发达。出租住房也十分普遍,开封的很多官员,甚至宰相,都租房居住。商业信用,如赊买、预付货款、交引等信用证券的交易之类,都有很大发展。高利贷盛行,以财物、地契、房契等的抵押借贷也颇为流行。

北宋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在四川通行铁钱,河东和陕西则铜、铁钱通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为交子,到北宋晚期更名钱引。北宋的钱币流通额大大超过前代,但在穷乡僻壤的商品交换中,也有以物易物的情况。物价水平总的说来,还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除了货币外,官府发行的各种交引、公据、关子、僧道度牒等,也都是当时的有价证券。

北宋的海外贸易较唐代有了很大发展,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北宋的出口物资有瓷器、丝织品、铜钱、药材、文具等,进口物资有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等。制造火药的硫磺就是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北宋与辽、西夏等陆上贸易也很兴旺。

五、交通运输、邮递:北宋内河运输以长江、运河和汴河为主动脉,国都开封的物资供应,大部分来自这三条河道。沿海如明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商港。陆路以开封为中心,修建了抵达各州各县的官道。官道两旁往往植树,并开挖排水沟,设置标明里程的里堠,标明国界、州界和县界的界堠。

北宋缺马,其畜力车多用牛、驴、骡等,尤以牛车最为普遍,运输也用人力车或牲口驮载。马匹用于骑乘,而牛车和轿子是人们乘坐的重要交通工具,如贵妇往往乘牛车。内河和海上的船舶大小不等,官私船只的数量和运输量很大。在大城市,还有交通工具的出租业。

官府物资运输,往往编组为“纲”,如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以二万贯为一纲,金以二万两为一纲,银以十万两为一纲。官府以纲作计量单位,制订有关法令,其中包括对押纲人员的奖惩。

北宋的通信系统是遍布各地的递铺网。规定步递日行二百里,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马递日行三百里,急脚递日行四百里,金字牌递日行五百里。

六、赋役、财政:北宋继承五代的各种赋税名目,土地税有两税,一般按每亩税额一斗,但有的地区高达二三斗。两税按缴纳时间,分夏税和秋税,其品种包括粮食、钱币、绢、绵、麻布等,还有各种名目的附加税,称为杂变或沿纳。坊郭户有地税、屋税等。此外,还有商税,盐、茶、酒等专卖,有的也成专税。在南方,四川以东的地区有丁税,以二十岁至五十九岁的男丁为征收对象。另有无固定时间、数量和品种的临时性赋税,称为科配或科率。各种赋税的输纳,还经常采用支移和折变的方式。支移是将纳税地点由近地改为远地,折变是改变税物品种,如以钱折绢,又以绢折绵,却并非是平价折变。支移和折变大大加重了纳税者的负担。和买与和籴原是官府支付或预支钱币等,向民户购买纺织品和粮草,后来改为官府少支或不支钱币等,和买更向着定额税的方向演变。北宋后期,设置役钱的新税,遍征城乡。

宋朝的役主要有夫役和职役。夫役即是劳役,一般按男丁科差,称差夫,如果官府支付钱粮,则称雇夫。宋朝的部分劳役由厢军承担,但民户,主要是下层民众的夫役负担仍然很重,特别是战时的运输、治理黄河之类。职役又称吏役,北宋时,一部分州县衙门胥吏(州县役)和乡里基层政权头目(乡役)须轮差民户,主要是乡村上三等户充当,故又称差役。宋神宗时,州县役全部改为雇役。

地主、官僚等向农民转嫁赋役的状况十分严重,政府为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曾实施了如检田、方田均税、手实等法,但赋役不均事实上并不可能得到解决。

宋朝的财政收入包括钱币、粮食、绢、麻布、丝绵等,其计量单位是贯、石、匹、两等,而钱币中的铜钱与铁钱虽然都用贯作单位,两者币值不等。这与现代财政用货币作为统一的折算单位不同,实际上反映宋朝的社会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宋朝虽是农业社会,但非农业的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其不同于许多朝代的一大特点。北宋的赋税等财政收入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人民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

北宋的财政长期以来有皇帝内库和三司两大系统,但皇帝内库并非仅属皇帝个人所有,起着补贴三司财政的作用。北宋初期,财政大体收支平衡,中期出现了财政危机,三司的财政支出需要由皇帝内库补贴。宋神宗时实行变法,另设了司农寺的财政系统,收入有了盈余。宋徽宗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又为个人开辟了许多新的财源,对人民竭泽而渔,财政危机更加深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6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