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种师道 陈东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2:30:39 0


种师道(1051—1126) 字彝叔,初名建中,洛阳人。将家出身,祖孙三代皆驻守西北沿边,屡立战功。师道因对童贯伐辽持异议,被迫致仕(退休)。

宋金战争起,金人南下,朝廷急需战将,乃加种师道检校少保、靖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衔,允许便宜行事,率兵勤王。时师道居住在南山豹林谷(陕西长安南山麓),接到命令,急速东行,到洛阳时,得知金将斡离不已屯兵开封城下。有人劝说:“金兵势头正盛,愿驻兵汜水(河南荥阳境),谋求万全之策。”师道解释说:“我们兵少,假若迟迟不进兵,那就会情形败露,示弱与敌,只能是自取其辱。今应大张旗鼓前进,金军怎能测我方虚实?京师人知道我们来援,士气自振,何必惧怕敌兵?”于是沿路张贴榜文,说是种少保率领西方劲兵百万前来,一路声势浩大,遂抵开封城西,在汴水之南,紧逼敌营扎寨。金兵不测虚实,把军营向北稍移,收敛游骑,守牟驼冈(开封城北十五里),增垒自卫。

当时,师道年事已高,天下称其为“老种”。钦宗得知他率军前来,特别高兴,打开京城南边的安上门,命尚书右丞前去迎接慰劳。入见钦宗,时已与金议和,帝问:“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师道对答:“女真不知兵,哪有孤军深入别人国境而能顺利返回的?”钦宗认为既已讲和,不可再变了。师道说自己只知以军事听命于皇帝,其余不是他所应参与的。钦宗授他以少傅,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各地勤王兵归他指挥,而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自京城被围,城门都封闭起来,市内缺乏柴薪和蔬菜。种师道请开城西、城南各门,像平常一样让百姓随便出入。和议期间,师道军与金军之间,插有界旗作为标帜,金兵有擅过者,斩其六人。金人来诉,师道交给他们界旗,要金兵自己约束,以后金兵再不敢越界。当时,师道从杀获的金兵身上,发现所食之物,无米而只有豆,断定金军缺粮。因此,请朝廷缓给金军所索金币,当其疲惫而归时,半途邀击,歼灭于黄河之上。当局以为不可行。

种氏、姚氏都是西方巨室大族,正在调兵入援,而姚平仲不愿功名独归种氏,乃以士兵“不得速战”为言,说动了钦宗。李纲支持姚平仲,令城下兵在缓急之际听姚指挥。那时,种师道年老有病,主张持重,可钦宗每天遣使督促出战,师道只是上奏,过春分以后再战。当时,种师道至京与敌相持才八天,钦宗认为用兵太缓,急不可耐,采用姚平仲夜劫金营之计,希求侥幸取胜。可是,由于议和派的破坏,他们把劫营的消息事前透给金军,姚平仲陷入一场灭顶之灾。

对于姚平仲劫营的失败,朝廷根本不去追查原因,宰相李邦彦反而借机中伤李纲。当时劫营损失并不很大,种师道事前也并不赞成,但既如此,他认为干脆将计就计,每天派兵作出劫营的样子,使金军防不胜防,直弄得他们精疲力尽,再进行决战。但是,钦宗对这次失败害怕了,不愿再听抗战之言,李邦彦等同意割河东、河北三镇予金人,种师道争之不得。当金人追究劫营责任时,朝廷迁怒于李纲,并连种师道一齐罢官。

李、种罢官,立即引起了京师以太学生陈东等为首的爱国请愿运动,数万军民不期而集于宫城宣德门外,要求朝廷恢复李、种职务,钦宗无奈,只得命李、种复职。金军看到李、种复职,宋廷抗战势力抬头,顿有孤军深入之感,不等宋廷交割金银数足,带着割三镇的诏书,急忙退兵河北。

金兵刚退,宋廷感到危机已过,即改种师道为中太一宫使,闲置起来。御史中丞许翰晋见钦宗,以为不宜罢去种师道兵权,钦宗说:“师道老了,难以再用,你见一见他就知道了。”并令他们在殿门外相见。师道不语,许翰说:“国家有急,诏书允许访问所疑大事,你不要以书生的缘故不肯谈论己见。”师道这才开始说话:“我众彼寡,只要分兵结营扎寨,控守要地,使金兵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就可打败金兵。”许翰仔细品味师道言论,上奏钦宗,以为师道“智虑未衰”,仍然可用。于是加官检校少师,进太尉,镇洮军节度使,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河南滑县老城),实际上无兵自随。

师道请集中关中、两河之兵,屯驻沧(河北沧州东南)、卫(河南汲县)、孟(河南孟州市)、滑等处,防备金兵再至。但朝廷舆论被议和派控制,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劳师动众,好像害怕敌人,因此,对师道的策略弃之勿论。既而种师中、姚古等所率西兵,在支援两河战斗中,或死或败,朝廷震恐,急召师道还京师。太原陷落后,又使师道过河巡边,至河阳(河南孟州市南)又召还,病卒,年七十六。金兵开始撤退时,种师道重申前议,劝钦宗要趁金兵渡河半济时而击之,钦宗不从。师道说:“异日必为国患。”及至京城失守,钦宗才后悔莫及,说:“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对于钦宗这样懦弱昏庸的国君,忠言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种师道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含恨以殁。

陈 东(1086—1127) 字少阳,镇江丹阳(江苏丹阳)人。徽宗时入太学,博学能文,声誉甚盛,慷慨有济世安民之态。

钦宗即位后,作出更新政局的姿态,下诏朝廷内外臣僚及庶民百姓言时政得失。陈东很有感慨地说:“太学是国家涵养贤士之地,岂能没人响应诏书!”于是乃率太学生数百人来到宫门前上书,论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开创边衅。应当杀掉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靖康元年(1126)正月,贬太傅致仕王黼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湖南零陵);翊卫大夫、安德军承宣使李彦抄家赐死;放宁远军节度使朱勔归田里。六贼之中初步惩治了三个,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执政官中他们的同伙还不少,千方百计从中营救,而陈东上书内容却没有马上公布。王黼在接替蔡京任相期间,多蓄子女玉帛以自奉,奢华可与宫廷相比。他还设置应奉局,自兼提领,乱用经费,竭全国之财力以供徽宗挥霍,凡四方水陆珍异之物,都是向百姓榨取而来,可是进奉皇帝者不到十分之一,其余全归己有。这个罪恶累累的腐败官僚,朝廷只是将他贬官,不敢明正典刑。在贬途中由开封府派人暗杀于雍丘(河南杞县)之辅固村,称作“盗杀”了事。

六贼中的童贯,掌握军权二十年,权倾一时,许多军政要人多出其门。他的家人、仆隶官至诸使者多至数百,为虎作伥,流毒四海。可是在陈东第一次上书后,竟因追随徽宗南逃,未作任何处置。为此,陈东单独上书,请求朝廷将他追回,按律正法。

六贼中的梁师成,是与童贯朋比为奸的另一个大宦官,这个善于逢迎徽宗的恶棍,竟然长期出入宫中,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他挑选一些书吏模仿徽宗手迹,杂在诏书中发出,外廷官吏不能辨别真假,经他手获得执政、侍从的比比皆是。王黼待他如父,蔡京父子也得巴结于他,京师人把他看成“隐相”,他自领职局多至数十到一百之间,莫知确数。钦宗立,六贼中其他人或贬或死,只有他留在京师,还以保护钦宗自居。于是,陈东及另一位布衣张炳分别上疏,揭其罪恶,将他比作唐代大宦官李辅国。陈东还说他“有异志”,攘夺立钦宗时的定策之功,请求朝廷按劾其罪,明正典刑。钦宗迫于“公议”,犹不忍逐去,可梁师成贼心胆虚,害怕有变,寝食都不离开钦宗。郑望之使金营还朝,钦宗命梁师成与郑望之携带宫中珠玉器玩再赴金营,可是他却私留归己。直到此时,钦宗才下诏暴露他的罪行,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令开封府吏护送至贬所。可是,由于他民愤太大,行到开封城西数十里的八角镇,有人暗中将他勒死,以突然暴卒上奏宋廷,这才抄籍其家。

靖康元年(1126)二月,李纲、种师道正率领京城军民抗金,而投降派官僚和钦宗却将他们罢官。国家安危,牵动着每个有良心人的心,陈东更是义愤填膺,连夜拟书,于二月初五日黎明,即率领在太学的数十名学生,奔向宣德门,向朝廷上书。但久久未见回音,他们就拼命敲打登闻鼓,高呼口号,要求留用李纲、种师道。京城军民闻风赶来,不期而集,有的说有数万人,有的说十余万人,甚至有说数十万人的,吓得宋廷君臣恐慌不安。愤怒的群众捣毁了宫阙门前的栏杆,把登闻鼓也给打破了。钦宗怕激起民变,不得已才派内侍去召李纲。宦官朱拱之一出宫门,群众从他身上搜出宣召李纲的诏书已经过时,立即把他打死。人们早对那些平时作威作福的宦官们恨透了,此时见到这些人,气不打一处来,一连打死三十多人。陈东想办法加以劝止,结果无用,群众乱哄哄的,无法统一领导。太学生有人怕事情闹大不可收拾,劝陈东赶快逃去,陈东笑着批评了这一错误想法,坚持留在现场,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甘愿为此而承担责任。在朝的李邦彦被人们称作“浪子宰相”,他刚刚退朝,一出宫门,“群指而大骂”,并且用石块抛打,他的随行者也无意保护他,卫士们排列在御街上,甚至拔刀相向,吓得他换上隶卒衣服,快马转头退回宫城,躲在枢密院里不敢出来。当时,开封知府王时雍带领打手赶到,指责太学生“胁迫天子”,企图进行镇压。太学生们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忠义胁天子,不比奸佞胁天子要好得多吗?”驳得王时雍哑口无言,狼狈而去。“忠义”可以胁天子,这是在反压迫中产生的一个新思想,从而显示出巨大的威力。钦宗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如不答应要求,很可能会危及他的统治,不得不宣布重新起用李纲、种师道。群众害怕上当受骗,直等到看见李、种亲自出面,才欢呼而去,请愿斗争暂告结束。

请愿运动无疑给抗金斗争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激发了爱国军民的抗金热情,金军迫于这种压力,不等宋廷交足犒赏金银,就匆忙退兵了。可是,议和派丝毫不能正确对待群众请愿活动,反过来加紧迫害太学生。蔡懋、李棁加给陈东的罪名是“胁持君父”,责令太学开除他。王时雍也大肆攻击说:“政出布衣,不在朝廷。”就是诬蔑太学生无君无父,想篡夺政权。不论哪一条罪名,都可置陈东于死地。开封府伙同军队三衙公然在太学门口张贴榜文,胡说伏阙上书,意在作乱,如再发现,立即捉拿,“军法从事”。他们还造谣说,请愿的人中有李纲的朋友,故意煽动闹事,把自发的群众运动说成是李纲暗中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企图再次加害于李纲。

对于投降派的这些倒行逆施,太学生无不愤慨,全校学生都表示要“拂袖而去”,反对迫害陈东。宋廷不得已,由新任开封府尹聂山及国子祭酒杨时,带着钦宗的御笔诏书去请陈东复学。有人劝他说:“你可以走了。”陈东说:“我家贫寒,父老想让我求学取得科举登第。当今天子礼贤下士,我为何舍弃学校而走呢?”乃重新进入太学。宰相吴敏认为陈东入学不走,是想以闹求官,请求朝廷授陈东以太学录,赐给宅第等,先行收买,而后罢之。但是,陈东先后五次上书,坚决辞官不要,他表明自己有能力通过考试得官,这才光荣,不能把得官与请愿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陈东请愿完全是为了忧国忧民,而根本不把自己的私利置于其间,使投降派的阴谋再次破产。他又请求诛杀“六贼”中的首恶蔡京,要把反“六贼”的斗争进行到底。后来蔡京被贬岭南,半道死于长沙,事情才算了结。可以说,“六贼”的全部覆灭,尽管其中原因很复杂,但与陈东等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是密不可分的,是历史上群众请愿的重大胜利。

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后,表示要更新政局,召李纲入朝辅政,又召陈东至南京(河南商丘)。可是,陈东到后还没有获得皇帝召对,李纲就被新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排挤出朝。陈东多次上书,请求留下李纲,而罢去黄、汪;请求高宗亲征,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振作士气;车驾回銮京师开封,不能前往金陵;甚至要迎还徽、钦二帝,批评宋高宗不应即帝位等等,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接着又有布衣欧阳澈上书,议论政事之外,涉及宋高宗“宫禁宠乐”等事,黄潜善乘机激怒宋高宗,认为如果不加惩治,还会发生“伏阙”闹事。于是,宋高宗不顾祖训,下诏由知应天府孟庾杀害陈东、欧阳澈。府吏称召陈东议事,他已感到其中有诈,只要求吃罢饭,写好家书便走。临刑时,他神色不变,既死而面色如生。当时南京人见陈东冤死,识与不识,皆为之痛哭流涕。陈东一直到死,还未曾与李纲见过面,他要求复李纲官职,纯为国事而已。

评:北宋末奸臣当道,皇帝昏庸,但并不是国无人才,而是正不压邪。所谓“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开言路只是钦宗的一种工具,在于打击政敌,而不在于挽救危亡。一旦像金兵第一次攻城退走,言路随之封闭,政局根本不可能更新。因此,李纲、种师道不能用,陈东之言仅是合其意者用之,否则弃之,乃至亡国而不惜。高宗甚至用杀陈东的办法以杜塞言路,事后表示什么“痛悔”,无疑如鳄鱼之泪,于国事有何补益!但请愿毕竟表达了民族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6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